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8300000028

第28章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

从一种学术史研究发展成一门学科,并进而成为百年来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显学,这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学术现象。20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经历了从古典形态的诗文评研究向现代形态的系统的批评史研究的转化,吴承学、彭玉平:《从古典形态的诗文评研究到现代形态的批评史》,《“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03—125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且最终出现如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这样的集大成著作,这其中的学术研究轨迹与几代学人的心路历程,也向未来或后学言说着更多的东西。对这段研究历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与反思,相信对于新世纪的古代文论研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由于这段历程时间跨度大,人物、论著多,观点复杂,因此,即便是简单的回顾,挂一漏万,也是势所必然。

一、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

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即已开始。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早着先鞭,于1925年写成《支那诗论史》(大正十四年京都弘文堂刊印)。关于《支那诗论史》的问世时间,铃木虎雄的弟子青木正儿在《中国文艺思潮史》序中称是大正十四年弘文堂刊印,大正十四年即1925年。另据台湾《中国文学论著集目》中编载,该书出版年月为1925年5月,共计262页。古川喜末所编的《日本有关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文献目录》亦注明初版时间为1925年。日本学者冈村繁和兴膳宏称其问世时间为1927年,似有误。该书由三篇组成:第一篇论周汉诸家诗学思想,第二篇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第三篇论格调、神韵、性灵三种诗说。其研究颇有独到的见解,但限于篇幅,过于简略,唐宋的诗学思想只在第三篇绪言中略示梗概,论述的范围除魏晋南北朝之外,也仅限于诗学思想。1927年,孙俍工将该书一、二篇译出,改名为《中国古代文艺论史》,次年由北新书局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1928年5月出版;下册1928年10月出版。约十三万余字。这部书对国内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影响较大,例如有学者就认为:“细察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其以铃木此书为借鉴,也是有迹可寻的。”[日]铃木虎雄:《中国诗论史》“译者序”,许总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1927年,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该书共十二章,首章为“文学之世界”,次为“文学批评”,三为“总述”,以下按代分章论述,直至清代,末附《卜商诗大叙》《文心雕龙讲疏》(范文澜著)等参考书目百余种。该书的问世,第一次为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历程勾画了一个粗略的轮廓,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起步。这本书于1927年4月初版,1940年2月六版,多次重印,可见它作为国内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专著,影响很大。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等人都称从中受过启发。该书在编撰体例上较为混乱,或以时代为纲,或以批评家为目,或以文体为序,朱自清评之为“随手掇拾而成,并非精心结撰”,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54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应是公允之论,不过它比之铃木氏的著作却更为完善,且草莱初辟,难免疏略,也是可以理解的。吴承学、彭玉平:《从古典形态的诗文评研究到现代形态的批评史》,《“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03—125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如果说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这两部著作还属于草创阶段,那么30年代则形成了批评史研究的第一个高潮。1934年5月,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47年,郭著下册分一、二册也正式出版)。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全书共三册,约68万字。在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六编,共20章39节,起自周秦,迄至北宋。下卷五编,共21章40节,起自南宋,迄至清代。该著取材宏富,立论精审,涉及面广,涵盖问题多,不仅在篇幅上超过陈著,而且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成因、发展轨迹、历史分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朱自清称其为“白手起家”,“可算是开创之作”,“因为他的材料与方法都是自己的”。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54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讲,郭著算得上是第一部真正具有文学批评史理论价值和学科价值的著作,也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影响最大的文学批评史。作者将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划分为文学观念演进(上古——东汉)、文学观念复古(东汉——五代)、文学批评完成(北宋——清中叶)三期,第一次就文学批评史的历史分期问题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郭著以文学观念为本体,抓住文学观念中复古与新变这对核心矛盾来结构和书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历程,表现出极高的理论综合能力。由于作者熟谙中国文学史,十分注意尊重文学史的发展原貌,因而其批评史研究十分重视对文学创作实际的推源溯流。正如郭先生自称“我只想从文学批评史印证文学史,以解决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因为这——文学批评,是与文学之演变最有密切关系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自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这种清醒的著述目的和合乎文学研究实际的学术理路,对后来的治批评史者有着深刻的影响。此外,郭绍虞先生虽自称这是一部“资料性的作品”,但他实际上是“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罗剔抉……加以融会贯通,也费过一番经营擘划”,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再版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故而其材料的爬梳与整理固然处处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而该著对材料的选择与笔削功夫又体现出作者敏锐的学术眼光和深邃的理性辨别力。当然,这部著作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在著述体例上或以家分,或以人分,或以时代分,或以文体分,有欠严整;在文体上重视诗文理论而相对忽视小说、戏曲理论;尚不能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去分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种种现象等。以当时的时代原因以及著者自身的学术旨趣而论,则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934年8月,罗根泽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北平人文书店印行出版。至20世纪40年代,罗先生的《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等分册也陆续出版,这本书是作者在1932年春,由郭绍虞先生推荐至清华大学代讲“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时编写而成。原拟为四册,此为首册,论及周秦至六朝。后来在20世纪40年代,罗根泽先生将此书第四编改写成《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43年8月初版,分为“文学概论”“文笔之辩”等十一章,共七十九节,约十三万余字),然后又将此书的第一至第三编稍加改动写成《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44年1月重庆出版,分为“诗说”“文”“文学”等七章,共五十七节,约九万余字)。此外,罗根泽先生还在1943年写成《隋唐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43年11月重庆初版,分为“诗的对偶与作法”“诗与社会及政治”等七章,共65节,约十四万余字),在1945年写成《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7月重庆初版,分五章,五十二节,约六万余字)。1957年续出的两宋部分已在罗根泽先生谢世之后。罗先生的批评史从先秦写至两宋,由于早逝而未成全书,实为学界一大憾事。但这部未竟的批评史较郭著“编制便渐渐匀称了,论断也渐渐公平了”,“是一部值得细心研读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朱自清语)。罗著在体例上融编年、纪事本末、纪传三体于一书,称之“综合体”,可谓独辟蹊径,而且其搜罗材料之广博、考订之精审向为学界所肯认,其中对宋代诗话的清理更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笔者看来,罗著第一章“绪言”部分还具有较高的“元批评”价值。作者在“绪言”中不仅区分了文学与文学批评的界限,而且明确指出文学批评的目的“固在了解批评者的批评,而尤在获得批评的原理”,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作者还就文学史与批评史的关系、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家的关系、文学批评与文学体类、文学批评与时代意识的关系以及批评史编撰的基本要求都作了比较深入的阐述。在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特点时,作者将之同西方的文学批评进行比较,也初步显示出比较诗学的目光。当然与郭著相比,罗著还缺少后者那种清晰的逻辑脉络,人物与观点传承关系的梳理也不如郭著明晰,有论者还认为罗先生作为古史辨派健将,喜欢标新立异,故而有些论断又稍欠公允(如将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归之于地理等自然条件,称《毛诗序》出于东汉等)。汪春泓:《肇端既邃密后来加深沉——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7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与郭、罗二著同年出版的还有方孝岳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该书虽未题名为史,但作者自称是“以史的线索为经,以横推各家的义蕴为纬”,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重印缘起》,“序”,北京:三联书店,1986。实际上具有史的性质。该著虽然篇幅不多,体例编排上却自有特色,全书撷取文学批评史中的重要观点、事件、人物、著作,分章节论述,每一章节标以较为准确而醒目的标题,重点十分突出。其中不少地方论述颇有见地,只是篇幅过简,主要限于诗文理论,近代部分未曾提及,体系性也不强。

