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74200000005

第5章 道行:收拾河山亦要人

做人要学南怀瑾

“南大师的种种成就,似乎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美国驻中国的一名高阶官员曾告诉过我,按照传统,中国皇帝的顾问必须是集一切文化传统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这位官员说:‘南先生可能是符合这种传统的最后一人。’”

——彼得·圣吉(美国学者)

南怀瑾好像很普通。他跟普通人只有一点点不同:向上走。“人往高处走”,谁不肯向上?但哪儿是上,哪儿是下,普通人分不清,南怀瑾分得清,就这一点点不同!可口可乐公司凭一点点“神秘物质”,做了二百年好生意。南怀瑾凭一点点素心慧眼,做了一世高人。

南怀瑾小传

1.少年立志,文武双修

南怀瑾于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一个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据说南氏家族世代乐善好施,并且每一代都有人出家,在历史上也出过几位高僧,这大概是他后来学佛的一个原因。他的父亲南仰周,12岁就撑起家庭重担,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置下了一份家产,在地方上赢得了声誉,并娶赵氏女为妻。南怀瑾是家中独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自幼就让他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遍读经书,兼及书法等,闲时也看过不少武侠小说及文学名著,12岁时,就因天赋过人而受到地方人士的赞誉。

据说南怀瑾少年时,在家乡附近的一个道观抽过一支签;后来又在一个和尚庙抽了一支签,没想到,两支签文竟然完全一样:“脱却麻衣换绿衣,恰如杨柳遇春时。飞腾要取蟾宫桂,许折东南第一枝。”这个签语,透着他将以文才名动东南的意思,因此父母对他企盼更高。但当时的南怀瑾,对习文的兴趣还不如对习武的兴趣大。他曾回忆说:“我自幼个性就好动,并嗜读武侠小说,刚在12岁时即开始习练种种武艺。常私自贪阅武侠小说而躲在楼上书房按图瞎练,父母固不知情。因心慕飞檐走壁,自亦练学跳梁倒挂。有一天,不慎从梁上跌落到地,声震一室,家父听到巨大声响,上楼察看,才知道我在偷偷习武,当时他老人家并没有对我责怪,反而聘延武师到家教我武艺,这时起我才正式开始习武。”

南怀瑾13岁时,已念完私塾,本该到温州去上中学,但家中财力不足,供养不起一个中学生,只好让他在家里自修。考虑到他贪玩好动,在家读书容易懒散,父亲把他送到家庙去读书。南氏家庙建在附近的山上,离家约有五六里,平时人迹不至,只有逢年过节及婚丧嫁娶时,才有人到家庙去祭拜祖宗。南怀瑾被送到家庙后,平时不准他回家,家里人隔三差五地给他送一些好吃的东西。家庙里只有一个又呆又瘸的公公,南怀瑾在这里找不到玩伴,除了读书练武,就无事可干了。这里环境清幽,既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也特别适于静思。所以在这一段时间,南怀瑾不仅读了不少书,也对人生问题进行过很多思考。

经过几年自修,南怀瑾收获甚丰,他遍览经史,涉猎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对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亦颇有心得。更重要的是,他已立下了干一番大事业的志向,虽然身处家乡,心却早就飞到了远方。

2.壮士从军,远走他乡

南怀瑾17那年,一位在外地做事的同乡回乡度假,告诉他说,杭州浙江国术馆公费招生,非但不收学费,还管吃管住,两年毕业后,分配到各地当武术教官。南怀瑾得知这一信息,大喜,当即就要去杭州报考。父母不愿他弃文就武,但拦不住他远走高飞的决心,只得筹借一笔路费,送他启程。

1935年夏天,南怀瑾跟那位同乡离开家乡,来到杭州,考入浙江国术馆。当时国术馆刚刚创办3年,学生不多,武术教师有十几位,一个个身怀绝技。南怀瑾印象最深的,一位叫刘百川,据说功力极高,用手在人家肩上拍一下,一般人根本吃不消。还有一位田老师,是教内功的,外表文质彬彬,一副文雅书生的样子,功夫却极好。教师们不仅功夫好,人品也很过硬,在传授武功的同时,也殷殷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

