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智慧的源泉,善于思考,就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记住自己的优势
陆勇强
某单位的外贸部有两位年轻人,一位是日语翻译,一位是英语翻译。两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风华正茂,在单位领导的眼里,两人都是未来的外贸部经理候选人。
对此,两人心照不宣,在工作上暗暗较劲,你追我赶,每年的业绩完成得均十分理想。
单位原先有日商的投资,因此单位经营层经常需要和日本人打交道,理所当然的,那位学日语的年轻人经常在公开场合露面。一时间,他在单位里的口碑好于那位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坐不住了,照此下去,他肯定会处于劣势,失去很好的晋升机会。
于是,他决定凭着大学时选修过日语的基础,暗暗学习日语,准备超越对手。
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他学日语是在暗中进行的,他几乎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日语的学习上。
几年过去了,他拥有了一张日语等级证书。他开始尝试着与日商进行会话,帮助营销员处理一些日文的翻译任务。
同事们对他掌握两门语言十分佩服,他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但就在他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他翻译澳大利亚商人的贸易合同时关键词汇失误,给公司造成10万美元的损失。虽然事后公司通过谈判,挽回了部分损失,但公司董事长为此十分震怒。
他也十分内疚,但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误译一个并不生僻的单词。反省再三,他醒悟过来,这些年忙学日语,早已疏于对英语词汇的充实和温习,错误的发生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他在自己的专业上败下阵来,而且他的日语即使苦学几载,也无法达到对手的水平,他悔之不及。
一个人想击败对手,往往会忘了自己的优势,却沿着对手的思路进行思考,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但是,一个走“抄袭”道路的人是根本无法进人别人最为熟悉也最有优势的领域的。
人生也是如此,不论你境况如何,你都不会一无是处。譬如诚实、自信、坚强,或者一项技能,你只要拥有其中的一项,并已让它很优秀,它就会成为你一生的资本。
一个走“抄袭”道路的人是根本无法进人别人最为熟悉也最有优势的领域的。
必需的好奇心
佚名
有个科学实验是这样的:刚开始,有五只猴子被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喷水装置,猴子若想拿香蕉,马上就有水喷出来,使五只猴子变成“落汤猴”。猴子们全都尝试过拿香蕉的后果后,达成一个共识:只要其中有一只猴子拿香蕉,全部猴子都会遭殃。
实验人员慢慢把猴子换掉。新猴子A加入后,马上想要拿香蕉,其他四只吃过亏的旧猴子就把它痛扁了一顿。新猴子心有不甘,试了几次,每次都被打得满头包。
又有新猴子B加入,换走了一只旧猴子。B看到香蕉,就急得想拿,结果也被其他四只猴子扁了一顿,A还特别用力地揍它出气!后来每只曾被水喷过的旧猴子都被换掉了,但还是没有猴子敢动那串香蕉。猴子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想拿香蕉就会被打得鼻青脸肿。
这个故事,说明了“传统”的由来。
我们和猴子一样都属于灵长类,或许比它们聪明,但两者也有相似之处。动不动就搬出传统的人,往往从来不曾弄清楚传统的内涵,莫名其妙受了苦的人,一旦看到新的叛逆者出现,反而可能变本加厉地打压他。
人类的文明进化其实不是建立在传统上,而是建立在传统与反传统不断蜕变的交替过程中的。还好,人不是全像实验中没被水喷过、只被扁过的猴子一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地制止后来加入的猴子。否则,我们现在可能还停留在钻木取火的年代。
好奇心加上创造力,推动文明向前迈进。企管作家JackMingo曾指出我们所酷爱的许多产品,都是靠直觉、猜测和幻想做出来的。它们的发明人不但特立独行,在旁人看来甚至疯疯癫癫、胡言乱语。这是因为,要创造全新的东西的确需要全然不同的眼光,全然不同的眼光,就是好奇心。然而,观念上的传统,比科技上的传统更不容易更新。
一个真正的乐观者,必然是一个会思索何谓传统、何谓未来的人,总是以好奇心看待一切新鲜和陈旧的事物。曾经为历史创造新篇的人,靠的都是不愿全然把自己送给传统的心。就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我没有特别的天分,只是好奇心十分强烈而已。”
一个真正的乐观者,必然是一个会思索何谓传统、何谓未来的人,总是以好奇心看待一切新鲜和陈旧的事物。曾经为历史创造新篇的人,靠的都是不愿全然把自己送给传统的心。
天才,和一只睡懒觉的猫
玉梦
斐塞司博士悠闲地站在窗前。他似乎在凝望着什么,思考着什么。但是从神态看,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思考,就是工作之后漫无目的地遐想,即所谓神游。
四周静静的,阳光从天空直射下来,照射在窗前的空地上。
一只母猫躺在阳光下。它懒懒的,很舒适的样子。母猫安详地打着盹,那种舒展的姿态与四周的宁静是那样吻合。树影开始移动,猫身上的阳光失去了。这只猫站起来,重新走到阳光下。这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仿佛一切都事先安排好了,又好像母猫接到阳光的通知似的。这一景象唤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
究竟是什么引得这只猫呆在阳光下?
