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为压力是问题引起的,其实引起压力的真正原因是: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事情的本身并无绝对的压力可言。同样一件事情,张三认为有压力,而李四却认为是挑战是乐趣。能避免别人所遇到的压力的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一种正确的视角。欧尔·威乐逊把“视角”称为“把当前或即将到来的事情放在一个更大的参照系统中思考的能力。”视角是无可代替的。下次你因小小的困难就开始感到压力时,请记住那个更大的参照系统。这样,你就可以看出事情的真相,而并不是像你所担心的情况那么严重。有两个小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道理:
一个国王做了个非常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的牙齿一颗颗地掉光了。国王醒来后,找来一个释梦者。释梦者听完国王的讲述后说道:“陛下,这个梦是个坏兆头。您的牙齿一颗颗掉光,这表示您的家人将会一个一个地先于您死去。”
国王听后大怒,命令将释梦者关进监狱。此后的日子,国王忧心忡忡,不思茶饭。
后来,国王又传令再找一个释梦者。新的释梦者听完国王对梦的描述后说:“陛下,这个梦是个好兆头啊!您的牙齿一颗颗掉光,这表示您将比您家里所有的人活得都长。”国王非常高兴,给了这个释梦者大笔赏钱。
大臣们不解,问这个释梦者:“你说的跟前一个释梦者说的是一个意思,为什么他受罚而你受赏呢?”释梦者说:“我们两个人对梦的解释是相同的,但是,关键在于你是怎么解释的。”
还有一个故事,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儿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大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就会为二儿子发愁,因为不下雨二儿子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命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晒布了。在哲学家的开导下,老太太以后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这两故事实际上告诉我们,压力本身并没有积极或消极之分,之所以带来那些消极影响,是因为人们常常消极地解释了压力。看来,问题本身并不存在问题,而是我们的角度出了问题,如果找不到正确的视角来解决,它才是最大的问题。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积极地看待压力,重新积极地解释和定义,这样压力就可能成为你积极向上的心理动力。如果你把压力看作是对自己的打击,那么,它只可能使你的生活和事业变得更加沉重。
任何一件事都有两面,压力也是如此。如果只看到坏的方面,那就会令自己越来越绝望;如果换个角度看待它,便可以让自己灰暗的心境亮堂起来。
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个朋友知道罗斯福家里失盗后写信安慰罗斯福,罗斯福回信时这样说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快乐,感谢上帝,第一,贼偷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了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我的全部;第三,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说得多么经典啊!当人们身处来自工作、家庭、社会及自身的种种压力中时,看待问题容易片面化。相反,如果你换个角度,把压力看作是对自己的激励,这种心态就会使压力成为动力。面对压力,我们不妨尝试着去想:正是这些压力帮助我更努力地去做自己的工作。随着你对心理压力的积极再定义,你的生活和工作也会悄然发生变化,压力也会逐渐缓解。
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两个例子,看待压力的不同态度,产生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小赵是某合资公司的业务经理,他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早晨7点还要起床,开始一天的紧张工作。仅有的几个小时睡眠也常常是混乱不堪的,即使睡着,满脑袋想的也都是工作的事。从每接手一个项目开始,他的神经就进入高度紧张状态,脑子里时刻都在琢磨怎样设计这个项目才更合理、更经济。每当这时候他都特别郁闷,心烦,总想一走了之。一年后,不堪重负的小赵辞了职。
而和小赵年龄和经历相仿的晓华,用另一种方式面对压力。
任某外资企业北京分公司经理的晓华,应该是个很懂得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白骨精”,她会尽量不让工作占用自己过多的休息时间,业余时间会用来美容、和男朋友约会或者看书和发呆。这些都能帮助她为自己调整心态和充电、减压,然后就能更有效率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她承认,即使这样仍然会遇到自己的烦恼。比如,每当接到一个任务,当感觉自己没有十足的把握去完成它的时候,也会变得紧张、忧郁,夜里失眠。不过晓华明白一味沉溺于这种状态,工作只会陷入混乱。在她眼里,工作压力不是负担,它就像需要自己一个一个去攻克的课题,每当想出种种办法把问题解答出来的时候,晓华都会感到非常开心。随着阅历和经验的积累,晓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解压和抗挫折能力也大大增强了,总能把各种压力化于无形。
对待压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被压力压垮,但另一些人则善于借压力成事,取得一番作为。
我的一个白领朋友总抱怨说他的领导经常挑他的刺儿,每次都把最难啃的骨头丢给他,专门“整”他。我问:“通过你的领导‘整’你,你现在怎么样了?”他说现在单位上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好手,什么难题都能解决。我说:“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如果领导从来不‘整’你,不把难题交给你‘啃’,你今天会表现出这么强的工作能力吗?”朋友一听乐了,说:“我为什么要为我的成就而郁闷呢?我为什么就没从这个角度想一想呢?”他此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总是会心平气和地坦然接受。
能避免别人所遇到的压力的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对压力保持一种正确的视角。我们常常感叹,压力越变越大了。其实,改变的不是压力,而是我们的看法。如果你总是能够换个角度去看压力,把压力当作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前的考验,那么,这种心态就会使压力成为动力。
正如一个人患了感冒,当他觉得患感冒是一件倒霉的事情时,糟糕的心情会使感冒变得更严重;如果他觉得感冒正是在帮助自身提高免疫力,他就会心情愉快起来,这时反倒容易康复。面对压力,我们不妨尝试着去想“我喜欢心理压力,正是这些压力帮助我更努力地去做自己的工作”。随着你对心理压力积极地再定义,你的生活就会悄然发生变化,你的心理压力就开始缓解,那时你会发现,压力其实也挺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