20世纪30年代,还出现一种值得注意的研究现象,即探求中国文学思想与文艺思潮发展历史的专著(译著)也陆续出版,与文学批评史专著的出版形成交相辉映的研究局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的弟子青木正儿。他的《支那文艺思潮论》(王俊瑜译,北平人文书店1933年版)纵论了中国古代文字、早期经书中所表现出的文艺观以及儒道文艺思潮。他的另一著作《中国思想——文学思想》经汪馥泉翻译,更名为《中国文学思想史纲》,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分为内外二篇。内篇分序论、周汉的文学思想、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想、唐代的文学思想、宋代的文学思想、元明的文学思想、清代的文学思想共七章,将中国文学思想史分为上古“实用娱乐”(从周汉至晚唐)和近古“仿古徘徊”(宋至清代)两个时期。外篇包括“中国文艺和伦理思想”“周汉的音乐思想”“周代的美术思想”“道家的文艺思潮”“清谈”和“诗文书画论中的虚实之理”六篇文章。据作者自称,内篇多采自作者为东洋思潮讲座而撰写的《中国文学思想》,外篇则多采自作者为世界思潮讲座而撰写的《中国文艺思想》,此外收录部分杂谈,合成此书。在该书的作者自序中,作者称《中国文艺思想》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和野心”,把文艺“解释为文学及其他艺术,叙述了音乐美术及其思潮的沿革”,而《中国文学思想》则是“专谈文学,上自周代下到现代贯通下来”。[日]青木正儿:《中国文艺思潮史》,“序言”,汪馥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这两部著作与铃木虎雄的《支那诗论史》一样,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但该著以思想史、思潮史会通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形式却也算是别开生面。应当说,青木氏的研究理路对扩大批评史的研究视野是有贡献的。1935年12月和1939年6月,国内分别出版了蔡正华的《中国文艺思潮》(上海世界书局)和朱维之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略》(上海合作出版社)。其中朱著以社会史、思想史、民俗史等为背景,将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思潮流派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具有鲜明的综合研究的学术特点。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说明青木氏著作对国内这二著的直接影响,但这一现象出现的内在成因及其影响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20世纪40年代仍是批评史研究收获颇丰的一个时期,除前述的郭著下卷及罗根泽先生的几种断代批评史陆续出版外,还出版了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4年版)和傅庚生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商务印书馆,1946年重庆初版)。朱东润先生的《大纲》初稿完成于1932年,1937年三易其稿,同年付印一半后,因战事而中断,后经叶圣陶提议将二稿和三稿之各半合成此书。朱先生的《大纲》是一部评述文学批评史各时代人物的著作,起自孔孟,迄至清末陈廷焯,或一人一章,或数人一章,不标时代流派,体例上十分统一,同时也表现出教材的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特点。在叙述方法上,作者以慎思明辨的态度,采取了“远略近详”的方法,简要勾勒了从周秦至清代的文学批评发展概貌。朱自清先生评之为“第一部简要的中国文学批评全史”,“长处在能够根据客观的态度选出一些前人未曾注意的代表批评家”(如张戒、叶燮、纪昀、金圣叹、李渔等)。作者还用现代文艺观点来诠释古代文论家,如称殷璠、司空图是“为艺术而艺术”,称白居易、元稹等是“为人生而艺术”等。朱著的另一长处是比较重视近代文论的研究,填补了早期批评史研究中的空白,在近代文论研究中具有开创意义。傅庚生先生的《通论》则直接借鉴现代文学理论,以“感情论”“想象论”“思想论”“形式论”“个性时地与文学创作”等理论范式结构其作,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和对理论体系的探索精神。此外,在文艺思想史方面,日本汉学家竹田复的《支那文艺思想》(全书以儒家、道家的文学观分类叙述)经隋树森翻译,于1944年3月由贵阳文通书局印行出版。断代史方面国内则出版了万迪鹤的《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据陈玉堂编《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黄山书社1986年版)称万著于1941年由独立出版社出版。具体情况待查原书。

