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国武侠电影之源
中国的武侠片历史从何时开始,同样是很难界定的,从广义上来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一部有武术元素的电影。
因为京剧武生的训练,本就和中国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民间传说中,就有清初武林人士在清廷禁武令之下,将武术的传授转入戏班训练,进行反清复明活动的说法。清代意拳大师王芗斋也曾明确提出过,国术要向京剧学习的意见。而且事实上,京剧和武侠、功夫电影一直关系重大,早期许多重要的武术电影人才都出自京剧训练班,在香港,京剧训练班培训出来的电影人几乎撑起了武侠电影的半边天。其中就包括洪金宝、成龙、程小东这些武侠功夫片迷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定军山》的故事来自于《三国演义》,讲述老将黄忠于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的传奇故事。由京剧武生名家谭鑫培主演,当时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劝说谭鑫培老先生用电影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京剧表演,于是便拍摄了这部短片。由于当时的电影还只是粗糙的默片,于是谭鑫培主要选取了舞刀等动作性强的场面来拍摄。而这一思路很大程度上延续到了后来的京剧电影的拍摄之中。
比如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是一位对电影很有兴趣的人,他是最早主动将京剧拍摄成电影,并亲自参与导演的京剧界人士。中国电影之父黎民伟曾与梅兰芳合拍《霸王别姬》段落,梅兰芳便选取了虞姬的“剑舞”一段来拍摄,因为该段戏主要是动作舞蹈,而无需声音。后来梅兰芳到苏联访问,与苏联电影大师,蒙太奇之父爱森斯坦相谈甚欢,两人相约将梅兰芳的京剧表演拍成电影,梅兰芳同样选择了动作性很强的《霓虹关》中东方氏与王伯当对枪的一段,影片当时在苏联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京剧允文允武,武戏中本就有非常阳刚的味道。最早的视觉化的武侠文化,同样也是出自京剧。后来张彻拍摄阳刚惨烈的武侠电影,其中也向京剧借鉴了不少元素。如《十三太保》中经典的太平桥一段,就有非常强烈的京剧味道。据张彻说,他电影中男主角袒露胸肌、赤膊上阵的造型,实际上也来自于早期的京剧武生造型,只是这一点在后来的京剧中被摒弃了而已。
抗战期间,上海沦陷之后,在日军未能进入的上海租界,有很多电影工作者拍摄抗日电影,后来遭到美英当局的压制,吴永刚等导演于是拍摄了很多如《岳飞精忠报国》、《林冲雪夜歼仇记》之类的借古喻今鼓舞国人的京剧电影。
1927年,民新公司出品了侯曜导演的《西厢记》,影片格调高雅且严肃,并得到国民革命军的支持,得以拍出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杜确与孙飞虎于普救寺的一场大战,气势宏大,且用特效手法营造出混战场面,在当时令观众尤其震撼,侯曜的导演手法高明且严谨,特效技术的运用尤其独具匠心。这部电影中也有武侠电影的元素,比如片中孙飞虎将莺莺掳去,张生骑着一支巨笔驾云飞去,并以巨笔打败孙飞虎的段落,不仅视觉效果惊人,更体现出知识分子意图以思想改造社会,打倒黑暗与强权的永恒命题。这大概也是中国电影首次在武打片中放入深层寓意的尝试。本片于1928年在欧洲放映,成为中国最早在国外放映的故事长片,英国《泰晤士报》对本片有“剧情幽丽,观客如同重读古国神话一样”的评语。这大概是早期中国默片,有京剧与武侠元素的电影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京剧的元素在后来的武侠电影中始终在延续,其中在武侠片领域成就最高的当属胡金铨,在动作指导领域里的代表则是程小东。
