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毕加索和布拉克联手在立体主义道路上共进的还有几位仁人志士。一位是德朗,他是法国人,比毕加索大一岁,长得人高马大,是个很有才能的画家。
还有一位是西班牙画家格里斯,他曾在“洗衣船”下过赌注。那时他也很清贫,靠给杂志画些漫画度日。而他同毕加索的友谊,为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另外一位叫莱热,是个从诺曼底来的年轻人。他同毕加索相识后,便开始创作他的圆筒形的绘画,被人们称为“管子主义”。他们和衷共济、切磋评论,使他们的事业朝气蓬勃地发展起来。
1909年,温拉德为毕加索举行了一次画展。出乎所有批评家所料,立体主义有了更多的观众。毕加索身为当代最重要画家之一的声名已远播到了巴黎和巴塞罗那以外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外国崇拜者拥到他的画室拜访,慕尼黑的山好瑟画廊也举行了一次他的作品展。
毕加索终于走上了富裕之路。他卓越的绘画艺术,开始让他名利双收。
1909年,毕加索搬出“洗衣船大楼”,住到了皮加尔广场的克利希大街11号画家公寓,他把“洗衣船大楼”的画室用作贮藏室。
新住所包括有一间画室、一间卧室、一个饭厅,还有一间佣人房间,后来他们雇了一个女佣。毕加索把在“洗衣船大楼”的所有画作及一些家当,包括3只猫、庞大的母狗以及小猩猩,搬到新居。
费尔南多描述他们的新家的情况时曾说道:
小小的客厅里有一张长椅子和一架钢琴。几件漂亮家具是他父亲送的,和镶着象牙、螺钿、鳖甲的意大利家具摆在一起,显得更加美丽。
新旧画室的差别太大,使得搬运工人惊讶地议论“住在这里的人一定是中了头等彩票”。
在新居女佣的工作很轻松。毕加索和费尔南多每天要睡到中午,不久女佣也这样做了。画室从来都不清扫,而饭菜做起来也很简单。毕加索全身心地要把立体主义推得更远,巨大的精神压力影响到他的食欲。
毕加索除了蔬菜、鱼、米制布丁和葡萄外,其他什么也吃不下,连酒也戒了。费尔南多根本就没在意他的紧张,就像她不知道他画过《亚威农的少女》似的。
毕加索把自己关在新画室里,每天下午和晚上,任何事都不能将他从画架前移开。如果是熟悉的朋友为一点鸡毛蒜皮来打扰,他就会怒气冲冲地对他说:“你想要我的命吗?这时候来!”
毕加索只喝矿泉水,很少吃东西,但对搜集东西的兴趣却日渐高涨。开始他只买有用的东西,像一张大铜床,后来只是为乐趣而买的无用的东西大量运回新居。已被腐蚀的绣帷;一大张铺设有紫色天鹅绒上面散布着鲜黄纽扣的19世纪沙发;一架没人会弹奏的踏板风琴,踏下去的时候会有一股香味弥漫出来;吉他、曼陀林、箱子、柜子和到处堆积的非洲雕刻。
这些东西都被搬到他的画室,使这里像拥挤不堪的贫民窟。然而对毕加索来说这些都是他的宝贝,最让他感到赏心悦目和心满意足。
对于毕加索来说,与他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莫过于永不停歇的艺术创作。在这几年里,精力旺盛的毕加索,完全沉浸在那种形与形的重叠、线与线的交错的快乐之中。
冬日,他身穿工作服,围着条毛围脖。夏日,他则光着上身,赤膊上阵,那些可爱的富有韵律感的线条,那些深沉的灰色和褐色,强烈地诱惑着他,使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从午后到傍晚,从傍晚到子夜,他都在画室里工作。当他感觉到自己的想象力再也发挥不出来的时候,他便换上另一幅画。他的手头总有几幅油彩未干的画,等待着他完成。
毕加索敏锐地体察到,立体主义已经处于关键时刻,他是现代艺术运动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被人们看成这一运动的晴雨表。
而事实上,立体主义也正以不可思议地迅速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毕加索创立的立体主义引发了美术界的革命。传统的美术创作理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美术界的众多流派在立体派面前经受了考验。