同类推荐
  • 无用是书生

    无用是书生

    《无用是书生》选取历史上的一群特殊知识分子,意在通过对他们人生命运的解剖,探求其悲剧原因中有多少是种必然,多少只是偶然,多少原本可以避免,并以此照见我们今天的立身处世。近20位历史上的文人,大体每人一篇——既非人物小传,也非名人逸事传奇,而是一个齐整的散文系列,作品每每从独特的角度切入,紧扣人物一生中重要的“点”进行叙述、铺陈、议论,读罢可思、可感、可叹。《无用是书生》由诸荣会编著。
  • 我与贫困生

    我与贫困生

    书中共写了五十九个贫困生,和被资助的贫困生及各家长、同事的来往书信二百三十三封文件。张世贤是个正厅级退休官员,他有优厚的待遇,有不错的居室,有贤惠的妻子,有自强自立的子女,完全可以在家享清福,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而他却恰恰相反,白天,骑上一辆“侯宝林的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挎上一个大提包,里面装上自己写的书、正在读的书、笔记本、一把笔、还有瓜籽、干馍片和药瓶……
  • 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

    本书精选了著名作家梁晓声散文数十篇,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独特的情感、独特的抒发方式和独特的评说风格展现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在所选作品中均体现出了作者的个人记忆和国家记忆的交织,梁晓声以其真实而痛快笔法,通过很多有价值细节的描摹,刻画出了复杂而极端年代里不可忘却的集体记忆。
  • 《楚辞》文献研读

    《楚辞》文献研读

    《<楚辞>文献研读》以《楚辞》元典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楚辞》基本问题、作家、作品、要籍提要和研究方法论等方面爬梳《楚辞》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同时又提供基本的研读书目与相关的参考文献,以便使研读者拓展学术视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带露的草芥

