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74200000006

第6章 器识: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普通人的目力,被家里的四面墙壁挡住了。南怀瑾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抛开一家一身的算计,抛开一时一地的得失,把眼光投向远方,把天下人装进心里。这很难吗?不一定。如《最上乘论》云:“上者一念间,下者无量劫。”

珍惜读书机会

南怀瑾年轻时,酷爱读书,遇有好书,虽废寝忘食,亦读之不厌。可惜他家并不富有,想买书也没那么多钱。不过,他很善于找机会读书。

他在杭州国术馆学习时,有一次,他在西湖边上练拳,邂逅了一位和尚,此人外貌和善,斯斯文文的样子,还戴一副眼镜。两人很谈得来,和尚便请他到自己住持的庙里去坐。这个庙名叫“闲地庵”。南怀瑾见这里挂着大名士史量才的遗像,问起来,原来这儿就是史量才的家庙,旁边是史量才为他的姨太太沈秋水修建的别墅——“秋水山庄”。

原来,史量才本是穷出身,年轻时,一面读书,一面给报馆送报挣学费。沈秋水是上海滩上的名妓,颇有识人的眼光,天天见史量才来送报,觉得这个年轻人不平凡,便资助他读书。史量才后来学有所成,办《申报》,并娶沈秋水为妻。此后,他成了上海滩上的名人,连蒋介石、杜月笙都很忌惮他。后来,他被蒋介石的特务所杀。史量才的藏书极多,南怀瑾如获宝藏,从此就把史家的家庙当成了读书的地方。在此期间,他读了很多书,受益匪浅。

滴水感悟

爱学习的人视好书如宝物,不爱学习的人视好书如废铁;爱学习的人到处找读书机会,不爱学习的到处躲“书债”。两者日后的成就,在这个习惯上就大致已经决定了。

学业有专攻

抗日战争期间,年轻的南怀瑾在大后方重庆,结交了不少名流高士,其中包括“厚黑教主”李宗吾。李宗吾学问高、人品好,创下“厚黑学”,旨在借古讽今,揭露政客们的可耻伎俩,谁知后人的理解发生了偏差,以为要创事业,非厚黑不可,多走既厚且黑的路线,这就不是李宗吾的本意了。

李宗吾很欣赏南怀瑾这个有志向、有学问的年轻人,双方遂结为忘年交。李宗吾以敢于骂人著称,凡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没有他不敢骂的。有一次,他跟南怀瑾开玩笑,传授了一条出名的捷径:“你骂我就行了,你骂我就能成名。”

当然南怀瑾不会用这种“损招”出名,他一直按做学问、讲学问的正规路线走,却也名扬中外。当然,这是后话。

有一次,南怀瑾徒步数百里,去自流井凭吊老朋友圣士法师,不料花光了盘缠,回不了成都。李宗吾的老家就在自流井,当时正好在家,于是,南怀瑾就找上门去,受到了热情接待。李宗吾知道南怀瑾是喜欢武功的,又在军校当武术教官,颇想介绍他去向当地一个武林高手赵四爷习武。赵四爷家住赵家坳,武功高超,尤其轻功出众,据说已到了“踏雪无痕”的程度。他早年间曾教过一个徒弟,很有本事,可惜武德不佳,当了“采花贼”。赵四爷一怒之下,废了他的武功,从此发誓不再收徒。但临到老年,想到自己一身绝学不传,颇为可惜,因此曾托李宗吾找一个可靠的人来传承他的衣钵。但这样的人可不好找。

李宗吾见南怀瑾找上门来,大为欣喜,觉得让他继承赵四爷的武功,是再好不过了,当即劝南怀瑾留下来,做赵四爷的弟子,并表示愿意承担他学艺期间的生活费用。但南怀瑾婉言拒绝了这件美事。后来,他曾不无遗憾地回忆说:

“在附近赵家坳乡下,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是得到武当内家武功的真传,轻功已经到了踏雪无痕的境界,如果随他学习,只需三年时间便可有成就。因为这位老人的师父籍贯浙江,所以亦欲授一浙籍弟子以报师恩。知道我是浙江人,故愿为引介。于是我们坐‘滑竿’下乡去拜访,相谈之下,连称‘有缘’。老人见我对于飞檐走壁之事,心存怀疑,不大相信,他哂然一笑之后,即疾行一里多路,又快步走回来,这时刚好新雨初晴,地上泥泞,老人脚上穿的一双白底新靴,一趟回来后,鞋底一点也没有被泥染污,而且他在起步时,未见拿架作势,哂然来去自如。他又问欲见走壁的身手否?随即见他张臂贴壁,亦未有任何架势,人已离地拔高,笑说:‘你现在相信吧!亦愿学否?’并称说学这些功夫只有七十二诀,归纳成七十二字,一字一诀,一字一姿势,循序渐进,无需广场,仅楼阁之上,即敷应用,若愿住三年,即可示教。我当时考虑再三,复因恐怕自己志趣不专,弄得百事无成,故只得婉辞。后一路代觅可传的人,却没有找到,至今心中仍挂念遗憾。”

南怀瑾虽未接受李宗吾学武的建议,对他的美意还是很感激的。后来,南怀瑾在峨嵋山闭关期间,听说李宗吾先生过世,特意为这位老友诵了一百卷《金刚经》,以报盛情。

滴水感悟

将各种技艺学到半吊子水,不如专精一门。唐代高僧慧远大师年轻时,迷上了《易经》,后来认为学易不利于禅修,便舍弃了。后来又迷上了书法,后来也舍弃了。最后,慧远摆脱了一切爱好的诱惑,一心参悟,终成一代大师。南怀瑾先生舍弃学武机会,与慧远大师求其专精相似。

名宿的机锋

有一次,南怀瑾路过四川嘉定(今乐山)乌尤寺,结识了著名居士马一浮先生。当时马先生正在寺中办复性书院。马先生是浙江名宿,“新儒学”的典型代表,他融西方文化、佛学以及道家思想于儒学之中,成为“新儒学”的一代大师。据说,李叔同学佛,正是响应了马一浮的倡议。马一浮仅仅比李叔同大3岁,李叔同却把他视为导师,并认为他是“生而知之”的高人。

南怀瑾久闻马一浮之名,自然要去拜访。当他投上名帖后,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马先生居然命人打开复性书院的大门,恭请他相见。南怀瑾以为这是禅宗的机锋,自己却不识,难免有些惭愧。两人叙了一番乡情后,南怀瑾颇想考证一下马先生的学问,就问:“听说马先生在著作中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是果位上事,有吗?”

