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候的某一天,魏王上朝的时候,来了一个衣着古怪的人,他身上穿着很旧的粗布衣服,上面还补了好几个补丁,脚上穿很旧的鞋子,鞋帮和鞋底都快要分开了,只用一小段麻绳把鞋底和鞋帮捆到一起。魏王看见来的人衣着破旧,就十分诧异地说:“先生,您怎么弄得如此疲惫呢?”
来人从容不迫地说:“魏王,我这是贫穷,而不是疲惫。”
“那先生所谓的疲惫与贫穷又有什么区别呢?”魏王奇怪地问。
那人回答说:“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自己的理想,生活在失望中,那样才能说是疲惫。像我仅仅是衣着破烂,只能说是贫穷,因为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
魏王又问道:“既然您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怎么会搞得如此贫穷呢?”
那个人仰起头来说:“我的贫穷不是我造成的呀,而是要归根于这个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大王难道没有见过那善于腾跃的猿猴吗?它们在树林中玩耍时,就非常的敏捷,而且怡然自得,可是等到它们在带剌的灌木丛中时,它们就行动谨慎,并且因畏惧而战栗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的筋骨不像先前那么灵活,而是因为它们所处的形势不利,不足以施展它们的本领,现在的这个年代,远胜于猿猴们所碰到的荆棘。我生活在这样的乱世而想要不贫穷,怎么可能呢?”
魏王沉默良久,无话可说。这一位生活贫困而又怡然自得的人,就是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大体生活于战国中期。他出生在宋国蒙县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在蒙县的一位章老先生办的私塾中学习儒家经典。每天放学后回家时,庄周一路上都能看到荒芜的土地,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农民们很多都被抽去当兵,村子里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的人,所以田野里经常冷冷清清。每当看到这些景象,庄周心里十分难过,于是他在学校问先生:“您所谓的那些士人,的确是满腹经纶,开口孔子,闭口尧舜。可是他们做官之后,又有几个不是与那些昏庸的君王们同流合污而为害百姓呢?他们所学的那些仁义礼智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呢?”
他的先生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自孔子以来,人们都认为仁义礼智是好的,这是不容置疑的”。
庄子对老师的回答感到很不满意,他渐渐地对私塾中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怀疑,以后他就开始自己找书来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通过自己的思索来做出解释。除了看书,庄周还常常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他留神小虫子如何打架,看蚂蚁怎样合力搬运食物,有时他就躺在野外的草地上,望着翩翩起舞的蝴蝶出神。这一切让庄周觉得十分有趣,通过对万物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庄子渐渐的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
由于生活贫困,庄子只能穿粗布衣服,每天靠吃些粥和野菜等勉强填饱肚子。这使他面黄肌瘦,衣裳破旧。他曾经贩卖过粟,织过草鞋。二十多岁的时候,为了阔大视野,他开始四处远游,他曾到过楚、魏、鲁、赵等地。为了谋生,三十多岁的时候,他在蒙邑出任过漆园吏。可是没干几年他就辞官回到了蒙县。楚威王听说庄子才学很高,就派人去见庄子。使者送上厚礼并讲明来意说:“我们的大王派我来请先生去做楚国的国相。”
庄周说:“千金的确是笔大钱;卿相也是非常尊贵的地位!可是你就没看过祭祀时用的那些牛吗?人们用很好的食物来喂养它,并且还给他披上美丽的锦绣,为的是有一天牵进太庙去做祭品呀。我是不会到楚国去为官的,你们还是走吧。”
使者仍不死心,劝他说:“先生,您再想一想吧,这可是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啊!”
庄子不耐烦地摇摇头说:“你还是赶快走吧,不要污辱了我。我宁愿像乌龟一样在池塘里快乐,也不愿意受别人的约束。我所追求的是自由与快乐啊。”
庄周拒绝了使者,继续专心研究他的学问。随着他阅历的增长,庄周的学说越来越丰富,逐渐地形成了体系。与战国时代其他思想家一样,庄子既讲学也著书,他思维敏捷,才华横溢。对当时的各种学说都作过探索与批判,他主张人应当像“道”一样,不求功名,他认为人的一生要超然物外,甚至于对生死也不必太在意。庄子的妻子死了后,他的朋友惠施去吊唁,看见庄子正在那里盘着腿,敲着瓦盆唱歌,惠施说:“你这人真是不近情理,你妻子死了还有心思在这里唱歌。”
庄子说:“人的生死不过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现在我的妻子已经安然于天地之间了,我若痛哭,岂不是打扰了她的安宁。”
庄子写的文章后来由门徒整理成了《庄子》一书,这本书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文笔非常优美,是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一部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