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74200000003

第3章 求道:做一行,像一行

做公子,就风流倜傥任逍遥;做学子,就求师问道广见闻;做才子,就下笔如神惊艺苑;做先生,就传道授业正师表;做和尚,就弘法度人严戒律。李叔同一生出演过多个角色,他又是如何把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到艺术的水准呢?

是真名士自风流

李叔同颇有不随人俯仰的名士气质。他在日本学成归国后不久,浙江省立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久闻其名,想聘请他来任图画、音乐教师。李叔同提出了一个近乎苛刻的条件:给每位学生配备一架风琴。经亨颐表示,学校经费拮据,而且风琴稀有,难以买到,想减少若干数量。李叔同却不打折扣,他的答复是:“你难办到,我怕遵命。”

经亨颐颇爱他这个人才,只好乖乖就范,为每个学生配了一架风琴。

李叔同的授课也颇具特色,不太理会学校的陈规陋习。在风格上,他以身教为主。他的弟子吴梦非后来回忆说:“弘一法师的诲人,少说话,是行不言之教。凡受过他的教诲的人,大概都可以感到。虽平时十分顽皮的一见了他老人家,一入了他的教室,便自然而然地会严肃恭敬起来。但他对学生并不严厉,却是非常和蔼的,这真可说是人格感化了。”

在教学方法上,他敢开风气之先,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他把西方美术中的人体碳笔素描引进中国,带进课堂。他还是中国最早提倡人体美术教学的人,并最早在课堂上使用裸体模特。在那个民风保守的年代,这是件惊世骇俗的事。国内曾爆发一场长达十年的人体模特论战,关于艺术或色情的文化论战,直到1949年才终于宣告落幕。今天的艺术院校采用人体模特已不稀奇,其中也有李叔同的首创之功呢!

滴水感悟

什么是个性?不随人俯仰,不与世浮沉,坚持做自己,就是个性。但你的坚持应该是有价值的,是对世界有益的,至少不会因为一己欲求伤害他人,否则就是任性了。

严谨的风格

李叔同初到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第一堂课,就让学生领教了他的严谨风格。响过预备铃后,学生们三三两两,走向音乐教室,嘴里随便地唱着、喊着、笑着、骂着,他们以为,老师总会迟到一会儿,不妨趁此空闲放松一下。没想到,当他们推开教室的门,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李老师早就端坐在讲台上,做好了讲课的一切准备。于是,学生们的笑声、叫声戛然而止,一个个低着头、红着脸,坐到自己的位子上。

后来,丰子恺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说:“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于是,在学生们敬畏的目光中,李叔同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

滴水感悟

大部分老师要求学生无条件尊重自己,却不给学生提供值得尊重的理由;大部分领导要求员工无条件尊重自己,却不向员工证明自己如何值得尊重。李叔同由里及表地体现了他的庄敬,他的严肃,他的认真,让人不得不敬。

谦谦君子

李叔同从不轻易责备学生。有一次,一个学生上音乐课时,偷看别的书。李叔同发现了,并不点破。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又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学生只得站着。等别的同学都出去了,李叔同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温和地对这位同学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说完,微微一鞠躬,表示拜托了。

又一次,一个学生上音乐课时,把痰吐在地板上,以为先生看不见。但李叔同却看见了,暂不做声。下课了,又把这位学生叫住,单独对他说:“下次不要吐痰在地板上。”说过之后,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

又一次,下音乐课时,最后出去的一位学生无心中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响声。李叔同走出门来,满脸和气地把他叫他回去,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温和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说完,又是一鞠躬,然后把学生送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上了。

还有一次上弹琴课,十几个学生为一组,环立在钢琴旁,看李叔同示范演奏。这时,一个同学放了一个屁,没有声音,却很臭,同学们或掩鼻,或说“讨厌”。李叔同眉头微微一皱,但不动声色,继续弹琴。弹到后来,臭味散光了,他的眉头才舒展开来。等到下课铃响了,李叔同站起来,微微一鞠躬,表示下课。同学们刚要出门,他又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还有一句话。”大家站住了,静候他说话。李叔同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温和地说:“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表示话说完了。同学都忍着笑,走出来,然后跑到远处去,一阵大笑。

还有一次,一个学生走到图画教室时,大声喊道:“李叔同哪里去了?”他不知道,李先生正在隔壁的教室里。如果换了别的老师,听到学生直呼自己的名字,肯定会大发脾气,李叔同却若无其事,平静地问:“什么事?”学生一听到他的声音,吓得一溜烟跑远了。

滴水感悟

某些人有一种习惯:看见别人做错了,便理直气壮地加以指责,好像自己就站在真理这一方。但是,他做错了,别人指责他时,他却愤愤不平,甚至恼羞成怒。这岂不是己所不欲,施之于人吗?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又云:“敬他人即是敬自己。”李叔同随时虑及他人面子,小心呵护他人自尊心,正是敬人而自敬。

师生父子情

李叔同当教师时,在学生中,最欣赏的是丰子恺、刘质平等人,尤其对刘质平,更是关怀备至,名为师生,情同父子。李叔同非常看好刘质平的音乐天赋,一心培养他成才,每周要单独为他补课两次,还介绍他到美籍教师鲍乃德夫人处习琴。

刘质平家里很穷,想留学日本,却苦无学费。李叔同替他申请官费奖学金,却未能如愿,于是决定自己资助他出国留学。此时,李叔同的家族事业已然破产,他要靠薪水养活两个妻子及孩子们,想挤出钱来帮助刘质平,还是颇感困难的。但为了弟子的前途,他义无反顾。

后来,李叔同很想出家,但这样一来,他就没了薪水,拿什么资助刘质平呢?所以他决定延迟出家日期,等刘质平学成回国再说,并写信安慰刘质平说:“余虽修道念切,然决不忍置君于度外。此款倘可借到,余再入山。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君以后可以安心求学,勿再过虑……”

刘质平不忍心耽误老师的修道,这年夏天回国了,李叔同再无牵挂,随即出家。

刘质平工作后,常以薪金“反哺”老师。而李叔同对自己珍贵的墨宝,也往往赠送给刘质平保存。前后二十余年,刘质平所存墨宝已有上千件,共12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刘质平住在海宁,日军每天狂轰滥炸,形势极其危急。刘质平只好带着恩师的赠品避难。为了保护这些墨宝,刘质平可谓煞费苦心、吃尽苦头。因为无法到外地任职,他一度只能作小贩度日。虽然历尽艰险,总算将恩师墨宝中的精品全保存了下来。他年老后,将这些墨宝全送到北平国立艺专保存。

1980年,北京法源寺举办“弘一大师诞生百周年书法金石音乐展”,其中展出的大量书法作品,多数出于刘质平的藏品。

滴水感悟

一个乐于助人,一个懂得报恩,这样的缘分,也是很难得的。有的人乐于助人,若遇到忘恩负义之徒,一片善心,反倒成了助纣为虐;有的人懂得报恩,若遇到人情冷漠,也难免求告无门。俗语谓:“宁舍千金献真佛,不拔一毛插猪身。”这是经验之谈。那么,识人也许跟助人同等重要。

风雪的味道

一个大雪天,学生刘质平拿着自己刚谱好的一首曲子,去向老师李叔同请教。李叔同将曲子细看一遍,抬起头,盯着刘质平,一言不发。刘质平以为曲子写得不好,不禁愧疚不安,手足无措。

李叔同沉默了一会儿,忽然说:“今晚八点三十五分,你来音乐教室,有话跟你讲。”

刘质平诺诺而退。

晚上,刘质平按时赴约,当时风狂雪大,教室的走廊上铺满了雪花。他发现雪中有脚印,好像有人比他先来了。但教室的门紧闭,喊也无人应声。他莫名其妙,就立在走廊上等候。

过了十多分钟,教室的灯忽然亮了,李叔同打开门,走出来,手上还拿着表,对刘质平说:“时间无误。我知道你已经尝到了风雪的味道,可以走了。”