立体主义的形成又引发了许多流派的出现,如1910年兴起的以康定斯基等人为代表的“抽象派”,以蒙德里安等人为代表的“风格派”以及“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纯粹主义”等。
在意大利,画家波菊尼、卡拉、卢索洛树起了“反映现代机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竞争”的未来派的大旗,他们学习毕加索和布拉克的最新绘画技巧,在立体派的几何形与多视点的基础上,加入了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因素。
1911年,他们亲自到巴黎向毕加索求教,一个个“茅塞顿开”,技艺大进。第二年,亮相巴黎的未来派画展获得很高的评价,都被认为是有特色的作品。
立体主义不像后来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盲目变形,不知所云。它的可爱之处在于它的现实性。
1909年冬,毕加索给温拉德画了一幅肖像,当时有些人认不出来,但这是典型的立体主义作品。可是,温拉德朋友家的一个4岁小孩第一眼看到就脱口而出地说:“看,这是温拉德先生。”
还一幅是维廉·乌德的肖像,在富于意味的一种暧昧中,乌德先生的学者风度和古朴个性跃然纸上。英国画家罗兰特·潘罗斯一见即终生难忘,以至于在25年后,他在一个人满为患的咖啡店里一眼就认出了乌德先生,而之前他们从未谋面。
1910年的夏日,毕加索同费尔南多、德兰一起应彼克特的邀请,去加泰罗尼亚海滨的卡达克消夏。
这一次,他们是到卡达奎斯,一个卡达浪的渔村。那是一个美丽的小地方,在那里他们住进彼克特的家里。
毕加索有时也洗海水浴或跳萨达那舞,但他对秀丽的海滨风光却视而不见,我行我素地按自己早已形成的习惯作画,并且不时挪用彼克特的什么乐器、水果、玻璃瓶、酒杯等各种物品。
与此同时,布拉克也在艾斯塔克做着绘画实验。他在自己的一幅画上描绘了一根钉子,这是用自然主义手法投影而成的,看上去就像是这颗钉子把画钉在墙上似的。
两位大师的强烈追求在内心的逼迫下,也产生了“变形”。闭门造车的痕迹越来越多地反映在作品上,绘画的问题开始背离它固有的逻辑,而变得越来越玄。
画商肯惠拉及时地提出了中肯的忠告:“立体主义应该经常表现叙述性的命题,这样绘画就不会有仅仅成为一种装饰品的危险。”
当秋天来临之际,为了观看秋季沙龙的展览,毕加索返回到巴黎。他喜欢在无数的朋友和相识人群中,在悠闲的交谈中会偶发新灵感。布拉克也由艾斯塔克返回巴黎,他带回的画作与毕加索带回的作品大致是如出一辙。
当人们正对毕加索所创作的结晶体般的画面迷惑不解的时候,他又开始另辟蹊径了。为了不使立体主义绘画走得太远,以致脱离现实,他开始将手头那些最普通、最平凡的材料,付诸作品之中。
他尝试着将报纸、商标、乐谱和花纸直接贴在画面上,然后再用彩笔或炭笔作简单的勾勒,创作出许多类似现在还常常见到的拼贴画作品。再进一步地,他干脆把木片、绳子、铁片等材料,直接用于画面,造成了更强的立体感,从而创造出史无前例的新的造型观念。
比如,他用一段粗麻绳,围在一个椭圆形画布周围,做成画框。在画布上,他贴上一块极为逼真的印有藤椅编织花纹的漆布,又用油彩画上烟斗、玻璃杯和柠檬片,再写上仿真字母。
这幅被称为《藤椅上的静物》的作品,给观众造成了一种似真似假的感觉。这正是毕加索按照他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所作的异想天开的解释。
他还用染上颜色的松木,组成一把曼陀林琴和一支单簧管,再用炭笔略加描绘,便构成了一个崭新形象的画面。这时,他常常使用这些俯身可拾的材料,来表现自己喜爱的乐器。他还用报纸和色纸剪接拼贴出正面的、侧面的或斜侧面的小提琴与吉他。
有时,他干脆用普通的铁皮窝成一把吉他,以铁丝当弦,不加任何色彩和勾勒。这种拼贴技法的创作,曾风靡一时。正当人们争相仿效之际,毕加索又转向用油彩点画对象的方法。
他用这种被人们称为“洛可可式的立体主义”绘出了《法兰西万岁》、《坐在壁炉前椅子里的女人》等作品。他的创作兴趣越发浓厚,他的创作手法越发多变,他的事业如日升中天。
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椅子中的女人》、《玩桥牌的人们》等一系列光彩夺目的作品,形成了他的“立体主义时期”的巅峰之作。
