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有太多的名人故居可供寻访。此前记者曾参观柴可夫斯基童年生活的地方,那是一个简单而明快的小村庄。无需太多装修和改建,不少俄罗斯人和世界各国的音乐爱好者把它当做心灵的圣地。
8月17日,就在我们到达下诺夫哥罗德之前,楚瓦什共和国政府还特地邀请我们参观了比丘林纪念馆。据当地政府官员介绍,楚瓦什人的祖先来自中国。比丘林是楚瓦什人,是俄罗斯最著名的汉学家。200年前他以传教士的身份前往中国,在北京住了13年,潜心研究东方学。精通汉、满、蒙、藏语,先后编纂多部双语和多语辞典、汉语语法,编译大量经籍与文献,研究中国及毗邻地区的社会、历史状况。回到俄罗斯后,他把研究成果介绍给俄罗斯,是俄罗斯汉学界公认的开山鼻祖。
比丘林编撰了俄罗斯第一部汉语词典,还出版了两本有关中国的书,一本介绍古代中国的宫廷制度,另一本介绍中国的平民生活,对俄罗斯东方学和汉学研究有很大影响。而由他翻译的《三字经》曾让伟大诗人普希金爱不释手,更增加了后者对中国的向往。
比丘林纪念馆洋溢着浓浓的中国情结,很多展品就来自中国。有描绘长城和故宫的画、中国的书法,甚至还有旧版人民币的样品,录音机里播放着中国的京剧《空城计》片段,铿锵的唱腔伴着时缓时急的京胡声在展厅里弥漫。
纪念馆墙上的文字记载了比丘林对中俄文化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文字说,他为后代俄罗斯汉学家开创了一条道路,还创立了在自己的墓碑上题写汉字碑铭的先河。碑文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碑上刻着俄汉两种文字。俄文是亡者的姓名和生卒年代——“雅金夫·比丘林,1777年生,1853年亡”;汉文是8个工整的楷书——“无时勤劳垂光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