马先生淡淡地说:“那是当年的著作,现在看来统统是葛言藤语,老朽很想把从前的著作都烧了。”

南怀瑾一听,立即起坐顶礼说:“先生言重了,是我多嘴胡闹。”于是就告辞。马先生亲自送出大门,相互作礼而别。

滴水感悟

南怀瑾不迷信大师,正是求学者应有的态度。但大师毕竟是大师,其谦冲之德,令人不得不佩服。马一浮说自己过去的言论只是“葛言藤语”,一方面说明他此时的悟境已远胜从前,一方面说明他没有争胜之心,即使在一个比自己年轻很多的人面前承认不足,也毫不犯难。以南怀瑾先生当时的层次,应该不识马大师的深浅,否则当移樽就教才对。

人人是大人

南怀瑾在成都时,与宿儒梁子彦结为忘年交,经常在一起探讨学问。有一次,他们谈到有关《大学》的话题。《大学》历来被称为“大人之学”,是教人学做“大人”的。南怀瑾发表见解说:“大学》是从《乾卦·文言》引申而来的发挥;《中庸》是从《乾卦·文言》引申而来的阐扬。《乾卦·文言》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梁先生说:“你这一说法,真有发前人所未说的见地。只是这样一来,这个‘大人’就很难有了。”

南怀瑾说:“不然!宋儒们不是主张人人可做尧舜吗?那么,人人也即是‘大人’啊!”

梁先生颇不以为然,又无辞辩驳,便说:“你达到了‘大人’的学养吗?”

南怀瑾说:“岂止我而已,你梁先生也是如此。”

梁先生莫名其妙,便请他解释清楚。南怀瑾又说:“大学》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我从来没有把天当作地,也没有把地当成天。上面是天,足踏是地,谁说不合其德呢!‘与日月合其明’,我从来没有昼夜颠倒,把夜里当白天啊!‘与四时合其序’,我不会夏天穿皮袍,冬天穿单丝的衣服,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我清楚得很,谁又不合其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谁也相信鬼神的渺茫难知,当然避之大吉,就如孔子也说‘敬鬼神而远之’。趋吉避凶,即使是小孩子,也都自然知道。假使有个东西,生在天地之先,但即有了天地,它也不可以超过天地运行变化的规律之中,除非它另有一个天地。所以说:‘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就是有鬼神,鬼神也跳不出天地自然的规律,所以说:‘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听了这番高论,梁先生便离开座位,抓住南怀瑾的肩膀说:“我已年过六十,平生第一次听到你这样明白的人伦之道的高论,照你所说,正好说明圣人本来就是一个常人。我太高兴了,要向你顶礼。”

后来,梁先生逢人就夸南怀瑾善于学习、见识高明。

滴水感悟

南怀瑾先生对“大人”一词的解释,颇有新意,但未必准确。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意思大致是:按规律办事,智慧像日月一样无所不照,办事依从天时变化,从善弃恶以合乎鬼神的喜恶。要做到这些,才称得上“大人”,但并不容易。“人人即是大人”的说法是对的,如同儒家所谓“人人可做尧舜”和佛家所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但这只是说,人人都有成为“大人”、“尧舜”或“佛”的潜质,要想达到目标,还需自修。想省略过程直达结果是不可能的。

讨教秘方

南怀瑾年轻时,兴趣广泛,到处求师访道,无论僧道、仙道、俗道,只要某人有特长,他就要找上门去,向人家学习。据他自己说,是“想变成超人”。

有一次,他听说湖南有个道派,由一个姓萧的道长领导。据说萧道长德高望重、又有法术,能用符咒替人治病。南怀瑾顿时来了兴趣,托人引介,找上门去。巧的是,他赶到时,正看见萧道长在替人念咒治病。只见他左手拿一杯水,右手捏个剑诀,指天画地,口中念念有词。念完了,叫那个病人把符水喝下去。那个病人说:“感觉好多了!”

南怀瑾大感惊奇,向萧道长请教念咒的法门。萧道长一口回绝。南怀瑾并不罢休,百般纠缠恳求,萧道长被缠不过,只好说:“你我有缘,上天允许我传授给你。”

到了传道那天,萧道长郑重交代,此法“六耳不传”,只能一对一传授,又要南怀瑾赌咒发誓,决不泄漏天机。南怀瑾一切照办。没想到,萧道长说出“法门”时,差点没让他笑掉大牙,原来,这个所谓法门,居然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起首的一段话,南怀瑾小时候就背得滚得烂熟了,哪用得着他这般郑重传授?

不过,南怀瑾日后给学生们提到这件事时,并无嘲笑之意。他说:“他们诚心诚意念了这一段,给乡下人治病,有时候真的有效,所以人们才相信他。如果是我或你们来念,保证不灵,因为你我不信。这是精神学上一个问题,也不简单。知识分子不信,不一定对。愚民的迷信,不一定是错。这其中的道理,还有很深的学问哩!”

滴水感悟

用迷信方法治病,如同现代心理疗法,也是有效的,前提是对方深信不疑。但此法对病毒性、器官性疾病基本无效,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很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平时多进行积极的心理,如“我真棒”、“我一定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总会好起来的”……这对培养乐观心态大有好处,跟念“阿弥陀佛”一样有效。

走自己的路

抗战胜利后不久,南怀瑾结束了在峨嵋山的闭关。他在四川军政界的一些朋友想邀他出山为官。川军刘湘的参谋长傅常是南怀瑾的老朋友,对禅学和密学都颇有研究,力劝南怀瑾从政。但南怀瑾婉言谢绝了。

当时,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接受国民党政府的邀请,出任第一届制宪国大代表,要去南京任职,建议南怀瑾同行。他认为,南怀瑾是浙江人,到了南京,如到家乡。再者,南怀瑾又在中央军校任过教官,与蒋介石认识,又是实力派陈诚的同乡兼校友,到了南京后,借助各方有利条件,对弘扬禅宗与传统文化大有好处,必有一番作为。

南怀瑾对老师的建议也婉言拒绝了,他有自己的考虑。他认为,在当时的局势下,即使佛祖临世,也无能为力。况且,佛法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不是为少数当权者服务的,与其依赖权势,不如广结善缘。于是,他决定远离官场,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从现在来看,他当初确实走对了路。

滴水感悟

中国自古以做官为上品,这种观念,很多现代人还没有舍弃。南怀瑾先生面对做官的机会,能轻松舍弃,一心一意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也称得上洒脱了。

仗义救人

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后,天天大抓“匪谍”,大开杀戒。台北有个叫马场町的地方,是枪毙人的地方,每天都有人在这里丧命,人们一提起马场町,便不寒而栗。实际上,被杀者绝大多数是冤枉的,真正的共产党人没有几个。

当时,台湾当局实行身份证制度,凡是从大陆移居过来的人,办理身份证时,都要有人担保。如果后来查明是共产党,担保人也要受牵连。南怀瑾先生来台湾比较早,起初住在基隆,这儿的警察、宪兵联检处处长是他当年在成都军校的学生,颇买他的面子。因此,来请南先生担保的人很多。南先生为人豪爽,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不管认不认识,他掏出私章就盖。后来,找他的人实在太多,他嫌麻烦,干脆把私章存放在那个联检处长那儿,凡是能说出他名字的人,他都给担保。后来一问,用他的名义担保者竟然达到了四百八十多人。

滴水感悟

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时期,人权毫无保障,很多人对自己的亲朋故旧也未必敢担保,以免惹上不测之灾。南先生居然不问人家来历,担保了四百八十余人,这份胆量,这份道义,确实非同凡响。他之所以朋友遍天下,也因为他本人确实够朋友啊!

