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每个人休戚相关,一日三餐亦不可或缺,二者之间有什么相关?食补就是连接二者的桥梁和纽带。西医没有食补的概念。中国传统医学对食补有着精深的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原则。中国传统医学对食补有多种称呼:服饵服食等。在祖国传统医学中有专门研究食物与疾病健康关系的学问—食医。祖国医学属于食医方面知识丰富多彩,包括价值极高的一套完整的营养学和烹饪学。古代的食医就是掌握这套学问的专家。据考证,正式就业的食医大夫,在宋代以后就绝迹了。可惜这套本领技术许多逐渐失传,少部分流落到民间。《黄帝内经》,佛教密部经典,道家的内景和服饵诸经论都有丰富多彩的论述。大概可以归为两类:第一属于无病保健的部分,第二属于已病治疗的方面。药补不如食补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所谓医食同源。肉果菜等食物也有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等。食补就是通过调整平常饮食种类和方式等,以求维护健康,辅助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和补充。食补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补养虚衰之体,二是补充人体缺乏的某些营养成分,达到卸病延年,养生益寿的目的。
食补在古代是非常受重视的,历代医家都极为推崇。以食品特有的性能防治疾病是中医治疗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食补、食疗的饭菜、果品、肉食等,不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等成分,食用后可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要求,还含有能够直接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能提高人的防病抗病能力,增强体质,推迟衰老,所以是“固本之道”。食补作用和缓,既可保护胃气,一般又没有副作用,不需要懂得太多的医学知识,容易掌握;另外服食方法多样:炖、煮、蒸和煲汤,任凭自己的口味,在进行滋补调养的同时,还可享受美味佳肴。因而食补深受人们的喜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药补不如食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食补也具有局限性,谷肉果菜等食物本来就是我们一日三餐常吃之品,补益力缓,虽也有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对于有明显虚弱症状或有疾病的人,如要进行冬令进补,还得要用力峻、效专的药补,否则难以奏效。当然药补的难度大,需要辨病辨证施补,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作用较强,食补营养价值较高。
故药补和食补各有特点和功效,可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因此,笼统地说“药补不如食补”是片面的。应当相互配合,食借药威,药助食性,相得益彰,这样补益功效才会更强。已病就需要延医抓药,食补为辅。未病就需要注意食补。老年人,慢性病的稳定期就同时需服药与食补。
一、食用保健食物的原则
合理选用保健食品,对于防治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若食用不当也会事与愿违,反而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食用保健食物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1、适应个人特点
由于性别、年龄、生理状况、形体差异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的不同,对膳食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选用保健食品不能千篇一律。同样的食品对一些人可能效果显著,而对另一些人可能适得其反。例如牛奶对大多数人是理想的营养食品,但少数人体内缺少乳糖酶,食后就会出现不适及腹泻;食用同量的桂圆肉,有人食后能安眠,有人则上火失眠。
体质虚弱的老人进行食补时,要注意区别阳虚还是阴虚,阳虚宜多选用羊肉、狗肉等进补,而阴虚则宜食龟肉、鳖肉、蛤蜊肉等滋阴食品。
2、根据所患疾病的性质、症状表现选食按照中医理论,食疗过程中应遵循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而对疾病,则应根据其轻重缓急的不同,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本”是疾病发生的机理和病机,一般慢性疾病多从治本着手,急性病则多先治其标再治其本或标、本同治。
3、注意饮食的性味
食物的性,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食物的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一般寒凉食物有清热泻火、解毒消炎的作用,适合于春夏季节或患温热性疾病的人食用,如谷物、绿豆、赤小豆、梨、香蕉、柿子等;而温热食物则有温中、补虚、除寒的作用,适合于秋冬季节或患虚寒性疾病的人食用,如糯米、肉类、鲫鱼、黄鳝等。
不同味的食品也有不同作用。辛能宣散滋润、疏通血脉、运行气血、强壮筋骨、增强机体抵抗力,常用食品有葱、姜、蒜、胡椒、花椒、萝卜、各种酒类等;甘能补益和中、缓急止痛,常用食品有大枣、糯米、动物肝脏、鸭梨、椰子、豆腐、蜂蜜、白糖等;酸有收敛固涩作用,与甘味配合能滋阴润燥,常用食品有食醋等;苦能泄火燥湿坚阴,与甘味配合有清热利尿、祛湿解毒的作用,如苦瓜、茶叶等;咸有软结散结泻下作用,如海产品、猪腰子、鸽子肉等,而淡味食品有渗湿利尿作用,如苡米、白扁豆、冬瓜、藕、花生、鸡蛋等。
4、因时因地灵活选食
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的不断变化,对人体生理机能会产生一定影响。中医学认为饮食顺应四时变化,能保养体内阴阳气血,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一般认为春季气候温暖、万物生机盎然,宜食清淡,应多吃些菜粥,如荠菜粥;夏季气候炎热、多雨湿重,宜食甘凉之物,如绿豆汤、荷叶粥、薄荷汤、西瓜、冬瓜等;秋季气候转凉干燥,宜食能生津的食品,如藕粥等;冬季寒冷,食品宜温热,可食八宝饭、涮羊肉、桂圆枣粥等,以温补机体精气。
地理环境不同,对食物结构也有较大影响,而且如饮食不当,还会发生水土不服,所以也应加以考虑。
附:常用食补食物的分类
1、温热性食物
温热性食物,指有温中、补虚、除寒的作用,适合于秋冬季节或患虚寒性疾病的人食用的食物。举例如下:
龙眼肉:补心安神,养血益脾。
荔枝:甘温养血,益人颜色。
饴糖:补中缓急,润肺止咳。
扁豆:健脾养胃,化湿解暑。
山楂:消食健胃,活血化淤。
胡桃:补肾助阳,敛肺止喘。
谷食类:面、蚕豆、豆油、酒、醋。
蔬菜类:生姜、大蒜、大葱、韭菜、胡荽菜、芥子、胡萝卜、薤白。
果品类:李子、橄榄、木瓜、乌梅、栗子、葡萄、大枣。
食糖类:蜂蜜、白糖、砂糖。
禽兽类:鸡肉、雉肉、鸭肉、狗肉、羊肉、牛肉、鹿肉。
鳞介类:鲫鱼、鲥鱼、鲤鱼、海虾、鳝鱼、鲢鱼、胖头鱼、鲩鱼、泥鳅、鲍鱼。
2、寒凉性食物
寒凉性食物,指有清热泻火、解毒消炎的作用,适合于春夏季节或患温热性疾病的人食用的一类食物。举例如下:
绿豆:清热解毒,消暑除烦。
荸荠:化痰消积,清热生津。
菊花:清肝明目,疏风散热。
梨:生食清热止渴,熟食滋阴润燥。
西瓜:清热止渴,消暑利尿。
谷食类:小米、荞麦、豆腐、豆豉、豆浆。
瓜菜类:苋菜、油菜、白菜、黄瓜、甜瓜、竹笋、芋头。
果品类:藕,甘蔗、白果。
禽兽类:兔肉。
鳞介类:黑鱼、鳗鱼、田鸡等。
3、平性食物
平性食物是指有健脾和胃作用,适合于一年四季或各种疾病患者食用的一类食物。举例如下:
莲子:养心安神,益胃固涩,健脾止泻。
黑芝麻:滋养肝肾,润燥通便。
山药:补脾胃,益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