是光与热?
对,是光与热。
那么,如果光与热对猫有益,那对人呢?为什么不会对人有益?
这个思想在脑子里一闪。
这个一闪的思想,成为闻名世界的日光治疗法的引发点。
之后不久,日光治疗法在世界上诞生了。
斐塞司,医学博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由“想”到了猫对光和热的追寻,进而想光与热对人的益处,再与人类的健康事业联系在一起;我们呢?
捷径
张小失
一次看“动物世界”,大群羚羊集体过河,开始的时候,它们乱糟糟的,先来的羊散布在河岸,各自寻求过河之路。水深的地方,走着走着,羚羊就没了。渐渐地,后来的羚羊就集中在水浅的“码头”。显然,“先驱”们的经验被后来者看见、效仿了。而更后来的羚羊并没有看见“先驱”们如何过河,只是随大流。
但是,虽然找到了捷径,还是有羚羊丧生,因为那地方藏着一些大鳄鱼。先来的羚羊看见大鳄鱼都很警惕,过河时速度较快,尽量避开那些血盆大口;而后来的羚羊只看见眼前黑压压的同胞,不知道鳄鱼的存在,没什么警惕性,于是,鳄鱼的偷袭每每能得逞。
一次和朋友们去山里玩耍,游人如织。下山的时候,面前出现一条羊肠小道,像是山民常走的捷径。大家很高兴,决定沿此道尽快下山。
不足10分钟,远远地就能看见山下的停车场了。果然是条捷径!正当大家庆幸时,眼前出现一道断崖,而捷径在此一拐,伸向远方的一座小山村。大家一筹莫展,只得先向山村方向走,中途再踏上另一条小道……弯弯曲曲的,浪费了许多力气才到达目的地。
山民知道每一条捷径通向何方,他们走起来,就是捷径;而我们追求“捷径”的心态,一开始就是踏上弯路的前兆。有时,走捷径也是需要经验的。就像羚羊,只知道捷径可过河,却不知道那里有鳄鱼,这时的“捷径”,只怕比弯路更“弯”。
对于人来说,趁年轻时多走点儿弯路,未尝不是好事。因为弯路赋予我们走捷径的经验。
善于思考才能得到智慧
佚名
人人都有认识真理的能力,但有能力并不等于有真理。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运用认识能力去发现真理。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哲学家,他曾生活在小亚细亚的爱非斯城邦。
爱非斯这个城邦是由科德里达贵族统治的,按照当时的政治制度,王位的继承人是这个家族的成员赫拉克利特,但他对继承王位没有兴趣,就把它让给了自己的兄弟,而他自己到山上隐居起来,潜心钻研学问。
赫拉克利特放弃王位继承权而一心钻研学问的行为,虽然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他做的是傻事,但他的渊博学识和深刻思想却受到一批热心追求智慧的青年的敬仰。这些青年为了求知,都来山中拜他为师,这样,他就有了一批学生,山间的空地和小路都成了他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堂。一转眼,很长时间过去了。有一天,赫拉克利特对学生们说:“现在,你们应当离开这里,到各个城邦去向人们传播知识……你们还有什么弄不清楚的问题,可以提出来,我再给你们解释。”
这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您教给我们的都是些关于世界的哲学道理,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摆脱愚昧,成为有智慧的人。可是,究竟智慧本身是什么呢?人怎样才能得到智慧呢?”
赫拉克利特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弄清这个问题也十分重要。他说:“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也就是说,真理是对自然的正确认识。正确地认识了自然,并且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他的行动,他就是有智慧的人了。”
学生又问:“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认识自然,得到真理呢?”
他回答说:“是的,这是因为人人都具有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
“既然人人都有思想,都能够认识真理,那为什么世界上又有许多人愚昧无知甚至陷入迷信之中呢?”
