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人们便开始提倡读书。古人读书大多是为了做官。所谓学而优则仕,要想当官,读书则是普通人唯一的途径。把读书当做谋生的一种手段,读书为了做官,这是读书的第一大作用——对于“实用主义者”来说,甚至是唯一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读书能培养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读书能锻炼人的交际能力,现在建立起来的同学关系对将来的事业将有很大帮助。读书能培养自己的“悟性”、“举一反三”的能力。读书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但对于胸怀大志,想要成为学识渊博的人来说,读书的意义远非如此。
l、读书是丰富学识的基本功
一本好书中,记载着有关生活、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要获得这些知识,首先就得读书。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一切都在飞速地发展着。倘若一个人在这样的时代不读书,不学习,脑子中只保留那仅有的一点小聪明,即使这个人天资聪颖,很快也会被人们所抛弃,被社会所淘汰,被时代所遗弃。
明朝的许仲琳说过:“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不读书,不知道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式,不知道国家的政事,岂不是“萤火之光”?书籍是有限的人生了解无限世界的一种媒介和有效途径。莎土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开启了一道门,让我们看到一个魅力无穷的大干世界。获得知识是为了求真。求真的最高境界是悟道。悟道,即追求真理,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
2.读书是找寻精神家园的途径
桃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地,唯有用思想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才是自己心灵的永久归宿。现代竞争的社会人们越来越失去自我而成为空心人,人们曾体验到冰凉彻骨的虚无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正是这种虚无感的真实写照。带着这种强烈的困惑,人们开始读圣贤书,从他们那儿体会到了人生的智慧,并修建着自己真善美的精神花园。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孤独忧伤无奈,人生之重或人生之轻,诸多感情,书中应有尽有。许多人读书,常读得泪雨滂沱,实是情感的一种高级享受。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读书读得了一点新知,几日不吃肉满口是余香。这不是假话,读书之乐是能盖过物质享受的。求知是享受,获得知识的过程与获得知识都是一种精神满足,一种精神的愉悦。
3.读书是开启智慧的钥匙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正因为书籍具有如此宝贵的价值,许多伟人都以博览群书作为立志成功的秘诀之一。走进北京中南海毛泽东的故居,人们无不为眼前的情景所感染,拥有三十六个书柜的书屋、寝室、办公室、饭厅等无处不是书,好些书页翻卷,红笔重画,批注的广博严谨令人叹为观止。正是有了这“读书破万卷”,才成就了一代伟人。我们虽然处在信息时代,但我们却经常被蒙蔽。这种蒙蔽有时来自于外界,我们因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而不自觉地就相信了。但更多的是自己蒙蔽了自己,因为懒惰而不想突破,不想更新思想,就会受蒙蔽,而广泛的阅读显然有助于摆脱受蒙蔽的状态。读书让你走进一个新的世界,新的生活,你在书中会见到许许多多比日常生活中更精彩的人物、比日常生活更有趣的故事。读书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启蒙自己的智慧。
4.读书是塑造气质的美容师
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林语堂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善读书,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香却在骨里。很多人到美容厅去美容,这只能进行外观的美容;到图书馆去读书,那是心灵的美容。心灵的美容,能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胭脂口红的美容和服饰的高贵豪华。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定的气质;书能教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一个人要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打扮得可爱,就去读书吧,这是世界上一流的美容。读书陶冶性情,即使长得很丑的人,只要常读书,读好书,丑也能变美。如果有了美的心灵,必然会产生美的气质。
5.读书是培养高尚品德的最佳方法
古人云:“读书学礼。”英国培根曾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古代名人们的优良传统思想,如敬老爱幼、珍惜时间、不耻下问等,都被后人记载在书中,读了它,领悟其中的道理,能应用,就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是的,读书人的情操,在书本知识的破译中冶炼、升华。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所以不难理解,谈读书,或与读书相关的内容总是或多或少显出高雅之气。经商之人家藏书万卷,出言温文尔雅,就被称之为儒商;武人有文雅的谈吐,或写一手好文章则被誉之为儒将。成功者的爱好可能千差万别,但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爱好就是读书。
