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攻》以其1.5亿的投资,换回了内地市场6700万的票房,在合拍大片之中,票房不是最高的,但是意义却是久远的。今天我们回溯中国大片创作历程,常常会忘记这部电影,因为在那一年里,我们有《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霍元甲》、《宝贝计划》。但是对于中国大片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当下的中国大片创作,《墨攻》是不能够被忘记的。可以说《墨攻》的成功为后续中国大片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具有一个探路石的作用。《墨攻》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大片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中国电影人在不断调整定位,思考大片在困境中如何发展,并且一步步地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依托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阐发中国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中国大片的专利不再只属于张艺谋、陈凯歌,以张之亮为代表的港台导演开始对中国大片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一旦有了机会,这些导演将会大举进入中国内地拍片,并且将会选择一个独到视角,站在两岸三地,放眼东方西方,打造以中国内地为主要目标、国际化市场营销的中国大片。
(三)小成本电影的类型化
中小成本电影一直是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位于产业中间力量的中小成本电影数量太少,影响太小,票房始终不是很理想,类型化原则打造太单一。尤其当代大片的强势涌进,给广大中小成本电影造成了上挤下压的生存困境。尽管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来扶持中小成本电影创作,但是现实的生存状况和狭窄的播出平台始终是制约中小成本电影发展的瓶颈。在种种困难之中,中小成本电影创作仍然在逆境中强行起飞,创作出了相当一些艺术特色可观、类型化明显、市场效果较好的电影,针对大片所失之处进行了有效弥补。总体看来这些中小成本电影更多地贴近社会现实,尽可能地反映当下的日常生活的个体喜怒哀乐,在艺术手法上往往采用喜剧创作的手法,杂糅喜剧、科幻、悬疑类型,尽可能在叙事流畅、人物塑造、语言幽默、现实关怀上做到大片所没有达到的地方。
由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无疑是其代表之作。影片以天才的编剧、流畅的视听语言效果、地道的方言特色、精彩到位的表演,创造了2006年电影市场上惊人的反响。以区区300万的投入换来了市场上2000多万的回报。同时,《疯狂的石头》也深刻地告诉了中国电影人,在一部没有知名明星、没有知名导演的小成本电影中,“小”规模是完全可以博“大”市场的。
《爱情呼叫转移》、《命运呼叫转移》,以“转移”为系列的姊妹电影,将镜头对准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性人物,以各自的故事表现了当下生活中的一些普遍性现象和普遍性道理。影片杂糅了戏剧性创作元素、科幻性表现手法、写实性日常生活,具有极大的视听可看性。
《天下第二》作为2007年的小成本电影创作,更是汲取了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的一些经验。延续了《疯狂的石头》的喜剧创作手法,采用每两分钟让观众笑一笑的叙事策略,将古装故事、现代人物表演、爱情元素、无厘头风格杂糅起来,创造了良好的票房市场。
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展示日常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呈现个人在生活中的独特变化和情感经历成了当代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重要源泉。《光荣的愤怒》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表现了普通基层村干部与当地黑恶势力的较量,将人的内心情感力量、农村生活的现实状况有力地表现了出来。影片将黑色幽默的创作手法和心理悬疑的类型表达结合起来,很多情节很具有创新性。《天狗》讲一个护林员执著地坚守山林,甚至在亲人的不理解、乡村人的排挤、黑恶势力的打压下依然固执地顽强坚持,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故事矛盾集中,前后对比强烈,影片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悲情英雄化塑造使电影具有很强的可看性和艺术性。