《椅子中的女人》是毕加索于1913年创作的,这是一幅闪烁着幻想之光的经典作品,不但它的画名不统一,就是对它的鉴赏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位诗人曾以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这幅画:“坐在椅子上那个女人的巨大体积,像狮身人面女妖那样大的脑袋,钉在胸前的两个乳房——同五官上细致的韵律,波浪式的头发,肥实的胳肢窝,瘦削的肋骨,空幻的短大衣,柔软舒适的椅子、报纸,形成了绝妙的对比。”
立体主义是毕加索艺术生涯中转变最激烈的阶段,也是他创作最丰盛的时期。每一幅作品,无论大小、繁简,都凝聚着他的思索、他的智慧、他的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每一幅画,都是一瓶我的鲜血。”
立体主义还影响到诗歌和戏剧等文学艺术界。诗人阿波林纳不但撰文为立体主义摇旗呐喊,并且最先从立体主义得到了创作灵感,主张在文学界尤其是诗歌领域,用毕加索对美术的改革方式来改革诗歌,强调打破诗歌的形式和句法结构。这些观点对于后来在法国兴起的超现实主义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立体主义不仅对法国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对其他行业产生了影响。
一天,毕加索和盖图德·斯坦因一起在雷斯培尔大街散步,一辆满载枪支的车子从他们身边驶过。他们惊异地看到,枪上用画着锯齿形的图案作为伪装。
“这是我们创造的!”毕加索禁不住大叫起来。他的关于解剖物体外形的发现,竟被如此迅速地运用到了军事上!
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开玩笑地说:“如果我们要使一支军队在一定距离内不被人看见,只要把士兵打扮得像小丑一般就行了。”
从1908年至1922年,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画作有时就不签名,要不然就签在暗处,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干扰到画面上的韵律,一方面更是为了不想突出个人。
在1911年,许多画家都转变成了立体画派,引起批评家们十分恼怒的是,独立沙龙展出了满满一个房间的立体派画作。在1911年至1921年期间,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画作和雕刻向着立体主义的更高层次跃进。他们还在人体和乐器的题材之外,加上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像烟斗、罐子、瓶子等。他们常用的颜色是暗褐色。
随着他们的不断创新改革和推动,立体主义很快地传播到欧美各国。1909年来临之际,毕加索的绘画作品走出了法国,第一次在德国慕尼黑的桑霍塞画廊展出。第二年的冬天,英国伦敦的后期印象派画展竟然夹杂着《拿花束的裸体姑娘》和《萨果像》这两幅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
毕加索的作品同当时颇具声望的名家大师的作品并列展出了。他实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愿望。与此同时,毕加索的立体画作品第一次飞越大西洋,在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波士顿等地巡回展出。
此时的毕加索,好似一颗明亮的星辰,闪烁在巴黎画坛的夜空中。新老画商纷纷购买他的作品,他的画作价格逐步提高。
1914年,毕加索的《卖艺人家》以1.15万法郎的高价售出,标志着毕加索已经登上了世界画坛之巅,真正成为“艺术大师”。
毕加索创造了立体主义,立体主义也使毕加索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如果说以前的毕加索是西班牙和法国小有名气的画家,那么,立体主义则使他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