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是个四合院,校门旁一间小房叫堂役室。堂是学堂、役是杂役,旧社会称学堂杂役为“堂役”。因为刚解放尚未改变称呼,后来才改称工友老师,年纪大的称大爷或爷爷。往里走是七间房子围成的院子,六间一般大的房子是一到六年级教室,一间比较大的房子一分为二,一边作教师办公室,一边作校长室。
所有教室墙上都挂着木制黑板、黑板前面是讲桌、讲桌上放着粉笔盒及板擦儿,板擦儿是用铁皮做的长方形盖上面涂着漆,底下嵌满了粗呢子条。长条的教室平行摆着三行矮桌椅自然形成了两条走道。墙角立着笤帚和簸箕。带合页的两扇门上各有四块玻璃、两边墙上有窗户,通风和光线都很好,每班大约能坐四十多位学生。
校长姓秋,秋天的秋。四十岁上下有些秃顶,白胖的脸上戴一副圆圆的黑框眼镜,很有学究气派。平时少言但未语先笑,对老师学生都很和气。一天出出进进好像总有办不完的事。因为原来见过对我还有印象,一遇到我总是说:“给你爸带好,我就爱听他的相声,听一回得乐好几天。”
老师大约有十来位,轮流教一到六年级主科、副科。好几位老师兼着班主任,大部分老师年龄偏大,个别老师有点儿厉害,学生们都躲着他走。我们班主任是李淑红老师,三十来岁,眼睛有些向外凸,据说是得过甲状腺病。那时她还没有小孩,拿我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既教育又疼爱。全班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她。
“堂役”共两人。负责开校门、静校、关校门、上下课摇铃铛(当时学校没有电铃)、扫院子、修门窗桌椅、烧开水、冬天还管生炉子。更有趣的是堂役室卖文具和零食,零食有烧饼、茶鸡蛋、碎牛肉、果仁、糖豆;文具有铅笔、橡皮、毛笔、本、墨还有猴皮筋和毽子。那时候很少有卖墨汁的,学生都是在砚海(砚台)里放点儿水用墨来研成墨汁这个过程称之研墨。也有事先研好了放在容器里备用的,这容器就叫墨盒。有铜的或是电木的,墨的大小不一,学生用稍大点儿块儿的有嵌金字的“龙门”、“万年青”、“金不换”;小的有嵌蓝字的“天然如意”等。
开学几天后的一个星期日早晨,我和爸爸一起吃早点。爸爸点上一支烟和我聊了起来。他说过去中国由于贫穷、落后,识字的人很少。那时候找事由(找工作)要填履历表,小学四年级考试及格就算初小毕业,上完六年级叫高小毕业,那才能有多大学问。他说现在解放了,我们这一代孩子赶上好时候了。我让爸爸等着我的好消息。爸爸高兴就开口给我讲起笑话来。
民国初年正规的学堂很少,大多是设在老师家里有十来个学生,当时叫私塾。有的老师不学无术又没有固定的教材,尽变着法儿的图省力为赚钱误人子弟。
先说一年上课天数左刨右减没多少天了。那时一年三大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月初一过大年准得放假,严寒酷暑大冷大热放假、孔圣人生日(周灵王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九月二十八放假、老师、师娘生日放假(还要送礼),每个月有民间传说的日子也放假,像二月二龙抬头放假、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会放假、四月初八关老爷子磨刀放假、六月六晒谷秀放假、七月七牛郎织女天河配放假、幸亏有个八月十五不然连八月八蚊子嘴开花也得放假。
为了罚学生的钱老师费尽心机。每逢上学日子学堂开门前老师必须先办一件事——拨表。比如说八点上课把表拨到八点一刻,不但造成学生迟到还能缩短上课时间,等学生放学后再把表拨回来,不然老师家里就乱了。学生一进门老师先嚷嚷看表、看表呀!学生一看八点过了,迟到啦,坐到位子上等老师罚钱。罚多少呢?一个小子儿(钱)。学生怕罚钱呀,明儿早来吧,早来也没用,搁不住老师开门前先拨表呀!学生一琢磨怎么着也是迟到,干脆进学堂前手里攥着钱,一进门甭废话往讲桌上一放再坐在位子上。老师在旁边还夸了:“看见了吗?这就是我教出来的学生。”还别说,愣有一个学生没放钱,老师赶紧过去问:“你迟到了怎么不放钱?”学生说:“我没钱。”老师说:“没钱!这些学生都带钱你妈不给你钱?”学生说:“我妈不给,我妈说给我钱也得让老师罚走!”嗬!太可气啦,老师发着火问:“你起那么早难道你妈就不怕你饿着吗?”学生说:“我妈是怕我饿才给我带个糖饼。”“饼呢?”“在这啦。”“拿过来给我掰半拉!”你说这叫什么老师?
一段故事逗得我大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