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怀居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
孔子说:“作为士人而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成为士人了。”
【故事链接】
宋真宗时,寇准在做了宰相后,没有营建新府第,仍住在原来的房子里。
有一天,寇准在狭小的客厅里设宴,招待远道来访的处士魏野,特请幕僚们陪坐。正喝酒尽兴时,幕僚们互相使个眼色,起身对寇准说:“学生们有一句话,始终不敢启齿,愿趁今日欢宴魏处士时,一吐为快,不知相公肯听否?”寇准笑容可掬地说:“诸公勿虑,请讲!”幕僚们拱手说:“相公为大宋首辅,竟在这样狭小的客厅里宴客,岂不有损于我朝尊严!为相公计,宜速建一座宏丽的相府,方可名实相副!”
寇准正色说:“为相者,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励,上辅圣主致太平,下督百官勤职守,方为本分。请问诸公,营建私第何益于修身、齐家?不能修身、齐家,将何以治国、平天下?”
停了一会,他又继续说:“本相躬行圣贤之道,怎会有损于我朝尊严?”幕僚们闻言,面露羞愧之色,低头不语。
这时,一直在旁冷眼相看的魏野朗笑一声,说道:“我早闻寇公清廉,但居所如此狭小简陋,却是没有想到的啊。”他还当场作了一首《呈寇公》诗,其中的名句是:“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仁者必有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在言论上必会有所表现,但在言论上有所表现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故事链接】
在西晋末年的流民起义军中,一些有政治野心的地主官僚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趁机起兵反晋,扩张自己的势力。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荆州一带有个叫杜曾的小官僚,利用流民起义的力量,攻城略地,发展自己的势力。
他在打败晋荆州刺史陶侃以后,带着人马向沔江边的宛城进发。
此时,驻扎在宛城的是晋将荀崧,其手下兵力不多。他见杜曾带兵把宛城团团围住,赶紧召集将领和谋士商量对策。荀崧说:“如今强敌压境,城内缺兵少员,粮草又不充足,这可如何是好?”众人无言,实在没有办法可想。最后,一个谋士上前建议:“将军的老友石览,现在在襄阳做太守,何不派人到他那里请救兵?!”经谋士一提醒,荀崧觉得很有道理,就立即提笔写了一封求援信,向石览求救。信写好后,荀崧问:“谁能冲出重围,把这封信送到襄阳去?”问了半天,竟无人敢冒风险接受这个任务,荀崧无奈,只得把信收好,在厅里来回走,忽然间,从后厅走出来一个梳着一根大辫子的小姑娘。她带着几分稚气,大声说:“爹爹,女儿愿去!”荀崧抬头望去,竟是自己的小女儿荀灌。他不由地叹息,荀灌见父亲不放心,连忙说:“爹爹!女儿平日跟将士们练武艺,学会了刀枪弓箭。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冲出重围,去给石览叔叔送信,您尽管放心。”
荀崧尽管有些舍不得女儿,但眼下没有别的办法,就答应了她的请求,把求救援兵的重任交给了她。
荀灌挑选了几十个精明强悍的壮士一块同行。荀灌对随同的壮士们说:“不要恋战,且战且走,只要进了山,他们就没有办法了。”说着,她手举宝刀和敌兵拼杀了起来,边杀边向前冲去。几十名壮士也一拥而上,打散了敌兵。等杜曾闻讯赶来的时候,荀灌他们早已跑到深山密林里,无影无踪了。很快,荀灌和士兵一块到达了目的地,搬来救兵,为父亲解了围。
荀崧摆出酒宴庆祝胜利。宴会上,人们谈起荀灌突围搬取救兵之事,一致赞扬。从此,荀灌突围救城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
爱之劳之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
【故事链接】
公元前265年,秦国起兵攻打赵国,秦国攻下了赵国三座城池。在当时,赵王王子刚刚登基,国家大事由太后办理,由于国家衰弱,只好向齐国求援。
齐人说:“一定要让长安君做人质我们才发兵。”
长安君是太后的小儿子,最受太后宠爱,太后舍不得他,就没有答应。
齐国不肯发救兵,赵国大臣极力劝谏,太后明明白白地告诉左右大臣,说:“谁还敢来劝说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我一定吐他一脸口水!”左师触龙求见太后,太后正发怒,气冲冲地坐在那儿等触龙进来。
触龙迈着小步慢吞吞地走进来坐下,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已经有很久没来看望太后了,想自己原谅自己,又恐怕太后身体有所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太后说:“我行动也要靠小车推着。”
触龙又问:“饭量没有减少吧?”
