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7300000013

第13章 民族“想象”的魔力——重读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

然而对梁启超来说,把“欧洲之真精神真思想”作为普世价值的“世界人”心态仿佛昙花一现。几乎在三年之后提出“小说界革命”时,与《夏威夷游记》里的“诗界革命”的宣言相对照,显示另一种历史性变化。他不再那么乐观地、一厢情愿地要求文学表现西方的抽象理念,也不再那么关注文学的形式问题,如他把“古风格”作为“诗界革命”的必要条件之一。当他称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时,文学的基本目标是政治的、民族的,已经和“群治”这一更具体的民族国家的想象性规划相联系。也就是说,这时,梁的视角又从“世界人”回到“国人”,但这不再是单纯地朝世界瞭望,在世界地图上寻找自己的立足点;这是一种想象的然而是辩证的视角,中国已经成为进化的历史之镜中的一个被设计的具象。

梁启超的美洲之行意味着他的空间好奇心的终结。美国这个他原先满抱企望的“共和政体之第一先进国”使他失望。在对“民族帝国主义正跋扈”的认识加深的同时,他调整了他的民族的立场,也在相当程度上调整了他对现代和传统的立场。这些变化体现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的写作上。最明显的他不再鼓吹代表开辟诗界新大陆的“诗王”,实即他所崇拜的殖民英雄——哥仑布和玛赛郎;这时他心目中的英雄除了华盛顿、拿破仑,还加上释迦和孔子。当他希望通过小说的表现,使读者“化身”为这些中外伟人时,他对国民灵魂的楷模已经设计了某种文化保守的折衷方案。同样《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写作风格在使用独特的修辞时,最有创意的或许是运用佛家语汇诠释小说之所以支配人心的四种力——熏、浸、刺、提。不像他别的文章搬用了日本人的西学译名,也很少套用日本人的小说理论。这一“独创”之处已由斋藤希史提及。见《近代文学观念形成期的梁启超》,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页305。

“小说界革命”的提出看似一种偶发的事件,如果没有庚子事变以来国势变得危如悬发,群众运动和暴力革命成为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也许没有必要把小说提升到如此绝对的高度。一个明显的例证是梁启超在号召“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之前,已经在提倡并翻译“政治小说”,如果他当时还没有文学“革命”的念头,那么他既然提出了诗界和文界革命,完全可以补之以“小说界革命”,但令人费解的是,他没这么做。

“小说界革命”之所以被推迟,可以推测各种主客观原因。表面上,从文类的角度看,梁启超先是提倡“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后来提倡“小说界革命”,称之为文学的“最上乘”,似乎意味着对传统文类等级的不无诡谲的服从和反抗。但这里我们须提防可能形成的误解:似乎他从某种传统的轻视小说的观念或教条出发。事实上,即使隐含着传统偏见,却经由一种新的思路,通过一系列新概念的仲介。这是在现代境遇中展开的方式,在文学和政治、理论和实践等交相错综的关系中,梁启超在探寻、铸塑新的语言、新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达到小说是文学最上乘的结论。

须注意的是,对梁氏来说,开展“小说界革命”须具有实践的意义,于是产生一系列问题:谁来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这些不光涉及理论问题,也涉及具体的技术性,比方说语言问题,其间存在不小的空白需要填充。与其他改良派同道不同的是,他从一开始就付诸实践。在190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新中国未来记》时说:“余欲著此书,五年于兹矣”饮冰室主人:《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1号(1902)。,那得回到戊戌新政之际,他和谭嗣同(1865—1898)、夏曾佑(1861—1924)等人实验光怪陆离的“新诗”,诗中杂用“佛、孔、耶三教”的“经典语”。另外他在《时务报》上发表“新文体”的文章,惊骇一时,被视作“野狐禅”。应当说,那时梁已萌生改良小说之念,但“小说界革命”之所以难产,比较起来,既然一向浸润于诗文,那么提倡“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仿佛囊中取物,而对于小说,无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缺乏基础。后来,当他提倡的“诗界革命”在《清议报》的诗文栏里蓬勃开展时,也另辟专栏,连续发表他自己翻译的日本政治小说。他自己承认,用俗语转译日语小说,每小时仅能译千字,如果用文言,则能译二千五百字。尽管他自己的小说难产,正是这种实践精神在背后推动,事实上后来《新中国未来记》发表在正式宣称“小说界革命”的同时,开了风气的,的确是他的亲事实践。

