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长,在前行的道路上难免会品尝到碰壁饮恨、伤心失意的滋味。其实,碰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痛不思变,在厚重坚固的“门框”面前,适时地弯屈、暂时低头并不意味着卑微和懦弱,更不表明失去了原则和自尊,而是一种智者的表现和处世的艺术。
能屈能伸,学会低头,从来不失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气度和风范,一时的低头是为了长久的抬头,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权力斗争乃至军事斗争,极其复杂,有时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厚脸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
隋朝末年,隋炀帝残暴无道,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提心吊胆。唐国公李渊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交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如此一来,大家都替李渊担心,怕他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人宫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接着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告诉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自己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知屈伸,誓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送上了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能屈能伸,学会低头,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有利的力量,这是做人的一种软中带硬,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