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对人体疾病的起因有一段说明:“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起居。”由此可知,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已明白:生气(怒)是人最原始的疾病根源之一。生气不但浪费人身体的血气能量,更是造成人体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和多数的疾病一样,长期生气的人会在身上留下痕迹。从外表看,脾气火暴、经常处于发怒状态的人,容易造成秃头。严重的还会使头顶的形状改变,头顶中线拱起形成尖顶的头形。生气的程度轻一点的,会在额头两侧形成双尖的M字形的微秃。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人在发脾气时,肝气会往上冲,直冲头顶,所以会造成头顶发热,久而久之形成秃头。严重的暴怒,有时会造成肝内出血,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吐血,吐出来的是肝里的血;程度稍轻一点的,出的血则留在肝内,一段时间就会形成血瘤。这些听起来很可怕,可是却是真实的情形。
所以,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消除一个人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据学者们长期观察、统计,一个人的自然寿命应当在100~175岁以上,即人的生长发育期为20~25岁,其年龄应是它的5~7倍。显然,人的实际年龄与自然寿命相去甚远,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便成为历代人们的一个不灭的夙愿。虽然关于衰老机制的学说不断提出,但迄今尚无一种公认的定论,但国内外学者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终于找出了长寿者的一些共同因素,比如心理性格、饮食营养、环境、劳动等,其中心理性格因素居首位。
对于心理性格因素而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心态平和乐观,遇事不恼(这里的“恼”,指烦恼、忧愁、生气等不良情绪)。所以,健康谚语“遇事不恼,长生不老”是很有道理的。
虽然人人都想拥有好心情,但多数人还是很难改变遇事烦恼的习惯。那么,怎样才能改变遇事烦恼的不良习惯呢?
1运用智慧战胜烦恼
智慧是战胜烦恼的一件法宝。智慧让我们明白是什么样的烦恼纠缠着我们,找出问题的症结,我们就可以决定采取何种现实的态度去对付它了。法国有一位智者讲了一个故事:亚历山大王有一匹烈马,所有的骑手都被它摔下来,这件事让人很烦恼。有一位聪明人走过来在马鞍下找出一根别针,正是这根别针使得马这般暴躁,他就这样驯服了这匹马。许多事情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我们能找到那根别针。
2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法国作家阿兰说:“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我们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一位大提琴家童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7岁的他拖着比自己身体还高的大提琴,在走廊里迈着轻快顽皮的步伐,心情显然好极了。一位长者问到:“孩子,你这么高兴,是不是刚拉完大提琴?”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这个7岁的孩子懂得一个许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乐是一件欢乐的事情,而不是我们不得不做的、必须忍受的工作。
3不要庸人自扰
人重要的在于活得明白,为不可能改变的事而烦恼,实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很多时候,烦恼都是庸人自扰所致。我们应该积极梳理如麻的心境,从内心快乐起来。
4想到最坏的结果
不妨问问自己:“这件事发展的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样子?”想到了最坏的结果,你就会有心理承受力了。最坏就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你还有什么好烦恼好怕的?大不了就是那个样。这样想了你也就可以放松了。你也可以顺便想一下,即使到了这样的一个地步,你还可以怎么做。
5学会放下
从根本上说,人之所以有烦恼、压力,或心情不好,在于有过多的欲望——把很多东西看得很重,或名或利或结果。烦恼、压力等都是内在的,非客观存在。只有学会放下,你的心情才会自然、平和、放松。不要只执着于结果,要用心体验过程,从中获得感悟与享受。放下并不意味着放弃或置之不理,放下只是放弃某些不合理的欲望,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积极面对问题,寻找正确解决问题之道。
小贴士运动有助才去除烦恼
专家指出,当人处于烦恼之中时,做一些运动,可以转移注意力,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变遇事烦恼的习惯。
1超觉静坐超觉静坐是一种独特的开发人体智慧的方法,也是一种宁心除烦的好办法。其方法是:选择一处安静的环境,闭目凝神静坐,万念具抛,逐步达到入静,使自己由兴奋思维、焦躁不安状态转为平静,并进而达到超觉状态,即“忘我”状态。进行3分钟后,就会使人头脑清醒,耳聪目明,精力充沛,心平气和,烦恼皆消,还可以改善睡眠。
2呼吸调节静坐并微闭双眼,慢慢用鼻子深吸鲜气,然后屏气6秒钟,同时收腹抬胸,接着呼浊气,并使身体放松。这样有节奏地呼吸40秒钟,如此重复2次。同时,配合“放松”、“镇静”的意念,让身体处于放松与镇静的状态。
3伸展拓宽取坐姿或站姿,双足平行,与肩同宽,双手交叉,手心冲外,双上肢用力向前方伸展4次;然后,双手交叉,手心冲外,向头顶上方用力伸展4次。这样重复2次。最后以十指梳理头发,按摩头皮。这能使人周身轻松,耳目一新,静心烦消,心胸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