主要的症结是心理上的,反映了梁对小说本质的某种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或某种戒心。梁似乎意识到,“小说为国民之魂”的观念来自于西方,要套到中国环境里,得有一番调整。既是民族启蒙的工具,影响力远远超过诗文,因此在进行“小说界革命”之前,不仅应当确定他的具体政治目标和社会改造方案,也应当确定小说与再造“国民之魂”的关系。这就要求在理论上准备一个全新的基础,一套全新的典律,不然的话,如果“小说界革命”重蹈旧小说覆辙,仍然会毒害“国民之魂”,效果适得其反。梁对小说的这种谨慎态度,在义和团事件之后显得更为突出。这期间康有为(1858—1927)也发挥其“教主”角色,听说丘炜萲(1874—1941)要写政治小说,就极力鼓动,并提到“去年卓如欲述作,荏苒不成失灵药”,对梁启超未能如愿写成小说表示惋惜。康有为:《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康南海先生诗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页35—37。这“灵药”的比喻生动地说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改良派对小说的期盼愈加迫切了。

正因为小说是一种大众文学话语,在中国传统里,它一向属于“小道”,根植于民间,有其自身的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和艺术形式。梁启超对此是一喜一惧,喜的是小说具有转移人心的伟力,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更以“熏”、“浸”、“刺”、“提”等语加以形容发挥;惧的是中国小说与病入膏肓的国民性唇齿相依,已经陷入“憔悴”、“萎病”、“惨死”、“堕落”之境,沦为“吾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因此梁氏所谓的“新小说”,已被赋予某种文学的现代性,意味着小说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改造。

三、“小说”与“革命”终成眷属

黄锦珠在《晚清时期小说观念之转变》一书中提到,“‘小说界革命’一词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内提出以后,很少再被沿用或讨论,即使梁启超本人也几乎未再提起”。黄锦珠:《晚清时期小说观念之转变》,页123。有趣的是,不光这“小说界革命”出现在梁氏这篇论文的最后,好似一个尾巴,其时“革命”话语在梁氏那里也几成强弩之末。这里我想进一步从“小说”和“革命”两词词义现代转换的内在逻辑来说明“小说界革命”被推迟的原因。“小说界革命”在今天的理解,意谓小说作为一种文类的自身的变革,这“革命”的用法如“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等一样,这不足为奇。但在梁启超时代,情况大不一样。这两个词在中国本土各有长长的历史,都含有强烈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的变迁相浮沉。一般来说,“革命”与至尊的皇冕帝号相关,“小说”属于不齿于士夫的“小道”,因此它们的现代结合——由于雅、俗的文类分野所决定——不像“诗界革命”或“文界革命”那么较少困难。因此“小说”和“革命”之间的联姻,各自必须经历一番脱胎换骨,一种意义的裂变,才能在新的价值基础上成其好事。梁氏作为它们的仲介,之所以显得犹豫,除了别的原因,一方面出于具体策略上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一时难以排除它们所负荷的阴暗的历史记忆。

“革命”在传统中国一向属政治话语,根据儒家经典所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说法,基本上指的是以暴力手段改朝换代。梁氏最初提出“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这“革命”从日本的翻译语借来,源自英语revolution,意为广义的变革,不光指政治上,也指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当时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思想已在国内蔓延,人们所理解的只是那个传统意义的暴力“革命”。因此像“诗界革命”这样的口号在它的“革命”新义被理解和接受之前,很可能被旧的“革命”吃掉,在旧的机体里转换成暴力革命的激素。事实上梁和他的一些追随者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一再鼓吹“诗界革命”,不少诗作在表达反清的愤怒情绪时,已经和激进革命的思潮相汇合。

