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生活在东汉时期,有一年他的家乡桂阳(在现在的湖南省)发生了蝗灾,金黄色稻田一时间变成了光秃秃的一片。接下来便有人饿死,为了求一条生路,蔡伦的父母把蔡伦卖给了一个人贩子,后来这个狠心的人贩子把蔡伦卖到皇宫做了太监。
在宫廷里,蔡伦非常想家,常常独自一人悄悄地哭泣。有一天,他正在墙根下哭泣,被一个老太监发现了,这个老太监很同情蔡伦的遭遇,后来,在发现他谦虚好学之后,这个老太监开始教他念书。每一次这个太监给他抱书来的时候总是累得气喘吁吁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纸,人们都是在竹简上写字,写一本书往往得用上几大捆的竹简才能写完。蔡伦觉得这样搬起来太不方便,就问老太监:“不能用比竹简更轻便的东西来写书吗?”
“当然可以呀!人们还用纺织出来的帛来写字,可是帛太贵了,一般人是用不起的。”
难道没有比布帛更便宜的东西?蔡伦想。
但是蔡伦只是一个小太监,只能想想而已,没有机会去实验。后来因为努力读书,蔡伦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皇上见他聪明又勤快,就让他做了一个主管制造宫廷用品的官职。
有一年,蔡伦带着几个随从,到宫廷外的作坊去,为皇帝监制几把宝剑。在作坊里,他看到了打铁、刨木和制衣的程序。他对什么都很感兴趣,在作坊里他还看到了帛的制作过程,光滑的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想到自己要制造的纸。这一次出宫办事,让蔡伦增长了不少见识,同时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因为他监制的几把宝剑让皇帝很满意。蔡伦看皇帝高兴,于是便提出了自己想制造纸的想法。皇帝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得到皇帝的批准以后,蔡伦便把裁帛制简的工匠们召集了起来,让他们找来一些麻和一个大石臼。然后把麻放在大石臼里,加上水捣成了浓稠的液体。蔡伦把这种液体舀到水缸里,再把一块布浸下去,接下来把布拿起来,布上便留下了一层薄薄的纸浆。他把布放在太阳下晒干,等到布干了以后,蔡伦用手轻轻地一揭,就得到了一张纸。他找来笔和墨,试着在纸上写字,可是纸太粗糙,墨迹有的地方浓有的地方淡,效果不是很好。这时,一个工匠建议用鹅卵石把纸压光滑。蔡伦按照这个工匠的建议去做,效果果然不错。就这样,蔡伦和工匠们制出了第一批纸。
没多久,他们找到的麻都用完了,于是有人建议:
“破鱼网也是麻做的,我们也可以用它来制造纸。”
“破布也可以试试!”
“树皮没准也能行!”
蔡伦听取了工匠们的建议,先后找来了这些东西,大家一试验,还真行,经过蔡伦和工匠们的反复试验,他们总结了很多经验,造出来的纸越来越好,最后他们选出了一批上好的纸献给了皇帝。
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用麻头、破布、树皮还能造出这么好的东西出来,他非常高兴。蔡伦的造纸术很快传播开了,没多久,大大小小的造纸坊便纷纷建立起来了。因为蔡伦造纸有功,皇帝便封他为龙亭侯,人们也把他监造出来的纸叫做“蔡侯纸”。造纸术后来传遍了全世界,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