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无法让你从记忆中抹去,就像一套盔甲或一个蜂巢,在每一个小窝里都能贮存想要记住的东西:杰出人物的名字、品德、数字、植物和矿物的分类、战役的时期、星座和名言片断。在每个观念和每个转折点上,你都能确立帮助唤起你记忆的相似或相对立的关系。
——[意大利]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文化,是由许多复杂因素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整体,是由一种文明形成的群体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情感道德、风俗习惯以及社会成员获得的任何能力。每个城市都有其不同于其他城市的风土人情或文化特色,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了一个城市独特的城市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人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体验着自然物象的人间意义和诗学情趣,因而,自然意象在中国文艺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讲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草木山石、日月星辰本无情思,然而在艺术家笔下,山容水态、清风明月、鸟语花香,大自然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情意的象征、思想的外化。山可以喻其巍峨凛然,石可以喻其坚定不可动摇,松可以喻其坚贞顽强,竹可以喻其刚直不阿,菊可以喻其孤芳自赏的清高,莲可以喻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正。可以说,自然之所以是美的,是由于人从自然现象中体会到了某种精神意义,这种情境中的自然现象就从自在之物转化为我之物,从实际本质转化为神圣本质,从有限转化为无限,这就是英国诗人勃莱克所说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的境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意象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再现。霍建起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以自然意象为中心,从湿润清新的山路间,在那被大自然拥抱的和谐环境里,弥漫出淡淡的、真挚的亲情,还有那质朴的、原汁原味的、纯净的人与人之间的浓浓真情,温馨感人,意与景浑、情与境谐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陈凯歌在《黄土地》中寄情于广袤贫瘠但宽厚包容的黄土高原,以及张艺谋的《红高粱》中那映红的天际与在风中摆动的高粱传递给观众以温情与体认。同样,在中国当代电视剧中,许多导演喜欢把镜头聚集在代表某一地域的自然意象上,以此来挖掘出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水”意象——一个与爱情有关的话题
自《周南·关雎》起,中国文艺作品中对男欢女爱的情爱描写就多数发生在水边。水,成为引发情思的最佳场所。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当代电视剧就有不少把城市中具有典型意象特征的“水”联系起来,这种意象有着非常丰富的意蕴,或象征道德、或象征隐逸、或象征阻隔、或象征人心所向,或比喻知音、或比喻情感的绵远悠长等。
电视剧《似水年华》(2002年),导演:黄磊。乌镇的小桥、流水、人家,老巷子里孕育出的书卷味道,还有发生在那里的浪漫爱情故事。在江南水乡众多的古镇中,乌镇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文化古镇。它除了水乡古镇独有的小桥流水、深巷老宅、廊街岸柳以外,还有茶馆、染坊、当铺、戏台、道观、寺庙、书院和名人故居。所以进入乌镇,踏着清冷的石板,信步于幽深的街巷和古老的民居中,人们就会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的线装书。可以说,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古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象征了。“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撑一柄荷花小伞,感觉像在欣赏名家所作的山水画,满纸都是水乡的云气水意,是江南的滋润湿感。乌镇,就像一个含羞的水乡女子,以一种超然于尘世的姿态静静地隐在一处偏僻的所在。说它偏僻只是相对于都市而言,其实在一百多年前或者更久远的年代里,它是繁华的,它的所在水网密布,河的两岸繁华似锦。电视连续剧《似水年华》表现的就是一段发生在乌镇上的爱情故事,当文与英在夜色中沿着乌镇的石板路一路谈心,乌镇的美丽不经意地缓缓展现,他们走上逢源双桥,暗生情愫……平淡如水的爱情与古朴宁静的乌镇似乎融为一体。在缓慢而流畅的镜头摇摆下,宁静幽远的小桥流水完全满足了现代人对于江南水乡的想象——典雅、精致、温和、端庄、玲珑而且剔透。不管人事怎么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又如晨光中一枝摇曳的蔷薇……在百转千回的旋律中,古镇书院沐浴着温暖而明亮的阳光,逢源双桥弥漫着清冷而朦胧的暮色。一个江南小镇的图书管理员,一个台湾的时装设计师,因为偶然的一次注视,开始了六天的爱情旅程,最终成了彼此一生最永恒的思念。