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识的人并不把学识当作饰物张扬于外,而愚昧人却常常把自己的愚蠢当成聪明贻笑大方。
——所罗门《箴言》
所罗门修建圣殿时,他向推罗王提出一个特别要求,他要一个熟练的金匠。希兰王给所罗门王找来一个铜匠名叫户兰。这个年轻人有智慧,有悟性,对金工、银工、铜工、铁工、石工、木工样样精通,并且精通各式各样的雕刻。他还精于把细麻布染成紫色、蓝色、深红色。真是个奇才!他还是个解决麻烦问题的能手,希兰王说他能够找出各种办法解决困难和麻烦的事。
小户兰来到耶路撒冷后,看到了圣殿的图样,他的工作就是铸造两根大铜柱立在圣殿前面。
这两根柱子将有33英尺高,圆周7英尺。这样庞大的柱子能在哪里铸造呢?又从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足够的黏土做模子呢?
这个问题难住了大多数人,但是没有难住户兰。他到处寻找,终于在遥远的约旦河谷的琉割和撒拉但中间找到了黏土。户兰想:“我是把铜块运到出黏土的地方,还是把黏土运到放铜块的地方呢?”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大量的工作。最后,他决定在河谷铸造铜柱。于是他在那里安好熔炉,铜熔化后,浇入用当地黏土做成的模子里。
当一切完成时,他铸造成了两根气势雄伟光亮照人的青铜柱子。
但是要把两根青铜柱子弄上山并运到耶路撒冷去,那该怎么办呢?谁也说很困难。铜柱又长又重,山路陡峭又曲曲折折,有很多U形急转弯。但这还是难不住户兰。不知他怎么搞的,两根铜柱就弄上了山,并运到了耶路撒冷,立在了圣殿前面。他还在铜柱的上面安了铜顶,铜顶周围用铜网和铜链装饰。两根铜柱都以200个铜石榴分两行环绕,柱冠处刻满了百合花。户兰又铸造了一个铜碗,取名叫“铜海”,大约一掌,边缘处铸有两行野瓜,直径18英尺,深9英尺多,立在十二只铜牛背上,“三只头向北,三只头向西,三只头向南,三只头向东”。牛尾都摆向里面。这是一件非常难做的工作,铜碗有大人手掌立着那么厚,碗边形如百合花可容两千巴特,用现代度量衡制来说,差不多等于12000加仑。户兰给一根柱子取名叫雅斤(意谓他将永在),一根叫波阿斯(意谓他有力量)。这两根青铜柱子作为上帝的荣耀,在那里矗立了几百年之久也没有偏斜。户兰还制造了10个铜盆,分别放在10个盆座上,置于殿门两边,每边5个,用于祭司洗手用。户兰还制造出浅底大碗和铲子,都是用锃亮的铜制作的,而且打磨得很光亮。这些器具都是在约旦山谷用胶泥模子铸成的。
犹太智慧圣火
从户兰的技术能力可以看出犹太匠人的非凡智慧,使人对所罗门圣殿内部的铜器设施有所了解,也对所罗门时代的建筑工艺有所认识。通过户兰可以看出,犹太人非常注意实际生存本领和生存技术。犹太人认为,人不完整地存在于世界上,勉强地说是尚未完整。因为人类并不完整,所以就必须负起继续从事创造行为的这项义务。
在犹太学校里,很多人朗诵《犹太教则》,像是在歌唱一般,也许人们会认为他们是在祈祷。但是,这大错特错了。他们此刻正浸没在知性的思索深渊中,充分享受着宗教的甜美滋味。
犹太人认为,学习《犹太教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被“权威”这个字眼所麻痹,每个人要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去了解、去咀嚼,并且加上自己的解释。简单地说,如果有一个学生纵然能将《犹太教则》的原文一字不漏地背得滚瓜烂熟,他也还不能算是“特殊”的学生,因为他并不能将之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知识。
在犹太人眼中,学问不只是学习,而是以本身所学为基础,自行再创造出新东西的一种过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另一个教师,也不是人的拷贝,而是在于创造一个全新的人。世界之所以进步即在于此。
在犹太人看来学生有4种:海绵、漏斗、过滤器、筛子。
海绵把一切都吸收了;漏斗是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过滤器把美酒滤过,而留下渣滓;筛子把糠留在外面,而留下优质面粉。
因此,犹太人倡导学习知识应该去做筛子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