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学会拒绝是一种社交战术
在日常交往中,热情地帮助别人是应该的。但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遇到做不到的事情,就要学会拒绝的艺术。谢绝人家的请求,否定人家的意见,往往需要委婉的表达。这样既能使对方接受你的意见,又不致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社交中,许多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苦恼。温良谦恭的教育,使我们似乎既不好意思拒绝,也不敢拒绝。可是,如果我们贸然答应的事,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那最后不但自己痛苦,也会让托付的人觉得我们言而无信,是个不值得交往的人。所以,学会拒绝是社交的重要一课。
可是,如果直言拒绝,毕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该怎样拒绝才能既达到目的,又不让对方难堪,甚至生气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拒绝技巧和注意事项。
拒绝毕竟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所以有时候就需要运用一点点技巧,让人不至于尴尬或者生气。
1.拒绝时先肯定对方
拒绝时先肯定对方,就是让对方觉得你并非在拒绝他,但事实上他却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你的拒绝。这就好比在苦药外面加上一层糖衣,吃药时你虽不觉得苦,但药效却依然发生了。这是两全齐美的好事。
比如,某公司要招聘一个会计人员,小王也去应聘了,可她既无学历,也无能力,根本不适合这个职位。看着小王兴冲冲的神情和满怀期待的眼睛,主考官就委婉地拒绝说:“你很优秀,可这个岗位不适合你。这个岗位需要经常出差,而且可能要时常加班,你一个女孩子……”小王虽有些失望,但还是很高兴的接受了,因为主考官是先肯定她,才拒绝她的。这让她觉得很舒服。
这个例子,就明白地说明了寓拒绝于肯定的重要性。这种方法在恋爱中也经常用到。
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风尘女子,但这个女子对男子并不倾心。她怕直接拒绝会伤害男子的自尊心,就讲了如下的话:“你是一个有着高学历、前途无量的人,怎么可以被我这种没有教养,又没正当职业的女子连累呢?请相信,我的确对你倾心过,可如果我真的爱你,就更应该离开你,让你继续你的学业,寻找你的幸福。所以,我越爱你,就越不得不与你分手……”
这个女子的拒绝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她始终在贬低自己,赞美对方,这就满足了对方的虚荣心和自尊心,减轻了其因被拒绝而产生的痛苦。
这招在职场中也经常用到。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女性,当受到某些人纠缠时,不妨在谈话中先将其恭维一番,给其戴顶“高帽”,从而使对方盛名之下不好意思太过分。
某公司新进一女子,十分漂亮,经理对她一见钟情,悄悄地主动邀她:“晚上陪我吃晚饭好吗?”
碍于情面,该女子不得不按时赴约。见面后,经理喜出望外,该女子却一边向经理劝酒,一边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对本公司的看法和未来的打算。她不时地赞扬这位经理,称他有修养、讲信用、关心下属、受人尊敬,夸得经理心花怒放。
最后,经理不但亲自把该女子送回家,还意味深长地说:“你是个自尊自爱的女子!也谢谢你让我保存了在你心中的形象。”
2.幽默拒绝更有效
幽默是一剂良药,可以缓解因拒绝而产生的尴尬和不快。恰到好处的幽默不但让拒绝者胸有成竹,而且能让被拒绝者容易接受。
古时候,一个读书人考中了状元,宰相见此人英俊不凡,文采惊人,就有心招他为婿,可不知他是否愿意娶自己的女儿。于是,宰相便在席间以试试状元的文采为借口,出了个上联,让状元对下联:“因荷(何)而得藕(偶)。”聪慧的状元一听,马上明白了宰相的心思,他想到了家里含辛茹苦的妻子,马上脱口而出:“有杏(幸)不需梅(媒)。”宰相听了,也不再勉强。
在本案例中,聪敏的状元利用席间现成的杏和杨梅,幽默而不失礼貌地拒绝了宰相的求婚,其勇气和智慧,确实不愧状元之名。
在拒绝别人时,如果恰当地运用幽默,还可阻止他人的纠缠,使其知难而退,同时又给对方保留了面子。
美国华盛顿一位著名的推销商,曾挨家挨户推销闹钟,有一次,他叩开了一家人的门,很有礼貌地说:“先生,您应该有个闹钟,这样可以每天早晨让你按时起床。”主人听了,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我看不必了,有我妻子就够了,先生,你大概不晓得,她比闹钟‘闹’得都准时。”听了这位主人的拒绝,这个推销商再也不好意思继续推销了。
此外,幽默地拒绝还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修养和为人处事的技巧。它让拒绝变得情有可原,甚至逗得对方哈哈大笑,从而更加理解你的立场和难处。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当选总统之前,曾担任海军部的高级官员。一次,他的一位好友听说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秘密建造了潜艇基地,便问罗斯福此事是否当真。罗斯福为难了:说不说呢?不说,朋友不高兴;说了,又违反了军队纪律。他想了一下,故作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把身子移向朋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朋友以为罗斯福要向他透露机密了,忙兴奋地说:“能,一定能!”