此后,李叔同对刘质平悉心辅导,而刘质平也不负所望,成为著名音乐家。

滴水感悟

李叔同学有所成,自然明白学有所成之道。大凡做人认真、做事虔敬又吃得起苦的人,哪怕天赋平平,也必有所成,如果又有很高的天赋,必能成就出众。相反,没有虔敬心,又怕吃苦的人,天赋再好,也不过庸人一个,是不值得大力培养的。

先器识而后文艺

李叔同在杭州的省立师范学校任教时,他宿舍的案头上,常常放着一册《人谱》,该书是明代刘宗周所著,书中列举了自古以来许多贤人的嘉言懿行,共有数百条,在书的封面上,李叔同亲手题写了“身体力行”四个字,每个字旁边还郑重地加了一个红圈。

有一次,他把丰子恺等几个资质不错的学生叫到自己房中,翻开这册《人谱》,指着其中一段给他们看:“唐初,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期许其贵显,裴行俭见之,曰: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章,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这段文字是从《唐书·裴行俭传》中节录的,流传并不广,丰子恺等不知老师何意,便静候他发言。

李叔同细致耐心地把“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意义讲解给学生们听,并且说明,所谓“显贵”和“享爵禄”,不可呆板地解释为做官,应该解释为道德高尚、人格伟大。这就是说,要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更具体地说:要做一个好的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一个文艺家,倘若没有器识,无论技术何等精通熟练,亦不足道。

学生们听了这番话,“心里好比新开了一个明窗”,真有“胜读十年书”的感叹。后来,李叔同在出家前夕,把这册《人谱》连同别的书送给了丰子恺。不幸的是,这本书在抗战时被炮火所毁。但老师的话,丰子恺却铭记在心,并引以白励。

多年后,丰子恺先生感慨地说:“这正是李先生文艺观的自述,先器识而后文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正是李先生的文艺观。”

滴水感悟

境界决定眼界。一个人心怀天下,境界便宽阔了,立身便高远了,眼前无遮无碍。看问题自然通达透彻,这就有可能把事业做到很高的层次。如果一心琢磨私利,家里的四面墙便屏挡住了所有视线,虽有智力,也不能及远,不过埋没在庸人中罢了。

真心流露

夏丐尊与李叔同在师范学校共事七年,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夏丐尊比李叔同小6岁,当时不仅教艺术课,还兼教修身课,并担任舍监的职务,可谓年轻有为,但他却很佩服李叔同。事实上,全校师生以及工役,没有一个不对李叔同肃然起敬的,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情,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具有极强的人格力量。

有一次,某学生宿舍里发生了财物被窃事件,大家怀疑是某生所为,却没有证据。夏丐尊认为自己管教不力,很是惭愧苦恼,便向李叔同求教良策。没想到,李叔同教给他的办法是:发誓自杀!李叔同说:“你肯自杀吗?你若出一张布告,说做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一定可以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这话须说得诚实,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真非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力。”

李叔同说这番话时,完全是“真心的流露,并无虚伪之意”,如果是他自己,肯定会如此实行。但一般人哪敢用自己的生命冒这种风险?夏丐尊只好笑谢不敏。日后,他自愧地说:“他的力量,全由诚敬中发出,我只好佩服他,不能学他。”

滴水感悟

信念经常能爆发出令人不可思议的力量,不仅能激活本身的潜力,有时还能像火种一样,点燃他人心中的信念。大凡杰出的领导者、宗教家、学问家,本身都有极强的信念,因而能调动他人的信念而完成伟业。但信念的力量也有局限性,遇到没有信念的人,佛祖也无能为力,就像用火种点燃石块,无非浪费热量。

学生打老师

丰子恺于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的绘画天赋很快引起了李叔同的注意。有一天晚上,李叔同将他找到自己宿舍,由衷地说:“你的图画进步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没有见过像你这样有天赋的人。”同时鼓励他好好学习。丰子恺知道老师一向惜言如金,从不谬赞别人,受此鼓励,精神大振,从此立下了一生奉献艺术的志向。

有天分的人往往有个性,丰子恺也是如此,他可不是一个老实孩子。当时学校有个训育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很粗暴,殊少尊重。学生很反感他,却敢怒不敢言。但丰子恺却不信邪,有一次,他跟训育主任因事发生争执,最后竟动起手来。

学生打老师,那还了得!学校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处理此事。在会上,训育主任强烈要求开除丰子恺,别的老师不愿驳他面子,都默不作声。这时,李叔同发言了:“学生打先生,是学生不好。但先生也有责任——没把学生教育好。考虑到丰子恺平日遵守校纪无大过错,如开除似太重。而且他是个人才,如开除他,不仅毁了他本人的前途,对国家也是一损失。我意此番记一大过,我带他一道向主任赔礼道歉,不知大家同意否?”

他的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丰子恺的学籍保住了。

滴水感悟

学生一般不敢打老师,也不愿打老师。如果学生居然打老师,多半是老师这方出了严重的问题。但这样的话,身为老师的李叔同能说出来,堪称率真。

老师要像老师,学生才会像学生;领导要像领导,员工才像员工。同样的道理,自己要有人样,别人才讲人情。自己做得不像样,要求别人像模像样,是不可能的。

敬畏之心

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有一个名叫本田的日籍老师,教授图画和手工课。此人傲慢自负,一向不把中国同行放在眼里,唯独对李叔同颇感敬畏。

有一次,几个学生请本田老师写几幅书法,不巧,本田的办公室没有合用的笔墨,学生们知道,李叔同的办公室从来不缺文房四宝,便建议他到那去写。本田对这个提议很谨慎,开始并不同意,直到有人说李叔同已经出校,暂时不会回来,他才勉强随同众人,来到李叔同的办公室,还特意安排人望风,并且一再叮嘱,一旦发现李叔同回来,要马上通知他。

学生们很是不解:本田和李叔同是同事,有必要这么谨小慎微吗?本田一向目中无人,何至于这么害怕李叔同?于是,他们便问本田为什么。本田一脸严肃地说:“李先生是个艺术全才,书法、绘画俱佳,音乐也独具造诣,连日语都说得那么好,他的办公室我不敢擅入,笔墨更不能擅用。”

学生们不理解他的话,想戏弄他一下。本田刚把字幅写完,忽听外面一声喊:“李老师回来了!”

本田一听,慌忙扔下手中的笔,一溜烟跑回了自己的办公室。实际上,李叔同根本没有回来。大家这才明白,本田的确是真心敬畏李叔同。

滴水感悟

李叔同固然值得敬畏,本田懂得敬畏,也很了不起。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本田老师敬贤士、畏大人,不愧为君子。

改天再来

欧阳予倩是现代著名的戏剧艺术家。有一天,他去拜访李叔同,双方约定的时间是早晨八点。由于路程较远,欧阳予倩又需乘车,又需徒步,紧赶慢赶,好不容易才来到李叔同的住处,将名片递给门房,请代为通报。过了一会儿,住在楼上的李叔同打开窗户,探出头来,对欧阳予倩说:“约定的时间是八点,你迟到了半个钟头。现在已经不便,改天再来吧!”说完,关上窗户,再无动静。

欧阳予倩愣了半天,无可奈何,只好打道回府。

滴水感悟

李叔同严于律己,对别人的要求也很高,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境界相比,稍低一点,但这是他的风格。能够坚持风格、特立独行,就很不简单了。宽容对待自己、严格要求别人,也是一种风格。但这是大多数人的习惯,坚持这种风格,就落了下乘。

虔诚拜师

李叔同萌生出家念头时,很服膺印光大师的道风,想拜在大师门下,成为入室弟子。但印光大师了无尘心,曾经发下誓愿:一不做寺院住持,二不收徒,三不募化。尽管李叔同多次上书请求,都遭到印光大师的婉言拒绝。后来,李叔同跪在佛像前,在手臂上燃香祈祷,希望印光大师将自己收列门墙。印光大师为他的诚心感动,这才同意接纳他。但印光大师并未给李叔同取法名,也未给他剃度,只是尽师父的义务,不接受师徒的名分,平时以道友的交谊保持书信往来。

李叔同得到印光大师的允许后,从温州启程,去普陀山谒见印光大师,陪侍七日,每天自晨至昏,一直守候在大师房间,默识大师的一言一行。

几年后,李叔同在叶圣陶、周予同等人的陪同下,又去上海太平寺拜谒印光大师。对这次相会,叶圣陶后来还写了一篇题为《二法师》的文章,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他认为两位大师的风格是:一位朴厚如山,一位清澈似水。

印光大师圆寂后,李叔同曾在泉州福林寺作了《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的演讲,对印光大师备极称道。

李叔同虽然和印光大师只有两面之缘,所受影响却极大。他也像印光大师一样,一不做寺院住持,二不收徒,三不募化。他也像印光大师一样,行踪漂泊不定,到各处寺院随缘居住。生活也同样精严,苦守佛门戒律。很显然,他把印光大师当成了心中的楷模。

滴水感悟

子张曾向老师孔子请教“善人之道”,孔子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是,不追随前人的脚步,就很难登堂入室。这就是说,要寻找一个人生导师,学习他,模仿他,最后就可能赶上他,超越他。如果心里没有一个崇拜者,如同前进的道路上没有明灯,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能不能找到出路,就很难说了。

一去不回头

李叔同出家前的头一天晚上,与自己的学生话别。一位学生问他:“老师何为而出家?”