但是改良派的主要人物如康有为、黄遵宪(1848—1905)等,对梁启超这样使用“革命”的反应是冷淡或忧虑。如严复(1853—1921)忿然反诘道:“且文界复何革命之与有?”因为梁文批评了他的翻译文体“太务渊雅”,不便于“播文明思想于国民”。《原富》,《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2月)。严复又说:“若徒为近俗之辞,以取便市井乡僻之不学,此于文界,所谓陵迟,非革命也。”《与新民丛报论所译原富书》,《新民丛报》,第7号(1902年5月)。这里的焦点是文体和语言,反映了两人在启蒙民智方面的不同取向,背后是政治分歧。严复此时更趋保守,正如他在翻译上坚持用“战国汉唐”文体来过滤西方思想,他在传统的政治“革命”的语境中理解并指斥“文界革命”。在他的眼里,梁氏如此滥用“革命”,简直是投机、冒险,向“革命党”献媚。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此时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严复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的确,他是近代最早肯定小说的先驱者之一,如果说,他当初已经对“浅学之人”受“说部之毒”深怀警惕,那么这时他更反对用“近俗之辞”作为启蒙民智的手段,则意味着他对小说持一种根本否定的态度。在他看来,“小说界革命”这一口号不啻表现为彻底的荒唐和无知。

作为新旧思想日日交战于胸中的梁启超,不会不意识到,在“小说”和“革命”还没有重新界定之前,把这两者拉郎配,是一种“危险的联姻”(adangerousliaison)。和“诗界革命”或“文界革命”不同的是,在“小说”和“革命”之间,有一个特殊联结点,即群众。梁把小说比作“空气”和“菽栗”,中国人“日日相与呼吸之餐嚼之”,小说对大众的影响力当然不是属于高雅的诗文所能比拟。至于传统的“革命”话语,根据历来儒者的诠释,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民心向背是“天命”的召示,也是“汤武革命”法定化的依据。这个群众问题从一开始就使改良派感到困惑,在理论上抽象肯定和实际上恐惧之间游移不定。尤其是随着反清思潮的急速高涨,群众之于“革命党”如鱼得水,却更使改良派陷入窘境。终于,使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得到解决的是梁启超。他迅速发展出一套理想的以君主立宪为前提的“群治”和“新民”的理论。所谓“新民”也是他设计的体现资产阶级公民为蓝本的“国民之魂”——一个自觉的、爱国的、有公德、有学养、有进取心的新民族。

主要是这个“新民”理论,给“小说”和“革命”注射了新的生命,使这两者终成眷属。在标举“群治”时,政治与文学交相错缠,既蕴涵令人沮丧的历史现实,亦带着未来乌托邦理想的投影;小说既是自为的“群治”之物,却必须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的“治”“群”之具。简言之,“新小说”的出台,已含有梁氏一番深谋远虑的考虑。绝非偶然的是,正是在发动“小说界革命”之后,在1902年12月发表的《释革》一文,针对他以往发表的暧昧的激进言论事实上已为反清运动提供了弹药的窘况,梁氏郑重声明他所宣传的“革命”,包括“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等,指的是“人群中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的“变革”,这“革命”是日人从英语revolution翻译过来的,与中国汤武式的易姓“革命”毫不相干,与政治暴力绝缘。《释革》,《新民丛报》,第22号(1902年12月)。更重要的是,此时他在《新民丛报》上连载的“新民说”也勾画出大致的轮廓,在未来国族想象的框架中勾画了理想的“国民”形态。与这些理论阐述相映照,“新小说”与“群治”的现代意义显得更为充分与显豁。