    带露的草芥

    每当诗意来临,我总被一种巨大的幸福和感动包围,我觉得这是伟大的造物主赐予我的最荣耀的恩典和眷顾;每当诗意来临,我觉得这是生我养我的这块淳朴土地给予我的最大程度的偏爱和关照;每当诗意来临,我觉得自己是在享受生命里最自由最浪漫的一件事。
热门推荐
  • 千古道仙

    千古道仙

    一个平凡少年只因儿时的梦想一步步追求仙道与长生的故事。群雄并起,万族林立,诸圣争霸,乱天动地,仙路争锋,天骄尽出。我辈修士,何惧一战!几经转展,回首往事,如烟似梦。多少英雄埋骨他乡,多少灿烂再难一现。哈,执剑问天,仙路何在?
  • 弁山小隐吟录

    弁山小隐吟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龙腾戒

    龙腾戒

    有人言,死亡如风,常伴吾身;又有人言,无形装逼,最为致命。当英雄联盟撞上异世界,当萌妹子安妮、36E琴女、大长腿的凯瑟琳相继登场,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阿木木是否不再忧伤,阿狸是否还能蛊惑众生,迦娜是否还在说着那句永恒的情话……是的,只要998,就能让你爽到不能呼吸!
  • 晋升有道

    晋升有道

    作者作为管理人员,在职场中常常遇到很多的员工,不知道工作到底该怎么去做,对工作没有意识,更不知道如何成为优秀员工乃至被晋升的员工,以至于走入职场五六年之后依然是布丁一名,偶尔会对自己近况不满,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书中的主人翁陈果在初入职场也遭遇到类似的情况,不过后来遇到的一系列人和事,改变了陈果,作者希望通过陈果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职场菜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职业经理人之路的……
  • 三生三世只为一人

    三生三世只为一人

    第一世我建立了神界和冥界,而你建立了魔界和地狱,你我在神魔两界交战之时相爱,但不久被奸人所害灵魂转世。第二世你依旧是魔界魔皇,而我是神界的神女,咱们还是相爱了,我死在雷劫之下即将要魂飞魄散,你为了保全我的灵魂,让我能转世强行逆天改命,肉体被毁灵魂转世,你的死却还是没能让我魂魄齐全,主魄逃离了。这一世,你千年的等待,我灵魂的回归,我一定要守护这一世你我的相遇相爱。小野猫,我也于你一同守护。
  • 多罗的雨季

    多罗的雨季

    清晨是多罗平原的呼吸而呼吸是早起云雀的低吟低吟是阳光泼洒河水的炫彩而河水是多罗勇士鲜血的挽唱还没有大纲,纯意识流。
  • 国师大人求放过

    国师大人求放过

    好不容易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却因一个没有节操的偷井盖贼过早地去见了阎王。闹了地府,砸了孟婆的场子,最后不小心一脚将孟婆踹下了奈河。好吧,为了赎罪她去了孟婆降生的那个时代,一觉醒来她成了女扮男装的帝王。虽然这个王朝是神王权相结合,但当皇帝也不错,有钱,有权,颜值还高。但唯一不好的就是:她得忍着后宫的一大群美女对着她抛媚眼!才过了几天逍遥的日子,第一天上朝就被逼婚,搞什么!皇帝当得这么憋屈也是够了!不过就是玩性大发去逛个青楼还被逮了个正着!好吧,她可以不逛青楼,但是,我去!为什么找个人还不让她找!哎呦喂!国师大人,饶了我成吗?我不过就是想早些找回孟婆完成任务而已,有这么困难吗!“男人”何苦为难男人喂!
  • The Brotherhood of Consolation

    The Brotherhood of Consolati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鬼神档案

    鬼神档案

    sss级研究小组成员卢教授被人枪杀,行动小组成员王卓,李道云相互怀疑,一连串的诡秘事件接憧而来。修习得神秘莫测的九字真言印,王卓正式进入sss级神秘部门,开始寻找传说中的鬼神,归结成为《鬼神档案》!
  • 狙击手:世界著名狙击手全记录(军事系列图书)

    狙击手:世界著名狙击手全记录(军事系列图书)

    狙击战是最神奇、最具有挑战性的较量。狙击手潜伏在战场深处,悄无声息地杀人于无形,人们却不知他身藏何处。狙击手有着死神般的恐怖力量,也有着幽灵般的神秘感。为了揭开狙击手的神秘面纱,哈尔滨出版社为军事爱好者带来《军事系列图书·狙击手:世界著名狙击手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