距离莫斯科东北约300公里处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伊万诺沃市。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有一个让一群中国“孩子”魂牵梦绕的地方,它就是俄罗斯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是苏联政府1933年建成的特殊学校。它的建立是为了给当时世界革命者免除后顾之忧。二战期间,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接收过20多个国家共产党员和烈士的后代。其中包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人的子女。
如今,这群中国“孩子”中,大多是须发皆白的老人,甚至有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为了那段“红色”的往事,8月18日,“中俄友谊之旅”报道团在离开下诺夫哥罗德市后来到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探寻这群中国“孩子”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都是儿童院的孩子
沿着古朴的石板路,随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记者来到了校内的主教学楼——一座三层高的红色砖房。虽然与半个世纪前的两层白色小楼有着太多的不同,可是主楼整体的古朴感,依然让人们联想到那段峥嵘岁月。
迎接报道团的是时任儿童院院长和国际儿童院历史博物馆馆长库兹涅佐夫女士。在主教学楼内的博物馆里,记者们见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以及黑白老照片,其中也留存着许多中国人的印记。不大的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玻璃柜子里摆放着来自全世界的手工艺品,既有非洲的木制雕塑,也有中国的字画,映衬出国际儿童院的“国际特色”。
而悬挂在墙上的黑白老照片,便是对那段“红色”历史最真实的见证。那些中国的面孔笑得如此灿烂,其中,记者在照片中发现了毛岸英,库兹涅佐娃馆长介绍说:“毛岸英当时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他还被同学们推选为整个学校的团支部书记。”
“我们非常自豪的是这些中国英雄的孩子在我们这里学习过,他们后来成为了非常优秀的人才。”提起那些中国学生的名字,库兹涅佐娃馆长言语中透露着骄傲,“他们成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伊万诺沃儿童院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就像父母总会为孩子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一样。”
看得出来,这些俄罗斯老师对自己的中国学生评价非常高,想必中国学生的刻苦勤奋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国际儿童院,中国学生度过了他们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并学习了知识,养成了质朴善良、热爱集体的优秀品质。尤其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和苏联人民一起经历了战争的苦难和洗礼,为苏联卫国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卫国战争中的中国孩子们
记者曾经参加过这些七八十岁“孩子”的聚会。如今他们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年过80.叫他们孩子不仅是因为他们童心未泯,更是因为他们就是到这里来重温旧梦的。
提起在国际儿童院生活的日日夜夜,每一个老人都感慨万千。然而,最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是和苏联人民一起度过的艰难的卫国战争时期。
黄平的儿子黄建回忆说,卫国战争期间,同学们和苏联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决心和当地人民站在一起,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那时候,苏联红军的装备比较差,我们就挨家挨户地收集空瓶子制作燃烧弹;年纪大的孩子还跟着当地人一起到城外去挖地壕用来阻挡敌人的去路……”黄建回忆说。
对于已年过70的李富春之女李特特而言,卫国战争时期她最为得意的事情就是获得过“轻机关枪手”证书和奖励。当时年仅17岁的李特特每天要负重二三十公斤,完成八九十公里的滑雪行军任务。“每当我觉得无法坚持的时候,一想到前线英勇作战的士兵,我就立刻充满了力量。”李特特说。
李范五之子李多力说:“战争的记忆总不那么令人愉快,但是曾经付出的真挚情感总是令人怀念,那是中俄人民不能忘却的真挚友谊。”
当然,俄罗斯人民同样没有忘记这些勇敢的中国“孩子”。2005年5月6日,时任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代表普京总统向27名国际儿童院的中国学员颁发了“1941—1945年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罗高寿在颁奖仪式上表示,在颂扬苏联人民伟大功勋的同时,俄罗斯不会忘记包括中国在内的反希特勒联盟各国人民为战胜法西斯主义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