其实,与其说是一种爱好,不如说是一种习惯。喜欢读书的孩子,一有时间就会拿出书来津津有味地看,生活有规律的孩子会在固定的时间看会儿书,天天如此。培养阅读习惯一定要早,有人讲“爱看书的孩子不会变坏”,可见读书的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读书是为了育人。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天性,读书使我们懂得如何去做人,而做人亦令我们知道如何去读书。
6.读书是点燃正气的星星之火
读什么样的书养什么样的气。文章就是一个人气的流露,气不同,文章的味道便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昌黎文风如潮,柳河东文风如泉,欧阳文忠文风如澜,苏东坡文风如海,就是说的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文气渗透于文章的具体表现。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说“气盛宜言”。这正是强调气的作用。读书少的人,气小力薄,很容易就“做了书的奴隶”,渐渐地书便把人带死了,读书多的人,自身气足。
气可概括为四点:“临渊不惊,临危不惧;宁死不屈,宁折不弯;头颅可抛,不失节操;国难当头能奋然而起,危机时刻敢舍身成仁。”此为壮气。
“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壮心不已,志在千里;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乃豪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不恋进退,思不虑得失;举杯邀月,游目骋怀;不求与日月相始终,只为今世之乐无穷。”此乃逸气。
“与天地相应和,与自然相吐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见花落水流,能知其旨趣,听禽鸣天籁,可悟其天真。”此为清气。
此四气合一,就是“做人”最高境界。做人,是读书的首要宗旨。有此“浩然正气”,自可傲立于天地间,必然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然而如何能达到此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自古圣人无常师,如果有,那就是书籍。豪气、灵气、浩然之气,可以养。所以在读书时,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如同孟子所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养气是为了得正。
7.读书是赢得尊敬的重要手段
这是因为大多数读书人懂得如何做人,他们在读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所以他们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人们的敬重。北宋司马光说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读书学习,实践运用使我们变得“聪察强毅”,但如果缺乏“正直中和”将会“恶莫大焉”。当然一个人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不可能永远正确,我们需要避免的是“清醒地犯着错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为人为己要经得起事实与历史的考验,是对读书人品德的检验。
8.读书是享受生活的快乐方式
读书有主动读书与被动读书之分。为科举、为考试、为功名利禄而不得不读书,这是被动读书,被动读书苦。把苦读变为乐读的关键,在于读书对他们有用,读书没有收获,读书没有甜头,而且非要读不可,确实有点苦。当书能帮他们解决困难时,就可以体味其中的乐趣了。
读书开始有点苦,深入下去以后,读书到了入迷的程度,读书便不是苦事而是乐事了。同时,我们可以自觉地、努力地把被动读书转化为主动读书,把他人强迫要我读书转变成我要读书;把为功名利禄读书变成为获取知识与获得艺术享受而读书;把读书苦变为读书乐,真正进入读书是一种享受的境界。不要把读书这事看得过分严肃,不妨把读书视为正当的娱乐消遣来实行,那么你将心神舒畅,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当中,自然能够得益无穷,其乐无穷。读书可以得到快乐。
9.读书是完美人生的营养品
读书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取无尽的精神食粮,来填饱我们饥饿的大脑。同时,也要像吃饭那样,各种营养都要摄取。凡有所学,阅读各类书籍,皆可补充先天不足,避免后天失调。读书使人远离无聊。
读书是每个人一生当中的必修课。在一个人的居室,看他的书架上放的什么书,看他床头堆的什么书,就不难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了。一定程度上,书成了做人的标签。当然更重要的是读好“人生”这本书。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书籍,人生这本书里,不仅有知识、有技能,更有伦理和道德,做人的尺度和楷模。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踏着这个梯子走向高处,成为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