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51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一个力大无比的武官叔梁纥的妻子颜征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长得怪异难看:他鼻孔朝天,牙齿暴露,头顶凹陷仿佛像是一座山丘。父亲看着孩子的样子,便给他取名孔丘,字仲尼。
三年以后,叔梁纥病死了,孔丘与孀居的母亲开始过上了清贫的生活。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地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丘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样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孔丘开始学习《诗》、《书》、礼、乐等知识。
他曾向老聃学习周礼,向苌弘学习乐谱,他还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艺。一次,孔丘弹一支曲子,他一连弹奏了十多天也不调换。师襄子建议他换个曲子,孔丘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子了,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您已经掌握了弹奏这支乐曲的技术,可以弹别的了。”孔丘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又过了一段日子,孔丘仍在弹那支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您已经了解它的用意,可以换换曲子了。”孔丘说:“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人物形象呢。”又过了一些时候,孔丘终于停下不弹了,他默然有所思,向远处眺望,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好像是周文王吧!”师襄子听了非常震惊,说:“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孔丘孜孜不倦地在求学道路上探索和进取,他向名人学,也向平民百姓学习,他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
孔子称自己“三十而立”,三十岁时他办起了私学,招收了很多学生,据说前后大概有三千多人。孔子招学生不分贵贱,所以入学的学生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子弟,有鲁国境内的青年,还有鲁国以外的学子。孔子培养学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循循善诱,成效显著,他的学生中,精通六艺的得意门生就有七十二人。这些学生都成了远近闻名的贤德君子。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以礼仪为规范,以仁爱为根本,他想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道德君子,并希望国家的政权掌握在这些文化人的手中。孔子的道德学问像高山一样使人景仰,像大路一样导人遵行。
孔子在教育上是成功的,但在仕途上却屡屡碰壁。他曾出任过鲁国的司寇,但终因得罪国君而丢了官,他伤心地带着学生离开了鲁国。
公元前498年,为能寻到一块实现自己抱负的乐土,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期望能遇到一个贤明的国君,以便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他的满腔学问和治国主张,没有人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犹如丧家之犬,受到驱逐。他游历了整整十四年,历经磨难,仍无结果,只得返回鲁国,这时他已六十八岁了。
晚年,他整理《诗》、《书》,并编撰了一部名叫《春秋》的编年体史书。
公元前479年的初春,孔子病倒了。一天清晨,他拄着拐杖,站在门口低声唱道:
“泰山要倒,梁柱要断,哲人也像草木—样,要枯,要烂啊!”
他的学生见后赶快扶他上了床。从这一天起孔子不发一言,不进水米,七天后他离开了人世。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论编成了一部名叫《论语》的著作。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他的思想得到了广泛流传并且长久地主宰了中国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