破产生意

1949年,人民解放军席卷大陆,势不可挡。国民党的军官、政要纷纷往台湾跑,不时带去悲观信息。南怀瑾先生早在国民党已呈败势时便到了台湾,他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无能早有切身体会,预计台湾也保不住,到时候自己该何去何从呢?他想,万一台湾守不住,自己还得跑,最好找一个小岛住下来,以做生意谋生。要做生意的话,最好立即动手,先积攒本钱,打下基础。

当时做海上生意,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船,二是枪。这两样东西,一般人不容易搞到。南先生的朋友多,人缘好,搞到船和枪并不难,可惜没有本钱。正好他以前的亲友、同乡中也有很多想做生意的,他们都很相信南先生,愿意把钱交给他合伙经营。这样,南先生领头,筹集了几千两黄金,在基隆开了一家义利行。公司有三条船,十几条枪,经营范围不定,什么好赚就做什么,把货从琉球运到舟山,又从舟山运货到琉球,两头做生意,利润十分可观。义利行生意兴隆,天天宾客盈门,经常是席开五六桌。南先生初次做生意,便一帆风顺,加上他平日对钱财之事不太放在心上,所以,遇有从大陆来的穷朋友,他都慷慨相助。对国民党军中的一些残兵败将,若来找他相助,他也乐意雪中送炭,简直像个“及时雨”。

不料,好景不长,国民党军从舟山溃败,为了转运残兵,将义利行的三条商船强行征用,船上的货物也全部损失了。这一来,义利行血本无归,破产已成定局。当押船的合伙人跑回来将这个消息告诉南先生时,他却表现得很镇定,安慰道:“没有事,不要紧!你先回家去,洗个澡,睡一觉,生意的事明天再说。”

当然,现在说什么也迟了,义利行再也无法维持,南先生也从一个大老板变成了一个穷光蛋。但是,对这场不测之灾,他始终能够泰然处之,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失去继续生活的信念,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

滴水感悟

一个人终生富贵,只是运气好;一个人从不失败,只是本事大。虽然难得,不足为尊。贫穷时不自弃,失败了不悲观,最是可贵。

煮字疗饥

南怀瑾先生的“义利行”破产后,他不得不靠典当衣服来维持生活,生活陷入困境。不久后,他迁居台北,住在一个菜市场旁边,这儿的环境可谓“脏、乱、差”。南先生带着妻儿,挤住在一间屋子里,很是寒酸。自此,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煮字疗饥”的生活——这是他对写稿卖钱的戏称。他还说自己“著书多为稻粱谋”,言下颇有自嘲的味道。

但是,他的生活态度却很乐观,脸上从无忧戚之色。不仅如此,遇到比自己更穷的朋友,找他帮忙,他总是慷慨解囊,受过他接济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有一次,他好不容易弄到一点钱,买了一些米,见邻居家已揭不开锅,心中不忍,就叫家人趁邻居熟睡之时,悄悄将半袋米放在他家门口。他这样的善行,不胜枚举。

当时,国民党仓皇逃到台湾,能否站稳脚跟尚不一定,根本没有心思搞文化建议。对此,南先生深以为忧。他认为,衣食不继只是暂时的,文化不传,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事。他发现到处找不到一部佛经,于是,从自己所带的书籍中挑出一本,想出版发行。可惜,他没有钱,印不了。后来,遇到一个热心者,愿意投资,于是印了几百套佛经。但当时大家都很穷,每天忙于衣食,哪有闲心读佛经?所以,这些书好长时间都没有卖出去。后来,他碰到一个商人,愿意帮忙,把这些书全部买下。他高兴极了:总算遇到一个热心文化的人了!

这些书的命运如何呢?南先生后来将此事当笑话讲给学生听:有一次,他偶尔遇到这位商人,原来他是卖肉的,把书一页页撕下来,当包装纸。用佛经包肉,别把佛祖气死了!

不过,此事也让南先生真切体会到,社会繁荣,文化才会繁荣。他后来办公司、经商,还从事其他种种“俗务”,好像跟他文化人的身份不符。其实,这也是他积极推广文化的一种方式啊!

滴水感悟

自己有很多钱,拿几个出来施舍给别人,容易办到。自己只有一碗饭,匀半碗给别人吃,这就很难。所谓“好人”,是行人之所难的人。

保持独立人格

据说,南怀瑾先生为人处世有三大原则:“不向既成势力低头——已是既成势力,投靠不上。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既然反对,和他妥协也没有用。不向不赞成的人士拉拢——不赞成的人拉拢了也不可靠。”

南先生初到台湾时,全靠“煮字疗饥”,一直没有正式工作,过了十余年贫寒生活。1963年,“中国文化大学”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从此他的生活才相对比较安定。他接到聘书时,非常感慨地写了一首诗:“门外忽传走转车,聘书递送却愁余。自从长揖山林后,又向人间填表书。”由此可见,他是十分珍视工作机会的。

但是,他却拒绝了一个极好的工作机会。1966年,他应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邀请,到台湾三军各驻地巡回演讲。有一次,他在高雄冈山空军基地演讲时,蒋介石也在现场,受到他演讲中某些观点的触动,回台北后,即下令成立“复兴中华文化委员会”,蒋介石亲任会长,邀请南怀瑾主持实际工作。这是一个多好的工作机会啊!名利权势的收获,胜于一纸私立大学的聘书远矣!但南先生非但没有欣喜拜受,反倒婉言拒绝了。因为这不合乎他的处世原则。他有意要跟政治势力保持一定距离。后来,他同别人谈起这件事时说,他是“以保持超然身份之故,婉辞美意”。