罗斯福听了哈哈大笑:“我也能!”
他的朋友先是一愣,然后也大笑起来。他再也不向罗斯福打听这件事了。
罗斯福作为一名海军高级官员,在两难的情况下,幽默地拒绝了对方,既维护了朋友间的感情,又没有违反军纪,堪称社交活动的典范。
社交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拒绝而又不好拒绝别人的时刻。这时,幽默可以助我们获得满意的结果。
实业家王光英飞赴香港创办光大实业公司时,刚下飞机就遇到了闻讯而至的一位香港女记者。她直言不讳地上前问道:“先生,您这次来带了多少钱?”王光英听了,略一迟疑,便笑着答道:“亲爱的记者小姐,您难道不知道中国有一句俗话吗?女不问年龄,男不问钱数。你说对吗?”女记者听了,自知失言,没有继续追问。王光英的话既达到了拒绝回答的目的,又不乏幽默感,比起支支吾吾,或仅以“哼哼”、“哈哈”来掩饰,不知高明几倍。
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幽默,着实不易。这不但需要深厚的修养、丰富的社交经验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还需要一颗体谅对方的心,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好的作用。
3.巧设计谋,让对方替你说“不”
在社交中,如果直接拒绝别人,往往容易让对方抵触,从而站在了你的对立面。如果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对方也许会欣然接受你的拒绝。
古时候一个国君,特别喜欢马,专门设置几百个马倌替他养马。有一天,一个马倌不小心把国君的一匹爱马养死了,国君特别生气,就下令让司法官杀死马倌。司法官不同意国君的看法,但他没有直接拒绝反驳,而是故作生气地说:“这个马倌确实该死!没能让国君的爱马长生不老,此其罪一;让国王因马杀人,违反了律法,此其罪二;让所有百姓认为国王重马轻人,是个昏君,此其罪三。三罪并罚,立即执行绞刑!”国君听了,马上收回成命,放了那个马倌。
在本案例中,如果司法官直言劝谏,正在气头上的国君不但会更加生气,反而可能连司法官也一起惩罚。而通过循循善诱,则让国君幡然悔悟,接受了他的主张,自己也不必受到牵连。
当你想拒绝别人时,与其直接让对方不要做什么,不如先提出与目的刚好相反的观点,让对方去反驳,并让他“节节胜利”,而自己则“节节败退”,乃至最后观点完全失去了存在的道理。这样,对方会被他自己说服,尽管并不十分情愿,但也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态度和做法。
20世纪40年代时,某电影院里经常有戴各种帽子观看电影的女观众。她们的帽子经常妨碍后面观众的视线,许多观众对此经常向经理投诉。经理想,如果明言禁止戴帽,可能会让许多女观众愤怒离去。他想到了一个反向拒绝的好办法。
在影片公映前,银幕上打出了一则通告:“本影院为照顾高龄衰老的女客,允许她们戴帽,不必摘下。”结果,所有戴帽的女士全部摘下了帽子,因为任何一个女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高龄衰老,所以不得不接受诱导,把帽子摘了下来。
在社交中,巧设计谋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拒绝,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社交手段,这既尊重了他自己的感觉,也让你达到了目的。
4.转移话题,达到变相拒绝
这也是拒绝他人的好方法。当某人向你提出某种要求时,你不是正面拒绝,而是巧妙地岔开话题,使对方不自觉地淡忘原来的意思,或者不好意思再提出原来的请求,从而起到变相拒绝的目的。
小王刚升任部门主管,好友莉莉就来托她办事,想进她的部门工作。
小王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她只是一个劲地说自己的上司多么严厉,自己是多么努力才让他网开一面,勉强让自己暂时做总管的工作,如果做不好或者以权谋私就要下台,同事都不服气她,等着抓她的小辫子……莉莉听了,也不好意思再为难朋友,只好找了个借口离开了。
这种方式,通常在对方是自己好友或者比自己位高权重,自己不敢得罪的情况下使用较多。转移话题,扯到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虽然可能让对方有些生气,可也无可奈何,不过你要让你的话题转移的看起来比较自然且合情合理。
《宰相刘罗锅》中,好色的乾隆皇帝看中了王爷的格格,就把王爷叫过来,假惺惺地问:“你家的小格格,还好吧?”王爷一听,心想坏了,皇帝想打自己女儿的主意。他那天恰好喝得有点高,便马上打岔道:“喝喝?皇上,臣今天喝得已经够多了,不能再喝了。”皇帝很生气,大声说:“朕问的是你家格格!”“还是喝喝?不行了,皇上,今儿个肯定不行了,我快要吐了!”皇帝见他这个样子,也不好强加逼迫,只好让他退下去了。王爷装作摇摇晃晃的样子,一走出皇宫,就马上飞奔回府,和女儿商量计策了。
