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秋天是个难忘的金秋,因为这是新中国诞生的第一个秋天。街市一派喜气洋洋,市民都欢欣鼓舞兴高采烈。写标语、糊灯笼、练秧歌、唱新曲……全市街道处处都挂灯笼不算新鲜,每家门前的灯笼基本上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就形成了自愿的“全民动员”。您想天津市大街小巷胡同,到了晚上万家灯火同放异彩多大的气派、多齐的人心,从那一刻起我就牢牢地记住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词汇,那就是普天同庆。
虽然说灯笼的形状和颜色各有千秋,但大多数做的还是五角星形状的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红色的,谁都知道红色象征火热和喜庆。
大灯笼的架子是用铁条、粗铁丝焊的或是用小竹竿扎成的,外面糊上红绸子、红纱。小灯笼架子一般用细铁丝或是竹篾条扎成的,外面糊上红绵纸。红绵纸柔软不脆不容易破。不知为什么灯笼破了特别难看。
虽说都是五角星灯,可形状各异难度有别。灯笼架子全是直线条、厚度也相等的灯比较好做些,做弧形五角星灯即“中间五点有距离外围五点连接”难度就大多了。真没想到爸爸原来是做灯笼的高手,别看他不言不语慢条斯理用一把木尺比比这儿、量量那儿,可到下料制作时特别果断从不返工,做出来的灯笼可好看了,这样的胸有成竹我的确感到奇怪。我问爸爸:“以前光知道您说相声内行,真不知道您做灯笼也这么内行。”爸爸笑着点了一支烟和我聊了起来。
他说:“说相声有规矩,做灯笼有规矩,你妈做饭也有规矩。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规矩是最基本的操作知识,方圆就是成功的标准。说相声要拜师学艺,口传心授,段子背下来了到使的时候就看每个人的能耐了。说好了不容易,掌握尺寸更要紧。你妈做饭甭管是烙饼还是包饺子先得有面,我说的那段‘吃饺子’就是想吃饺子家里没面,跟面铺掌柜的赊面去。比方说面有了先确定包饺子还是烙饼,因为面和的软硬不一样呀。做饭的都知道‘硬面饺子软面饼’做着好做,吃着好吃。倒过来行吗‘软面饺子硬面饼’热闹了,饼烙出来比锅盖还硬,饺子煮出来是一锅漂着油的糨子。糊灯笼是老时年间扎彩作坊的手艺,扎彩作坊知道吗?三百六十行之一,也是拜师学艺一辈一辈传下来的。世上有的东西没有扎不出来的,扎什么像什么。无论什么事都是熟能生巧,为什么熟能生巧呢,就是掌握了规律。听着啊,不管将来你干什么,都要尽快掌握规律,照规律办事就是‘灵’,相反就是费力不讨好就是‘傻’。还说做灯笼吧,一堆材料放在那儿,先干嘛后干嘛,拿做五角星灯来说,一般做五角星灯都是先做两个尺寸完全相等的五角星架子,然后把里边五个点外边五个点分别用短条连接。扎彩师傅管保持灯厚度的短料叫做‘戗’,这个字是因为它的功用而得名真是名副其实。灯架的每个交叉点和连接处都要扎结实,有人用毛太纸有人用薄布蘸上糨糊或胶水来结扎。这道工序太重要了,灯笼是不是规矩美观全靠制作人的手艺和细心了。不信,等做好了灯笼再点上蜡烛或灯泡,从外到里一眼就能看出成色来。”
爸爸的一番话通俗易懂,表面上说的是做灯笼,实际上是给我指明了做事成功的道理,也是爸爸多年来创业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