李叔同淡然答道:“无所为。”

学生又问:“忍抛骨肉乎?”

李叔同沉默片刻,答道:“人事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

1918年7月1日,是李叔同斩绝尘缘的日子。那天清晨,他的弟子丰子恺、叶天底、李增庸三人,护送他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出发,前往虎跑寺。在距虎跑寺约半里路的地方,李叔同让众人停下来,不要再送。然后,他打开箱子,取出里面的全套僧装,披上袈裟,穿上草鞋,挑起行李,撇下众人,快步向虎跑寺走去。任凭弟子在后面哭喊。他头也不回。这就是李叔同的风格:已经决定的事,义无反顾,一去不回头。

滴水感悟

决定了的事,勇往直前,一去不回头,这是一种成大事的素质。佛家强调“勇猛精进”,其意也在于此。但有一个前提:先确立信念。无论结果好坏,都无怨无悔。如果事前把结果想得很好,一去不回头,到时候却懊悔莫及,那就不是信念而是无益的固执,不如及早回头为好。

不为衣食谋

李叔同出身豪富之家,年轻时出手阔绰,堪称奢侈。可是,留学回国后,参加工作未久,家族事业即告破产,从此他不得不靠薪水养活天津、上海两处家庭,还不时挤出一部分钱接济贫困学生,与过去的奢华相比,经济条件一落千丈。但他居然能安然度日,极少受到钱财方面的困扰,可谓随遇而安,境界非同一般。

李叔同出家时,不仅舍弃了家庭,也将私财施舍一空。他把半屋子极其珍贵的西洋油画、美术书籍赠送给了北京美术学校,将多年积下的印章送给了杭州西泠印社,将平生所藏字画裱装后送给夏丐尊,将几十年收集的音乐、书法作品送给学生刘质平,将其他物事送给弟子丰子恺,自己只留下三件衲衣、两袋佛典,还有一杖、一钵、一芒鞋,真可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李叔同出家后,修习律宗,决心做个“苦行僧”,更是视钱财如粪土。除了极少数故旧弟子外,他极少接受其他信徒的供养,对于钱财,他也是随到随舍,不积私财。有一次,夏丐尊先生赠给他一副美国出品的真白金水晶眼镜,他马上送给泉州开元寺,用拍卖所得的五百元购买斋粮。

李叔同长期坚持日食一餐、过午不食的戒律。而且,他只吃一般素菜,不吃菜心、冬笋、香菇等,因为它们的价格比其他蔬菜要贵几倍。

有一次,李叔同应邀去青岛湛山寺弘法,寺中有个火头僧,以为他一代高僧,必然前簇后拥,锦衣满身。谁知见到李叔同大师时,发现他衣着极为普通,不禁大为惊疑。有一天,火头僧悄悄走进大师所住的寮房,细察一番,只见床上是破衣破被,桌上是秃笔经书,简陋朴素已极。他终于明白大师为什么到处受人尊敬了!

滴水感悟

俗话说:“君子舍命不舍财。”这句话堪称“拜金主义”的名言,把钱财提升到比生命更宝贵的地位,还要加上“君子”二字,就更滑稽了!真正的君子,如李叔同者,绝不会出现生命价值的错位。用金钱衡量生命,经常会遇到“贬值”的困扰,超然金钱之外,才能发现生命本来的意义。

不做应酬和尚

李叔同出家后,为了免于自己变成一个“应酬和尚”,因此从不轻易接受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他每到一处,都要先立三约:一不为人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嘘。他谢绝俗缘,很少跟俗界中人来往,尤其不喜欢接触官场人士。他46岁那年,在温州庆福寺闭关静修,温州道尹张宗祥慕名前来拜访,李叔同拒不相见。他的师父寂山法师拿着张宗祥的名片代为求情,李叔同垂泪央告道:“师父慈悲!师父慈悲!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为了生死大事,妻子亦均抛弃,况朋友乎?乞婉言告以抱病不见客可也!”

张宗祥无奈,只好扫兴而去。

还有一次,李叔同到青岛弘法。青岛海军总司令兼市长沈鸿烈想拜见一下这位嘉言懿行的高僧,三次相请,李叔同都婉拒不见。沈鸿烈请炎虚法师代为邀请,李叔同未置可否。第二天,沈鸿烈满以为李叔同一定会赏光前来,于是大开筵宴。但李叔同没有来,只是托人带来一首诗,以示辞谢之意:“昨天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维: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宴中甚不宜。”

李叔同晚年在泉州讲律时,因为盛情难却,曾接受过信徒的几次宴请。不久后,他收到一个名叫李芳远的少年一封信,劝他远离“名闻利养”,责备他不应成为“应酬和尚”。李叔同惭愧万分,在文章中述说此事道:“他是个十五岁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自此,他谢绝一切宴会,哪怕得罪了人,也不再做这些无聊的应酬。

滴水感悟

中国人爱借名人往自己脸上贴金,所以自古以来,文人雅客便常为官吏富豪的座上客。能够放下架子尊重人才,倒不是坏事,对弘扬文化也有好处。但李叔同不喜应酬,也颇能体现个人特色。

自知心是佛

李叔同的修行生活,极其俭朴,他还常常现身说法,教学僧们遵守戒律,不要贪图世俗的享乐。他在南普陀时,每月朔、望,各为寺中僧众诵戒一次,要求他们在吃、住上力修“头陀行”(即苦行)。有一次,他对僧众们说:“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民国九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民国初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哩!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他的弟子刘质平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先师入山初期,学头陀苦行,僧衲简朴,赤脚草履,不识者不知其为高僧也。中期身体较弱,衣服稍稍留意。晚年身体更弱,乃命余代制骆驼毛袄裤,以御寒冷。先师所用僧服,大都由余供奉。尺寸函开示,照单裁制。回忆先师五十诞辰时,余细数其蚊帐破洞,有用布补,有用纸糊,坚请更换不许。入闽后,以破旧不堪再用,始函命在沪三友实业社,另购透风纱帐替代。为僧二十五载,所穿僧服,寥寥数套而已。”

李叔同的佛门弟子瑞今长期追随大师左右,对大师的生活情景历历在目,记述更详:“我在闽南亲近弘一大师所观察到的一言一行,都是值得我们做榜样的。大师于日间自订有阅读、讲律和礼诵等常课,绝不浪费时间。到了天将薄暮,则持珠念佛,经行散步;入晚即就寝,绝少点灯,颇有古德‘怜蛾不点灯’的遗风。律中规定,穿不过三衣,食不逾午时,他都严守不越,这是所以戒贪奢之妄念。修律行者,只限穿三衣,不许过量。律制规定五条为衬体衣,六条为杂作衣,九条以上为聚会说法衣,都割裂为长短形的条文,用以缝缀而成,很像水田,所以又名水田衣或福田衣。弘一大师所著之衣,虽不能如佛制所规定的形状,但衣着无过三件,即使严冬亦是如此。如升座说法,即披七衣,平常集会开示,则穿海青(邯广袖的僧衣),有人送他夹衫厚袄,皆转赠别人。他自披剃以后,虽未能如律中规定的繁琐条文而逐一奉行,但其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之俭约与克制,已足为教内持律的模范。马一浮居士挽他的诗有句云:‘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他是当之无愧的。”

