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删除陌生的邮件,哪怕一个广告我也会耐心地阅读,我深知,说不定我的鼠标轻轻一击会截断一个陌生心灵通往成功的道路,折断他们充满希冀的翅膀,使他们从理想的天空坠落。
现在我每天坚持写作,我深知,不放弃1%,最小的目标也会变成最大的成功。
人的一生也就是使1后面的0不断倍增的进位过程。1就是我们的目标,0就是我们为1所付出的努力,如果失去了每天成功1%的信心,失去了标杆一样的1,一切就永远归于0!
博览群书的鲁迅
佚名
鲁迅是现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鲁迅是笔名。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鲁迅大约在5岁时开始读书,其启蒙老师是他的一个远房叔祖父。幼年鲁迅最初读的是《鉴略》,这是一本简要的中国历史读本。从这时起,鲁迅就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他当时最爱读的是一本关于花木栽培的书——《花镜》。这本书上面有许多图,鲁迅不仅爱读这本书,而且还对书中认为不妥之处进行批注。可见鲁迅从小读书就不迷信,不盲从。
大约12岁的时候,少年鲁迅到三味书屋,就读于寿镜吾老先生门下。寿老先生学问渊博,对学生要求也很严。那时候鲁迅的父亲已经身染重病,少年鲁迅不得不每日奔波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帮母亲减轻负担。一次,鲁迅因为迟到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为此,他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鞭策自己,从此再也没迟到过。
天资聪颖再加上自身的勤勉,鲁迅的功课一直很好。在一次对课中,先生出了个“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一头蛇”,有的对“三脚蟾”,有的对“八脚虫”,有的对“九头鸟”……鲁迅却根据《尔雅》一书,对了个“比目鱼”。寿老先生听了连连称赞,说“独”不是数字,却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但又有双的意思,对得工整,可见是用了心的。
读私塾时期,鲁迅除了学老师指定的书之外,自己还读了许多历史古籍,其中有不少野史和杂集。对故乡历代的爱国志士、着名学者文人的着作以及有关文献,更是尽力去搜览。正是这样广泛的阅读,给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上和思想上的营养,扩大了他的眼界,增强了他的心志。
大约17岁时,鲁迅离开故乡到南京读书。这时正值维新运动的高潮,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的书刊。当时他特别喜欢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书中的许多段落,他在多年之后还能背诵。当时,他非常坚信书中的进化论观点,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进化论都是他世界观的基础。在那个国家危亡的年代,他总是相信,既然生物处在不断地进化之中,那么,我们的国家也必须改变现状才能生存下去。
4年后,鲁迅东渡日本留学。这期间,他阅读范围更为广泛,研究也更为深入。他不只读文学书籍,而且还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哲学和科学书籍。
鲁迅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有认真抄书的习惯。在他的日记中,有关抄书的记载很多。
实际上,鲁迅早在15岁时,就开始抄录小本《康熙字典》上的古文奇字;后来又抄录《唐诗叩弹集》中的百花诗,如荷花、梅花、桃花等,分别抄出,装订成厚厚的一本;再后来就抄《唐代丛书》,这是一本一般读书人所不屑读的世传陋书,而鲁迅从中得到很大收获,抄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同时也极有助于他日后的古典文学研究。
也许,正是勤于读书,苦于抄书,为鲁迅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使他最终成为一代文化巨匠。
学习成就的高低,取决于我们对学习的态度。那些伟人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比一般的人更懂得珍惜时间,珍惜学习的机会。不论遇到什么阻力,都能坚持学习,才能不断收获。
隔篱偷学
佚名
一个人能够学到知识与否,和环境没有直接的关系,关键在于两个词:勤奋、坚持。
贾逵是东汉时期着名的学者。他幼时丧父,母亲又体弱多病,时常需要人照料,因此生活非常艰辛。贾逵的姐姐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悉心照料母亲,关爱弟弟,家中虽然清贫,但时常充满着欢声笑语。
贾逵从小就十分聪明、勤奋,他爱刨根问底,爱思考,不达目的不罢休。
那时候,在贾逵家的附近有一个学堂,学堂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深深吸引着贾逵。他看见其他孩子都去上学,非常羡慕,便央求母亲也让他上学堂读书。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心里十分难过,对贾逵说:“孩子啊,咱们家太穷了,没有钱给你交学费,家里的钱都给我治病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啊!”说完,母亲便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贾逵的姐姐看到这个情景,便走过来,安慰了母亲一番,然后拉着贾逵走了出来,对他说:“弟弟,母亲身体不好,别让她再操心了,我带你去学堂看一看吧。”
姐姐领着贾逵来到学堂外,学堂里又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贾逵一听到读书声,便忘却了刚才的烦恼,忙跑了过去。
可是,贾逵只能隔着学堂外面的篱笆往里张望,他踮起脚,伸长脖子,可还是无法看到学堂内的情景。
姐姐见状,赶紧跑过来,抱起了贾逵。这下,他看见了老师在讲课,学生们正摇头晃脑地跟着老师读书。贾逵高兴极了,也跟着读起来。老师让学生写字,贾逵便用小手在空中比划着学写字。