过程并不惊心动魄,但结局却刻骨铭心,“就像一粒墨滴一样,在这醉人的水墨画卷里慢慢渗开,让人惆怅,又不由怦然心动。”杨彬彬,新文人剧:另一场鸳鸯蝴蝶梦,南方都市报,2005-03-072004年,由刘若英、赵文瑄主演,根据张爱玲的生平撰写的传记《她从海上来》改编成的24集电视连续剧《上海往事》,展现的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传奇。故事取景偏爱乌镇的小桥流水,当曲终人散,张爱玲和胡兰成要黯然分手时,胡兰成坐在台阶上,拿着一把油纸伞,张爱玲身着蓝色旗袍,倚在河边廊柱上,一条乌篷船缓缓地从两人身后的小桥下穿过,像两人的爱情一样走到失了踪影,诗意的景色,刻骨的爱情,留给观众无尽回味。同样,云南丽江人把水视作生命,珍惜水,保护水,合理利用水,不准往河里丢杂物,不准孩子在河边玩耍,不准在河的上游洗衣物,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习惯,这些爱河护水的“公约”,已经沿袭了许多年。如今的丽江不仅成为了旅游胜地,也令不少影视剧想把它的美丽收入镜头里,特别是那些与丽江风情非常和谐的影视剧,如《一米阳光》、《相思树》,张艺谋的《印象·丽江》等大型实景演出也与丽江有关。
二、鼓浪屿、西湖——城市文化的名片
厦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湖光山色,天海相交,山、海、湖、岛赋予了厦门得天独厚的发展基因。80年代初期,电视连续剧《厦门新娘》让观众欣赏到了厦门鼓浪屿的美景,随后大批取景厦门的电视剧相继出现,如《结婚七年》、《一千个秋天》、《夜半歌声》、《同在屋檐下》、《女人的选择》、《因爱之名》、《奋斗》、《七日》等。由梅婷、薛佳凝主演的都市伦理情感剧《你一定要幸福》中90%的场景都是在风景如画的厦门取景的。碧海蓝天的鼓浪屿、亚洲第一的海沧大桥、绿树成荫的厦门大学、登高远眺的观景台、美若仙境的植物园等厦门经典景点都能在该电视剧中找到。由戚健导演的《结婚七年》讲述郭怡敏和余强结婚七年的日常生活。婚后的平淡,宛如一池水,双方都忙于工作和应酬,俩人的心渐行渐远。一天,郭怡敏惦记自己的丈夫,和丈夫通电话时发现了丈夫的不忠,一气之下,决定到厦门去度假。在机场因拿错皮箱与钟孝良认识,两人在误会中共进晚餐,当晚,郭怡敏呕吐不止,她向钟孝良求助,钟孝良将郭怡敏送进医院,细心照顾。钟孝良一开始就想和郭怡敏保持美好但不拖泥带水的关系,而郭怡敏从和钟孝良的相处中体会到了短暂的欢乐,可一夜欢乐之后,郭怡敏却感到迷惘……这大部分情节就是在厦门日光岩、环岛路、鼓浪屿等地摄制完成的。《因爱之名》是以人物为主相对唯美写意的,他要把厦门拍出湿润的都市质感。剧中在不同时空中再现了厦门城市特色的意象,轮渡国际银行大楼、摩尔莲花、金雁酒店、软件园、未来海岸、鼓浪屿、万国建筑、环岛路、白鹭洲……
杭州作为一座风景旅游城市,其城市意象的创造得益于西湖这一记忆载体的存在。西湖不仅是城市中优美的自然景观,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按照自身愿望,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符合人们的理想和传统。“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杭州西湖之所以独占鳌头,成为世界闻名的风景,离不开历代文人对它的吟诵和渲染。西湖的美引发了诗人的灵感,而诗词歌赋又赋予了西湖绝佳的意境美。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许仙和白娘子发生在西湖边上的传奇爱情故事更成了影视剧作家不断改编的作品。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片头曲《千年等一回》中“西湖的水我的泪”,只一句歌词,便道出了西湖的万种风情,写尽了西湖的千古柔媚。另外,与爱情有关取景西湖的影视作品还有《一帘幽梦》、《地下铁》、《桂花雨》等。
三、雪山、草原、蓝天——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上,变幻多姿的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骄阳明月、灿星流云、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这些自然景物往往被泛化到叙事作品中,承载传达着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种种情思和遐想。“中国人遵循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很早就养成了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常常体验着自然物象的人间意义和诗学情趣。”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道自然”思想清楚地说明了人同自然的这一关系。自然是美丽的,正如《圣经·创世纪》所说的“神创造天地”,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个思想在西方源于《旧约》——人和自然一样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如果说在城市这样一个人类生存环境中,自然与城市环境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理想,以此作为两者和谐的动因的话,那么以中国的“山水以明道”和“生态内涵”的自然价值为平台所导向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生态和谐”观便是导致两者和谐可能的基本机制。