1976年,台湾“中国广播公司”邀请南怀瑾给员工讲授《易经》课程,每周一次。他讲了十几堂课,反响很好,他的自我感觉也很好。那天,他正讲得兴致勃勃,忽然听到广播发布的消息:蒋经国的长子蒋孝武接任“中国广播公司”的董事长。演讲结束时,南先生对听众说:因有事要出门,暂时请假,待回来后继续讲课。就这样,他果断地中止了在“中广”公司的《易经》课程。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从此变成御用文人,学术自由没有了,还不如躲着他们比较好。”

滴水感悟

中国自秦汉时起,学者们就难得有自由思想的空间。为了争取思想自由,往往不得不舍弃很多机会。所以,学界的宗师,多为隐逸之士。南怀瑾先生能够为了理想而有所舍弃,不愧真正的学者。

自由的风格

1985年,《蒋经国传》的作者江南在美国被暗杀,此事轰动整个台湾,闹得沸沸扬扬。人们盛传,这是一起政治谋杀,因此,台湾岛笼罩在一种非常不安的气氛中。当时,南怀瑾被评为台湾十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外界还谣传他是台湾“新政学系”的领袖,因此很有可能遭到政客们的嫉恨。

正在这时,美国一个文化基金会的访问团诚邀南怀瑾赴美,合作推广文化活动。南先生正有意从不自由的学术环境中摆脱出来,当即决定接受邀请。他只用了不到两周时间,就做好了赴美的一切准备工作,可谓当机立断、说干就干。

到美国后,南怀瑾与邀请方多次商谈后,表示只能保持弹性合作,不作长期计划。这也是他的一贯原则,不希望给自己太多局限,也不希望给别人造成不便。第二年,他在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他的课程受到广泛欢迎,但他不愿长期在美国生活。所以,三年后,他就迁居香港。这就是保持“弹性”的好处,能够按自己意愿选择生活。

滴水感悟

裴多菲有诗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人类的奋斗,从某种意义上来,就是为了摆脱种种束缚而争取自由。但自由需要条件,每个人享受到的自由其实是不一样的。南怀瑾先生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是因为他此前已经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

为众生忙

南怀瑾先生自从成名后,每天都很忙,除了正常的讲课和著述外,他每天还要接待众多慕名来访的人。据说,《华声报》资深记者王守信通过3个多月对南大师的近距离观察,发现他在香港时的生活规律是:“通常在下午18点钟左右,南先生便来到会客厅,先点上一支烟,再慢慢品着热茶,看看香港亚视或有线台的电视新闻。这时,提前约好的访客便陆续来到,南先生遂请他们一一落座,开始亲切的晤谈”,“如果怀师要讲课,餐叙便在21点前后停止;倘若当晚不讲课,漫谈便会持续到22点半到23点”。

来参访南先生的人,来自各行各业,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因此南先生戏称自己是“大妓女”,整天“接客”,迎来送往。他的夫人整天忙着烧开水,替来客泡茶,据说有一天用了一斤茶叶,可见来人之多。

除了接待川流不息地来访的客人、学生外,南先生还热心于公益之事,帮助他人解决实际困难。弟子们认为,他年事已高,应该好好歇福了。但南先生认为:有公无私,私自在其中。有私无公,私都保不住了。所以他每天忙着帮助别人,实际上也是在帮助自己。

滴水感悟

中国先秦时代的学问,都是学用不分,知行合一。后世的学者,光会学,不会用,知行分离,可以说越来越不会做学问了。南怀瑾先生把学问做到一言一行中,是真会做学问者。

恬淡地生活

南怀瑾先生虽未出家,但他的日常生活却很简朴,如同僧人之修行。他通常不吃早餐,午餐和晚餐也不过吃一小碗红薯稀饭。他在台北创办东西精华协会期间,经常在午餐和晚餐时间招待客人,但他的主要目的是陪客人谈话,同时处理许多事务。只要客人吃得开心,他就高兴。他常常向客人或学生殷勤劝食,自己不过随便吃几口而已。

南先生移居美国期间,同样不吃早餐,中午只吃一点面包,晚上吃一小碗面。

有时候,弟子们或仰慕他的人,经常会做几道好菜送来,希望他好好享受。他以欢喜心接受了好意,但好菜一定要跟大家一起分享。他认为,让大家都吃得高兴,比自己吃得高兴更好、更圆满。

此外,南先生也有自己的生活哲学,他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没有人饿死,人是吃死了的”。他自己平时一向饮食清淡,突然吃很多好东西,难免消化不良,于身体有碍。吃的目的是为了滋养身体,如果食物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再好的东西也就变成坏东西了,那又何必多吃呢?

滴水感悟

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普通人需要靠生活享乐制造快感,有大境界的人,追求内心幸福而不贪求肉体享受。因为他的智慧心能够制造出快乐来,哪怕吃粗茶淡饭,也比天天享受山珍海味的人更快乐。

游子之心

南怀瑾先生的家族有信佛的传统,他的母亲也信佛。他童年时,有一次问母亲:“妈妈!菩萨的眼睛为什么半开半闭?他为什么不张开眼睛?”

母亲不假思索地回答:“世界上的人太坏了,菩萨只好半闭着眼,不看为妙,如果张开眼睛一看,这么乱糟糟的一个世界,那真要气死了。”

多少年前,母亲的这番话仍言犹在耳,但他自从离开大陆去往台湾后,一别四十年,再也没有见过母亲的慈颜。他只好把对母亲的思念深埋于心,他的苦痛又岂是别人能体会的?

有一次,南先生讲课时,曾谈到自己的这种心情:“我们老一辈子,从小就是在刀枪战火中讨生活,几乎没有一日是安宁的日子。当年我离开家乡,一晃几十年,没办法和亲人联络,父母生死不知。一二十年也没消息,所以曾有两句诗说:‘历劫几能全骨肉,对人不敢论亡存。’内心很伤感。别人问起你的父母现在怎样?实在不敢答复,根本不愿去提,怕讲了会悲伤、会难过。”

后来,大陆与台湾之间关系稍松动,但尚未实行“三通”。南先生接到老母身体欠安的信,却无法前来探望,睹信思人,只能化作一声哀叹:“恐怕等不到与母亲见面了!”这句话不幸言中。后来,等到两岸实现了三通,他有机会回到故乡,母亲却早已亡故了,真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待”。

改革开放后,多年不通火车的温州,准备兴建温州至金华的铁路,但苦于缺乏资金。当时的市长刘锡荣,知道南先生在国外有不少学生,就想通过他争取海外投资。刘锡荣得知,南先生是一位孝子,就想请高明之士,用南母的头发绣一幅南母的肖像,送给南先生。正好南先生在大陆的妻子,当年为婆婆梳头时,有心留下了不少南母的头发,所以,这幅肖像得以顺利绣成。

当时南先生已移居香港,刘锡荣市长决定到香港与他会晤,事先没有告诉他要送肖像,想给他一个惊喜。见面后,刘市长揭开镜框外的绸布,南先生一看见母亲的肖像,激动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当他得知肖像是用母亲的头发绣成,更是激动不已,当场慨然允诺,一定为筹建金温铁路竭心尽力。后来他果未失言,为金温铁路的建设作了很大贡献。

时至今日,南先生虽已九十高龄,对父母的孝心仍然不减。他每天早晚必给父母念经。他说:“事情再忙还是要念,经常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七卷、五卷,一定少不了的。如果不念,觉都睡不着。”

而且,为了母亲的缘故,他从不过生日。有一次,一个学生提着蛋糕去祝他生日快乐,他却不理不睬。他认为,生日即是“母难日”,是母亲受苦的日子,有什么好庆祝的呢?