国术馆除了武术课外,还开设文化课,教授国文、历史、生理卫生等等。南怀瑾正处于求知欲特别旺盛的年龄,除了认真学习学校的课程外,还抽时间到其他大学旁听。当时,杭州孤山上有个文澜阁,于乾隆年间由圣因寺改建而成,是一个很有名的藏书楼,里面珍藏着《四库全书》。南怀瑾设法弄了个借书证,每个星期天都跑到这里来读书。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这些珍贵典籍,南怀瑾以弱冠之年,得以畅览珍藏,可谓幸运。

1937年,南怀瑾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浙江国术馆毕业,获得武术教官的资格。不久后,抗日战争全爆发,不少爱国青年投笔从戎,投入到这场拯救国难的运动中去。当时南怀瑾刚进入金陵大学就读未久,他满怀壮志、一腔热血,决定走出校门,投身于抗日洪流。他从杭州出发,来到成都。不料,刚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遭遇了困境。当时流亡到西南大后方的人很多,找工作既不易,粮食也很紧张,南怀瑾盘缠用尽,吃饭也成了问题。

有一次,南怀瑾与表叔两人,整整三天没有吃过一顿饭,饭馆里飘出的香味、馋得他们口水直流,但他们身无分文,看得起买不起。南怀瑾饿急了,竞当了一回“小偷”,在一个馒头摊上偷拿了两个馒头。多年后,他在讲课时,谈到这段经历,曾引用古人的诗句曰:“美人卖笑千金易,壮士穷途一饭难。”以此告诫学生们,要知道人生艰难,要珍惜眼前盛景。

南怀瑾在成都找不到什么机会,就来到川康边境的大小凉山地区,拉起一支队伍,办了一家“大小凉山垦殖公司”,自任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

让南怀瑾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支小小的队伍,竟然引起了不大不小的风波。当时四川一直在地方势力控制之下,同蒋介石的中央政府貌合神离,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非常尖锐。他这个外乡人,突然拉起一支队伍,当地的豪强以为他是国民党派来的,而重庆的国民党特务机关又以为他是一支地方武装,提出要收编他。南怀瑾受到两面夹击,左右掣肘,感到很难措手,所以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放弃了垦殖场,回到成都,考入国民党“中央军校”,就读于研究班第10期。中央军校系由黄埔军校改名,当时仍由蒋介石担任校长。成都军校在成都的北校场,规模相当大,当时是总校。南怀瑾于军校毕业后,在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担任武术教官和政治指导员,他的军衔是少校,穿军服。他在成都军校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有成为蒋介石的嫡系。但这一段经历,至少在名义上把他同国民党政权连在了一起,影响了他人生的很长一段时期。

3.淡泊功名,学佛访道

南怀瑾目睹国民党官场的混乱与黑暗,已无意在军界、政界进取,倒是对学佛访道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离成都不远的灌县青城山,有灵岩寺,是一个著名的禅寺。南怀瑾的好友传西法师在此寺住持。当时不少知名学者如冯友兰、钱穆等均住在寺内闭关静修,在国难当头、兵荒马乱的情况下,有这么一个清静的去处,对这些学者来说,无异于世外桃源。一座庙里住着那么多的名人高士,自然引起了南怀瑾的极大兴趣,这里成了他经常拜访的地方。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大居士袁焕仙。袁先生是川北名重一时的禅宗大德,他是四川盐亭人,少年时博览群书,成年后曾在四川军阀杨森那里做过幕僚,跟日后当了红军总司令的朱德也有过交往。后来,他散尽家财,行脚天下,终于大彻大悟,晚年号称“盐亭老人”,与虚云大法师齐名,不少名流学者不惜千里跋涉来参访他。

袁焕仙当时正在灵岩寺闭关,南怀瑾假日在此盘桓时,得以和他结识,一见之下,顿觉倾心,遂拜在其门墙下。从此,他对军校武术教官的工作再也不放在心上了,专心致志地跟袁焕仙学佛参禅。1942年冬,袁焕仙出关后,到成都创办了一个禅宗道场——维摩精舍,南怀瑾辞去中央军校的教职,追随袁焕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法号“通禅”,据说得了袁焕仙的真传。他还陪袁老赴重庆参访过虚云大法师,悟境更进一层。

