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什么?我——懂吗?
当然,哪有音乐家不懂音乐之理!可我真是常常为这个问题所困惑。似乎在音乐的旅途上跋涉得越长、越久,就反而对“音乐”的定义越朦胧、越糊涂。特别是当一些理论家提着冷冰冰的解剖刀“分析”音乐(如什么是“奏鸣曲”,什么是“变奏曲”,什么是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时,我就更觉得音乐顿时变得僵硬、枯干和不可亲近了。其实,音乐就在这里,就在你心中!
乐为心声。这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音乐,它可以像雷电一样,一闪间劈开你的心扉,让你的心颤抖,让你的心翻腾,让你的心苞绽开朵朵鲜花。音乐,它可以“捕捉到一些快乐的影子、悲伤的痕迹;听到严酷的命运之门被沉重地敲响;嗅到从绿色田野上飘来的幽香……”(朱俊:《仰视音乐》)1981年我去美国回访小提琴大师斯特恩时,特地送了他一幅摘自《乐记》的条幅:“情动于中而形于声。”这个中国古训递给了我们一把解开音乐之谜的钥匙——那就是“情”。有了真情,才有美乐。
乐为多声。音乐是一个缤纷多彩的音响万花筒,它是一种宽容的艺术,一种包涵量特别大的艺术。特别是作为一个二十世纪的现代人,我们不能只用一只耳朵听一种音乐,而是应该竖起三只耳朵来听三种不同的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现代音乐。纽约就是这样一个音乐万花筒。当衣着讲究、正襟危坐的听众在金碧辉煌的大都会歌剧院欣赏普契尼的正歌剧时,雀跃的人流也正拥进百老汇的剧院里为那些新上演的轻歌剧喝彩——以庇隆夫人为题材的音乐剧《艾维塔》竟连演数年而不衰;当千百万青年如痴如狂地迷醉在杰克逊的歌声中时,莫扎特、贝多芬的交响曲却像空气、水流那样,轻轻地渗进了商店、办公室和人们的心中,显示出它们无限的生命力!现代音乐的上座率虽然没有那么高,但却拥有一批忠实的知音。有一次,我出席了一场现代音乐会,听众只有三四十人,但是,他们那么专注、那么热诚地倾听着每首新作。每当作品演毕,作曲家就在听众的欢呼声中与聚光灯的照射下上台谢幕。置身于如此温馨的氛围,现代作曲家一点儿也不会感到孤独与寂寞。人们既然有一颗“性格组合”的内心,那就会有“立体声、多轨道”的听觉网。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人,会有不同的听觉选择。我们既可以走近崇高,“抛却一切烦恼的思绪,得到一份超脱与来自内心深处的协和”(《仰视音乐》);又可以随着克莱德曼的演奏《飘》的琴声,“飘到了郝思嘉的身旁”(胡欣华:《美妙的享受》),得到一种美妙的享受,这就叫“百货中百客”。但作为多面体的现代人来说,理当会同时爱好各种音乐,这又叫“三只耳朵听音乐”。我曾以此作为一篇散文的题目与这本书的书名,漫画大师丁聪还特意为我作画。
乐为无声。“无声”者,无言之声也!它从无中生有,生出一个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生出一串无边无际的奇思妙想。听音乐时,可以感受着它“无限的美妙”和“无穷的魅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孙薇:《音乐的魅力》)。无限,是音乐又一神奇的魅力。意大利现代诗人翁加雷蒂有一句有名的短诗:“我用无垠/把我照亮”。无垠就是无限,无限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这个境界唯有你心中才有——因此,音乐就在你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