滴水感悟

摆脱贪欲的束缚,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是佛家的基本精神。所以僧人不能贪图生活享受,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僧人。李叔同二十年如一日,把生活享受压缩到了最低限度,凭此修为,便不愧高僧之名。

以戒为师

律宗是讲究戒律的,一举一动,都有规律。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自宋以后,数百年传统断绝,直到李叔同方才复兴。

出家人首重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李叔同的生活极为认真,他的守戒,几乎到了让人瞠目的地步。以不杀生为例,他对生命的重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有一次,丰子恺请他到自己家中小坐,他先把藤椅摇一摇,然后慢慢坐下去。丰子恺忍不住问他为什么,大师答道:“椅子藤条间,或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要把它们压死。先摇一摇,以便走避。”

还有一次,李叔同的居处鼠害为患,于是写信托弟子刘质平到上海先施公司购买西式捕鼠器一件,但特别交代,“必须不伤害鼠命者乃购之,否则不购。如无者,乞于便中至上海城隍庙购铁丝编成长方形之捕鼠器亦可(此物决不伤鼠命,但不甚灵验耳)”。

李叔同大师圆寂前,在遗嘱中特别交代,自己死后,遗体装入龛内时,龛的四只脚要垫在小碗内,盛满清水,以免蚂蚁闻到气味爬上去,到时火化遗体,使这些小生灵遭受无妄之灾。大师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不忘守戒,其心志可谓坚矣!

李叔同守盗戒,更是达到精微的程度。

他在文章中说:在社会上办事的人,要不犯盗戒,是最不容易的。例如与人合买地皮房产,与人合资做生意,在报税纳捐时,就未免有以多数报少数的事发生。因为数人合伙,你若实报,则人以为愚,或为股东所反对。这种情形是常常难免发生的。又有不知而犯,或明知故犯的事,也常有发生。如信中夹附钞票,或将手写函件取巧掩藏,当作印刷品邮寄,这些都是犯了盗窃之罪。非但在银钱出入上要严净其心,就是微细而至于一草一木、寸纸尺线,也必须先向物主明白请求,得到允许,而后可以取用。否则,就都有不与而取的心迹,都犯了盗取盗用的行为,都是犯盗罪。

常人在大节上还不太容易犯盗戒,但很容易忽略细节,因此,他常对学僧们谆谆劝诫,或口头开示,或书面劝告,不厌其烦。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注重每一个细节。

有一次,丰子恺寄给他一卷宣纸,请他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写信问: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又有一次,丰子恺给他写信时,随信寄了回件邮票,多了几分,他又把多的几分重新寄还给丰子恺。从常理上来说,丰子恺多寄一些给他,自然是让他随意处置,但他认为,没有说明,这些纸、邮票的所有权模糊,他就非问明白不可,否则就犯了盗戒。所以,丰子恺后来给他寄纸或邮票,都要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

李叔同去杭州弘法时,路过温州庆福寺,顺便借了一副碗筷在路上用。到杭州后,他就托人将所借碗筷带还给庆福寺。他认为,碗筷虽是微细之物,但属于庆福寺所有,自己不应“盗窃”。

他从鼓浪屿日光岩移居厦门南普陀时,将自己所养的水仙花头起出带走,养花的器皿则交还寺院。

李叔同的守戒,有时到了迂腐的地步。有一次,杭州某名人三番五次相邀,李叔同难以拒绝,只得答应一见。在西湖边的素餐馆子里,主人备办了满桌盛馔。当陪客一一到齐时,已是下午一点。主人殷勤相请,众人举箸夹菜,只有李叔同不动碗筷。主人问他为何不吃,他淡淡地说:“我是奉律宗的,过午不食,各位居士请自便。”结果,他枵腹终日,未尝一食。

滴水感悟

佛祖释迦牟尼将要灭度时,弟子问他:假如老师不在人世,我们如何修习佛法呢?佛祖说:以戒为师。所以,遵守戒律,便是修习佛法。据说,古代受具足戒的僧人,和尚需遵守250条戒律,尼姑需遵守348条(一说500条),能够不折不扣地守戒,胜念阿弥陀佛。但佛教发展到清末民初,出家人能遵守五戒、八戒,就很不错了,这意味着佛教的没落。它存在的意义也令人怀疑。以此观之,佛教其实不是毁于政府的打击,而是毁于僧人自己。李叔同在“末法时代”还能一丝不苟地守戒,其精神难能可贵。

咸淡都是滋味

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去拜访李叔同大师,吃饭时,见他只吃一道咸菜,颇不忍心地说:“难道您不觉得咸菜太咸吗?”

李叔同回答:“咸有咸的味道!”

李叔同吃完饭后,手里端着一杯白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说:“难道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啊?”

李叔同笑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滴水感悟

李叔同对生活的领悟,可谓深得佛祖遗教。佛祖在《佛遗教经》中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意思是:享用饮食,应该像服药一样,不论味道好坏,也要依正常的限量,不要因为味道好就多吃,味道不好就少吃。吃饭的目的是养活身体,解除饥渴,好比蜜蜂从花中采蜜,只品尝花的味道,却不伤害花的颜色和香味。一个追求灵魂解脱的人,能在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中享受快乐,用不着把吃喝作为享乐工具。比如在饭馆里叫满桌子菜以夸示富有,搜罗山珍海味以满足口腹之欲,在佛家看来,都是毫无意义的愚昧行为。

以书法结缘

李叔同以才子出家,社会人士久闻其名,都想向他求墨宝。有一次,他住在嘉兴精严寺,当地人士纷纷前来请他挥毫留字。他非常犹豫,不知该不该满足大家的要求,就跟好友范古农居士商量说:“我已经出了家,舍弃了旧时的业习,怎能再操旧艺呢?”

范古农劝道:“如果写佛经上的佛法佛语,令人见了心生欢喜,以种净因,这也是一种弘化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可呢?”

亏得范古农这一番话,以后李叔同将书法作为结缘度人的方式,留下了很多墨宝,使我们今天还能欣赏到大师超俗的书法艺术。

大师写字时,往往要闭门静心虑神后才动笔,所以他的作品空灵恬静,毫无烟火气,被誉为“书中逸品”。而且,大师对前来求字、请教的人,往往以平等心待之,不分彼此,有求必应。有一年,他来到衢州莲花寺,衢州各界人士获悉这一信息,纷纷前来拜谒。有个居士的小孩,爱好书法,当场写了一副楹联,向大师求教。大师没有一点架子,并不因他是小孩而生轻视心。他仔细看过小孩的作品后,在上面加了题跋。他的谦逊君子之风,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滴水感悟

唐宋两朝,是中国佛教最鼎盛的时代,众多精英人士投身佛门,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未出家的文人雅士,也多喜好佛法,这不仅提高了佛教的地位,也使对佛法的研究达到高峰。明清以来,出家者多为下愚之人,他们自己对佛法尚且一知半解,如何接引别人?无非因妄生妄、乱解祖意罢了。李叔同的出家,无疑给渐已没落的佛教注入了一支强心针,他的艺术才华,正是佛教需要的,对弘扬佛法大有好处。

弟子偷师稿

李叔同大师出家后不久,把以前的诗作精心挑选出来,认真抄写一遍,汇集成册,然后藏在一个高柜子里。

他的学生丰子恺、史良、邹韬奋、沙文汉等,很想将大师的诗作发表,以便流传于世,于是多次拜见,请求将诗稿交给他们付印。但大师无意虚名,断然拒绝。丰子恺等还不死心,便想到了一个“偷”的方法。当时,大师的一个学生叫小玲,才8岁,聪明伶俐,深受大师宠爱,可随常出人大师的禅房。丰子恺等人就用豆酥、糖橘子等食物诱惑小玲,叫他拿了大师的钥匙,把诗稿偷出来。然后,丰子恺给每首诗配上画,由邹韬奋负责,交给商务印书馆,以最快的速度出版发行,书名为《护师录》,并将新出的诗集样书及稿费18700元邮寄给大师。大师十分恼火,写信把丰子恺骂了个狗血淋头,吓得丰子恺再也不敢上门,直到大师病逝,他才来到灵前痛哭不已。

滴水感悟

李叔同为什么不愿出版诗集呢?或许因为诗集中颇多“眉间愁语烛边情,素手掺掺一握盈”之类的艳句吧!但大师的深心,谁能测度?