后来,追随袁焕仙的弟子越来越多,许多人的年龄比南怀瑾大,但都称他“大师兄”。袁焕仙在维摩精舍授课,内容不限于佛法,涉及儒释道诸家学问。南怀瑾和其他学生一起,把他演讲的内容记录下来,编辑成《维摩精舍丛书》。后来,南怀瑾有了自己的出版社,就把这本书出版了。使之流传,也算报答了师父的授业之恩。

袁焕仙一生收了很多门生弟子,唯独对南怀瑾最为器重,认为他“禅德巍然自拔,有独立振衣之概”,评价相当高。而南怀瑾也不负恩师所望,其学问道德,与恩师相比,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讲课的方式,也与恩师当年颇为相似,兼及佛道儒三家,而不是专及佛道。能传承恩师的精神,又更上一层楼,自成一家,正是报答恩师的最好方式。唐代高僧仰山灵佑曾说:见识和老师相同,会减损老师一半盛德;只有见识超越老师,才可以传授老师的遗教。南怀瑾能在师父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堪称善报恩者。

时至今日,维摩精舍的弟子们早已飘零凋谢,健在者寥寥无几,但他们谈及南怀瑾先生时,仍称他为“大师兄”时,敬意溢于言表。

4.隐身名山,“闭关”修炼

1942年,南怀瑾为了深究佛法,一个人悄然上峨嵋山“闭关”修炼。

峨嵋山是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历史上有数不清的神话传说。南怀瑾“闭关”的大坪寺,在中峰顶上,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人松月法师开山,地处悬崖峭立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两条崎岖的山路可通,十分险峻难行,不是一般人可以上得去的。每年农历十月以后,大雪封山,好几个月寸步难行。所以,这里很少有游人香客。山上吃水困难,只靠一个蓄水池,积存雨水和冬天的雪水。和尚们的粮食给养,全靠两位苦行僧从山下挑上来。南怀瑾在这里同出家人一样,穿僧衣,持“过午不食”的戒律。平时吃的菜,叫做“万年菜”,即辣椒、盐巴和干菜;逢初一、十五,有一点豆腐吃,就算“大开洋荤”了!

不过,正因为这里人迹罕至,正适合闭关静修。但南怀瑾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大坪寺藏藏有全套《大藏经》。《大藏经》是汉文佛教经典的总称,也叫“藏经”、“一切经”、“三藏经”,内容分经、律、论三部分,包括了印度和中国的佛教著述,南北朝开始编辑,至唐代已有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以后各代都有新译、新著入藏,堪称卷帙浩繁。在那个年代,有全套《大藏经》的寺院不多,也不是随便可以参阅的。南怀瑾并未剃度,本无资格闭关读藏,好在有当时负有盛名的普钦大法师介绍,又有许多重要人物推荐,他才得偿心愿。

当时重庆的报纸对他弃职学佛的事进行了报道:“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恳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侩奇士。复又辞去教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嵋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在峨嵋山期间,南怀瑾独处幽室,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埋头阅读《大藏经》。这为他提升佛学修养奠定了雄厚基础。其间,袁焕仙先生曾特地上山看望这位心心相印的弟子,并在大坪寺为僧众们举行了一次“禅七”,又欣然题笔,为大坪寺作了一幅禅意隽永的对联——“此地即普贤道场,来天末雁,看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亘;何处觅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后来,南怀瑾又从峨嵋山迁往五通桥多宝寺闭关潜修,由于闻讯来访者日见其多,他不胜其扰,又移至弟子张怀恕家的书楼上安居,除禅修打坐外,便埋首书丛,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等经史典籍,收获甚丰。

