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6200000029

第29章 不同于“时间现代性”的“空间现代性”想象

徐和无名氏的小说都带有浓厚的欧化色彩和些许的异国情调,这也可以说是其追求文学和生活的“现代性”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主流文学的现代性观念可称作是一种“时间现代性”,从这种直线向前、不可逆转的“现代性”历史观念出发,它强调的是中国社会的“时间滞后性”,将中国社会界定为一种“中古社会”。陈独秀将世界文明历史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将中西的差距视为是历史的差距,根据进化原则判定“孰为新鲜活泼,敦为陈腐朽败”。因而提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急起直追以民主、科学并重”的启蒙主义新文化主张。姑且不论这种西化论者的现代性想象是否存在“后殖民”问题,它的直接结果是把传统和现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空前激进化了,使两者成了一种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紧张关系。它的“现代性”想象立足于一种世界主义、普遍主义的现代性观念之上,并因此对“中国问题”的解决施加了一种文化上的压力:即不甩掉中国文化传统这一重负,“现代化”即无从谈起。“时间现代性”的关键之处在于它确立了一种什么是“最合理的文化”的标准?“什么是对于‘人’来说最好的生活”的标准?这样的绝对化、理性化的价值评判标准。依此判断,“全盘西化”就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为在他们看来“西化”就是“现代化”,而“现代化”就代表着人的最合理的生活,这是一种一元论的绝对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而徐和无名氏小说中的“现代性”则主要表现为一种“空间”意义上的现代性,它将中国和西方置于一个共时性的框架之中,关注的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风土、人情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并没有也不同意将其作文化上的优劣之分,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客观的事实存在来平等地看待的,这是立足于一种文化相对主义观念之上的立场。徐是到过欧美,周游列国的人,他写过不少谈中西差异的文章:如《论中西的人情》、《论中西的风景观》、《谈中西艺术》、《西洋的宗教情感与文化》等,在这些篇幅不长的短文里,作家娓娓而谈、讲述他所耳闻目睹,亲历、体验的中西之别,既无“西化论”者的疾言厉色,又无辜鸿鸣之类刻意倒行逆施的文化“遗老”气,流露出一种在“五四人”中所罕有的平和、通达之气。甚至他对于中国传统的“风水”说,也不乏“了解之同情”,认为“风水”这东西以后流于“迷信”,其实起源怕还是出于与自然的关系……或是出于一种美的考虑。徐也曾谈到“中西文化论争”的问题,但他认为所讨论的问题根本上就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前些年中国文坛就讨论过中国应否完全接受西洋文明,我当时没有发表过什么话,因为我感到这个题目根本就不好。中国是在向前推进的国家,自然中国应接受现代的文明,这现代文明是现代的时代精神,西方不过比我早接受几年而已。我们要推动这精神,借助于西洋也是必然的,但一定要依样画葫芦,那么”画虎不成反类狗“是很可能的结果……各国都有它自己的个性,为什么中国不直接接受这个时代的文明,而要间接的向西洋摹仿?”徐立论不专在“时间滞后性”和“空间特异上”上着眼,而是以一种世界性的眼光,共时性的框架中来看中国和西方的文化问题,强调顺应时代,寻找中国自身的现代化方式,这正表现出他的现代性想象带有空间现代性的特质。

“时间现代性”强调的是时间和历史的优先性,具体到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历史的进化过程,文学从属于时代,“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这就相对忽视了文学共时性的审美存在特性,而导致文学的历史化。“空间现代性”强调的是文学的超历史的审美特性,认为中西之别是一种共时性框架下的空间差异,具体到文学而言也就是种族、环境差异,东西文化差异。在“时间现代性”观念中,空间被看成是自然的、死寂的、不动的存在,而赋予时间以丰富、多产、富有活力的特性,这种对空间意义的压抑引起了后现代主义者如福柯、伯格等人的注意,福柯强调了空间的非自然的社会生成属性,并且认为:“目前的时代,可能基本上是空间的时代。我们正处于同时性的时代:我们身处并置的时代、比肩的时代、星罗散布的时代。我相信我们正处于一个时刻,在其中我们关于世界的经验,比较不是随时间展开的长远生命,而是一种连结各点,并且与自身的经纬相互交错的网络。”徐、无名氏当时虽然距福柯所说的时代尚远,但他们对主导文学话语一味强调时间性、历史性而忽略空间性的问题却有一定的认识,并以其创作进行了反拨。