除此之外,《我叫刘跃进》三天之内票房超过千万,打败了同期上映的好莱坞新片《当幸福来敲门》。《落叶归根》上映12天,票房突破2200万,成为2007年“后黄金甲”时代的开门红。贾樟柯、王小帅的《三峡好人》、《左右》虽然在票房上并没有获得很大突破,但是在艺术性、现实性、思想性上有了极大的突破和提高。上述影片,在市场、现实、艺术之间都力图打造一个公共的对话空间。可以说,中小成本电影比大片更灵活适应了市场的需要,更大程度寻找大片所留下的皱褶和空隙,并且在这个空隙的空间里面积极行动,有想法地在大片的包裹之下寻求到中国电影新的突围的可能性。
(四)冯小刚自我创作的努力:从《天下无贼》到《夜宴》
毋庸置疑,冯小刚是当代中国电影的英雄。在众多中国电影导演之中,只有冯小刚找到了中国电影与中国老百姓最适当的比例和关系,并且在其自我创作之中,积极努力地开拓出“贺岁片”类型和“贺岁片”档期。尽管幽默喜剧的手法、八面玲珑的世俗风格受到了当代许多批评家的指责,但是不容否定的是,冯小刚电影的创作给中国电影的创作市场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提高,冯小刚电影成了中国电影市场上唯一的常胜将军。
从1998年的《甲方乙方》获取全国3000万票房赚到第一桶金开始,一直经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到《天下无贼》,冯小刚导演的创作之路都是相当独到的。一方面深入的研究世态民情,将中国现实问题和现实矛盾集中表达,另一方面精巧地推理故事的讲述,并且在讲述中不断制造解决上述现实问题和矛盾的喜剧化手法。冯小刚电影独到的语言特色、精巧的编剧构思、葛优的招牌化表演、大团圆的完美结局始终是对于现实社会矛盾的极好抚慰。冯小刚电影里面没有悲剧,有的都是将欢笑代替伤悲,将团圆代替分离,将完美爱情最终呈现。冯小刚电影深入刻画的几乎都是社会基层所代表的小人物的故事,这种叙事手法更能够准确地贴近目标观众群,更能够有效地打动整个社会群体。可以说,从《甲方乙方》开始到《天下无贼》结束,冯小刚电影找到了一条和好莱坞电影竞争的最好途径。
但是,在《英雄》、《无极》之后,冯小刚也耐不住寂寞了,开始转型做中国式武侠大片《夜宴》。《英雄》、《无极》的票房神话《英雄》在全国总票房达到2.7亿,《无极》全国达到1.8亿。让冯小刚暂时放弃了对于贺岁片的热情,投入到大片创作的激情之中。国际化投资、国际化制作、国际化营销发行,《夜宴》作为后续的中国武侠大片在更大程度上重复着前两部中国大片的制作流程。唯一不同的是,《夜宴》真正将中国故事作为叙事的元素和内涵讲述清楚,在广泛借鉴《哈姆雷特》的戏剧中,《夜宴》终于摆脱了国人对于前两部大片不会叙事的讥讽,着力于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着力于刻画人物的细节和矛盾,将西方戏剧的美学冲突观念融合在中国电影的江湖故事中。但是《夜宴》和前两部大片一样,在叙事上仍然企图通过展示想象化的东方而获得西方的认可,故事讲述的仍然是一个充满阴暗的、仇杀的江湖意象,是一个对于杀戮、血腥、阴谋、暴力展示的舞台。在《夜宴》人物塑造上,冯小刚遵循了对于矛盾中主要人物的塑造,放弃了一以贯之的平民化倾向。冯小刚企图通过《夜宴》获得大片命名的意图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但是在艺术和思想上一样地落入了《英雄》、《无极》的迷途。冯小刚的转型之作并不是一个华丽转身,在转身的背后仍然可以看出中国大片陷入迷途之中的困窘。这种困窘既是张艺谋、陈凯歌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是冯小刚必须直面的问题:什么样的大片才能够既较好又叫座?中国大片的现实突破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怎么样才能够实现中国大片又快又好的突破?按照尹鸿先生的说法,“真正的艺术,带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暴力,性,艳丽,奇观,廉价的煽情,其中,多少应该包括一些能够让人同仇敌忾,能够让人相濡以沫,能够让人惺惺相惜的美好情感。目前,中国的商业电影在价值观上过于世俗,而主旋律电影则过于高调,都缺乏一种能够让大家共享的主流价值情感的建构和传达。因此,这些影片最多是好看的电影,但绝不可能成为动人的电影”尹鸿:《〈夜宴〉:中国式大片的宿命》,《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
三《集结号》:走进“综意时代”
