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泉
1931年9月30日,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专家考察团(史称“国联教育考察团”)抵达上海。由此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调查工作。
国联教育考察团是应中国政府的邀请来华考察的。1931年上半年,教育部和行政院分别两次致电国际联合会秘书处,代表中国政府请求国联的一切专门组织以顾问的身份帮助“拟定并实施中国政府所颁定的改造中国的计划,以期促进中国教育制度之完善,并便利中国及外国文化活动各中心之交通”。同时,请求国联派一专家委员会赴华考察教育制度,对教育制度及中国政府实施的改造计划等方面提供建议和最佳方法,进而促进中国和国联其他会员国的交流与合作。
因此,根据国联行政院会议的决议,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命令其执行机关——国际文化合作社组织派遣专家考察团前往中国,要求考察团研究中国教育现状以及中国古代文明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并提出最适合中国现状的改造方案。考察团真正是由一批对教育素有研究、见解颇深的专家组成的,主要成员有柏林大学教授、前普鲁士教育部长柏刻(C。H。Becker),语言学家、波兰教育部初等教育司长法尔斯基(M。Falski),法兰西大学教授郎吉梵(P。Langevin),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叨尼(R。H。Tawney),并由国联秘书处的瓦心特兹任委员特别顾问,负责协助委员团的工作。考察团到达中国后,又有国际教育电影社撒逖(Baron A。Sardi)和国际文化合作社社长波内(M。Henri Bonnet),两人参加调查工作。
考察团到达上海后,随即奔赴南京,在南京拟定调查工作计划,参观完重要的教育机关后,便辗转天津、北平、河北定县、杭州、无锡、苏州、镇江、广州等地考察教育状况。考察团到达一处之后,立即开展工作,大量调阅文献资料,力求详尽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人口、教育、历史、地理等状况;广泛参观各大中小学校及教育行政机关、民间教育机构等,以求得中国教育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召开座谈会、访问名流等方式搜集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在一地考察完毕后,当即发表考察团的意见,提出改革方案,这些意见与改革方案最后汇总编成考察报告书。该报告书1932年以《中国教育之改进》为名由国立编译馆出版发行。
按照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的要求,国联教育考察团调查了中国教育的情形,认为中国教育存在缺少国家观念、教育行政组织不合理、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不协调等现象。并由此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1)加强教育行政权的相对独立性,应保证教育行政不受普通行政的干涉;教育行政机关上下级的权限应严格划分;各级教育行政机关附设顾问委员会,由公民代表与教育代表组成,同时学校设立家长委员会。(2)在财政预算上,教育部以办理国立高等学校为主,教育厅以办中学为主,县专办小学。(3)重视教育普及,强迫推行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4)高等学校校长及教授由教育部长任命,中学校长及教师由省教育委员会任命,小学教师由县督学委任,同时重视教师培训,对教师的薪资应有一个比较平均的标准。
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正是国民党政府推行“以党治国”,加强对学校严密控制的时期,考察团提出的加强教育的国家性、社会性等均与国民党政府的政策不谋而合,深为国民党政府所推崇。此外,教育团提出的重视教育普及、加强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建议亦为国民党政府所接受,并于1932年12月由教育部颁布了《师范学校法》、《职业教育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