南怀瑾“出关”后,抗战已经胜利,在四川的外省人士纷纷东迁。当时南怀瑾已是声名鹊起,政府中不少要员都与他有过交往。四川省主席王赞绪力劝他出山为官,曾任四川省财政厅长的甘典夔想把自己在百花洲的别墅让给他住,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那时,国民党准备召开国民大全,一时间,“民主政治”搞得热热闹闹。南怀瑾有两个朋友,一位是曾担任四川大学哲学系主任的傅养恬,一位是中央军校教官、留苏出身的叶道信,他们因在报上发表和毛泽东《沁园春》的词而被蒋介石免职。他们想另组新党,参与竞选。他们很信赖南怀瑾的人品、学问、器识,诚恳地请他担任新党的党魁,南怀瑾一听,哈哈大笑道:“你们大家是我的好朋友,真想把我抬到火炉上烤啊!”

南怀瑾无意政治,对佛道的兴趣则与日俱增。1945年,他在神通俱足的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派大师。风了和尚为他护法并安排行程,满空法师为他担任藏语翻译,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谢子厚大居士则供养他红教、白教、黄教、花教等多种秘藏法本。其时,南怀瑾的一个朋友、国民党西康行辕主任贺国光,送给他一个“少将参议”的头衔。虽然国民党的将官头衔多如牛毛,并不值钱,但这个身份也给他的西行带来了很大便利。在这次行程中,南怀瑾参访了贡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大德,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又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多位上师的印证,被承认为合格的“密宗上师”。后来,贡噶活佛还在成都古刹大慈寺,特地为他传授了显密大小戒律,并亲手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给他。

南怀瑾并未正式出家,却获得了“禅宗大师”、“密宗上师”的印可,堪称奇缘。

5.大开讲席,传道授业

南怀瑾结束西藏之行后,在云南大学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他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于杭州天竺寺,披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在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结茅庐清修。当时,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屡战屡败,已呈江河日下之势。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李宗仁当上了代总统,急于招揽人才。李宗仁的“军师”白崇禧久闻南怀瑾的才名,托人传话给他,请他出山担任政治参议兼秘书。对此,南怀瑾一笑置之。当国民党气势正盛时,他尚且不愿人其“彀中”,在这种江河日下的时刻,他怎么会自人“囚笼”呢?

但南怀瑾自忖:自己虽然一直置身政治圈外,毕竟曾在军校任教,又挂过少将参议的空衔,到时候未必能过得了共产党的审查关。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远赴台湾。当时国民党的军政要员,以及巨商名贾,虽然有钱有势,在拖家带口出逃台湾时,也难免十分狼狈,南怀瑾并无钱、权两项,想携带家眷就太难了。于是,他只好忍痛离别父母、妻儿,只身一人来到台湾。

南怀瑾初到台湾,因为人缘好,很多朋友、同乡都信任他,而且大家都想找出路,于是各自出资,推举他成立一家“义利行”,做海上贩运生意。未几,因为船只被国民党军征用,货物也被烧毁,顿时血本无归,“义利行”于是倒闭,南怀瑾也变成了一个穷光蛋。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起初,他跟新娶的妻子穷居于基隆海边的一处陋巷中,生活很是艰苦。但南怀瑾不愧是一个超然物外的人,他依旧保持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在贫寒困厄中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禅海蠡测》。

后来,南怀瑾迁居于台北龙泉街一个菜市场中,这里环境喧闹,污秽堆积。而且,他跟新婚妻子又有了孩子,家事顿然烦琐起来。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工作劲头与精神状态,他每天身居陋室,右手执笔疾书,左手抱着大一点的孩子,双脚还要不停地蹬着摇篮,照料更小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又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著作。关于他的这一段生活状况,他的学生张尚德教授曾这样描述:“一家六口挤在一个小屋内,‘家徒四壁’都不足以形容他的穷,因为他连‘四壁’都没有。然而,和他谈话,他满面春风,不但穷而不愁,潦而不倒,好像这个世界就是他,他就是这个世界,富有极了!”

