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八岁那年,父亲就把他送到书馆里念书去了。书馆里有一百多个学生,老师对那些调皮的学生和背不出书来的学生,总是用打手心抽鞭子来惩罚。在这个书馆里读书的学生几乎都挨过打,惟独王充是一个例外,他因为勤奋好学深受老师喜爱。
十五岁那年,王充被送到京城洛阳的最高学府去当少年太学生,在太学里,他的老师是班超的父亲班彪,他跟着班彪读了许多古书,班彪很喜欢王充,所以也很愿意指点他,很快他便成了太学里的高材生。王充成为太学里的高材生,不仅是因为他肯下功夫,最主要的是他喜欢动脑筋,而不像其它同学一样喜欢死记硬背,他是理解以后才去背诵这些课文,所以他就比别人背得快背得好。
王充后来在家乡的学堂里教书的时候,每一次讲课他都要求学生多动脑筋,多独立思考,不要认为圣人的话每一句都是对的。
王充太学毕业以后,就回到了家乡,回家以后,那里的地方官认为王充很有学问,于是便请他去当官,王充那时正年轻,也很想有所作为,于是便在会稽郡(现在的浙江省)做了太守的秘书。有一年大旱,农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可是官府里还是大吃大喝,而且还用粮食来酿酒。王充看不惯官府里的这些行为,就辞了官职,回家教书去了。
王充在家乡除了教书以外,开始写《论衡》这本书,这本书用去了他三十多年的时间。那时候因为科学不发达,人们非常愚昧,他们认为天底下的许多事情都是上天安排的,地上长出来的五谷和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统治者也喜欢向老百姓灌输这个观点,他们这样愚弄百姓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他们说上天看见国君干了好事,就用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来表示对国君的赞赏。发现国君干了坏事,就会冬天打雷,夏天下雪来加以惩罚,如果这个时候国君还不醒悟的话,上天就会安排别的人来替换国君。
王充觉得这个观点实在太荒唐,所以他决定写一本书来驳斥这些荒谬的观点。王充认为天不是神来统治的,而是由大气构成的,天和地结合在一起,万物就会生长出来。人类发现五谷可以吃,于是便吃五谷,发现丝麻可以做成衣服穿,于是便把它织成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这一切根本都不是上天安排的事情。在《论衡》里,记录了王充的许多进步思想,有助于人们客观地认识和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