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一年,魏徵上疏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唐太宗与大臣在讨论治国之策时曾多次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体现了他重视君民关系的治国思想。在初唐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执政者那里,“民为邦本”的传统已经化为用明确概念提出来的指导思想。如贞观十一年(637年),魏徵上疏说:“凡是古代的国君,秉承上天的使命,开创基业时,没有哪一个不是深切忧虑、谨慎行事而且德行显著的,可是大功告成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减。能善始的人很多,但是能善终的人实在太少了,难道是夺取政权容易而守住政权困难吗?他们过去夺取政权时力量有余,如今守住政权却力不从心,这是什么原因呢?创业时处在深切的忧虑中,必然竭尽诚意来对待下属;一旦得志,就放纵情欲,傲视他人。当竭尽诚意待人的时候,即使像北胡、南越那样极其疏远的人也会亲密得像一个整体;当傲视别人的时候,即使是骨肉兄弟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用威风与愤怒去震慑,但下属总是采取苟免祸患的方法应付,内心里不怀好意,表面上恭恭敬敬,但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用腐朽的绳索去驾奔驰的车子,它的危险是可以忽视的吗?”
魏徵为了帮助唐太宗治理国家,曾多次指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把人民比喻为水,国君为舟,人民能把你推上国君的宝座,也能把你拉下来。所以魏徵一再提醒李世民要谨慎为政。
君主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唐太宗的求谏和大臣的进谏,意味着他们君臣都意识到:为君者要处处为人民着想,因为人民既可以拥护你,尊你为皇,也可以把你拉下来。正是这种励精图治的精神和危机意识,才在百废待举、民生凋敝几近废墟的基础上创造了初唐“贞观之治”的奇迹,打开了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通渠。
初唐执政者首先是畏民。唐是在亡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亲眼目睹了隋亡的全过程,亲身感受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唐太宗经常组织群臣讨论隋亡的原因,他善于纳谏,很大程度上也是吸取了亡隋的教训。唐太宗曾准备修建乾元殿殿,大臣张元素以乾元本隋初建,乾元毕工,隋朝解体相谏,使太宗猛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 由于太宗经历了隋朝覆舟之变,故而产生畏民之心,才使他产生了“民为邦本的思想。
唐太宗的畏民重民思想,对于今天的管理者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的。在现代组织机构里员工是机构发展的保障。任何机构都是由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组成的,这些人才为机构创造财富和推动事业的发展。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了好几则信息:有管理人员对员工搜身的,有因一点小事罚员工下跪的,甚至还有对员工进行体罚的。这说明一个问题:管理者没有弄明白员工跟组织机构的关系。管理者不重视员工,不知道尊重员工,机构迟早要出问题的。
A公司,某工艺品生产企业。几年来,公司业务一直发展很好,销售量逐年上升,每到销售旺季,公司就会到人才市场大批招聘销售人员,一旦到了销售淡季,公司又会大量裁减销售人员。就这件事,A公司销售经理曾给总经理提过几次意见,而总经理却说:人才市场中有的是人,只要我们工资待遇高,还怕招不到人吗?一年四季把他们‘养’起来,这样做费用太大了。不可避免,A公司的销售人员流动很大,包括一些销售骨干也纷纷跳槽, 总经理对销售骨干还是极力挽留,但没有效果,他也不以为然,仍照着惯例,派人到人才市场中去招人来填补空缺。
但终于出事了,2009年年底A公司销售旺季时,跟随总经理多年的销售经理和公司大部分销售人员集体辞职,致使A公司销售工作一时近乎瘫痪。这时,总经理才感到问题有些严重,因为人才市场上可以招到一般的销售人员,但不一定总能找到优秀的销售人才和管理人才。在这种情势下,他亲自到销售经理家中,开出极具诱惑力的年薪,希望他和一些销售骨干能重回A公司。然而,这不菲的年薪,依然没能召回这批老部下。
直到此时,总经理才有些后悔,为什么以前没有下工夫去关注这些人才呢?同时,他也顿悟了:员工对于机构就是水与舟的关系。员工能让公司顺畅发展,也能让公司倒闭。从上面的案例看,A公司的人才流失,公司几近瘫痪的原因在于管理者对人才的不重视,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源观。而员工被视为机构的重要资产,优秀的员工管理可为机构创造更多价值。聪明的管理者将员工比喻为水、机构比喻为船,认为员工是机构运作顺畅的关键,他们对机构的忠诚度,能否发挥团队力量等,均对机构的盈利构成直接影响。
管理者要谨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教训,无论何时,人才都是组织机构的主心骨,员工可以拥护机构得到更好的发展,也能让机构倒闭。为了使机构得到长远的发展,管理者一定要善待才人,尽量为员工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对所在的机构有归属感与工作满足感。这样的组织机构才能永葆活力,得到长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