2007年的中国电影最大的轰动莫过于《集结号》的火热登场。如果说七年前《卧虎藏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商业大片的开始的话,那么今天的《集结号》则是完整意义上中国商业大片的定型。当然在我看来,这也是中国商业大片真正成熟并且进入到后大片时代的开始。《集结号》宣告了中国电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的成熟的阶段,即是由中国大片——“中国超级商业大片”饶曙光先生在《当代电影》2008年第3期《〈集结号〉再思考》中撰文指出,从《英雄》到《十面埋伏》、《无极》、《夜宴》,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是一种超级商业大片模式。这些电影都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海外资金拍摄,凭借海外市场收回投资,在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人性的阴暗面,在意识形态上与我们现在的主流价值观念并不十分契合。故饶曙光先生把他们称为“超级商业大片”模式。——“中国后大片”的分水岭。七年之痒,中国大片终于在《集结号》这里找到了成熟。对比七年来中国大片的创作态势,仔细想来,《集结号》的巨大成功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认真总结。
(一)从集体、国族立场回到个体立场
《集结号》以一个较真的人做了一件较真的事为缘起,将一个现实英雄不计任何代价的真实寻找完整呈现在电影画面之中。《集结号》和七年前的主旋律电影相比,不再呼叫英雄主义似的口号,不再集中精力描写战争中的指挥者和领袖人物。而是透过大历史的背景,不断重复定位在个体的人上。通过人物的性格、心理、悲欢离合反映时代的变化。
(二)从远古回到近现代
七年之中,中国大片的叙事策略往往回到中国古代寻找叙事模式和故事原型。《英雄》如此,《十面埋伏》如此,《墨攻》同样如此,《无极》更是跨了一大步,企图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通过神话的方式来表现现代人类的普泛价值观念。《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分别借用了《哈姆雷特》、《雷雨》的故事原型,并且企图通过这样的置换获取西方的关注,实现将西方经典故事内核和东方化古老中国意象的双重融合。可以说,七年以来,随着《卧虎藏龙》、《英雄》的成功,中国大片似乎形成了一个偏见:中国大片不会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会把镜头对准当下,哪怕是稍远一点的近现代。中国大片的成功仿佛只能走古代叙事一条路,这条路才是西方人喜欢看、中国人乐意看的。《集结号》在七年之后的横空出世,既是冯小刚导演创作的更新,更是中国电影自身叙事的突破。
(三)从单一意识形态诉求回到多元意识形态的公共文化空间
重建《集结号》有意识打造类型杂糅的“综意”电影“综意”,借鉴“电视综艺节目”所起之名,为“多元意识形态”综合之意。,有意识整合各种意识形态,打造共同的公共话语空间。将历史的严肃性、作为个体的尊严感、所指的大众娱乐特征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大众平民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形态在《集结号》之中都有很好的反映和表现。对于大众平民意识形态而言,我们看到了具有强烈视听冲击力的宏大场面和视听快感,执著的找寻,我们随着主人翁的喜怒哀乐而感动。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我们看到了对于历史的再教育、再确认、再思考,并且在最后的军礼中我们看到了对于共和国历史无名英雄的再塑造、再怀念。对于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形态而言,我们看到了在大历史中小人物的命运,看到了“牺牲”和“命令”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有规则、有限度的冒犯。在任何战争中,以牺牲一部分为代价而换取整体的胜利都是合情合理的。给不给说法都是正常的。作为下级的部下没有资格对于上级的命令产生任何的置疑。故此在《集结号》中,这种有意的设置是一种有限度的、很策略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冒犯。详情请参见陈旭光:《商业大片的探索与平民视角》,《艺术评论》2008年第3期。按照张颐武的说法:“个人生命的短暂被‘大历史’的永恒所书写,这种无名的状态也就得到了自身最终的报答和价值的肯定。而《集结号》所强调的是个体并不能通过融入‘大历史’获得自身的价值,个体必须获得自己主体存在之后,被‘大历史’确实铭记之后才会得到价值的肯定。”张颐武:《〈集结号〉:对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凭吊》,《当代电影》2008年第3期。《集结号》的突破无疑是对于长期以来传统的英雄主义电影的突破,对于英雄价值的重新审视和证明。在国家对于英雄的荣誉回赠和个体对于荣誉的索取双向互动下,《集结号》完整、艺术地将每一个生命充分表达出来,把每一个体的生命化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将人的情感和尊严最直接真诚地表达在每一位受众眼中。
(四)从面向国际、过多渲染东方奇观性到首先满足本土观众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