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伯莱神话中,巴比伦通天塔又被称为是“巴别”通天塔,它与天神耶和华紧紧相连。相传古时,勤劳而富于智慧的古巴比伦人幻想建造一座通天之塔,到天上去一看究竟。在通天塔快要完工的时候,耶和华嫉妒于他们的智慧与成功,暗中用神力搅乱了他们的口音,使他们彼此之间无法交流。于是,人们开始我相互猜疑与怨恨,最终自相残杀,于是,通天塔的建造也最终没有完成。“巴别”一词源于巴比伦文,意为“神之门”,而“巴别”通天塔在巴比伦人中被称为“埃特曼南基”,意为“天地的基本住所”。事实上,巴比伦通天塔建成了,只是后来又被破坏了。
人们想象中的巴比伦通天塔雄姿
希伯来语中,“巴别”被译为“变乱”;但在巴比伦语中,“巴别”或“巴比伦”都是“神之门”的意思。同一词语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其实这是有着一定原因的。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将犹太王国灭掉,并将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拆毁,将圣殿焚烧,并连同国王与近万名的臣民掳掠到巴比伦,留下少数最穷的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被带到巴比伦的犹太人多半沦为奴隶,直到70年后,这些可怜的人才被波斯大帝居鲁士所拯救。犹太人亡国为奴的仇恨只能凭借着思想来表达,在犹太人的眼中,巴比伦的通天塔充满了罪恶,遭到了无情的:“沙漠里的野兽和岛上的野兽将住在那里,猫头鹰要住在那里,它将永远无人居住,世世代代无人居住。”
事实上,“巴别”塔早在尼布甲尼撒之前便已存在,古巴比伦王国的几位国王都对其进行过整修,但是外来的征服者不断地将其摧毁。尼布甲尼撒之父那波博来萨在重建巴比伦王国后,开始了重建“巴别”通天塔的荼。
在“巴别”塔建成150年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览巴比伦城,对这座早已受损的塔依然表达了自己衷心的赞叹。根据他的记载,通天塔建于8层巨大的高台上,这些高台呈现为愈高愈小的状态,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马尔杜克神庙。墙外沿是螺旋形的阶梯,直达塔顶;塔基每边长大约90米,塔高约90米。当时,“巴别”塔巴比伦国内最高的建筑,站在国内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所以,人们将其称为“通天塔”,也有人将其称为天上诸神前往凡间住所途中的踏脚处。
考古学家认为,通天塔除了奉祀圣灵外,还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借神的形象显示个人的荣耀和威严的所在,同时也是讨好当时的僧侣集团支持的重要原因。而古代的希腊历史学家却认为,“巴别”塔是一个天象观测台。
这座通天塔曾经使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其中包括著名的波斯王居鲁士与亚历山大大帝。几千年后,这座塔早已变成了废墟一片,应验了犹太人当时的诅咒。虽然目前有关于巴比伦通天塔的遗迹已经只剩下一片废墟,但是在各种史料中,我们还是可以领略到这扇“神之门”的风韵。巴比伦通天塔在经历过数次的洗劫之后,只有关于它的只言片语可供我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