勿要诳语

李叔同未出家前,有一位相交多年的朋友,名叫胡朴安,早年同为“南社”的社友,以后又是《太平洋报》社的同事,还曾一起创办过“文美社”,一起编辑过《文美杂志》。胡朴安既是学者,又是报人,笔记小品写得很出色,常得到李叔同的赞赏。

李叔同出家后,胡朴安每次到杭州,都要去探望他。有一次,胡朴安去灵隐寺拜访李叔同,并赠送长诗一首,内中有两句:“弘一精佛理”,“为我说禅宗”。李叔同以欢喜心接受了这首诗,并写了“慈悲喜舍”四字横幅作为答谢,又就诗中这两句,诚恳地对胡朴安说:“我们学佛,不仅要精佛理,更要重实际言行。言行重在不欺,名如其实——我不是禅宗,也未曾为仁者说禅宗。仁者诗中说‘为我说禅宗’,这是诳语。我们勿要视这为小事,认为它无关紧要。应该忏悔。勿要诳语,免遭堕落。”说到这里,突然停下来,垂眉默坐。胡朴安看着他,心里充满了敬畏感。

滴水感悟

巨石能挡住洪流的冲激,却挡不住细流的慢慢冲蚀。人也是如此,在大节上往往能保持警惕,在细枝末节上却容易掉以轻心。人的精神慢慢垮掉,往往是垮在不经意间。所以,修炼精神,需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外出见闻

李叔同大师在厦门的寺院挂单时,常外出散步,既是为了锻炼身体,也是为了观察。他有时也会到市区去,如果道远,就坐人力车。回来后还要写见闻记,把自己感兴趣的事记录下来。比如,他有一张“外出见闻”是这样写的:

昨日出外,见闻者三事:

一、余买价值一元余之橡皮鞋一双,店员仅索价七角。

二、在马路中间有人吹口琴,其曲为日本国歌。

三、归途凄风寒雨。

还有一次,春节过后不久,大师坐人力车回来,看见路边某宅的春联写得很好,便默记在心,回来后,用宣纸写下一封短信,上面还绘了街市图样,标明某宅的所在,命学生高文显前往观看,短信云:

“一斗夜来陪汉史,千春朝起展莱衣‘。此厦门某氏宅门联也,未知是古诗句或其自撰。幽秀沈著,询为佳句。书法亦神似东坡(应是高士手笔),其地址如下记。仁者暇时,可往一阅,能询其撰书者为何人,则至善矣。门内下首边房亦有联,余未见,仁者能人门一阅否?胜进居士一音启。余至南闽八年,罕见有如是佳联,足与南普陀山门’分派洛迦一联相媲美也。”

高文显奉师命,第二天来到某宅询问,才知道这副对联是从春联摊上买来的,这时年已过完,春联摊早就撤了,写对联的人自然也找不到。至于“下首边房”的对联,不过是寻常语句,毫无出奇之处。

滴水感悟

“外出见闻”中,店员“仅索价七角”,是善意,还是生意萧条?有人吹日本国歌,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皆耐人寻味。从“归途凄风寒雨”来看,李大师的心情并不好。可见他虽然出家,却并非弃绝红尘、不问世事。或者说,他修的不是只顾自己觉悟、不管他人沉迷的罗汉道,他修的是“觉悟有情”、“同体大悲”的菩萨道。

念佛不忘救国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青岛作为军事要地,形势非常危急。李叔同大师当时正在青岛湛山寺弘法,值此国家存亡之际,他以拳拳赤子之心,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口号。大师的俗家弟子蔡丐因来信,恳请他速速离开青岛,返回上海。大师回信言:“惠书诵悉,厚情至为感谢,朽人前已决定中秋节乃他往,今若因难离去,将受极大讥嫌,故虽青岛有大战争,亦不愿退避也,诸乞谅之……”又大书“殉教”二字,并作跋:“值倭寇之警,为护佛门而舍身命,大义所在,何可辞那?”

两个月后,他才告别湛山寺诸僧,来到上海,但过了不久,又打算前往正面临战火威胁的厦门。他的好友、弟子纷纷劝阻,但他不为所动,毅然来到厦门。这时候,厦门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势极为危急。各界人士纷纷劝请大师赴内地躲避战火,但大师坦然道:“为护法故,甘愿不怕炮弹!”他还在禅房门前悬挂横额“殉教堂”,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每天研经讲律,弘法如故,将生死之事不放在心上。他在致夏丐尊的信中说:“我决定住在厦门,在战乱中,与寺院共存亡!如果要我离开厦门,除非厦门平静,再往他处!”并在致其他友人的信中表明自己誓与城池共存亡之决心:“如厦门失陷,我愿以身殉。古人诗云:‘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做一个出家人,对生死当不容怀恋!”又说:“吾人一生之中,晚节最为要紧。愿与仁者共勉之。”

后来,厦门局势渐趋平稳,他才移居中岩,静修讲律。

滴水感悟

个人的命运总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爱国不只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已。能真切体会到这一点的人,也堪称智者了。

不用外国货

李叔同为何出家,大家做出了很多猜测,但很少有人将这件事跟爱国联系起来。他出家前后,国内国际发生了许多大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粤桂战争,湘鄂战争,奉直战争,可谓到处乌烟瘴气。屈原因楚国亡而沉江,李叔同的出家,是否与国家山河破碎有关呢?

李叔同的爱国精神,是有口皆碑的,他很年轻时,就创作了深情洋溢的《祖国歌》。他留学回国后,正值外国大肆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的时期,国内有识者纷纷发起抵制美货、抵制日货、劝用国货等运动。李叔同不尚空言,说干就干,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思想。他脱掉洋服,换上了一身布衣:灰色云章布袍子,黑布马褂,都是纯正的国货。他连系裤的宽紧带也不用,因为当时宽紧带是外国货。照说宽紧带系在里面,外面是看不见的,即使系了别人也不知道,但他不用就是不用。可见他的抵制洋货做得是多么彻底,只求问心无愧,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李叔同出家后,学生黄炎培送了他一些做僧装用的粗布,又见他用麻绳束袜子,便买了一些宽紧带送他。他接受了粗布,把宽紧带退还,说道:“这是外国货。”

黄炎培解释说:“这是国货,我们已经能够自造了。”

李叔同这才欣然接受。

还有一次,李叔同托黄炎培买些英国制的朱砂,信上还特别说明:“此虽洋货,但为宗教文化,不妨采用。”因为当时英国水彩颜料在全世界为最佳,永不褪色。他只是为了写经文佛号,才破例用外国货。

这说明,李叔同虽然出家,他心底的爱国之火并没有熄灭。

美学家朱光潜曾称赞李叔同说:“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人世的态度做事。”此语堪称恰当。

滴水感悟

一个人的行为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大家都这样想,事情就不妙了。如果每个人都像李叔同一样,无论别人如何,先管好自己,一个和谐的世界很快就会出现在大家面前。

人格的力量

李叔同出家后,其嘉言懿行令人感动,很多人就是因为受他的人格力量感召,从此皈依佛门。

1921年,他来到温州庆福寺,闭关静修,并拜该寺住持寂山长老为师。寂山长老见他身体单薄瘦弱,便派一个青年居士照顾他的起居。那青年在他身边耳濡目染,受到感化,最后决定出家。于是,寂山长老为他剃度出家,取法号“因弘”。

1924年,李叔同大师去杭州时,因为江浙军阀混战,被阻于宁波。当时,他的俗家好友夏丐尊正在宁波四中任教,听说他的消息,便把他接到上虞白马湖小住。大师从行李中取出一条陈旧不堪的毛巾,到湖边洗脸。夏丐尊见状,有点心痛,想给他换条新毛巾,他坚决不肯。在上虞小住期间,大师仍坚守过午不食的戒律,而且每天只吃青菜和萝卜。如此粗疏的饭食,他却吃得津津有味,好似在享用山珍海味。此情此景,观者无不感动。有个中学教师蔡丐因,知道大师年轻时过惯奢华生活,现在竟简朴如此,不禁大感敬佩。所以,当大师离开上虞时,他决定皈依佛教,从此追随大师终生。