到了20世纪60年代,台湾的经济逐步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对于文化也重视起来。1963年,“中国文化学院”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这是他在台湾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后来,辅仁大学也邀请他担任教授,讲授哲学课程。辅仁大学和“中国文化学院”都是私立大学,规模和名气都相当大。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大学及社会团体邀请他授课,因此,他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

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湾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他和钱穆、胡适、林语堂、牟宗三、唐君毅等著名学者,往来于台、港两地,大力宣讲传统文化。后来,他又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播文、史、哲及佛学等。

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1969年,南怀瑾在一些外籍学者、专家和弟子门生的筹划下,在美国加州成立了“东西精华协会”。同年,又在台北创立了“东西精华协会”总部,南怀瑾自任会长。这个协会的主要宗旨是促进社会福利和教育,南怀瑾还亲自为协会订下了三大目标:一是唤醒近世东方各国恢复自信,珍惜固有文化宝藏,而不盲目西化;二是重振中国人文精神,纠正西方物质文明带来的偏差;三是沟通东西文化,谋求人类的和平与幸福。

南怀瑾计划在协会之下筹建“安颐别业”和“青少年辅导院”,以帮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和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同时计划筹建“国际文哲学院”、“禅学进修班”、“西洋哲学进修班”、“美术进修班”、“国乐进修班”、“语文进修班”、“国医进修班”等。不过,“东西精华协会”初创时,人力、财力都有限,这么多计划只能一步步来。经过几年发展,总算初具规模,学员增加到六七十人,开设了国乐、国画、书法、太极拳等课程,还从社会上聘请专业人士来授课,一时间,协会办得生机勃勃,声誉颇佳。

在此期间,南怀瑾还出版了他的名著《论语别裁》,该书一问世,即在台湾出版界引起了轰动,一版再版,畅销不衰。

1976年,南怀瑾把一切俗务交给学生管理,自己则闭关修炼。这次闭关,跟他三十多年前那次闭关一样,也历时三年之久,直到1979年底才出关。此时,他的声望更高,各方慕名求教者日益增多。他讲学的范围极广,除深入浅出讲述儒、释、道三家之学外,对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堪舆、卜易之学,无所不包。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

另外,每周四晚上,南怀瑾还开设了一个特别班,参加者多为党、政、军各界的政要,以及财经、传媒、教育等各方面的高层人士,内中有少将、中将多人,还有众多“党国重臣”,陈诚的女婿、中央大学校长余传韬也是学员之一。讲课内容为《史记》、《长短经》、《战国策》、《素书》和《阴符经》等,持续了四年多时间。南怀瑾的一副联语,恰能表明他这段时间开设讲席的盛况:“白屋让王侯,座上千杯多名士;黄金如粪土,席前百辈数英雄。”南怀瑾本人的声望也与日俱增,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南怀瑾先生的名声,不仅著于岛内,也传扬海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纷纷登门拜访、学习。南先生并无内外门户之见,不论哪国来的人,都是接之以诚、待之以礼,倾心传授。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既让学员们感动,也使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真心喜爱。一位德国学生回国时,向南怀瑾先生行跪拜大礼,然后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地告别。一位加拿大学生,学了不到一年,似乎比不少中国人还中国化。他谦恭有礼、敬业乐群、文质彬彬,颇有儒者风度。他回国后,在加拿大政府部门任职,工作之余,他将南先生的《论语别裁》译为法文,使之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南怀瑾先生的雄才馨德,还折服了众多国外的著名人士。比如出身名记者、法号“大心净圆”的美国禅宗巨子卡普勒,弟子遍及五大洲。他跟南怀瑾先生两夕长谈后,心悦诚服,辞行时,紧紧地拥抱着南先生,激动地说:“我不能不再来。”后来,他盛赞南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禅宗大师,并经常介绍自己门下的弟子来向南先生参修。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创作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时,曾专诚来台湾,在陈立夫的陪同下,向南怀瑾先生请教道家之学。

由于南怀瑾在台湾的名声和影响力太大,引起了台湾最高当局的不安,尤其是他办的那个特别班,聚集了众多高层人士,更是招来当局的猜忌。不愿涉猎政治的南怀瑾,一叶知秋,预感日后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做出了一个重大抉择——去美国。