滴水感悟

人生有两件不可等待之事,如丘吾子所云:“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子路也说:“二亲之寿,忽如过隙,草木欲长,霜露不使,贤者欲养,二亲不待。”所以,成功要趁早努力,尽孝要趁早用心。

给鬼朋友施食

南怀瑾每天晚上都要给“沦落在饿鬼道受苦的众生”施食,希望他们能早日脱离苦海。如果没有施食,他就像有一件大事未了,晚上会睡不着觉。有时候,一天忙碌下来,实在太累,想休息,他就要请学生代劳。可是睡一觉醒来,又担心别人的饭菜做得不好,亏待了鬼朋友们,又要自己重新施食。

他是不是很迷信呢?当然不是。他在讲课和著述时,多次提到过反对迷信。那他为什么给鬼神施食呢?他说:“反正我天天大请客,多一个人,多加一副碗筷,不会有问题。不过我不刻意对别人提倡此事。但是这里的同学,我则严格要求他们做。什么大慈大悲?花几粒米,用一点水,利用几分钟布施给鬼神吃喝,你都偷懒,舍不得,要真替人煮菜做饭,侍候人家,那就更不可能了,像这样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修个什么道?”由此可见,他是把施食这项活动作为一种自修方法,一种修炼自心,达到诚心正意的方法。

他认为这样做“不是迷信而是正信”,他说:“这种包含着可贵道德观念的轮回思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要信而不迷,同于孔老夫子的一句话:‘敬而远之’。远之不是要你不理不睬,而是保持一个恭敬的距离,那就对了。鬼神绝不害你,鬼神若害你,那你要自己检点,看看自己的思想行为有无缺失,是否做了亏心事?世上的鬼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啊!人是活鬼,鬼是死人,这道理须得好好的弄清楚。”

滴水感悟

鬼神有没有,孔子回答得很明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不管有没有,假设其有,尽自己的恭敬心就好了。敬佛即是敬自心,敬鬼神其实也是敬自心。所以,不必问鬼神有没有,只需问心在不在。

齐家有道

南怀瑾先生去台湾前,已在乐清老家成婚,妻子名叫王翠凤,他们育有两个孩子。南先生去台湾后,因为两岸关系紧张,不要说无法跟妻儿团聚,连互通音讯也不可能,于是,他又“随顺现实又结了婚”。两岸关系解冻后,总算能通信了,他这才得知母亲、妻子尚在人世,孩子也很安好。

1990年2月14日,南先生的母亲过世,当年秋天,他办了手续,邀请大陆的妻子王翠凤和两个儿子到香港会面。久别重逢,南先生感慨万千地对王翠凤说:“过去几十年辛苦你了,日子不好过,让你受了许多委屈折磨。”可王翠凤却回答:“过去的事说它干什么,只管未来吧!”南先生的学生们热情地带这位师母去买东西,看电影,甚至到美容院烫了头发,还要买高跟鞋送她。王翠凤本不习惯这样的时髦生活,但为了让大家高兴,她并不拒绝,对大家的热情一一欢喜领受。她在香港只住了半个月,就返回故乡。50多年的夫妻,相聚不过两载,重逢只有两周,此情此景,令人慨叹。

关于这次重逢,南先生曾无限感激地说:“在两岸情况好转后大陆的妻子曾带着两个孩子到过台湾,但那时正遇上我经营失败,生活也比较困难,就只好回去了。一别几十年,她在大陆伺候我母亲直到去世,还带大了两个孩子,吃了不少苦,也受了很多委屈。但她却无怨无尤。”

南先生在台湾的夫人姓杨,比南先生小十岁,育有二子二女。为了支持南先生的事业,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起初,拜访南先生的客人川流不息,都是她忙前忙后招呼接待。后来,南先生白天忙会务,晚间上课,常常深夜才回家,而她还要照料四个儿女,其中的苦处可想而知。对这位夫人,南先生曾感激地说:“她也很辛苦,后来我又要讲演,晚上又要上课,回家很晚,没时间照顾她,而她还要教育四个儿女。孩子们很懂事,现在也都有了各自的事业。”不过,南先生对杨夫人和孩子们,也可谓善尽为夫之道、为父之道。他的工作再忙,也会尽量把每个周末空出来,与妻儿共度。所以,他不失为夫人眼中的好丈夫、孩子眼中的好父亲。他对几个子女,爱而不溺,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如今,他们在事业上都已卓然有成。

滴水感悟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南先生可谓善于身体力行,他不仅事业成功,在修身、齐家方面也做得很成功,这就很不简单了!

坦诚表明立场

1990年9月8日,南怀瑾应邀去台北,面见台湾的前“总统”李登辉。他还是老脾气,颇有一股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气势,说古道今,纵论天下,滔滔不绝地讲了2个多小时,对李登辉晓以“和平统一”的民族大义。会谈结束后,李登辉亲自送南先生出门。到了门口,客气地问南先生“还有什么吩咐”,南先生说:“我希望你不要做历史的罪人!”

李登辉尴尬不已。

尽管南先生的苦口良言对李登辉这种坚持“台独”立场的人未必有用,但他能坦诚表达祖国统一的立场,还是令人钦佩的。

滴水感悟

人类需要更方便、更自由地交流,天下的整合,乃是大势所趋。远古时代,地球上的国家数以万计,在中国,周王分封的诸侯国有好几百个。随着时间推移,地球上只剩下一百多个国家,这是大势造成的结果。某些人还想搞“小国寡民”,岂非逆道而行?