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起初对老师出家不以为然,后来也皈依了佛教。因为他发现老师出家后,心境更开阔、做人更洒脱了。大师虽身在佛门,却无门户之见,对别的宗教也不排斥。有一次,他在丰子恺家,看到书架上有一本《理想中人》,作者是基督徒谢颂羔。大师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当即写了一幅“慈良清直”,请子恺转赠谢颂羔,并约请一晤。此事让丰子恺大感意外。

随着时日推移,丰子恺久受恩师熏染,逐渐对佛教有了较深的体悟,便向恩师请求皈依佛门。大师欣然一笑道:“你的因缘开始成熟了。”1927年,大师亲自为丰子恺举行了皈依仪式,并为他取法号“婴行”。

大师出家二十余年,受他感召而皈依佛门者不计其数。例如,他1938年在漳州弘法时,先后皈依者数十人。随后到晋江演讲,听众达六七百人,其中多人皈依了佛门。他在惠安讲律17次,听众近千,其中42人皈依了佛门。从弘扬佛法的角度来看,李叔同功莫大焉。

滴水感悟

《十善业道经》说:“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所谓四摄,一是布施,二是爱语,三是同事,四是利行。“同事”大意是有群体意思,“利行”大意是做有利于人之事。但“摄化众生”有一个前提,必须具备杰出的人格魅力。假设一个疯子讲出老子、孔子一样精妙的理论,别人会觉得这不过是疯言疯语;假设一个乞丐讲出世上最好的致富秘诀,别人会认为这不过是迅速破产的方法。因为疯子和乞丐的人格令人生疑,他们的话也就难以采信。李叔同善能“摄化众生”,足见其有很强的人格魅力。

平息祸患

1927年春,国民革命军举行的北伐战争已进入尾声,江浙一带已为国民革命军控制。一些过激分子认为佛教乃是旧事物,应该废除,并提出毁佛像、拆寺庙、命令僧尼相配等多种灭佛毁僧的举措。佛教界人士哪有力量跟这些握有武装的新贵抗争?一个个束手无策,慌作一团。在此紧急关头,李叔同大师挺身而出,护持三宝。他将那些提倡灭佛毁僧的领头者请到寺庙,举行谈判,其中也有他过去的学生。

谈判前,大师写了一批劝诚的书法作品,每人赠送一幅。大家都知道,大师的墨宝很珍贵,获赠后,一个个欣喜不已。接下来,大师婉言相劝,说得他们一个个心悦诚服。于是,这场佛门大灾消于无形。

滴水感悟

佛祖释迦牟尼曾预言:佛教不会毁于外道,只会毁于僧团的腐化。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多次“灭佛”事件,几乎都与僧团的腐化有关。当僧人中挤满了趋名逐利之徒,与其让它继续蛊惑人心,不如毁掉它。但如果佛教界有李叔同这样的高僧,它也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大师的遗嘱

李叔同晚年,身体欠佳,预感时日无多,遂决定委托弟子刘质平料理自己的身后事,并写下遗嘱:

刘质平居士披阅:

余命终后,凡追悼会、建塔及其他纪念之事,皆不可做。因此种事与余无益,反失福也。

倘欲做一事业与余为纪念者,乞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印两千册。

以一千册交佛学书局(闸北新民路国庆路口,即居士林旁)流通,每册经手流通费五分,此资即赠与书局。请书局于《半月刊》中登广告。

以五百册赠与上海北四川路底内山书店存贮,以后赠与日本诸居士。

以五百册分赠同人。

此书印资,请质平居士募集,并作跋语附印书后,仍由中华书局石印(乞与印刷主任徐耀塑居士接洽,一切照前式,惟装订改良)。

此书原稿,存在穆藕初居士处,乞托徐耀堑往借。

此书系为余出家以后最大之著作,故宜流通以为纪念也。

弘一书(一九三六年,厦门)

滴水感悟

李叔同生前积极弘扬佛法,对身后事的安排,仍然是弘扬佛法。可见他确实爱上了佛法。而事实上,佛法也确实可爱。自唐朝以至民国的大师们,鲜有不懂佛法者,他们从佛法中吸取的营养,也许超过其他任何经典。一般人对佛法有误解,原因在于不解真味。

罚徒赔礼

李叔同大师每到一处弘法,善男信女往往蜂拥而至,冀望一睹他的尊颜,一听他的纶音。也有许多非佛教徒赶来,想一观他的风采。其中也有许多著名人士,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南游福建时,特地请广洽法师陪同,到日光岩谒见李叔同大师。

在前来观瞻者中,更多的当然是普通人。大师对他们一视同仁,但他的弟子们境界不同,有时难免生出分别心。有一个小学校长,名叫庄连福,是一位基督教徒,听说李叔同大师在净峰山上的净峰寺里演讲,就邀请传教士陈连枝一起上山拜访。不料刚进山门,就被随侍大师的传贯法师拦住。传贯以宗教信仰各异为由,不许他们拜见。庄连福和陈连枝怏怏而去。

第二天上午,庄连福正在给学生讲课,忽然发现传贯法师跪在教室门外,不禁大吃一惊,急忙走过去,扶起来一问,原来李叔同大师知道了昨天的事后,认为传贯以分别心接人,很是不对,因而要传贯前来赔礼道歉。

大师还赠给庄连福一本《华严经》和四幅书法条幅。庄连福非常感动,此后,他经常上山聆听大师说法。

滴水感悟

佛祖曾说:“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他是以“平等无差别”之心看待世间一切人、一切学问。李叔同的侍者因为对方信仰不同而将其拒之门外,明显起了“差别心”,该罚。

以身示法教后学

有一年,李叔同大师到南安灵应寺弘法,并在附近的云方洞小住。这天,他从田野间散步回来,看见几个弃在路边的坏萝卜,就捡起来,洗干净,放了些盐,津津有味地吃掉了。这几个萝卜是云方洞住持慧田扔掉的,他见大师竟将弃物吃掉,不禁惭愧万分,从此再也不乱丢食物了。

泉州有个少年黄福海,爱好书法,因倾慕大师,便到寺里拜访。大师欣然接待,悉心指点,并带他同去合影留念。走到街上,只见前面走着个老和尚,大师马上放慢了脚步,对黄少年说:“这是佛门老前辈,我们不能走在他的前面。”黄少年闻言,被大师的谦逊深深地感动了。

还有一次,黄福海前来拜谒大师,并带了几张宣纸,求法师留下墨宝。大师的习惯是先要调心养息后再写,不会草率动笔,便让他把宣纸留下。过了几天,大师的侍者把书法作品送到黄福海家中,还交还一卷大小不等的空白宣纸。侍者见福海一脸疑惑,就说:“这是用剩的零碎纸,送还给你。师父说佛门中人应该惜福。”黄福海大为感动。

后来,黄福海投身于抗日事业,从事地下工作,他曾在回忆大师的文章中写道:“昔日与佛为邻客,只为隐身报国家。”

大师晚年受疾病困扰,承天寺的小僧田慧,很想把大师接去奉养,以便随时照料,不料,他自己也大病一场。大师随即派人给他送去药丸和香蕉,并告知说:“我已老了,你还年轻,有病早治,将来可做佛门栋梁。”田慧感动得热泪盈眶。

大师晚年居住的“晚晴室”院内,有一棵盛开的玉兰,附近一个名叫黄永玉的小孩常来爬树摘花。大师见他聪慧,就常和他谈话,给他讲美术知识和一些欧洲名画家的故事,鼓励他学习绘画。多年后,黄永玉成为了著名画家。

滴水感悟

老子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善处下也。”所谓大师,不是高高在上让人仰望的人,而是春风化雨、润人心田的人,是甘居卑下之地、像大海一样空阔的人。李叔同正是这样的人。