王爷用的这个方法,就是故意转移话题法。通过转移话题,让皇帝不再讨论那个格格的话题,这样他就可以不表露自己的反对态度,也不会引起皇帝的不悦。
5.模糊语言法
在拒绝中,一方对另一方提出的问题,不做明确地表态,而是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答复,搞得对方不知你是想赞成,还是反对,如运用一些诸如“大概”、“也许”、“可能”之类的模糊语言。这样做,可以起到以化解对方压力,提高自己主动性的作用,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一拳打在棉花上,不知不觉地便处在了被拒绝的位置。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的记者马克斯询问基辛格有关美苏会谈的“程序问题”,他说:“到时,您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基辛格听了,面露笑容:“我明白了,大伙儿看,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多么公正啊。他要我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之间任选一个,可我无论怎么办,总是落不着好下场。”他略微停了一下,然后一字一句地说:“我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全场闻言,哄堂大笑。
基辛格的回答看似不合逻辑和语法,但实际上确是故意用模糊语言来拒绝的典范。他没有采用非此即彼的确定式回答,而是把个中奥妙留给了听众,让大家自己猜测。他用这种方式回绝记者的问题,看似肯定了记者的观点,但实际上却对记者所提出的两种观点都进行了反驳、拒绝,而又不让记者抓住把柄,这就充分体现出了模糊语言的威力。
社交中,运用模糊语言拒绝别人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你遇到有人向你推销一本书,你虽然很不想买,但又怕说出来让人伤心,你便可以这样说,“买不买我还暂时没想好,过一段时间再说吧。”这样,你虽没有直接拒绝他,但你却给了对方一个模糊答案,实际上也等于拒绝他了。
再比如,你到邻居家去玩,邻居让你欣赏一下他家刚买的大彩电。你看了一下,觉得实在不怎么样,但又不想扫他的兴,你可以模模糊糊地说:“款式好像不错。”这里,你没有正面回答他的提问,而是把问题稍作转移了,其实就是拒绝了回答他的问题。
另外,采用模糊语言,有时也可故意装糊涂,或对问题支支吾吾,或干脆装作没听到别人的问题。
几个男青年找到某酒店,瞅着张小姐就说:“你就是小张吗?听说你长得挺漂亮,我们哥几个特意来看看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一般服务员也许会破口大骂,或者义正词严地进行反击。但这样一来,那几个青年可能会恼羞成怒,甚至砸场子闹事,影响酒店的生意和名誉。
所幸的是,面对青年的挑衅,张小姐并没有发怒,而是微微一笑问:“你们是来喝酒的吧?别光说漂亮话啊,几位要吃点什么?”几位小青年一见,面面相觑,反而不知怎么办好了,只好你推我搡地坐下来,点了几个菜了事。
案例中,张小姐对几个青年的挑衅故作不知,反而笑脸相迎,热切招待,对他们既不失礼貌,同时又隐含讽刺,立马化解了他们的嚣张气焰。既彬彬有礼地尽到了服务员的职责,同时也拒绝了对方的无礼挑衅,照顾了酒店的生意,果然让老板大加赞赏。
6.借他人之口说“不”
利用他人帮助我们拒绝对方,这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用得很多。
比如,当一位年轻姑娘不想答应一位男士的邀请时,她便可以说:“对不起,我爸爸刚打了电话,让我早点回家,抱歉。”这样说,既隐藏了自己的主观想法,又减轻了对方的失望和难堪,同时也让自己不会因拒绝别人而产生愧疚和压力,一举数得。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借用第三者来拒绝时,这个第三者应选对方所尊敬的对象或具有权威性的人物,这样才让“不”的理由更加充分、可信。
小李不善饮酒,但一次公司年会上,大家都吵着嚷着让小李使劲喝。情急之中,小李悄悄给岳父发了条短信,让他给自己打个电话,叫自己回去。果然,就在大家要灌醉小李时,他的电话响了,里面传来岳父严厉的声音:“小李,家里有事,马上回来!”小李马上装作很不情愿的样子,对大家说:“对不起,各位!我去去马上就回,马上就回。”结果他一出去就去街上逛了,直到酒席接近尾声时才回来说了几句道歉的话,大家也就没太在意。
利用第三者说“不”,可以把拒绝的责任转嫁给第三者,从而缓解了拒绝者与被拒绝者之间的矛盾,但是运用此法时,一定要考虑周密,灵活掌握,不要因此伤害了大家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