“我们说人人都有认识真理的能力,但有能力并不等于有真理。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运用认识能力去发现真理;不善于思考的人,不仅自己发现不了真理,就是别人发现了告诉他,他也是不懂的。”
“那些不能认识真理的人,除了不善于思考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
“是的。除了不善于思考之外,往往还有许多毛病。比如,有些人过于自负,本来无知,却自以为是,把荒谬的东西视为真理;有些人则是因为缺乏信心,要知道,认识真理是不容易的啊!要下苦工夫去钻研各种问题,要长期不懈地去追求。有的人则是在认识真理时,往往对重要的问题过早下判断。要注意,对重要的事情,在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之前,是不能过早地下判断的。”
最后,学生请求老师再从正面说明一下,人要怎样才能发现和认识真理。赫拉克利特说:“人为了认识真理,获得智慧,首先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去认识自然的事物。你们要记住,爱思考的人应当熟悉很多事物。但是,是不是说熟悉了许多事物就等于得到了真理呢?那也不是。博学还不等于智慧,因为自然喜欢躲藏起来,人的感官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的表面现象,还不能认识到躲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性的东西。因此,要认识自然事物的真理,除了运用感官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头脑中进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为了成为有智慧的人,你们应当继续努力钻研哲学,因为哲学和智慧实际上是同义语。”
读书是要看出它的好处
佚名
读书是要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
熊十力是20世纪中国着名的哲学家。20世纪40年代,有一个国民党的陆军少将叫徐复观,听到友人对熊十力的推崇和介绍,又在上司那里看到熊十力的着作《新唯识论》,大为佩服,就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有志做学问,希望得到指教。熊十力回信,讲了一番治学做人的道理。有一次,徐复观穿着陆军少将的军服到重庆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拜见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书。熊十力叫他回去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
徐复观说早年已经读过了。
熊十力很不高兴,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
过了一些日子,徐复观再去,告诉说《读通鉴论》读完了。
熊十力问:“有点儿什么心得?”
徐复观觉得自己读得很认真很仔细,不免有点儿得意,说:“书里有很多他不同意的地方,接着就一条一条地说起来。”
还没等他说完,熊十力就怒声斥骂起来:“你这种心态,怎么会读得进书!像你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比如《读通鉴论》,这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那一段,理解得多么深刻。这些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是太没出息!”
这一顿骂,骂得陆军少将目瞪口呆。
原来读书是先要读出书的好处!
“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徐复观明白了这个道理,“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经过这次起死回生的一骂,徐复观改变了读书的方法,后来成了一个有名的学者,着作等身,为重新检讨和弘扬中国文化做了出色的贡献,特别在中国台湾、香港等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用思路疏通道路
佚名
思路决定出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思路是出路的命脉,好的思路是好出路的营养套餐。
在美国,足协体育场为了满足大批球迷看足球的强烈要求,开始动工将看台上的8万个座位扩容到12万个。
这时,政府的治安管理部门发现了问题,通往足协体育场的道路最多可容纳8万人的流量,对12万观众来说则远远不够。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很难避免在大型赛事中因交通堵塞而导致伤亡事件的发生。于是,政府的治安管理部门同道路管理部门协商如何解决交通问题。道路管理部门提出,可以把道路加宽,扩大其容量,但政府至少得拿出4000万美元的经费。治安管理部门清楚,这笔经费不算少,政府暂时很难办到。
无奈之下,政府治安管理部门向市民征集建议,寻求一个稳妥的过渡办法,以解决燃眉之急。经过各方面的论证,最后采纳了一位音乐家的建议:在足球比赛结束时,增加一些精彩的能吸引人的娱乐演出。比如,用象征性的1000美元请一些乐队来演出,这对乐队来说也是一次向数万观众展示自己实力的难得机会。这样,有些人会陆续离开,有些人会因观看演出而多留一会儿,观众离开足协体育场的时间就不会集中,道路拥挤的问题也就会相应的得到缓解。
可贵的知难而退
崔修建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全面临很多的局限。如果不能冷静地思考,一味地逞能,极有可能招致惨重的失败。
参加某公司业务部门经理一职的竞聘者经过几轮激烈的竞争,6名佼佼者脱颖而出,开始最后一轮的角逐。
主考提出了这样的考题——如果公司只拥有10万元的资本,要做需投资1000万元的项目,该如何运作?
于是,几位竞争者广开思路,各施绝技,纷纷亮出自己的设想。主考面带微笑、不断颔首地听完了前5位竞聘者的慷慨陈词;然后,将目光转向眼睛不时地扫视着地面的最后一位。
这位年轻人缓缓地站起来,平静地道出自己简单的想法——既然资本有限,就应该量力而行,放弃那个诱惑人的大项目。
这不是知难而退吗?众人一片哗然。
“你真的是这么想的?你不觉得放弃这样一个大项目太可惜了吗?”主考盯着年轻人的眼睛追问。
“这是我反复思考后所做的抉择,如果我是决策者,我一定会坚持它。”年轻人充满自信地回答。
“回答得非常好!”主考脱口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