6.以文会友,以德养身

1985年夏,南怀瑾离台赴美,在华盛顿创办“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文化交流。旅美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来拜访他,不仅有美国人,也有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埃及人以及美籍华人……他们多数为学者、教授,也有将军、政要及工商巨子,他们请教的话题,涉及佛学、哲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其中也有一些倾慕南先生常识、修养的小职员、小老板,不论来者是什么人,南先生一视同仁,热情接待。他谦和之德,经常令人感动。

旅美三年,南怀瑾先生未尝一日不思念中华故土,他曾赋诗一首,以慰思乡之情:“江山今古一轮浑,海外中秋月在门。百万龙天齐问讯,何时回首照中原。”

1987年,南先生结束旅美生活,移居香港,致力于各项建设事业及文化教育事业。他住在半山寓所,每日讲学不辍,慕名而来求教的学生络绎不绝,除了在台、在美时的门生故旧外,大陆政界、商界的重量级人物也不时来访。他一如既往,以诚敬心接待各方访客,毫无“贡高我慢”之态。

除此之外,南怀瑾还相继成立了光华教育基金会、国际文教基金会,自1989年以来,先后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文教机构等捐款200余万元,为推进中国文化科技事业贡献力量。他还投资2000多万美元创建了十几家合资企业,又在故乡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还将乐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作为老幼文康中心,并捐资为厦门南普陀寺修建禅堂。20世纪90年代初,他还投资1700万美元,助建金温铁路(金华至温州)。虽然他年事已高,但出世的雄风,不减当年。

在此期间,南怀瑾先生的多种著作也在大陆成为热销书。继北京团结出版社于1989年率先推出他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之后,1990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他的三部权威著作《论语别裁》、《禅与道概论》与《历史的经验》。这几部著作后来一版再版,畅销不衰。

1990年,上海佛学书局又推出他的五部佛学专著:《如何修证佛法》、《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这几部书也非常畅销,尤其是《如何修证佛法》一书,更受大陆僧俗大众的欢迎。此后,他的其他著作陆续在大陆推出,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南怀瑾热”,其旺势至今未衰。

南怀瑾自1955年出版第一部著作《禅海蠡测》至今,共有专著30余种,被翻译成英、法、荷、西、葡、罗马文等多国文字,他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当世者希,不愧为一代大师。

如今,南怀瑾已年届九十,仍讲学不辍。他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其弘法度人的精神,确实令人感佩。

在南怀瑾先生的客厅里,有一条幅,上有一诗:“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这大概是他数十年学养和追求的真实写照吧!

南怀瑾为什么不出家

南怀瑾先生既是“禅宗大师”,又是“密宗上师”,有此修为,何不出家为僧呢?难道他尚有眷恋,看不破吗?对这个问题,南怀瑾曾有诗作答:“前因后果问如何,眼阔心空且放歌。浮海十年家国事,闲情留取付梨涡。不二门中有发僧,聪明绝顶是无能。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此诗表明,他虽然不入佛门,但也不离佛门,要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

南怀瑾先生在《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将此意说得更详尽:“法华经》上也说:‘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世间的一切皆是佛法。《法华经》上又讲‘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并不一定说脱离人世间,脱离家庭,跑到深山冷庙里专修,才是佛法。治生产业就是大家谋生!或做生意等,各种生活的方式,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同那个基本的形而上道,并没有违背,并没有两样。”

这就是说,一个喜好佛法的人,虽然不出家,在俗世间,以佛家“自度度人”的精神,从事“自利利他”的事业,仍然是行佛道。

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不出家而行佛道的道理:有一次,无相禅师出外行脚,看到一个年轻人在池塘里打水车,就走过去,向他讨水喝。年轻人见他是和尚,羡慕地说:“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肯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这样到处行脚,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好好参禅打坐。”

无相禅师含笑问:“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年轻人说:“这一带就数我最会打水车了,全村的人的水源都在这里,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的工作,我就无牵无挂,可以出家了。”

无相禅师问:“你最会打水车,请问,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是什么样子呢?”

