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好书
读书,就要读好书。读好书这一句,有两解:读,好书;读好,书。“读,好书”是讲读什么,“读好,书”是讲怎么读。读书,首先要选好书来读,什么是好书?一是名著,二是专业书,三是你希望将来你的子女必读的书,你不希望他们读的书少读。其次“读好,书”即一定要把好书读好,这一方面是讲使用正确的方法读书,另一方面是讲一定要吸取书中正确的东西。
2.随兴趣读
做什么事首先要培养自己对这件事的兴趣,读书也一样,没有兴趣,硬着头皮去读是读不出什么结果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把书读好,要对读书有兴趣,就必须先读书;只有在读书的活动中才能产生读书的兴趣,并不是先有兴趣而后读书。读书兴趣不可能在读书活动以外产生,但读书活动也不是必然会产生读书兴趣。如何培养读书的兴趣,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确认读书的目的。
只有确认了读书目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有明确的目的,容易评定自己的成绩。在达到自己预期的成绩时,兴趣自然就会产生。五目的的读书只能用于读消遣读物,不能用于读知识性的书。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你必须学会有目的地选择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等候知识。
第二,读自己能读懂的书。
读书是一个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沟通的过程。假如不了解所读之书的内容,读者与作者就无法进行思想沟通;再有价值的内容,也不会让读者产生兴趣。而且,书的难度要适中,太难的书,读者读不懂就没有兴趣,太容易的书易产生老生常谈的感觉,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读书最好选择能读懂内容的50%的书;用作自学的书,读者最好能读懂70%。低于此标准,就不会产生读书的兴趣。兴趣是维持继续读书的关键。
第三,把你的读书心得表现出来。
读书心得是一种收获,是一种成功的表现。读书心得对提高读书兴趣很有利。表现读书心得的方式有很多,参与大家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是一种方式;与人在信中谈论学问是一种方式;在课堂上提出或回答问题是一种方式;在报纸杂志上投稿发表作品是一种方式。只要能把读书心得表现出来,你就能从读书中获得以下的两种益处。其一,通过思考,能重新组织书中的资料,把它纳入自我系统的记忆;其二,与别人谈论心得并得到重视后,会赢得尊重和成就感,并产生更浓厚的读书兴趣。
3.注重效率
现代社会,书籍、报刊、资料的数量按指数增长,以科学杂志和学术文章为例,现在比50年前约增加1倍,比150年前增加了1000倍。然而,今天大部分人的阅读速度,却还是100年前的水平,每分钟一二百个词。其实,任何一个具有中等能力的人,都可以提高读速。
阅读效率与阅读速度和理解率两个因素相关。光有速度没有理解率或理解率很高而速度上不去,都不会有阅读效率。美国阅读专家施道弗博土在他主编的《快速学习》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阅读效率公式:
E=R·C
其中E表示阅读效率;R表示阅读速度,即每分钟所阅读的词数;C表示理解率,指阅读后答对的问题数与受试问题数之比。公式中速度和理解率是互相制约的。
为达到一定的阅读效率,速度快时,理解率就要降低些;相反,如果过分追求很高的理解率,那么速度就势必要大大放慢。因而孤立地强调阅读速度或理解率,都不利于提高阅读效率。施道弗认为:如果理解率低于70%,则表示读得太快;如果高于90%,则表示读得太慢;理解率介于70%~80%,则表示阅读速度适中。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是,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
4.四到原则
中国旧时的私塾教育讲究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和心到,所谓“眼到”,就是每个字甚至每字的笔画都不能简单放过,都要认真研究,不然就会闹出笑话。所谓“口到”就是“诵读”,每一字句都要念出来。这一方法有利于熟悉句子结构,也有利于体会文章的气势、风采和韵致。所谓“心到”是指用心思考和分析研究,力求做到“比较参考”和“融会贯通”。在“心到”中,提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读书才会有大提高和大进展。
只有“三到”读书法还是不够的,应有第四到即“手到”。所谓“手到”,就是强调多动手,这里主要包括查阅字典和资料、作读书笔记。“动手”不仅会帮助你开阔眼界、增强记忆,还会充分调动你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使书本上的知识变活,最终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换言之,读书是读者被书牵着走,读者再有主体性也要受到书的限制和规范;而动手时读者是主人,书却成了工具,读者可按照自己的观念思想和审美理想进行选择,这就是为什么经过自己动手的东西往往能够了然于心,甚至终生不忘。
5.精博结合
读书要博学与精读相结合。博指读书的广度。对个人而言,合理的读书结构应似埃及金字塔,基础一定要庞大丰富且坚固。就是说尽可能地多读,古今中外,文、史、哲、数、经济、地理等,什么都涉猎、浏览。试想,一位作家,如果不懂得历史,不懂哲学,不懂经济,如何能写出一部深刻反映生活的作品来;一个经济学家,如果不懂得文学、不懂哲学、不懂心理学、不懂民俗学,他怎能研究出真正为社会所用的经济理论来;一个没有丰富知识素养的画家画出来的作品必然苍白无味,没有内涵;一个没有丰富知识素养的音乐家,其作品能打动人心吗?所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道出了博学的真谛。但学业要有专攻,光追求博学,没有专精一到两门学问,则是“满天鸟都想抓,结果一只也抓不到,满身都是小刀子,没有一把是锋利的”。精指读书的高度和深度。对什么学科,都只是泛泛懂一些,没有一门是自己的专长,结果将是一事无成。培根讲:“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博,要在精的基础上博;博,是为了使自己的专业更加精。胡适说,一个人要有大学问必须“精博双修”,只精不博会一叶障目,而只博不精则好似“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
6.由浅人深
读书要由简至繁,由浅入深。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青少年时的读书方法是“由浅人深”,把读书分解成三步:第一步,只要求读懂原文,扫清阅读障碍(如不认识的生字词,不理解的段落等);第二步,再“复读一遍,明了大意,”这里要求要吃透内容,并能概括出大意;第三步,必须更深一层,“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起来,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这种“由浅人深”的读书法,不仅可消化吸收书的内容,而且培养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读思结合
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也就是说要把学和思、读和想结合起来,既要读书,也要思考。有思才称为学,有思才有所得,有思才可能有成就。在读的基础上要思考、思考、再思考。对知识信息要有选择,要经过头脑的“加工”,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使知识升华。
8.专心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丝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心不专,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