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是必须的,但是也不能为了尊重就处处去迁就孩子。当孩子对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吃饭的时候,妈妈问小利:“晚饭我们吃什么呢?”小利想了想说:“妈妈,我想吃牛排和蔬菜沙拉。”
妈妈一听,就跑到厨房里去忙活。可是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小利又改变了主意,他对妈妈说:“我想换成比萨饼,可以吗?”
听了这话,妈妈不高兴地说:“可是饭菜已经做好了,怎么办呢?明天再带你去吃比萨好不好?”
小利不同意,开始闹了起来,非要去吃比萨。妈妈说自己刚打扫了房间,又洗了一大堆衣服,还做了饭,已经非常累了,现在又是交通的高峰期,出门要堵车等等,反复劝说小利放弃这种想法。但是小利不为所动,又哭又闹,最后妈妈只好同意,和儿子一起去街上吃比萨。
原来,小利从小多病,身体不好,因此家人对小利非常疼爱,什么要求都想尽力满足他。于是小利就经常向家长提一些无理的要求,不是要这就是要那,这样一来,就让小利感受到了有求必应的乐趣。如果遭到拒绝,他就会大闹起来。
著名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所以一切都应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恐怕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这种可怕的礼物可以这样来形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那你给他吃一剂足量的你个人的幸福就够了。”
听了这话,可能有的父母会觉得有些危言耸听。但是,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事例又多多少少证实了这种说法。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看到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如果父母拒绝,常会引得孩子大哭大闹。
但如果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还有可能会让孩子养成飞扬跋扈的性格。
尊重孩子,并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如果一味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处处迁就和顺从孩子,就会让孩子越来越不像话。因为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实际上是在助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这样一来,他们会觉得自己非常重要,而且这种自我意识会不断地得到膨胀,他们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丝毫体会不到半分家长的辛苦,因而也很难懂得感恩;这样也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私,不讲道理。这样他将来走向社会之后,仍旧会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很难与别人合作与沟通。再者,如果父母不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就会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一来,在挫折面前他就很难经受住考验。因此,如果家长总是没有原则地满足孩子,并不是对他好,反倒是害了他。
既然一味迁就孩子有这么多负面作用,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首先,家长承诺给孩子的事情,不管多难,一定要尽量做到。而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家长要拒绝的话,也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改变主意,更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好或者不好就迁就孩子,这样才能树立起父母的威信,让孩子感觉爸爸妈妈言出必行。这样一来,在听到父母的决定之后,他们就不会胡搅蛮缠了。孩子之所以耍赖,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可以让大人顺从自己。如果父母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态度坚决。他就会意识到耍赖是没有用的。时间长了,孩子就渐渐不会再提不合理要求了。
其次,家长要向孩子讲道理。凡事讲上三分道理,留下七分空间让孩子去思考这些道理,并在生活中将这些道理应用于实践,这比直接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说,家长要向孩子讲明,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理由是什么。只要解释清楚,孩子慢慢会理解家长的用意。再者,父母即便拒绝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的爱。比如说,虽然没有给孩子买奢侈品或者昂贵的玩具,但是父母会经常送孩子一些可爱的小礼物,会给孩子买一些好吃的,会温柔地和孩子沟通、聊天,这样孩子便不会因为自己的要求被拒绝而感到不开心。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是父母的责任,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是父母的责任。因此,家长拒绝孩子的要求时,不要觉得内疚,或者于心不忍。有的时候,作为父母,心总是太软并不是一件好事。
有的孩子在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以非常激烈的行为来进行反抗。比如说,用哭闹不休甚至绝食来抗议。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最好采用冷处理的方式。不要朝孩子发脾气,也不要打骂孩子,而是等孩子安静下来之后,再耐心地向孩子解释清楚自己拒绝的理由。如果孩子还是不听,那么父母可以接着做自己的事情。当然,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去哄劝他们。
当孩子明白自己的哭闹对父母无效的时候,他们通常就会放弃。这样当孩子妥协的时候家长再对他们进行教育,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也可以采取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比如用有趣的玩具或者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等孩子情绪好转之后,再对其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