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于自己的事业,视事业重于个人的荣誉的人,才容易做出杰出的贡献。
W。史密斯是18~19世纪英国地质学家。由他首创的利用生物化石确定地层层序的方法,至今仍为广大地质工作者使用着,它已成为填绘地质图、找矿和地质勘探的有力武器。
史密斯自幼丧父,家境十分贫寒。人穷志不穷,幼年的不幸和家庭的贫困,不但没有成为史密斯前进道路上的包袱,反而成了激励他前进的动力。尽管他少年时代仅在自己的家乡受过简单的初等教育,但是,他坚持自学,酷爱大自然,对记录地质历史的化石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15岁时就走上了社会,当上了一名土地测量员的助手——标尺工,从而开始了这位“产业革命取得辉煌成果时期的新型科学家”的特殊的一生。
标尺工,这是一个苦差使,不分酷日寒暑终年奔波在山林旷野之间,沐浴在风雪雨露之中。艰苦的测量生活,不仅没有使史密斯后退,反而越于越有劲。他以苦为乐,把大自然看作是不可多得的大课堂,贪婪地汲取着从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由于史密斯严于职守,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很快就被提拔为土地测量员,并直接参加了开凿运河、修筑道路的测量工作。开山、挖河,常常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新鲜剖面。在新开的沉积岩层中,往往能发现各类化石。对于刻苦好学的史密斯来说,这一层层的沉积岩层有着无比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他。史密斯的业余时间几乎全泡在运河或是矿山工地新开挖的岩石剖面上了。他认真地观察地层的岩性、结构,仔细测量它的厚度,小心翼翼地采挖、搜集埋藏在地层深处的化石,并一一地记在本子上,有时甚至到了废寝忘食,乐而忘返的程度。到了夜间,史密斯又孜孜不倦地学习有关著作,带着白天所看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到科学著作中寻求答案。见多识广,久而久之,史密斯关于地层和化石方面的知识丰富起来了,这个标尺工出身的工程师渐渐成了工人心日中的“权威”,他们常常围拢在史密斯的周围,问这问那。不少工人在史密斯的熏陶下,也懂得不少有关地层和化石方面的知识,当他们在开挖地层中碰到什么新鲜奇特之处,也往往首先告诉史密斯,这样就为史密斯能够观察到更多更好的地层剖面创造了条件。
史密斯不仅是一个学术上很有见地的青年,而且在学术问题上也是一个毫无私心的人。他所知道的,只要有人有所求,他都毫无保留地告诉别人。一天,史密斯和他的朋友在一间咖啡店里闲聊,无意中谈论起地层如何划分的问题。史密斯就滔滔不绝地把自己多年观察的心得和盘托出告诉自己的朋友。真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史密斯的一席长谈,被邻座的牧师约瑟夫·泰乌谢德听到了。这个沽名钓誉、刁钻狡猾的牧师走了过来,笑容可掬地请求史密斯把刚才讲的内容重述一遍。史密斯是个纯洁的青年,他哪里知道面前向他求教的牧师心怀叵测,就一五一十地重叙了一遍。牧师听后,满意地走了。不久,泰乌谢德就以自己的名字把史密斯的发现向英国地质学界公布了,结果轰动了学术界,泰乌谢德以欺骗的手段赢得了1807年创立的英国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的桂冠。当时英国地质学界只知道泰乌谢德在地层和化石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而真正的发明者史密斯却鲜为人知,被排斥在科学殿堂之外。
然而,史密斯却视发展地质事业重于个人的荣誉,他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深入地进行调查,甚至在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徒步走南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