徐有不少直接描写西方人和异国生活的小说,都是在中西共时性的框架下进行的:如《犹太的彗星》、《阿拉伯海的女神》、《吉普赛的诱惑》、《荒谬的英法海峡》、《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等等。这些小说以其浓郁的异国情调引人注意,满足了读者的浪漫幻想。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浪漫派”都有对异国风情的向往。这与他们对当下、现实的生活的厌恶、反感和对未来异样生活的向往、憧憬有关。此所谓“生活在别处”,兰坡的这句话是确道出了浪漫派的心灵奥秘。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希望能在中国寻找一种“原始、自然状态”,将中国视为“人类的童年时代”;是反抗西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一种异样的文化资源。而中国的浪漫主义者描写西方则是一种“现代性”的异样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西方的现代文明、现代生活方式构成对中国生活的一个全新的、现代的参照系统。徐的异国情调小说几乎每篇都出现一个迥异于中国女性的、动人的西方女性形象:如《犹太的彗星》中的犹太女子凯撒玲,英武豪迈而又热情开放;《吉普赛的诱惑》中的吉普赛女郎,罗拉,人情练达而又洒脱自然;《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的海兰,美丽温柔,是基督教博爱牺牲精神的化身;《荒谬的英法海峡》则以西方的一个海中孤岛为依托,虚构了一个浪漫自由的乌托邦王国。在徐的眼中,西方的已经“现代”了的社会,也有“人性的枷锁”,正如《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的“冷漠、阴森的古堡家庭”,是人性致病的根源。解脱之道就在于回归自然,以爱和美来拯救世界。所以这篇小说虽也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但其精神内核仍是一种浪漫主义理想,徐通过这些异国情调小说,集中表达了他的“现代性”想象:在这种想象中,“中国”和“西方”几乎同步的,人类的共性远大于它的殊性,他们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也都抱有共同的希望。所以,它与“时代主导文学”的现代性想象的区别在于它不把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对立起来,不是要以某种现代性的启蒙、革命原则去指导社会实践,而是构造出一个与现实相反的、虚构的艺术世界,一个爱和美的乌托邦,营造、开辟一种梦幻的精神空间,来寄寓他对人生的期望。如果说前者是“药”,是“医旧弊之药石,造新生之律梁”的救世良方;而后者则是“酒”,是一种“美”的微醺,“爱”的沉醉,是摆脱现实困扰的一种一种慰藉之道、超越之方。前者之偏,易流于非理性的“狂热”;后者之偏,易流于自我“沉醉”。然而“沉醉”却似乎较“狂热”为害少。所谓“沉醉”亦即对人生无法解决的根本问题的虚幻性解决,它根源于人自身的有限性,因为人不是万能的,现实世界也不就是天国。要建成人间天堂的“狂热”,可能会将人间变成“地狱”,酿成禅宗偈语所说的“瞎却顶门眼,错认定盘星,一盲率众盲,舍身又拼命”的惨剧。20世纪的世界,患这种“狂热”之疾的事情极多,最严重的是德国法西斯主义在“国家社会主义”旗号下搞的“排犹主义的种族灭绝运动”。经历过这样的大惨剧之后,西方神学家痛定思痛,给予信徒的最大告诫就是:除非你自己亲耳听到了上帝的召唤,否则便只能安于人间的世俗伦理生活。也就是最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化身为“神”的“僭主”的鼓噪和煽惑,像在现代为获甚烈的邪教一样。“此世运动的神圣化”所带来的灾难,甚至要远大于为真正的“宗教”或艺术所“沉醉”的不完美的庸常生活。所谓“沉醉”也就是认同人的本质的有限性,而放弃那种理性至上的傲慢和一意孤行的冒险。

无名氏的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西方神话、典故来描情状物,表现出一种浓厚的西化色彩。他的女友塔玛拉曾说过:“有时候,我听你说话,看你文章,简直好像听欧洲人说中国话,写中国文学,可翻译得很自然,语言文学完全归化了,正像欧洲人完全归化成中国人一样。”他曾对他的女友做过这样的解释:“对于每一个人从事现代文学的中国人,他脑子里首先泛滥的是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观念、语言、情调。没有这些,他的作品将没有现代新气息,一部现代中国新文学史,就是近代西方文明、文化的冲激史,泛滥史。”他所爱上的女友塔玛拉是一位中俄混血儿。在无名氏的眼中,这位中西混血女子是“一个奇异的世界,那是东方生命和西方生命相混合、相溶化后的崭新天地,一种介于男性与女性的世界。可能,它是透明的,鲜丽的,甚至是抖颤的,疯狂的世界。”塔玛拉之所以吸引他,在于他认为她有一种“俄罗斯人的原始气质”,一种“浪漫主义的灵魂深度和情感强度”。《北极风情画》中的俄国女子奥蕾莉娅即属于这种类型。就无名氏的审美趣味来说,他对于中西传统艺术都非常喜爱,但他最推崇的则是东西艺术融合之后的新境界,为此他曾撰文《林凤眠——中国文艺复兴的先驱者》,对林凤眠融东方绘画传统于西方油画创作中的尝试,予以夸张性的评价。而他与著名抽象画家赵无级的交往,也表明他对西方艺术有极浓厚的兴趣,他的《无名书》不论是从思想内蕴,还是从文体形式也都是在做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实践。

