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的三重境界
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书的第二重境界。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已”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应该大力提倡。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而是“为黎民百姓”而读书,也就是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2.读书的五个要求
(1)读懂
凡须掌握的知识,一定要反复琢磨,理解透彻,读一次不懂,再读,三读,直至读懂;决不走马观花一知半解,若明若暗。古人云,“读书破万卷”,关键在“破”字上,破即读懂。不懂就要有疑善问,务求破疑弄个明白。
(2)读通
融会贯通,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后知识联系,使之连贯一气,成为体系。首先把书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达到泾渭分明;其次,要注意纵横比较,充分把握其纵向和横向的系统结构;再次,温故知新,新旧转换,不断改善智能结构。
(3)读活
将静态知识化为活的知识。把书读活先要理解精髓,灵活运用,并对书的内容加以深化或再创造。
(4)耐得了寂寞
读书必须耐得了寂寞。读书是寂寞的事,没有一份忍耐,是闻不到书中的香,看不到书中的美的。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有肯下工夫去读,在人家欢乐,人家热闹,人家游逛的时候,自己能够修身养性,静下心来,寂寞专注地苦读,才能体会到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
(5)坚持读书
读书要持之以恒,不要蜻蜒点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书最宝贵的是“坚持”二字。在生活困难的时候,能坚持读书,在工作繁忙的时候,能坚持读书,身体有病的时候,能坚持读书,在心情不愉快的时候,能坚持读书,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能坚持读书,在妻子唠叨的情形下能坚持读书,在孩子啼哭的时候能坚持读书……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教书,他提倡读书“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艾略特讲:“养成每天坚持用10分钟来阅读有益书籍的习惯,20年后,思想上将有大的改进。所谓有益的书籍,是指世上所公认的名著,不管是小说、诗歌、历史、传记或其他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