义伸援手

南怀瑾有个朋友,名叫覃勤,爱留长胡子,外号“覃胡子”。此人是台中中医学院的创办者,也算是一个头面人物,但名声不太好。后来,覃勤因为犯法,被判坐监。按照惯例,坐监犯人须剃去头发、胡须,但覃勤很爱惜自己留了多年的漂亮胡子,所以在入狱前,找到南怀瑾,请他帮忙找人说情,不要剃去他的胡子。

南怀瑾感到难以拒绝,只得应承下来。他亲自出马,找到“台北法院”。那儿的官员对他都很客气。当他说明来意后,“最高检察长”王建今表示此事很为难,并说覃勤这个人口碑不佳,为他说话犯不着,言下颇有怪南怀瑾多管闲事之意。南怀瑾一听,勃然变色,眼睛一瞪,吼道:“朋友是什么?有急难相助才是朋友之道。他既是我的朋友,现在遭难,我当然要帮助他。至于人品如何,是另外一回事,犯了什么法,自有法律制裁!”

他这一吼,把那些大小官员都震住了。结果,覃胡子坐牢期间,不但保住了胡子,也没有剃光头。

后来,有人批评他善恶不分、帮助坏人,他笑一笑,若无其事地说:“明白的人自会分辨,不明白的人辩解也不明白,徒费口舌而已!”

滴水感悟

南先生尽朋友的本分,代为求情;如果执法者尽自己的本分,依法处置,这应该是最圆满的结果。南先生尽了本分,执法却不尽本分,结果就不那么公平了。差错出在哪一方,还很难说。

劝人坐牢

南怀瑾先生有一个新收的学生,以前是记者,后来经商,不料交友不慎,在某些手续上又比较粗心,被合伙人钻了空子,用不正当手段,诈去他一笔钱。他气急败坏,真想买刀子把那人杀了。南先生听说这件事,打电话约他去餐厅喝咖啡,开导说:“你以为你名下的钱,真是你的么?一个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有什么是自己的呢?”

学生低着头,默不作声。南先生又开导说:“人家要拿你一笔钱,你为什么不给他,有什么好争的?你会感到心痛,也许人家就靠这钱活命哩!或者他拿去花天酒地,你可知道花天酒地场所中,有多少活不下去的人?”

几经开导,这个学生终于被打动,回去就准备好了现金,等那个合伙人来取。不料,那个人或许是感到心中愧疚,居然并没有来取。

后来,这个学生因为不懂生意之道,赔光了血本,又缠上了票据法,吃上官司。他决定请律师朋友打官司,朋友说很有打赢的希望。不料,南先生听说这件事,又把他找去说:“你该去坐牢,一则心灵免陷于恐惧之中,次则可以消业,最重要的,这是你修持的最好因缘。”

这个学生果然不打官司了,甘心坐牢。他在牢房中读《金刚经》,自觉进境颇快,胜于平日多矣。他不禁非常感激南先生提的这个坐牢的建议。

滴水感悟

善于逃避责任,不如勇于承担责任。前者即使不堕恶道,也是庸人,后者才能担当大任。南先生劝人坐牢,看似不近人情,其实是对晚辈的最好爱护。

不忘老朋友

南怀瑾年轻时,不但才华横溢,又仗义守信,因而欣赏、崇拜他的人很多,他在官场、民间,都有很好的关系。其中有一个名叫钱宗本的人,令他数十年念念不忘。

据说,钱宗本是彭县人,年轻时与同村的一个少女私订终身,结果被女方家里发现。那时候,闭塞的乡村还很封建,自由恋爱是绝不允许的,他们的恋情遭到女方家族的激烈反对。钱宗本想带着少女远走高飞,不料少女却被族人们抓回去活埋了。钱宗本怀恨在心,想杀人报仇,结果受到一个高僧的点化,打消了这个念头。从此他厌弃红尘,带着老母离开家乡,出家为僧,住在成都的贵州会馆的佛学社,一面奉养母亲,一面修行。

南怀瑾初离家乡,来到成都,就寓居在贵州会馆,与钱宗本结为莫逆之交。后来,南怀瑾去川南云贵边境担任大小凉山垦植公司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钱宗本便还俗了,带着母亲追随南怀瑾身边,全心全意辅佐他。南怀瑾回成都读军校以及在军校担任教官期间,钱宗本又把母亲带到成都居住。如果南怀瑾有什么事,他就鞍前马后地维持,任劳任怨。

南怀瑾在成都结识过一个有名的圣士法师,后来,圣士法师称居自流井,在入定时,人们误以为他死了,便把他埋掉了。南怀瑾说到这个消息,很是难过,便带着钱宗本,来到自流井找圣士法师的坟墓。当时自流进井一带交通落后,道路难行,南怀瑾为了友谊,脚穿草鞋,徒步数百里,难能可贵。但钱宗本无悔追随,也是一个十分重情守义的人。

南怀瑾去了台湾后,就再也没有机会见到钱宗本。后来,两岸关系松动,他就托人打听钱宗本和他母亲的下落,得知他们母子早已去世,心里很是难过,写了一首感情沉蕴的诗,以托哀思:“蜀道初登一饭难,唯君母子护安康。肯知苏季非张俭,不信曾参是项梁。徒使王陵有贤母,奈何维诘学空皇。千金投水淮阴恨,今古酬恩枉断肠。”

滴水感悟

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意思是:君子实心实意对待自己的亲人,就能带动友爱的风气;君子不忘故交旧友,就能改善人情淡薄的风气。所以,不忘老朋友,就是很好的“弘法”方式,善莫大焉。

润物细无声

在南怀瑾先生的会客厅,有一个很大的壁柜,里面分了很多层,摆满了各式中成药,约有数百种之多。主要是一些知名的品牌药,也有几种药是南先生自配的。因为他对中医药也颇有研究,如果来访者有病,他一望而知,不待对方开口,他便能道出病情。对有病者,他便从壁柜中取出药,请患者服下,临走时还要赠送几天的药,请患者带回去服用。不少人领受过他的好意。

平时他特别关心学生的健康。他见一个学生经常伏案看书,就提醒他注意眼睛保健,还耐心地传授了一套眼保健操,直到对方学会为止。

南先生还经常亲自动手炖汤给来访客人或学生喝,他炖的汤,都是按中医食疗方法调配制作,颇有滋补作用。他自己对饮食并无多大嗜好,只要大家吃得高兴,他就很高兴了。

南先生平时跟人谈话,并不是摆出老师的样子,耳提面命。他往往是无所不谈,既亲切又随和。有什么好的心得,好的见闻,他随时愿意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例如,他有一次看了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著《狄公全传》,觉得好,就向在座诸人热情推荐说:“这书写得好,值得一看。高罗佩很了不起,虽然是外国人,但比很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

南先生从不像某些名家那样,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他总是这样自然而然把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风格,于一言一行中渗透到他人心里,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滴水感悟

南怀瑾先生之令人敬佩,不完全因为学问。天下有学问的人多得很,有的还很让人讨厌,让人避之不及。南先生能通过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将自己的善意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有此做人工夫,自然能得到大家的真心爱戴。