四、“群治”出台:以“新民”为国族想象主体

关于梁氏的“新民说”,史家间作了很多讨论。如果从“小说”的视窗来观察,或另有一番风景。如张灏指出,在“新民说”中,“群”的概念居核心位置,源自康有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信念。1902年梁氏“新民说”出炉时,“群”的含意发生转折,即疏离了康有为的“天下”群体的和谐理想,而在“国家”的范畴内界定个人与群体的理想秩序。HaoChang,LiangCh’ich’aoandIntellectualTraditioninChina,18901907(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1),pp.150155.另见狭间直树:《〈新民说〉略论》,《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页74—75。或如狭间直树认为,“梁启超所说的国家,国与民被严整地合到了一起,而且作为有机体承担着各自的功能”。但这里我觉得更有启迪的是狭间把这一“新民”的国家看作一种“理念投影形态”。狭间直树:《〈新民说〉略论》,《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页79。确实,梁氏的“新民说”也好,“群治”也好,都是特殊的理论话语形态,具有强烈的“想象”的特征。这里所谓“想象”,分两层意思。首先在“国家”范畴中展开的“群”的概念本身犹如安德森所说的“想象共同体”。

安德森的“想象共同体”一语点破民族意识建构于个人及群体有限的想象之上,及其作为某种特殊类型的“文化制成品”。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页4。尤其是报纸和小说通过资本主义印刷媒体的传播,更史无前例地唤醒读者的民族想象。在中国,民族认同以同种同文为基础,源远流长,且在历史上形成于同异族的冲突中。参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中国学术》,3卷4辑(2002年),页187—206。然而越来越具危机感从世界民族之林的情景中界定中国性,却是19世纪中叶之后的现代现象。参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一书,对19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形态和观念的演变作了多角度的探讨。另一层意思是梁的“新民说”在他的“想象”过程中不断展开。如果追溯到戊戌期间梁氏和改良派之间对于“群”的讨论,可发现对国族想象的不同表述事实上反映了他们集体的“文明的憧憬”——对民族和国家典范的追寻。参鲍绍麟:《文明的憧憬:近代中国对民族与国家典范的追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此书殊具灼见,然而史料爬梳有欠周详处,如忽略日本明治时代对法国革命的接受情况。参陈建华:《“革命”及其流传——王韬与“法国革命”东渐》,《读书》,1998年第6期,页80—86。对政治典范的选择大致摇摆在法国革命式抑是英日立宪式的政体之间,遂形成他们之间激进与保守的分野。

同类推荐
  • 我和这个世界不一样

    我和这个世界不一样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真诚的文字记录了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对教授过自己的老师怀念与感恩,对曾经同学、朋友及共同度美好时光的回忆;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的看法并给予包容和理解;对他乡之游的所见所感等等,让我们看到了95后的独特思维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拷问,从而了解他眼中世界的样子。如果你是一个90后的少年,你会从中间看到自己,如果你已不再年少,这些文字也会让你停下来,找回属于曾经的回忆。
  • 女人芬芳

    女人芬芳

    本书为笔者文集,包括散文、诗歌及社会写真三个部分,其中,社会写真为过去已发稿。散文中,仅有部分为已发稿,其余为新作。散文诗及诗歌均为新作。共计12余万字。
  • 这辈子活得热气腾腾

    这辈子活得热气腾腾

    这原本是一些写给没有人的文字,是一个人写给世界的情话和狠话。这本十年写就的书完整展现了一个不向生活认怂的人所会经历的世界。接手第一个剧本就被骗的迷茫与无助,28岁被催婚的委屈与惶恐……作者写尽了人在各种境遇中的无奈和进退两难。在那些眼泪,那些温暖,那些自嘲与自尊中我们看到: 人生艰难时,犹豫不决时,在恐惧要先于生活压垮你时,走错路不是最糟糕的事,害怕走错才是;受伤后最难的不是止痛,而是还有像没受过伤那样去爱的胆量。或许一个人永远无法拥有80而无悔的人生,却可以保有在80岁都敢重新开始的勇气。这,就是我们为之努力的东西,就是让生活热气腾腾的东西。
  • 行走的中国

    行走的中国

    作品集以重大的社会变革为背景,从具体的城市、乡村撷取题材,视角独特,激情澎湃,气势恢宏地全方位展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画卷。
  • 中华对联(第六卷)

    中华对联(第六卷)

    本书是一套中国关于对联的 作品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普及读物。
热门推荐
  • 血色的爱