无论是西方的古希腊雅典卫城上供奉雅典娜的帕提农神庙、厄瑞克提翁神庙与胜利女神、中世纪的欧洲哥特式大教堂与修道院,还是闻名遐迩的威尼斯,直至现代的美国纽约广场,或是中国北京的紫禁城、山东曲阜的孔庙、山西的平遥古城与乔家大院、苏州的私家园林、北京的四合院、上海与武汉的传统里弄,都在诠释着人与众神、人与上帝、人与先祖、人与他人乃至人与自身之间诸多社会网络的关系。在深深烙上历史人文、宗教政治、科学技术这些人文印记的环境中,人的社会性被阐述得酣畅淋漓。可以说人文历史内涵与自然的“山水以明道”以及“生态内涵”是从两个层面上呈现出人的发展,即人的自然性的发展与人的社会性的发展:电视剧《逃亡香格里拉》(2006年),导演:周晓文。雪峰、草原、牛群、湖泊,尽显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观。前者从人自身的角度来展开人自身的境遇及人与他者、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在另外一个与之平等的层面来映衬人自身的价值。因此,无论是自然还是城市环境都是以人类和谐发展为最终旨归的,而这种和谐最终便指向了“天人合一”与“生态和谐”。“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空间内进行的,因而研究人类文化发展时绝不能忽略地理环境及其作用。西方现代城市学认为:‘自然环境,天长日久确实可以给国民的素质以某种决定性的影响。居住环境与国民素质的关系,可以说是反射体的关系。’”电视剧《逃亡香格里拉》中的北京高科技公司青年才俊盛一朝为人正直,但因此得罪了老板,被炒了“鱿鱼”。心情郁闷的他因为酒后开车误撞了人,一念之差下,开始了逃亡香格里拉的旅程。剧中的取景大多是在云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完成的。随着剧情的发展,剧中反复出现蓝蓝的湖泊、宽阔的草甸、成群的牦牛以及随处可见的喇嘛寺。而丽江境内的玉龙雪山更是巍巍雪峰绵延35公里,积雪终年不化。雪山中的峡谷、湖泊、草甸、雪峰,无一不流露出“香格里拉”的风采,尽显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同样,电视剧《康定情歌》、《尘埃落定》尽现了川西藏区雪山草原的迷人风景。
四、洪洞大槐树——一个关于故乡的意象
电视剧《大槐树》(2010年),导演:王文杰、王文盛。“若问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从造字的角度看,槐是鬼魂观念产生之后才成字的。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进一步系统化,槐树作为阴树身份的认定也在逐步完成。汉代以降,逐渐向民间延伸,日益形成多种形态的槐俗和信仰。民间传说董永遇仙的故事发展到宋元时代,演变成话本小说《董永遇仙传》,槐荫树第一次出现于其中。戏曲中的这棵槐树主要涵容了宋元以来的民俗理想。元明之后,与时推移,槐树又获得了一种新品格,山西“洪洞大槐树”成为移民文化的一种象征,在明清时期形成新的民俗内涵。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摄制的40集大型历史连续剧《大槐树》中的故事发生在明朝建国之初,连年战乱,疫病流行,河水连连泛滥,人口分布失衡。朱元璋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发展生产,增加中原和江南人口。侍读学士林屹是山西人,亲眼看见山西民众如同囚犯一样被强行移民。在移民过程中,负责移民的官员和一些地方豪绅相互勾结,趁机大发横财。林屹奏请皇帝,请求担任本次移民钦差,并提出了一系列移民政策,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并被委任为移民钦差,主持移民。电视剧展现了移民的历史进程和生活变迁,全景式地展现了明朝时期上至朝廷高官,下至黎民百姓,在洪武年间的这次大移民中的经历。电视剧《大槐树》以“当初为什么要大移民,怎样移民和移民以后怎样”构成故事主线,全面展示“天下华人同根同祖,五百年前原是一家”的缘由。大槐树也由此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的喻象,这正如《大槐树》主题曲歌词所说的:
千年风雨中一棵不老的树/你身边走过来我的先祖/不散的魂呀擎天的树/你的根须是我们共同的家谱/纷纷泪雨化露珠/片片落叶是史书/大槐树呀血脉里的书/你的浓荫覆盖九万里热土
千年风雨中一棵不倒的树/你的句子让我们泪眼模糊/乡愁的歌呀寻梦的路/谁在岁月里呼喊把根留住/纷纷泪雨化露珠/片片落叶是史书/大槐树呀血脉里的书/你的浓荫覆盖九万里热土
意象,作为中国文艺的一种理论范畴,它的形成与确立有着复杂的原因。而自然意象作为意象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一部分,是中国文艺重要而又特殊的表现材料。古代文人们对自然山山水水、花树草木的钟情及不厌其烦的临摹描写,使一个个自然物象因此而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心理,成为超越了时间、空间概念范畴的情感化、心灵化的自然意象,以致观众一旦接触到这些意象,便会进入特殊的审美境界。这是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也是古代文人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通常来说,意象符号有两个基本构成成分,即表示成分(能指)和被表示成分(所指)。能指是指事物的表象,所指是指表象所蕴涵的情感与意义。由此,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好风景,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刻地领悟出自然风物的内在能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