顺其自然

南怀瑾先生为人处世,喜欢随顺自然,不事做作。即使某些不甚圆满的事,他也能以自然之心对待,而不勉强为之。例如,他人到中年时,头上渐渐添了许多华发,他却不以为意。有一次去理发店理发时,理发师建议他染发,可以显得年轻许多。他没有接受这个好心的建议,还写了一首《理发师劝染发戏作》的诗:“世人多畏发初白,却喜头颅白似银。免去风流无罪过,何须装扮费精神。渐除烦恼三千丈,接近仙灵一性真。对镜莞尔还自笑,依然故我我非新。”虽是游戏之作,内中包含了体悟人生的智慧和洞透自然的禅意。

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南先生却抽烟,并未勉强戒掉这个几十年的老习惯。有一次,一个美国学生见他点起一支香烟吸起来,竟难过得哭起来。因为这个不良嗜好破坏了他心中的大师形象。

不过,南先生虽然抽烟,健康状况却很好,活到九十岁,身体仍很硬朗。可见避免不良嗜好对保养身体固然很重要,保持一颗洒脱的心,对保养身体更重要。

南先生平时常向学生们提倡自然之道,但真正能理解的人甚少。有一次,在举办“禅七”活动时,一个男生大概用功过甚,全身紧绷,两眼发直,好像出了问题。南先生便走过去,左右开弓,打了他两个嘴巴,然后说:“起来活动活动!”他用的是禅宗的“棒喝法”,打是不打,并非真有打意,不过是让学生从勉强为之中惊醒,走到自然之道上来。

滴水感悟

“顺其自然”四个字,每个人都知道,真懂的人不多。但这四个字的妙味,要靠自己去悟,一讲就容易产生误导。比方说:不必勉强求结果。有的人会理解为放弃进取。比方说:不要把问题看得太严重。有的人会理解为生活态度不认真。所以很难讲,只能悟。南怀瑾先生行事每能随顺自然,无疑对这四个字领悟很深。

天下第一拳

南先生从小习武,且是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浙江国术馆毕业,后来又在军校担任武术教官,可想而知武功不差。但他的武功到底多高,谁也不知道。一般人练了武功,外表雄赳赳、气昂昂,一望而知,南先生却是一副文质彬彬的模样,像文人不像武士。一般人学了武功,总想找机会跟人切磋一番,却未见南先生跟人动过手。倒是他老年时,稍稍露过一手。在一次“禅七”活动中,他教了一套罗汉拳后,双腿盘坐,两手食指在座上轻轻一点,人就腾空起来,很像传说中的“一指禅功”。

近年来,他偶尔指导熟人练太极拳,但遇到陌生人,想跟他探讨拳术,他总是双手抱拳,打躬作揖,幽默地说:“这是我的天下第一拳。”

滴水感悟

子路尚未成为孔子的弟子时,有一天,他带着剑,雄赳赳气昂昂地赶路。孔子问他:“你带剑干什么?”子路说:“对我友好的人,我一定友好对待他。对我不友好人,我就用剑来自卫。”孔子说:“君子以忠为本,用仁来自卫,不需要走出家门,名声就传到千里之外。遇到不友好的人。就用忠诚来感化他,遇到强暴的人,就用仁来围困他,何必用剑呢?”子路心有感悟,恭恭敬敬地说:“我请求向先生学习。”南先生的“天下第一拳”,正是用忠诚来感化,用仁来围困,比什么“降龙十八掌”厉害多了!

先学洒扫应对

南怀瑾先生给学生们立了一个规矩:凡到他那里听课的,都要给大家洗茶杯、扫地。不管学生是什么教授、博士,都要做这件“功课”。如果学生不会洗,不会扫,南先生就会示范给他看,比如洗茶杯时,要认真擦洗,不是冲一下就算。尤其是杯子内外面这一圈,嘴巴要接触的地方,很容易因细菌传染疾病,要特别仔细地刷洗。南先生以如此高龄,能够做这件事,其他人就不必摆什么教授、博士的架子了。

南先生为什么要让大家学做这件事呢?他说:“现在大专青年这类的事都是这样,从小就没有注意。扫地不知怎么扫,穿衣不知怎么穿,你说这是怎么回事?我发现,我们常常将许多事情归诸于社会问题、教育问题、青年问题。其实社会没有问题。社会是个什么东西要搞清楚。社会是大家的,是由每一个人结构而成。不能将一些错误的事情,都推给社会,那是推托的话,自己不负责任。谁都不必负责嘛——因为那是社会问题。但是,社会是谁管呢?谁都是社会,谁也都不是社会。所以,我就告诉那些从事新闻事业的同学,你们把这些什么社会不社会的问题,少讲好不好,不要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滴水感悟

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弟子子夏授徒,先学洒扫、应对、进退,“洒扫”即打扫清洁,“应对”和“进退”,即日常应酬礼仪。先把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事学会了,才谈得上做高难的事。好比小学生要先学加减法再学乘除法一样。现代的学生,正好缺此一环,见了人连招呼都不会打,就学到“爱祖国爱人民”那儿去了。怎么爱?招呼都没有,能体现爱吗?瞎掰罢了!所以现代学生的所谓学问,都有些根基不牢、“发育不全”的症状。南先生要求学生先学洒扫,可谓抓住了病根。

朋友之道

台湾教育部长张其昀,在台湾颇有影响力。他卸任后,创办“中国文化学院”,想请一些知名人士担任教授。张其昀跟南怀瑾先生早就认识,对他的才情、德望都很了解,想请他出任礼学院院长。南先生婉言拒绝了。张其昀天天到南先生的住所来拜访,非让他接受不可。南先生推不掉,便退而求其次,不当院长,但同意担任教授,条件是自己不到学校上课,由研究生到他的蓬莱新村的寓所受教。张其昀也只好让步,同意了他的要求。

后来,有人问南先生为什么不愿当院长,他说:“我和张其昀都是爱管闲事的人,将来免不了有意见不协调之处,为维护友情,最好不要共事。”

后来,南先生又受聘于台湾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他讲了一年,极受学生欢迎,教室里坐满了人,窗子外面还挤着不少人。与之相比,其他老师讲的课就显得很受冷落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南先生竟然主动把课程停下来了。有人问他何故,他的解释是:正因为课程太受学生欢迎,所以不能讲了。他说:“为了避免造成别人的不愉快和难过,自己应该急流勇退,以免他日遭忌,反而不妥。”

滴水感悟

做朋友不容易,光是交往的频率与距离就难把握。太频繁了,太近了,可能感情不会加深,反倒矛盾丛生。反之又生疏了。能够综合考虑双方个性、爱好,把握交往的度,就不会有反目成仇的事发生了。

