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智慧: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后来,人们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避免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称为毛毛虫法则。
在生活中,比毛毛虫高级许多的我们,在进行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轻车熟路”的问题,同样会下意识地重复一些现成的思考过程和行为方式,而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惯性,也就是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经验,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不愿意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对于任何问题的解决不能禁锢于以往的僵化模式,而要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从而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惟有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创造,摆脱自己头脑中的思维定势,不再因循前人的足迹,而是另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蹊径,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开辟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身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郑板桥猛然从这句话中受到启发:“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
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的书画家。
毛毛虫那种毫无意义的绕圈所导致的悲剧还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我们不能只注意自己做了多少工作,而且还要关注这些工作带来多少成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绩效。如果沿着一个错误的方向,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走,可能会付出很多无谓的努力,只有找到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做学问如此,更何况在职场上或者我们的事业中呢?
超常思维改变定式,对于事业的成败具有非凡意义,其功效在于出其不意,独辟蹊径,而这恰恰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思维品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初期,联合国决定将总部设在纽约市,但一直苦于找不到交通便利的好地段。这时,大银行家约翰·洛克菲勒第三慷慨解囊,主动提出把曼哈顿岛上的一块土地捐赠给联合国总部。一时间,约翰·洛克菲勒第三的反常举动引来不少的议论,一块好端端的地皮为什么要白白送人呢?但是,随着联合国总部的建成,在其周围,富丽堂皇的外交家公寓、第一流的大旅馆、酒家、商场……一座座围绕着这个世界组织的中心大厦拔地而起。与此同时,曼哈顿岛上洛克菲勒财团的一大片原本颓败的地皮也成倍成倍地涨价,变成了纽约最昂贵的街区。这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洛克菲勒的“慷慨”,惊叹其与众不同的谋财手段和超常的“先见之明”。
固有的方式有其成熟性和稳定性,这是它积极的一面。但是盲目的运用特定的经验和习惯就容易像毛毛虫一样一条道走到黑。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能再像毛毛虫那样做毫无意义的努力,而是应该转变思路,善于另辟蹊径,以便更有技巧、更有效率地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悟箴言:
在此路不通时,只有转变思路,才能在另一条的路上发现更多的机会;墨守成规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走进死胡同里出不来。所以,寻求成功的人,切不可像毛毛虫一样,因循守旧。一次机会就潜伏着一次成功,只有不断思考着新的方向,才能发现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