神怪——英雄莫问出处
中国武侠电影的另一个初始类型,可以说是神怪武侠。在中国电影的初期,正是神怪武侠文化流行的时代,其中剑仙文学的代表人物还珠楼主,他的代表作品《蜀山剑侠传》也是创作于二三十年代。瞿秋白“济贫自有飞仙剑,尔且安心做奴才”的讽刺,大概也是那个时候发出的。
因此早期的武侠电影,几乎都是走神怪路线的,仙剑神魔,构成了中国电影最早的武侠世界。
1926年的《飞刀记》,同年由邵醉翁执导的《义妖白蛇传》,都属此类。
1922年,张石川、周剑云、以及后来被中国大陆称为中国电影之父的郑正秋,共同成立了明星电影公司,在创办之初,在张石川倡导的“惟兴趣是尚”的路线下,也拍了不少神怪武侠的电影,结果反响惨淡。后来在郑正秋的主持下拍摄了一些较严谨的社会伦理电影才挽回局面。
1928年,由郑正秋编剧的《火烧红莲寺》大获成功,但郑老夫子本人属于很关注社会的知识分子,因此对武侠片很是抵触,拍了一集后便再不肯为续集编剧。《火烧红莲寺》引进特效技术,营造出光怪陆离的神怪武侠场面,一时间一系列跟风的神怪武侠片应运而生,粗制滥造,拙劣不堪,引起众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及电影人的不满。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当局专门立法,禁止武侠片中出现情色场面的事件。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武侠片本身并不是什么高雅的片种,甚至可以说是出身卑贱。所以即使在后来武侠片的水准已经很高的时候,各种国内特别是香港的奖项仍会把优秀的武侠片排斥在外,电影研究者亦不屑于研究武侠电影。这种现象大概可以从此找到源头。
香港最著名的神怪武侠片则要数五六十年代的《如来神掌》系列,深刻影响到一代港人,以至同样是通俗文化代表的武侠功夫片迷周星驰不仅把《如来神掌》中的角色柳飘飘放到《喜剧之王》里作为女主角的名字(尹天仇和杜娟儿两个名字则出自《武林圣火令》),更把如来神掌设计成《功夫》里最高等级的武功。
此外,《功夫》中的琴魔双煞,也是来自于邵氏经典神怪武侠,《六指琴魔》。后来这部电影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翻拍,由林青霞主演。
在新派武侠电影,即张彻和胡金铨的武侠片横空出世之前,最后一部比较出色的神怪武侠片当数李翰祥的《倩女幽魂》。其中燕赤霞这个角色便是明显的剑仙级人物,斩妖除魔,弹剑作歌。后来徐克的《倩女幽魂》中,午马所饰演的燕赤霞,就有李翰祥版《倩女幽魂》中的燕赤霞的影子。这部电影的时代设置于明末的国难时期,因此燕赤霞还发了一段关于家国的感慨,影片拍出了李翰祥作品的精致感,但其中有很多低俗的恐怖手法。以至于当时还在写影评的张彻在文章中评论此片,说李翰祥输在太有算计,“好比一个锦袍银甲的霸王,腰间却露出半截算盘”。在张彻武侠之后,神怪武侠基本上退出了武侠电影的主流范畴,但在后来也有一定的发展,其中成就最高的当数深受还珠楼主影响的徐克的《新蜀山剑侠》和《蜀山传》,以及他翻拍的《倩女幽魂》。此外还有同样深受还珠楼主影响的胡金铨拍摄的《山中传奇》等片。以及相对水准较低的《风云》、《天山童姥》、《白发魔女传》等。武侠片本就是良莠不齐,水准高则天马行空,低则庸俗不堪的文化产品,而在神怪武侠领域里,武侠片的这个特质表现得尤为明显。
而此时,较写实的武侠、功夫电影也开始出现,1938年三兴贸易公司出品了香港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同时这也是香港第一部有武术指导的影片,该片的武术指导是著名拳师何思杰、吴本超和女拳师吴美露,参加本片演出的武师共有二百多人。但是因为当时的电影人还并不了解如何在银幕上将武术表现的精彩凌厉,因而很长时间里,这类武侠与功夫片在声势上都远不如那些光怪陆离、更加吸引眼球的神怪武侠电影。
直到1949年,一位叫胡鹏的导演,拍摄了由关德兴主演的第一部《黄飞鸿传》,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