太后说:“只吃米粥罢了。”太后脸上的怒气这时稍稍缓解。
触龙对太后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很小,没有出息,但我老了,私下里最疼爱他,希望能给他补一个宫廷侍卫的缺职,在我还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您。我在这儿不得不冒昧地向您请求。”
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最小的儿子吗?”
触龙回答:“比起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太后笑着说:“胡说,哪里能跟女人相比。”
触龙说:“我私下里认为您疼爱长安君远远不及疼爱您的女儿燕后。”
太后说:“你说错了,疼爱燕后没有像疼爱长安君那么厉害。”
触龙说:“父母越是疼爱儿子,那么为他的将来打算得也越长远。当初您送燕后出嫁,抱着她的脚哭泣,因为一想到她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心里就忍不住悲伤啊!出嫁以后,总会时常思念她,祭祀祖先的时候就会为她祈祷说:‘千万保佑她,别让她被赶回来。’这难道不正是为她的长远打算,希望他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吗?”
太后说:“是啊。”
触龙又说:“从现在算起上数三代,赵王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继续当官的吗?”
太后说:“没有。”
触龙说:“因为他们地位崇高却没有为国家立功,俸禄丰厚却没有为国家流汗,而且还拥有许多国家的重器。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赏赐他许多国家重器,却不趁现在您还在时,让他多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长安君将凭借什么在赵国存身呢?”
太后终于醒悟,语重心长地说:“是啊,随便你派他做什么吧。”
就这样,赵太后准备了上百乘车辆给长安君,派他去给齐国当人质。齐国见赵国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就立刻派出了支援赵国的兵将,消息很快传到了秦军耳朵里,秦军无奈只好撤兵了。
贫而无怨,富而无骄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故事链接】
殷仲堪是东晋时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人。
在晋孝武帝时,殷仲堪担任荆州刺史时,正遇上水灾歉收,他吃饭通常只是五个碗盘,此外没有其他菜肴。饭粒掉在盘中或席上,总是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意在为人表率,也是因为他本性真诚、质朴。他常常告诫子侄们说:“不要因为我担任一州的长官,就认为我会抛弃平生的志向,现在我坚守心志,毫无改变。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登上了高枝,就丢掉他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我的话!”
事君勿欺可犯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
子路询问如何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触犯他。”
【故事链接】
寇准曾做过宋太宗的宰相。他非常有学问,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叫人心服口服。他为人很正直,经常给皇帝直言进谏。
有一年春天闹旱灾,农民好不容易才种活了一点庄稼。可到了秋天又闹虫灾,很多农民一点收成都没有,老百姓只好挖野菜,吃草根,生活非常困难。宋太宗得知以后,把大臣们都召集到一起,商量该怎么办。
有的大臣根本就没什么主意,又想趁机讨好皇帝,就说:“这些天灾都是上天安排的,即使是古代圣明的皇帝在位,也是难以避免的。请陛下不要太担心。”
寇准本来就看不惯这些不学无术的官员,他们做官,不光不替老百姓着想,还欺压老百姓。于是寇准趁着这个机会对宋太宗说:“天下闹灾荒,是因为朝廷里有处理事情不公正的地方,灾荒是上天的惩罚。”
宋太宗一听就生气了,寇准的话太刺耳了!皇帝满脸不高兴,一把推开椅子想离开。这时寇准竟上前一步,扯了扯皇帝的衣袖,轻轻地说:“请不要生气嘛!有话好好说。”宋太宗愣住了,做了这么多年皇帝,还从没有谁敢拉过他的衣袖呢!过了一会儿,寇准慢慢地说:“陛下,您不是曾经鼓励我们要说真话吗?我今天说了真话,您怎么就生气了呢?您这么做,以后谁还敢说真话呀!”