此后,贾逵天天到学堂外听老师讲课。他个子太小,看不见学堂里的情景,便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篱笆边上,然后站在大石头上,透过学堂的窗户听课。
有时候,天下大雨或漫天风雪,姐姐便劝贾逵不要出门。可贾逵有很强的求知欲,一天都不肯中断学习。大雪纷飞时,他披着蓑衣站在篱笆外听课。
几年来,贾逵风雨无阻,从来没有中断过。他一回到家中,便把听的内容记录下来。一有时间,就拿着木棍在地上练习写字。贾逵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刻苦地学习着。
后来,贾逵终于成为着名的大学者,他的学说被世人称为“贾学”。
七录七焚
佚名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张溥小时候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他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先亲手抄写,抄完一遍,他就朗诵一遍,然后把抄好的内容放到火上烧掉;然后再抄一遍,再诵读一遍,再把抄写好的内容烧掉。像这样,每本书他都要抄写六七遍,直到完全记下来才算结束。天长日久,他右手握毛笔写字的地方,手指手掌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到了冬天,天寒地冻,他的手被冻得裂了口,疼痛难忍,每天要用热水洗好几次,但他仍然坚持不懈。他还因此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后来因为葬亲,他向朝廷请假回到家乡。在这期间,他坚持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酷暑炎夏,他都从不间断。
张溥勤奋读书,不但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他善于思考,才思敏捷。因此,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写得很快。凡是四方有人请他写文章,他都不用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拿起笔就写,不一会儿工夫,就写好了,因此他名高一时。
正由于张溥读书七录七焚,刻苦用功,博览群书,所以,他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张溥在短暂的一生中,将全部的心血与才智都贡献给了我国古代的学术研究,着述3000多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
他还精通诗词,尤其擅长散文、时论的写作,可以说,张溥是明代文坛上的一位巨匠。
追求科学知识的道路坎坎坷坷。其实,科学知识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努力攀登、辛勤耕耘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司马光的警枕
佚名
司马光是北宋着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山西)人。他小时候勤奋好学,7岁的时候,听老师讲《左传》,他聚精会神地听讲,把老师讲的知识记得很牢。回到家中,家里人问起他学习的内容,他能复述得头头是道,丝毫不差。
他小时候与哥哥弟弟们一起读书。每次老师讲完新课,哥哥弟弟们读一会儿,便一个个扔下书本,溜到院子里玩去了。只有司马光坚持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直到能把书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后来,他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说:“读重要的书,不可不背诵。因为只有能够背诵,才能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或者半夜里不能入睡的时候,一面默诵字句,一面思考它的含义。这样才可以收获大,进步快。”
后来,司马光做了官,仍然坚持刻苦学习。他怕自己在读书困倦的时候睡得太死不知道醒来,就特意制作了一个圆木枕头。因为枕头是圆的,容易滚动,只要一翻身,或者头稍微一动,枕头就会落在地上,脑袋就会碰到床板上,从而立即惊醒。这样,他就可以起来继续读书了。他还给这种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做“警枕”。
在他的辛勤努力下,他和助手们用了19年的时间,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初稿几百卷,稿上竟没有一个潦草字。全书修改完成后,在洛阳存放的未用的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
司马光靠博学强记,勤奋好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与司马迁齐名的历史学家,被称为“史界二司马”。
司马光的成功说明,背诵重要的文章和书籍,是积累知识和取得成功的基础。
勤奋是成功的秘诀
佚名
只要我们付出了辛劳和努力,付出了时间和汗水,在你不经意间,成功就会悄悄地来到你的身边。
颜真卿是唐代着名的书法家。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一开始向着名书法家褚遂良学习,字练到一定程度后,他总想找到一种练字的秘诀,尽快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于是他就问老师练字的秘诀,老师告诉他说:“练字没有秘诀,如果说有,那就是勤奋。”他觉得老师说的这点儿大道理他都懂。他觉得,能写好字肯定有什么秘诀,为了找到这个秘诀,他又拜更着名的书法家张旭为师学习书法。张旭是当时最着名的大书法家,他精通各种字体,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想:“老师肯定有许多写字的窍门,在他的指点下,自己很快就能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儿学习书法的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的特点,让颜真卿仔细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爬山,游游水,甚至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督促颜真卿练字。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就这么天天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他想:“什么时候老师才教书法的秘诀呢?”颜真卿心里非常着急,于是,他决定直接请老师讲学习书法的秘诀。
