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1898—1975)著名漫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初名丰润,后改名丰仁,字子恺。浙江桐乡石门镇人。
亲情解读
谢谢小滢
丰一吟
父亲以《努力惜春华》这个题目作的画,我至少见过四个品种:有的画一个男孩浇水;有的画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一起浇水。都是画在宣纸上的册页。
当我收到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高艳华发给我的画在128开活页纸上的这幅《努力惜春华》(一个女孩浇水)时,我惊呆了。从来没见过父亲画过这样小的画呀!什么时候画的?在哪里画的?画给谁的?——一连串问号在我脑海中出现。可是细心而又热心的艳华很快就为我解答了问题。她把朱光潜先生那篇也是写在小活页册上的文字以及吴令华先生一篇回忆文都发给了我。
啊!真相大白!
我知道抗日战争期间父亲曾于1943年2—4月去过泸州、自贡、五通桥和乐山。我也知道他访问过朱光潜先生家。可是,在何地何时,不甚了了,以致在编丰子恺年表时无法列入。这次全靠艳华的牵线,我弄清楚了这个藏在我心里二十多年的谜团!原来访问朱光潜先生是在乐山。其实我如果查查朱先生的年表,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自从我从事丰研工作以来,好像做不完的事,就一直没往这方面去想。现在不仅搞清楚了地点,还有了明确的日期。
原来父亲作这幅“微型画”是1943年4月6日晚上与朱光潜先生一起在陈源先生家。这就可以知道他与朱先生相聚正是这个时段。据说朱光潜先生当时是武汉大学教务长。陈源先生是武大文学院院长。4月6日那天,两位老友一起访问陈源、凌叔华夫妇,并为他们的爱女陈小滢作了这幅画。这件事我还真是闻所未闻啊!
这位陈小滢现在英国,我真要感谢她把这幅“微型画”保存到了今天——整整64年!人生绝大部分活不到两个64年而只有一个64年,怎么能不“努力惜春华”呢?
父亲喜欢画这幅画,因为它能鼓励年轻人奋发图强。我多年来一直把父亲写的陶渊明诗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是我觉悟已经太晚了。所以我更体会到必须“努力惜春华”。
没见过面的小滢,谢谢你让我看到了这么宝贵的这幅“微型画”!
愿我们的年轻人都像这幅画里所画的那样浇灌心灵里的春花,珍惜自己的青春!
丰一吟
2007年6月19日于上海
名家后人群言堂
丰子恺先生的一幅画
吴令华
一次老同学的聚会上,陈小滢拿出她珍藏六十余年的纪念册。这是我们那时代青少年的时尚,自己动手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做一个厚厚的本子,在行将毕业或离别时请师友们题字作画,内容大都是祝福、鼓励和叙情,留作永久的纪念。也有一些是父执或师长的题词,体现对晚辈的关爱。我们那时人人都有一本,十分珍爱。随着时局变化,许多人的纪念册都流失了。小滢是有心人,她的纪念册完好保存至今,并带来给我们欣赏。时过境迁,白发老人重温少年情怀,自是别样感触。我趣味盎然地翻着,玩味着十三岁的我写给她的稚嫩的文字。忽然,一幅儿童画跳入了我的眼帘:
一个女孩举着喷壶,正为一盆刚出土的嫩苗浇水,她做得那样认真,生怕幼苗经受干渴;这样专心,期望幼苗快快长大。右侧题字:“努力惜春华”,左边书款“子恺”落印。
整幅画构图简洁,童心童趣,充溢纸间,透出生机无限。我们这一代人,是读着丰子恺先生的画和文长大的,他的画总激发我对一切美好东西的向往与热爱,如今年逾古稀,此情不少衰。我忙问小滢,这是丰先生什么时候画的?可惜小滢不记得了。幸好紧接着一页是朱光潜先生的题字:小滢,今晚你看见萧先生开药方,丰先生画画,丰先生似乎比萧先生更健旺快乐。假如你一定要学医,也不要丢开你所擅长的文艺,文艺也是医人医自己的。
你爸爸妈妈的朋友光潜卅二年清明
这样,时间地点都清楚了。时间是1943年4月6日晚上,地点在四川乐山陈源、凌叔华的寓所。当时小滢父亲陈源是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朱光潜是武大教务长。萧先生是数学系的教授萧君绛,中医医术甚高,慈悲心肠,忧天悯人,常义务为同事看病,当时武大的员工家属有了病都找他,他也曾多次为我父母和我看过病,忙得不亦乐乎。可惜在我父亲逝去不久(1944年),他也谢世了。小滢说那时她姑姑病重,所以请萧先生来看病、开药方,与丰先生相遇。但是,我们仍没搞清楚的是:丰子恺先生是从哪里、为什么来到乐山,以及他在乐山的行止。仅仅知道,他拜访了陈源、凌叔华,并为他们的独生女画了一幅画,勉励她珍惜青春年华。
我们当时都觉得小滢得天独厚,继承了父母的文艺才能,但小滢却宣称她将来要当医生。于是鼓励者有之,惋惜者有之,也有人压根没把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志愿当回事。朱光潜先生的题词正是在这背景下写的,表现出对晚辈的充分尊重与殷切期望。是啊,行医和文艺,都是高尚的事业。小滢有文艺的才能,有学医的志向,那么,看看丰先生和萧先生,哪个更适合些?园丁浇灌春苗,春苗还是靠自己的力量才得成长。认清自身禀赋,珍惜青春年华,朱先生的话为丰先生的画作了很好的注解。两位前辈密切配合,含蓄婉转,循循善诱,天衣无缝,不愧是教育大家。他们对后辈的引导,可供今日家长们参考。
不久,陈源奉派到美国宣传中国的抗日活动,以后调中英文化协会工作,常驻伦敦。1946年,小滢随母亲凌叔华到英国与父亲团聚。她最后没有当医生,还是从文,曾在BBC工作。她的夫君秦乃瑞先生是英国汉学家。他们都为促进中英友好而努力。今天我们看到小滢为了她珍藏的纪念册的出版所做的一切,所给当代读者的心灵爱护,也体现出她对于晚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