宋太宗终于回到座位上,气也消了,说:“你说吧!什么地方不公正了?”
寇准神情严肃地说道:“前两天,有两个官员都犯了贪污国家财产的罪行。其中贪污数目小的,被判了死刑;另一个贪污了上千万的财产,却只被打了几棍子。您说这公平吗?您知道这样做是为什么吗?”停了一下,寇准又接着说:“因为只被打了几棍子的那个人,有个在朝廷做大臣的哥哥。”宋太宗大吃一惊。这时那个为弟弟开脱死罪的大臣“扑通”一下跪在地上,磕头认罪,求皇上饶命。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在这个职位上,就不要过问那个方面的政事。”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故事链接】
汉宣帝时,丙吉担任丞相,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很受世人拥护。有一年春天来临时,他和下属到郊外去。刚走到街上,前边两伙人持械打斗,有人已被打得横死街头。丞相问也不问继续走路。出了京城到了郊外农村后,看见一头耕牛在路边喘气,口吐白沫。丙吉派人去把牛的主人找来,问道:“为什么牛口吐白沫?是不是病了?”
牛主人回答:“这牛性子不好,逃走了,刚才被我追打回来,跑得很急,就喘气、吐沫,不是病。”丙吉又问别人家的牛有无生病或闹瘟疫的。
牛主人回答说,今年没有听说有牛瘟,都下田耕地了。
丙吉这才放心。随从觉得丞相不近情理。看到人打斗,有人被打死街头,连问也不问;而看到一头牛喘气反而问得这么详细,这不是重牛轻人吗?
丙吉听到了随从的议论,就耐心地告诉说:“京城街上打架死人,是当地官员的责任,是他们管辖范围内的事。当丞相的不能代替地方官员。现在春天到了,正是春耕之时,这是大事,不可以掉以轻心,这是丞相该关心的事。如果牛生病,流行牛瘟,就影响春耕。这关系到全国全年的粮食生产和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我关心牛,不管人打架。”
言过其行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感到耻辱的是,说得多,做得少。”
【故事链接】
赵括是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他从小熟读兵书,所以对用兵之道说得有条有理,这样,别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合格的将才。但是,他的父亲却不这样认为。他甚至说:“我的儿子将来不做赵国的将军,那倒是赵国的福气;万一不幸让他当上赵国的将军,那他一定是个败军之将。因为他从没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一旦真的领兵打仗,绝对会出问题!”
知子莫若父,赵奢对儿子的看法十分正确。秦昭王四十六年,秦王派大将王龁攻打赵国的上党,赵国大将廉颇奉赵王之命率兵二十万救援上党。他采取固守政策,坚守长平,和秦军相持了四个多月,秦军没能攻下长平。
于是,秦王采用宰相范雎的离间计,到赵国去散布谣言说:“秦兵所惧怕的,只有赵括一个人。廉颇是个无能之辈,再过些日子,他就要投降了。”
赵王听信了谣言,便派赵括去代替廉颇领兵。赵王召来赵括,问他说:
“你能击败秦军,为国争光吗?”
赵括大言不惭他说:“要是碰上秦国名将白起,那我还得考虑一下对付的办法,现在是王龁领兵,我一定把他打得落花流水。”
赵括在接掌廉颇兵权以后,立即改变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围困。这时,秦王悄悄改派白起为主将,而以王龁为副将。结果,白起大败赵括,赵军四十万人马被俘后全被活埋,而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也在突围时中箭身亡。
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国家的有生力量,国家的元气大伤,再也没有恢复到战前的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