看淡生死

李叔同的身体一向消瘦,出家后,修行又过于刻苦,每天只吃一顿简单的饭食,长此以往,难免营养不良。但他对自己的身体不以为意,病了通常也不治疗。他出家二十多年,小病无数,大病共有三次。

大师第一次大病,是在上虞的法界寺,病尚未痊愈,宁波僧人安心头陀跪请他去西安弘法,态度十分虔诚。大师自知病体不胜旅途劳顿,但不便拒绝,决定舍身弘法,临行前写了一份遗嘱给弟子刘质平,吩咐后事。刘质平急忙赶来,强行将恩师从轮船的三楼上背下来。师徒的分别日久,竟在这种情景下相逢,相互感伤,不禁抱头大哭。

大师第二次大病,是在泉州。后来,他拖着病体,来到厦门弘法。有一个名叫黄丙丁的医学博士,感佩大师的道风,决定免费替他治疗,还说能为大师治病,是他的福气。大师因为刚好有著作尚未完工,所以乐于接受医治。黄博士为他精心疗治了三个月,他的病体才告痊愈。

大师第三次大病,是在泉州养老院。这时,他已经功德圆满,无挂无碍,决心往生,所以谢绝一切医药,每天仍照常工作。一日,广洽法师前来探视他的病情,他说:“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我有没有念佛。”

大师圆寂前,预知往生日期,曾致函夏丐尊与刘质平二人诀别云:“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迁化(即圆寂),曾赋二偈,附录于后: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他又吩咐座下弟子们说:“我命终前请在帐外念佛,但亦不必多念。命终后勿动我体,锁门八小时。八小时后,不必擦体洗面,随身衣被裹了,送往后山坳中即可。历三日有虎食我最好,虎不来则就地焚化。化后再布告周围,万不可早通知。”

1942年10月10日,大师手书“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农历九月初四),他安然圆寂。三天后,他的灵龛被移往承天寺供奉火化,善男信女千余人,口念佛号,跟随恭送,沿途观者无数,场面十分壮观、肃穆。

滴水感悟

曾国藩晚年时,说自己活到了“可生可死”的境界。李叔同大概也是如此吧!

要做就做得彻底

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李叔同一生有多次大变,第一变是由豪门庶子变为上海滩的翩翩公子。丰子恺在《怀李叔同先生》一文中这样评价说:“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李叔同的第二变是来到日本留学,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做一个留学生。丰子恺这样评价说:“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我见过他当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要做留学生,就彻底地做一个留学生。”

李叔同的第三变是回国后,当了教员,他由里及表,都像个教员。丰子恺这样评价说:“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虽然布衣,却很称身,常常整洁。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你可想见,他是扮过茶花女的,身材生得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个美男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今人侈谈‘生活艺术化’,大都好奇立异,非艺术的。李先生的服装,才真可称为生活的艺术化。他一时代的服装,表现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布衣布鞋的李先生,与洋装时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时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后来,李叔同又变为弘一居士,变为弘一和尚,他变什么就像什么,好像他生来就该是居士、和尚,没有一分作假。丰子恺最后评价说:“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都是认真的缘故。”

滴水感悟

毛主席说:世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无论怎样的困难、障碍,一遇到认真,便瓦解了。李叔同一生的成就,多半得益于“认真”二字。而有的人却提倡:做人不必太认真。这就是与成功背道而驰了。

恋母情结

李叔同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无疑是他的生母王氏。他经常向人提起“生母很苦”,出家多年后,依然一想到母亲就有余哀。王氏命运确实很苦,不到20岁嫁给李老爷为小妾,所幸生下李叔同,为人丁不旺的李家传下了宗嗣,因而颇受老爷疼爱。可惜好景不长,没几年,老爷便过世了,留下她母子俩,以卑微的身份,难免受到家族中人的歧视。但王氏却用自己谦和与忍耐,换来了儿子童年的安宁和快乐。

王氏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也把全部身心扑在他身上,从小就重视对他的教育。李叔同小时比较贪玩,不肯好好用功,写的字也比较糟。母亲就给他讲王献之写了十八缸水而成为大书法家的故事。李叔同受到激励,下决心成为像王献之一样的书法家,每天认真临写碑帖,魏碑、篆书、行书、草书,样样都学,经过多年苦练,终于书法大成。

后来,李叔同少年成名,母亲自然倍感欣慰。李叔同寓居上海时,也把母亲带在身边。那时候,李公子才貌双全、家道富饶,受到多少名媛淑女的倾慕。在十里洋场那样的环境,他极可能成为一个浪荡不羁的花花公子,而且他也确实曾与多位名妓交往,正是母亲的劝阻,才使他悬崖勒马,没有深陷其中。

当时,李叔同曾为名妓李苹香所迷,夜夜笙歌,沉醉在红粉暗香之中。细心的母亲觉察到了他的变化,不禁为此担忧和难过。以孝为大的李叔同不愿让母亲伤心,便毅然斩断情丝,将心收回家中。

王氏每天由儿媳俞氏陪伴,吃斋念佛,这对李叔同收住心猿意马,也起了有益的作用。

王氏寿年短促,40多岁即因病亡故。李叔同大恸,宛如锥心刺骨。为了让母亲归葬于李家的祖坟,他与妻儿一起扶柩返回天津老家。

到达天津以后,李叔同为了母亲与老家的人发生了一起冲突。按旧时礼俗,在外死去的人是不可以送回家,更不能摆放在家里大厅正中。但李叔同不依,坚决要求将母亲停灵于旧宅,为此不惜跟兄长文熙吵了一架。后经亲友调停,才让他母亲的灵柩进了旧宅。

李叔同为母亲举办了震惊天津的文明丧礼,他在天津《大公报》撰写了一则《追悼李氏王太夫人》的文章寄托哀思,在丧礼会场上,他“弹着钢琴,唱着悼歌,他的袖子缠黑巾,剃去胡须,他要用最干净的一张脸来送别母亲”。这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

最后,他把母亲安葬在新开河边张兴庄以北的李氏祖茔内。

但是,母亲的葬礼结束了,叔同对母亲的深情和哀思却没有结束。以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五日,也就是他母亲的忌日,他都要表示自己的哀悼之情。1918年,母亲忌日前两天,他专程来到虎跑寺,为母亲诵了三天《地藏经》。

1930年秋,已出家十余年李叔同来到慈溪金仙寺投缘挂单。几天后,天台宗高僧静权法师到金山寺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当他讲到“出家人作为人子,依然不能忘记母亲养育之恩,如果忘记,岂非禽兽不如”时,在下面听讲的李叔同,勾起了对亡母的怀念,失声痛哭起来,不能自制。

对母亲的怀念,伴随了他一生。

滴水感悟

《地藏菩萨本愿经》记录了一个故事:地藏菩萨的前身是一个名叫光目的美貌少女,曾在佛前发下大愿:如果让她母亲脱离轮回之苦,哪怕经历百千亿万劫,她也要救拔世间及地狱一切众生成佛,然后自己才成佛。李叔同对母亲的孝心,跟光目女可谓一脉相承。

李叔同和原配夫人

李叔同的原配夫人,是芥园大街俞家茶庄的小姐。他们举行婚礼的时候,李叔同18岁,俞小姐20岁。这是一桩典型的传统婚姻,父母之命,婚妁之言,将两个性格、成长经历、常识素养完全不同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也许注定了她不可能走进李叔同丰富的内心世界。但俞氏的确是一个好女人,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各种美德:谦和、孝顺、温柔、大度……她的不幸是嫁给了李叔同,一个无拘无束的人,谁也捕捉不到他的心。

俞氏出嫁未久,即随丈夫、婆婆迁居上海。丈夫每天出外,或交朋结友,或缠绵于花街柳巷,她却在家中尽心侍奉婆婆,抚养幼子。她无法享受丈夫太多的爱怜,也无法劝阻丈夫的行为,只好深藏自我,做命运的牺牲品。

后来,李叔同要出家,俞氏也想劝阻,却无能为力。自此,她带着两个孩子,在孤寂中度过了一生。

李叔同自出家后,从此未再见过俞氏。1923年,俞氏病故,李叔同接到兄长文熙传来的讣告,想起俞氏为自己和家庭所做出的牺牲,不禁悲从中来,很想回天津为俞氏超度亡灵,以消心中的积业。可惜,由于北方军阀连年混战,道路不宁,他这个愿望未能实现。

滴水感悟

婚姻离不了“情义”二字。但两个人生活时间长了,“情”字可能还要靠边站,“义”字显得更重要。李叔同的出家,舍弃了夫妻情义,这件事很难评价。

李叔同和日本妻子

李叔同留学日本期间,还娶过一个日本妻子,也许是“为尊者讳”的心理作怪,人们都不愿谈起这个女子,因此,她究竟叫什么名字,也不得而知,大家谈起她时,用了千叶子、诚子、福基、薰子等等各种名字,我们姑且称她千叶子吧!