年轻人说:水车必须下半部浸在水里,上半部露出水面,这样才能灵活转动,打上水来。如果全部浸在水里,就无法转动了。完全离开水面,哪能打上水来。

无相禅师说:“水车跟水的关系,就如人与世间的关系,一个人完全入世,难免被五欲红尘挤压得动弹不得;倘若全然出世,生命又有什么价值呢?”

年轻人顿悟,打消了出家的念头,决定继续打水车。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你擅长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好了。带着善良的愿望,做利人利己的工作,也是菩萨的事业,何必追求出家这种形式呢?

况且,出家也不等于割断跟世间的关系,只是从事世间一项比较特殊的工作而已。当时没有心理医生,僧人实际上承担着心理医生的角色,同时还从事道德教师、慈善工作者、风景区管理者、殡葬工作者等多种事务,他们的出世,只是心超然世外,不恋慕世间荣华,并不是与世隔绝。明白了这个道理,每个人都可以用超然的心态做自己喜欢而又有价值的工作,不出家也可做世间一尊“活菩萨”。

在历史上,不出家的“活菩萨”,不在少数,梁朝的傅大士即是一例。所谓“大士”,是梵文“菩萨”一词的汉译缩称,傅大士虽未出家,却证得了菩萨果位。

傅大士本名傅翕(497-569),浙江义乌县人,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16岁时娶留妙光为妻,生育了两个儿子。他的言谈举止常有异人之处,比如,他跟同伴一起在河中捕鱼时,他总是将鱼笼沉入水中,祈祷说:“要离开的就离开,愿留的就留下来。”所以他捕到的鱼往往要跑掉一大半,卖的钱比别人少很多。大家都笑他是傻瓜。

傅翕24岁时,中国禅宗第一代祖师达摩找到了他。当时达摩住在嵩山,因常作行脚的头陀打扮,人们都称他为“嵩头陀”。那天,“嵩头陀”在河边一把拽住正在捕鱼的傅翕,问道:“你不记得我啦?我与你一同在毗婆尸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佛之首)面前发过誓,现在兜率天宫还存有你我的衣钵,你到哪一天才回头啊?”

傅翕被他说得一头雾水。嵩头陀将他拉到水边,教他临水自照。傅翕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水中倒影的头上竟然有圆光、宝盖等瑞象。

嵩头陀问他:“你何时重返天宫?”意思是问他何时出家。

傅翕笑道:“熔炉之所钝铁多,良医门前病人多。度化众生,才是我的当务之急,何必一心向往天堂佛国之乐呢?”

他决定在红尘中修行,而不走遁世之路。随后,他举家迁居河南嵩山,在山中结庐隐修,白天带着家人开荒种地,晚上打坐修行。有一天,傅大士发现自家的地里有动静,以为是野猪来糟蹋庄稼,便与妻子留妙光赶过去。不料,那不是野猪,而一个偷菽麦、瓜果的小贼。那人见了傅大士,既惭愧,又害怕,站在那里,不敢动弹。傅大士让妻子回去拿一只大竹篓来。小贼吓坏了,因为当地有将盗贼装入竹笼沉江的风俗。但竹篓拿来后,傅大士却对小贼说:“你这个篮子太小了,装不下多少东西。我送你一个大竹篓,省得你多跑路。”说着,夫妻二人替那人装满蔬菜与瓜果,让他拿回家。

傅大士苦修7年后,终于开悟,从此回到南方的家乡,开始讲经说法。

粱武帝大同二年,江南大灾,饥民遍地。傅大士与妻子大发善心,变卖田地家业,施斋救助灾民。几天后,他的家产、粮食便施舍一空。于是,傅大士劝妻子发愿卖身为奴,以救饥民。妻子留妙光也已悟道,发愿说:“但愿一切众生,因此同得解脱。”

傅大士也发愿说:“弟子善慧,稽首释迦世尊与三世诸佛,今舍妻子,普为三界众生消灾集福。”