有饭大家吃

南怀瑾先生做人颇有古风,仗义轻财。他在台湾创办“东西精华协会”和“十方丛林书院”时,凡来求学者,都一视同仁,无论老幼尊卑,无论在家出家,都是同窗道友,大家聚在一起,俨然一个大家庭。

他还有一个理念:有饭大家吃。所以,他经常跟学员、会员同桌共餐。凡来访的宾客,无论男女老幼,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留下用餐,即使送货的伙计、收账的先生也不例外。凡有好酒好菜,他必定拿出来跟大家共享。

他创办的“东西精华协会”,主要靠自己的讲课费和稿酬维持,亦偶有居士捐助,但要维持这样的场面,经济上常感拮据。但他始终只收会员费新台币20元。很多会员觉得这点钱太少,一再提议增加,他却不答应。

由于南先生年轻时便取得了“密宗上师”的资格,因此常有弟子请他“灌顶”,自然要献上供养红包。对这些红包,他从不打开来看,遇有来访的小朋友,他随手打开抽屉,拿出一个红包送人。他在钱财方面的洒脱,大抵如此。

滴水感悟

《孟子》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道理很好懂,但只有悟透世情,豁达大度者能够做到。有的人看见邻居吃了一顿好饭,看见同伴穿了一件好衣,心里就堵得慌,对“众乐乐”自然不感兴趣。

为家乡尽力

南怀瑾先生戏称自己“一辈子爱管闲事”,他的热心也是出了名的。所以,当温州市初步确定修建金温(金华到温州)铁路的构想时,便想找他这个热心人帮忙。1987年,温州的方副市长率代表团访问纽约和华盛顿时,拜访了寓居在这里的南怀瑾先生,并提出了请他为家乡建设出力的要求。

1988年初,温州再次派代表拜访已移居香港的南怀瑾先生,谈论请他投资建路的问题。南先生表示同意,此后,双方进行了多次接洽,南先生也派代表到浙江进行了实地考察。1990年,南先生的联盈兴业公司,与浙江省地方铁路公司的代表签订了合资建设金温铁路的意向书。两年后,这个合资修路计划得到国务院批准。1992年1月,双方正式签约。对这件事,南先生表态说:“我一生说出的话,一定要做到。我做一件事,只问它应不应该做,该做的我一定去做。”他还说:“这条铁路大家企盼了80年,修了7次都没有成功,今天我就决定一定要修,不是为我,是为了要开启一个大例子,中国政府的公共建设可以和外资合作。”

1997年8月,金温铁路终于建成通车。据说,在此期间,南先生写给有关各方的信函有100万字之多。该铁路全长251公里,总投资近30亿人民币,其中南先生筹措的资金多达1200多万美元。

滴水感悟

俗话谓:“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爱或敬,从来不是空泛的东西,里面包含了太多实质内容。像杨朱那样“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天下的爱和敬,自然也不会汇集到他那里去。笔者在这里讲句老实话:只有“爱”的人,千万别说“爱”,免得糟蹋了这个好字。因为你爱不起。不管你爱谁,就要肯于出钱出力。出不起钱,要舍得出力;舍不得出力,要肯出钱。只会把“爱”字挂在嘴边,等于不爱。

同类推荐
  • 易经(中华国学经典)

    易经(中华国学经典)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道家哲学智慧

    道家哲学智慧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道家是隐者之学,故不在显学之列,而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孔子罕言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虽说过“圣人之于天道也”,但也未多讲天道。道家老子不但谈论天道,而且提出“先天地生”的永恒性绝对性的“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儒家虽反对苛政,而肯定区分贵贱上下的等级制度。墨家虽然宣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而仍承认贵贱之分,以“贵不傲贱”为理想。
  •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部指导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实践活动的哲学著作.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先人经验与智慧的指导下。我们会少走许多弯路.也会对人生多一些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每一步。 本书是一部汇聚中华民族古老而神秘智慧的经典之作!
  • 菜根谭(第七卷)

    菜根谭(第七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简单逻辑学

    简单逻辑学

    通俗易懂的逻辑学入门读本。轻松搞定逻辑学中的概念、思维定式和规则。容易操作掌握的逻辑使用法则,不论演讲、谈判、说话、办事,都能让你做到条理、清 楚、不让人误会和不解!这是一本涵盖正式及非正式逻辑谬误的难得好书,快速提升你的推理能力,学会用清醒的头脑辨别真假,让思考变得简单,让行动变得快捷。
热门推荐
  • 九玄诀

    九玄诀

    原本只是为了复仇才踏上修行之路,可是一本特殊的修行功法,却将他的命运推到了数个位面救世主的位置。然而,这一切其实早就已经注定了。
  • 吾之言

    吾之言

    小小少年,白发。大大王都,繁华。问今生何求,吾言天下
  • 无上星域

    无上星域

    一场宗门大清扫,导致天才少年舒炀陨落,自己却惊奇的发现自己重生到创世大陆的玄武域。而自己必须重新修炼。神女为妻,神兽为坐骑,控制万千玄兽为战力。更有前世强大的功法支撑着,逆天的机遇,不容阻挡;逆天的天赋,震惊众人;逆天的实力成就无上帝君!!!等级划分:玄者,玄师,大玄师,灵玄师,玄王,玄皇,地玄师,天玄师,玄圣,玄帝无上星域正式开启,群号42529746
  • 作家与女房客

    作家与女房客

    留学生田晓娜习惯性说谎,多次谎骗帮助她的作家孙东人,直到多年以后,她有了自己的女儿才感到说谎的可怕......
  • 青梅竹马与天降系

    青梅竹马与天降系

    青梅竹马和天降系情节都喜欢,所以想要两对都写一下。
  • 绝世九剑

    绝世九剑

    在剑气大陆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剑魂,而主角却有万年一遇的九天剑魂,从而一步步走向巅峰..........
  • 300英雄之如日中天

    300英雄之如日中天

    全球首款3D动漫MOBA网游,首创7V7二次元动漫大乱斗。入宅永无悔,动漫一生推。
  • 邪瞳:绝世召唤师

    邪瞳:绝世召唤师

    时空错乱,异世重生,一早出世,纷争四起,一朝入魔,已无回头路。
  • 荡世冥河

    荡世冥河

    神魔诡子,神体双俢,看一懵懂孩童寻身世,报宗仇,显无尽倜傥,展无限威风,踏平世间之坎坷,执掌万载之冥河!
  • 十里红妆:倾城世子妃

    十里红妆:倾城世子妃

    一场梦,她坚持要去那陌生的异世界,这一切究竟又是福是祸。梦里的他真的就如同那璀璨星空明亮照耀着她的心吗?十年期,十年梦。换一场不变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