据说千叶子是李叔同留学日本时的房东的女儿。那时,他在日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画,而人体素描是学习西洋画不可缺少的一项练习。在日本人眼里,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是“劣等民族”,因此他们不愿给中国人当模特。但千叶子却没有这种偏见,自告奋勇给李叔同当模特。于是,他们开始频繁的交往。李叔同曾这样描写千叶子:“她不只容貌秀丽……,具有一种浮世绘里日本美女的古典美!她身上有一种温和的气质,吸引着人,让人一看到她就感觉很舒服,仿佛置身在一件美好的艺术品旁边,没有压力,并感到满心愉悦。”

于是,远离故土的李叔同,将一腔爱心全倾注在千叶子身上,并以日式风俗正式娶她为妻。在千叶子的悉心爱护和陪伴下,李叔同顺利完成了学业,带着妻子回到上海。

但是,在没有事先取得家人同意的情况下,他突然带回一位妻子,如何面对母亲和原配俞氏呢?李叔同不愿因此引起麻烦,便采取了回避的方式,将千叶子安顿在上海,自己则回到天津,与家人团聚。然后应聘到上海工作,与千叶子相聚。但过了没多久,他又应聘到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仍将千叶子留在上海。这样,他跟原配夫人及千叶子,都是聚少离多,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单身中度过的。

后来,李叔同决定出家。千叶子闻讯,带着幼子,赶到杭州来,想劝阻他。可是,杭州有寺庙千余所,他到底在哪家寺庙出家,谁也不知道。千叶子在杨白民夫人、黄炎培夫人的陪同下,在杭州找了三天,终于在西湖边找到了李叔同。但他此时出家的意志已坚,谁也劝不转了。他们几人在岳庙前的素食店里共餐,席间,三人问一句,李叔同才答一句。不问他,他便低眉垂目,既不发言,也不看人。餐罢,李叔同雇船工离开,三人送至岸边,他上船而去,自始至终没有回过头。

千叶子看出他心意已决,无可奈何了,不禁悲从心来,一阵恸哭。尔后,带着孩子,黯然神伤地回到了日本,从此不知她的下落。

滴水感悟

李叔同对妻儿无情无义,是对是错?对错从来没有绝对,观察的角度不同,对错便完全易位。笔者是俗人,站在俗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对的。他做得太绝情了!但笔者也不得不承认,此事也许还另有观察角度,只是我们还看不到而已。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第四卷)

    菜根谭(第四卷)

    本书是一本三百多年前的一位退职隐居官员的人生处世经验的总结。它采用语录体的形式,共360条,文字皆由排比对仗的短句组成。除作者自己的心得外,有些也从先哲格言、佛家禅语、古籍名句、民间谚语中演化而来。本书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问题。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官道曾国藩

    官道曾国藩

    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誉之者称其为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千古圣相”;毁之考’称其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是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官道亦为人道,人道成就官道,为官之道,学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

    《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这本《韩非与法家思想》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平淡也是一种修行

    平淡也是一种修行

    已经记不起来我在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苍白,在记忆里,我习惯了孤独,习惯了一个人独处。季节里,花开花谢,一抹离愁。就当时间一天又一天从指间滑落,我知道泛黄的记忆里,你只是错过了的风景。繁华落尽,下一个季节,你还会回来吗?我一个人漫步在午夜的街头,追寻着你的存在。良久,落魄的离去。迷醉的身体,在酒精的作用下变得如此寂静,只剩下眼角的泪痕。此刻,我不再想起。染指流年,漫不经心的动容,轻轻扬起嘴角,从此我不在思念,我放手了,一个人慢慢的走。散落在季节里的忧伤,能捡起来吗?却是碎了。青春记忆的牧歌,多少浸透着伤感?真的不敢提及,那将是撕心裂肺的感觉。时过境迁,用手再次抚摸,冰凉。早已没了曾经的摸样。
  • 没有说再见的再见

    没有说再见的再见

    少年从二楼的栏杆探出身子,朝着楼梯口喊:“白晓晓,等等我。”女孩转身,抬起头,光线有些刺眼,白晓晓不得不抬手遮挡,那个头发极短,穿着浅色格子衫的样子就这样从指缝漏下来......很多年以后,白晓晓说起那时,轻笑:“也许就是你当时的那个样子迷乱了我的心”。
  • 帝武纪:雷霆位面

    帝武纪:雷霆位面

    位面主宰,神魔种族大战。血与泪之歌,笼罩着残旧破败的城池。红云翻滚,漫天雷霆。萧夜:宙斯神,我要这个时代为它的恶行付出惨痛的代价。苏凝儿:小夜,无论此战生死,我都陪你。肖舞璇:夜大人,妾身也会帮助你的。奥少:阿夜,我挺你。那群顽固的神,早该收拾了。剑姬:白痴,你自己不也是诸神之一吗?
  • 倾颜姐妹妖孽大小姐

    倾颜姐妹妖孽大小姐

    前世,因为意外死亡。一朝穿越,成为八岁的小女娃。好吧!看在这神仙般的生活,我就在这儿平平淡淡的生活吧!可是天不如愿,三年试炼归来已经国破家亡。“我凤紫魅在此发誓,我若今日不死,来日便是整个凤逍国的毁灭之日!”“我顾紫尹在此发誓,我若今日不死,来日便是整个凤逍国的毁灭之日!”“我莫紫梦在此发誓,我若今日不死,来日便是整个凤逍国的毁灭之日!”老天爷!你既然给了我新的生活,为什么还要毁灭?既然如此,就别怪我逆天而行!
  • 破镜重圆之花绿芜

    破镜重圆之花绿芜

    某炮灰消息不太灵通,事情过了很久,才听说东海侯罗钰和夫人花绿芜吵架掰了。于是姗姗来迟前来道贺。“恭喜罗侯终于摆脱悍妻,脱离苦海!只不知罗侯意欲续娶何人?到时就算万事缠身,也定会前来叨扰一杯喜酒的……”东海侯罗钰板着万年冰山脸,缓缓道:“不好意思,本侯跟她又和好了。”
  • 最强御兽系统

    最强御兽系统

    这里没有斗气,也没有魔法,只有繁衍到巅峰的御兽术,修炼者与凶兽合体可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力量,碎石断金。天才者可御兽数十,绝代天骄降神兽后裔,百兽加身,凝练御兽神装,修组合战技,上古圣贤统御万兽,担山赶月,掌断星河。而拥有《御兽系统》的陆洋却发现,只要满足系统要求便可以无限御兽,甚至是升级战宠的血脉……
  • 镇魔录

    镇魔录

    圣主为守卫天灵大陆,他舍身将暗灵界的暗帝封印,两千年后封印的能量逐渐变弱,受到重创的暗帝冲破封印逃走。暗帝的逃离、种种诟骂与屈辱、肩负的责任让少年陈秋凡由以前的纨绔子弟蜕变,从而走上了历练之路,看他如何踏天镇魔……
  • 佛说造塔功德经

    佛说造塔功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神之异途

    神之异途

    潜心修炼,与世无争,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政治经济学概论

    政治经济学概论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核心和主线,系统地介绍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现象、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本书在参照国内优秀同类教材基础上,力图实现创新,体现自己的特色。在方法上,力图实现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规范与实证的结合;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介绍与分析,以体现理论对现实的关注和解释力。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经济学与管理学各专业,也适用子自学考试、函授等成人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