一天,颜真卿发现老师心情不错,就壮着胆子对老师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张旭一听,觉得他问得有点儿奇怪,就认真地告诉他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诀窍我不是已经多次告诉过你了吗?”颜真卿听了,这不是和褚遂良老师说的一样吗?他想,肯定是老师不愿传授秘诀,于是他又上前一步,向老师鞠躬行礼说:“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还请老师传授我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
张旭看着这个可爱而又有点儿可气的学生,耐心地对他说:“我学习书法,有时是从公主与挑夫争路的过程中觉察了笔法之意,有时是从公孙大娘舞剑的姿态中学到了落笔的神韵,除了观察体悟自然,就是用心苦练,此外,我并没有什么诀窍。”接着他又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学习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语重心长的一番话,使颜真卿真正明白了学习的秘诀。从此,他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最终成为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只要我们付出了辛劳和努力,付出了时间和汗水,在不经意间,成功就会悄悄地来到身边。
刻苦成就本领
佚名
有信心的支撑,人永远不会退缩;靠刻苦的奋斗,人间就是天堂。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纪昌的人,他非常佩服一个叫飞卫的射箭能手。飞卫是着名射手甘蝇的学生,后来飞卫的射箭技艺超过了师傅甘蝇。于是,纪昌决定拜飞卫为师,跟他学习射箭。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想要学好射箭的本领,先要坚持练好不眨眼睛的过硬功夫。等你练到盯住一个目标,眼睛能一眨也不眨的时候,再来见我。”
听了老师的教导,纪昌就回家练习不眨眼睛。妻子织布的时候,他就仰卧在织布机下面,睁大了眼睛,牢牢地盯着织布机一上一下的脚踏板。这样一练就是两年,就算是有人拿锥子尖抵到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能睁得圆圆的,一眨也不眨。
纪昌认为自己不眨眼睛的功夫已经练得差不多了,就跑去拜见飞卫,把练习不眨眼睛的成绩告诉他。
飞卫听了,说:“这还不行。你才练了不眨眼睛,还得继续练习看的过硬功夫。这看的功夫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就好像看大东西,看极其微小的东西好像看很显着的东西才行。等你练到能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时,再来见我!”
纪昌听了老师的话,又回家刻苦地练起来。他用一根牦牛的毛把虱子拴住,吊在朝南的窗户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它。10天之后,他看着虱子渐渐地越来越大了。这样,又过了三年,他再看那虱子时,虱子就像车轮子一样大了;再看别的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
这时,纪昌高兴地跑去拜见飞卫,把自己练习看的成绩告诉他。飞卫听了,很高兴地拍拍纪昌的肩膀,说:“祝贺你,纪昌,你看的功夫已经练到家了!”这时候,飞卫开始教纪昌怎样拉弓,怎样放箭。经过长时间的苦学苦练,一天,纪昌用一把燕国的牛角做成的弓和北方的蓬竹做杆的箭来练习射虱子,只听“嗖”的一声,箭穿透了虱子的胸部,但是悬吊它的牛毛却没有断。飞卫看见了,拍着他的肩膀说:“纪昌,这才是一个百发百中的神射手啊!”
勤奋人生
佚名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都几乎做着同一件事:天刚刚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这个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上着名的恐怖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曾经潦倒得连电话费都交不起,电话公司因此掐断了他的电话线。后来,他成了世界上着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整天稿约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之中储存着,出版社高额的订金就支付给了他。如今,他算是世界级的大富翁了。可是,他的每一天,仍然是在勤奋的创作之中度过的。
斯蒂芬·金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勤奋。一年之中,他只有3天的时间是例外的,不写作。也就是说,他只有3天的休息时间。这3天是:生日、圣诞节、美国独立日(国庆节)。勤奋给他带来的好处是永不枯竭的灵感。
斯蒂芬·金和一般的作家有点儿不同。一般的作家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就去干别的事情,从不逼自己硬写。但斯蒂芬·金在没有什么可写的情况下,每天也要坚持写5000字。这是他在早期写作时,他的一个老师传授给他的一条经验,他也是坚持这么做的,这使他终生受益。他说,我从没有过没有灵感的恐慌。
做一个勤奋的人,阳光每一天的第一个吻触,肯定是先落在勤奋者的脸颊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