同乡大财主傅重昌的母亲,出钱五万,买下留妙光。不过,仅过了一个月,老人家被傅大士的义举所感动,又将留妙光送回来了。

在傅大士的感召下,佛教徒们纷纷捐献财物,共赈饥荒。傅大士的善名从此传遍天下。梁武帝也曾请他去说法讲经。

历史上既有傅大士等众多俗家大德在前,南怀瑾先生从之于后,又有什么奇怪呢?他阐发佛学的精微,参合中西诸学的精华,以正法启导后学,做的也是世间一大善事业。他的功业,跟他是否出家,一点关系也没有。

同类推荐
  • 中华家训(第三卷)

    中华家训(第三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论语)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论语)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老子全书

    老子全书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是一部涵盖了人生大智慧的经典著作,但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不能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本书试图对《道德经》中的文化精华加以解读,来指导人们在具体生活中所遇到的为人处世、生活情趣、工作态度、人际交往、婚姻家庭、企业管理、养生之道等问题,帮助人们从生活与情感的困惑中走出来。
  • 人文精神与现代性

    人文精神与现代性

    本书系统阐述了人的本质、人文意识、人文主体与个性、人文学科的方法、人文学科与人文知识分子等内容。
  •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本书作者秉持其“创化论”观点,描述了在“生命冲力”推动之下的宇宙的产生、生物的出现、物种的分化直至道德与宗教最终产生的过程。
热门推荐
  • 遥看她沐晨光

    遥看她沐晨光

    如果说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旅途,则青春是旅途中最美丽的风景,远比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看星星还要浪漫。——墨晨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洪荒逍遥神医

    洪荒逍遥神医

    一鼎,一弓,一书,一怪球。笑傲洪荒,医道天下。与美逍遥,千古风流。
  • 大世通天

    大世通天

    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这山,这水,都不是永恒。万载悠悠不变的是什么?——是无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百年之后,这世间繁华依旧。再不可见,只是你的目光。人生苦海,执着的,是什么?——是长生。——不是,是征服!
  • 菲鹰女神

    菲鹰女神

    公元3500年,M星球上,一个名为“XE001”的机器人横空出世,其表现形态为十八岁的可爱少女,谁也想不到她具有令人极其恐怖的力量。幕后操纵人马克身为总理,却不满足自己的现状,于是换上了另一个身份——博士来制造力量强大的机器人,耗时十年,终于制造出“XE001”,打算利用其刺杀总统,登上权力高峰,从而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邪恶计划。同时马克想进一步控制文东,因此设计出一个“催眠洗脑”计划,但因与文东失散多年后重逢的弟弟文豪的参与,从而使计划破产,文东因此也与马克只见产生了隔阂。
  • 红楼之近距离围观

    红楼之近距离围观

    现代普通女孩穿越成为红楼梦中林妹妹围观死宅到底的故事。有金手指,随身空间,没有七巧玲珑心,也不会做诗的林妹妹只有努力生活,争取寿终正寝的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那时的你,和现在的我

    那时的你,和现在的我

    一个少年回忆起自己高中,想起了记忆中的她,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傻。一叶落知全秋,那个秋天我不会忘记。
  • 南歌修仙传

    南歌修仙传

    一个地球颓废少年,意外救起重伤修士,从此踏上无敌征程。屠妖魔,成道仙!一曲豪歌荡气回肠,一轮明月流光婉转,一支柔舞独领风骚,一个传奇正在开启……
  • 三界穿越使

    三界穿越使

    一、三、五人间办公,招收天兵佛子;二、四坐镇冥府,招收鬼仙;六、日双休,游历三界。三界穿越使,其实挺忙的!
  • 宠妻有瘾之倾世魔妃

    宠妻有瘾之倾世魔妃

    “若世人欺我,辱我,你该如何?”她挑眉冷笑。“那本尊便为你欺天下人,杀六界神,血染世间。”他妖孽地勾唇,轻付在她耳边,气息灼热,“因为,本尊的女人只有本尊能欺负。”她无语,一脚踹过去。当现代王牌特种兵的她魂穿到异世,成了一无是处的白痴大小姐,从此一路过关斩六将,神兽、神器、神丹皆收入囊中。什么天才?遇见她都见鬼去吧。直到遇上妖孽又强大的他,强者之间的火花,究竟是谁收服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