    血色的爱

    这是两个血族贵族之间凄美的故事。他可以为了她放弃王位,她可以为了他以身赴死。就是这样,血族的爱情就是如此纯洁,即便是用献血染红的爱。
  • 雪夜逆风行

    雪夜逆风行

    一场古怪的梦,偶然间看到阴兵借道,左羽发现自己所处的大唐并不是那么平静。掌握了更高层次生灵信息的凡人都得死!为了活着,为了天下苍生不任人宰割,左羽踏上了修行的道路。三星堆、楼兰古城、亚特兰蒂斯这一切文明的消失竟然和仙的战争有关。站得越高,越觉得自己渺小。在修行的路上走得越远,才知道敌人的可怕。“纵身死道消,我也要去阻挡你们的脚步!”雪夜逆风行,左羽向天呐喊。
  • 鬼妈妈的恐怖故事簿

    鬼妈妈的恐怖故事簿

    父母离异的小姑娘安心一直与父亲一起生活。十二岁时,父亲因公要常驻非洲某国,因此送安心去到独居的母亲身边。母亲居住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母亲有一所又大又旧的古屋,安静,典雅,还有些诡异。某日,安心进到母亲书房中,发现一本厚厚的破旧红色笔记簿,从此,走入了一个个或恐怖或诡秘的故事里。
  • 倾世女帝之桃花朵朵开

    倾世女帝之桃花朵朵开

    【轻松搞笑/一女多男/女强宠文】一位手段狠绝的商业女王;一位知礼温婉的宰相千金。当商业女王变成了闺阁千金,在风云暗涌的凤天大陆上,又开创了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大概是掉节操、洒狗血的时代吧!某女曰:“毛爷爷说过,不以成亲为目的的钓凯子都是耍流氓,就让本宫成为这天下最大的流氓吧!”众臣吓得跪地,“吾帝请三思啊!”“不,丑拒!”///一个不怕“吃”得撑死的小狐狸VS一群自以为魅力无敌的大灰狼……到底谁作得最死呢?勾搭之、故纵之、扑倒之……就挥挥了?次奥!#论司徒长空最拿手技能#——吃干抹净跑路快,死不认账赖账die;横批:不作不死。
  • 我欲斩仙

    我欲斩仙

    神州大陆,一位叫做何天的少年,将在此处谱写一个流传万古,至尊无敌的神话,且看主角如何在次次危机之中脱难,最终称霸九天十地,唯我独尊!
  • 异世暗黑魔逍遥

    异世暗黑魔逍遥

    《天魔神功》是一本需要死阴之体和混沌之气修炼,可以容纳一切属性能量的绝世魔功,就连创始人天魔都无法修炼到极至。主角一次意外巧合下练得此功。当练到顶层之时,在被自己内力吸收的空间乱流中失去肉身,而灵魂却来到了混沌空间。在一个剑与魔法的世界又能创出怎样的奇迹?
  • 总裁很霸道,宠翻呆萌妻

    总裁很霸道,宠翻呆萌妻

    说她是傻白甜?谁叫她命好人美天然呆。说她勾引上司还装纯洁?不好意思,上司就是喜欢她天真无邪。一言不合就爱上霸道总裁,再言不合就直接同居,总裁日常只有宠宠宠,掉进蜜堆儿里了!只不过有一些不长眼的亲戚朋友恶毒女,把她当小白兔随意欺负,那不好意思了,终极大招召唤总裁大人!
  • 这个皇后不简单

    这个皇后不简单

    做噩梦醒来后竟发现自己穿越到了一个历史中没有的时代,称为三万后宫佳丽中的一员,表面的皇后身份背后竟然是别国的刺客?表面的情深都是假的?假戏真做,究竟谁输谁赢?这个皇后,不简单
  • 武魂破天

    武魂破天

    杨天辰穿越重生为世家废物弃少,得宝塔内圣王残魂相助。开启三瞳血魔龙武魂,拥有三大异瞳。脚踩恶人骨,身染万魔血,杨天辰携美闯荡异世。登凌武道巅峰,成就不朽人生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