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写了很多年,纽约开始,南京告成。开始写第一个字时,只是为了给藏品整理资料,编号拍照。但是难道它们仅是号码,仅有一个品名?它们各自有身世遭逢,经过千奇百怪的途径,在远离中国的美国,忽然一天走进我们的视线,走进我们的家门,没有天大的缘分,怎么会?于是起意为它们写一本书,记录它们和我们的这段相逢。
曾在南京跟山谷先生聊天,提到正在记录古玩收藏的经历,他一听即十分欢喜,说这故事好听,要帮着找地方出版。不久找到一家出版社,但在签合同的前一天,被告知合同撤回。半年之后,还是山谷先生,联系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终好事玉成。
感谢山谷先生。
这本书,也像一件古玩,写好了,封存;取出来又写,又封存;再取出来写,改。好几年过去,这本书与我们不间断的收藏一道绵延出去,丰满起来。这次在南京定稿,滤过每一篇故事,是为这些古珍拭去最后的灰尘,让它们散发光芒。它们的光芒不是我们的文字叙述,而来自它们自身。不知何年何月,它们离开中国,消失在海外,便无人知道它们的下落。它们在英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美国人手中辗转;在异国他乡的地下室、阁楼、卧室、小镇上的古玩店、拍卖会,度过沉默漫长的日子,有过惊心动魄的艰难历程,也见识过华贵富丽的大场面。终究,它们葆住了完整的丰容,重现江湖。现在从照片中走出来,与你素面相对。
也许你会和我一样,在它们面前惊讶万端,沉思良久,心底起了惊痛,沧桑感慨如烟升起。它们沉默不语,但正在向你讲述中国瓷器工匠们无与伦比的才华和技艺,讲述它们回家的路。
感谢每一件流落海外多年的中华瑰宝,没有它们顽强生命力的坚持和等待,没有它们在天意的指引下从尘埃中飘然而至,这本书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