“新浪漫派”文学的西化色彩、异国情调表现出一种与主流文学不同的“现代”色彩,它是一种生活化的现代性,一种生活方式上的现代性,代表着一种未曾有过的人性自由和一种未曾享受过的人间乐趣,繁华的都市、发达的物质文明等等,这都带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他们也同时有着对这种现代世俗生活的超越和批判,如徐把都市人的生存定义为“从赌窟到教堂”的过程,无名氏浓墨重彩的描画出了都市享乐生活的“恶之花”——萨卡罗形象,表明他们对“现代性”的两重性有着明确的体察。

同类推荐
  • 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本书为绿色散文阅读丛书中的一本,为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散文新作合集,本册为全套书中的人物卷,书中用细腻的笔法描摹了作者在幼时及青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作者被选入中小学教材的文章不胜枚举,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本丛书包括:1.《一枕河山》2.《蜜色黄昏》3.《水碗倒映整个天空》4.《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含辛茹苦》5.《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 童年论

    童年论

    近年来,学界对童年社会学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本书旨在介绍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主要发展情况。在当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建立了童年研究与社会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呈现了它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维度,并通过对童年的社会结构性特征及其日常生活背景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童年的社会建构特征。本书并不是根据家庭、学校和玩耍这样的传统类别,而是围绕空间、时间、文化、身体和工作这样的主体来组织内容的。通过这种方式,本书分析了近年来童年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的差异,以此为童年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 我的书斋生活

    我的书斋生活

    《文化名家谈读书》所选的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优美散文,如朱湘的《书》、丰子恺的《读书》、鲁迅的《读书杂谈》、何其芳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等,这些文章虽然都是描述书及读书的感受的,但各篇的观点又不尽相同。有的是写读书的甘苦,有的是写购书、藏书的体会。所有的这些甘苦和体会,都是作者从自身的经历、体会、经验,甚至性格、情趣中衍生而来的经验之谈。所以,这些观点都是积极的、向上的,都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 年月诗集 时光链环

    年月诗集 时光链环

    故乡山水,如诗如画,住净水器、触景生情,咏物明志。讽刺为了清明,离骚怒其不争。时光链环套住年月,火花飞溅,汇集成歌,一唱百年。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选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选

    本书包括《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背影》在内的诸多名篇悉数收入其中,在这里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柔弱的文学家,他也是一个时刻在思考和感受人生的思想家。
热门推荐
  • 时光微凉,情可暖心

    时光微凉,情可暖心

    为什么命运对我如此不公?我只想平平淡淡的生活。谢谢你,让我的心有些安慰。
  • 神界朋友圈

    神界朋友圈

    天庭聊玉帝,校内撩班花。自从有了神界朋友圈,麻麻再也不怕我照不到对象了!粑粑再也不怕我被人欺负了!搞笑与危难共存,历史与神话人物。他就是人间众人男神,仙界不可侵犯的叶林,究竟会走向何方?
  • 傲娇妹子惹不起

    傲娇妹子惹不起

    开学第一天,遇到一个野蛮霸道的女同学,她嫌弃我穿着太土,说我是乡巴佬,还让我看到她就躲着远远的;我以为只是巧合,没曾想她却一次接一次的找我麻烦......
  • 一世为成嫡

    一世为成嫡

    在这里我先不说,想了解往书里看。不定期更新哦!
  • 毒王是只狐狸精

    毒王是只狐狸精

    她是狐界公主,他是人间帝王一次柳树下的邂逅,使他对她倾心,她对他产生好感可弑父之仇,不得不报,终究,她还是握着剑站在了他面前在魂飞魄散的那一瞬间,她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心,原来,她心里装着的,从来都是另一个人。不过,此生能与那人相遇,足矣
  • 流年未逝已成殇

    流年未逝已成殇

    青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热情洋溢,我们无惧困难,我们拥有如璀璨星空般美丽的梦想。
  • 莊靖先生遺集

    莊靖先生遺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V5,王妃有个APP

    穿越V5,王妃有个APP

    只不过在手机上装了个APP,居然穿越了!还穿成了个傻子。慕筱舒大呼坑爹,但是更坑爹的还在后头某人曰:“本王知恩图报,愿将全部身家交付。”“可是你只有一个铜板……”某人威武霸气:“本王给你!”慕筱舒掀桌:“这还不如一个铜板呢!”“本王的房子给你住,本王的手下给你用,你还不满意?别急,本王的人也给你睡!”【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幻色之瞳

    幻色之瞳

    她,拥有千变万化的瞳孔,背负着沉重的责任;他,高坐龙椅,担起苍生重任。她为他付出一切,永世守护着他。
  • 奇陵异墓

    奇陵异墓

    无论是帝陵还是墓道,都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古代的帝王将相或那些为了永生以及死后永远的得到至高无上的所求与欲望,去精心设计永远栖息之地。他们在哪里雇佣能人异士,为自己精心打造死后栖身的完美之地。为了避免盗墓与不良之人的打搅,他们设计无数出神入化的机关。既有隐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有人为的,又有心理的。跟着我的步伐探寻未知的道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