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起,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他还得意地把今天的事讲给他儿子听,觉得功劳没有白费,一天之内,就帮助禾苗长了一大截,可他儿子去田边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正说明:违反事物发展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①夷狄②,不可弃也。”
【注释】
①之:动词,到。
②夷狄:我国古代称东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和狄。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日在家态度端庄恭敬,办事严肃认真,对待别人要忠诚。即使到别国去,也是不能废弃的。”
【故事链接】
汉武帝时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带着助手常惠和一百多名士兵,以及许多金银绸缎等礼物,护送以前扣留下来的全部匈奴使者,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把匈奴使者交还给了单于,并且送上礼物。匈奴单于见汉朝送来那么多礼物,反而骄横起来。苏武为了维护双方的友好,尽量耐着性子跟单于打交道,准备完成任务后,好快点返回汉朝。正在苏武准备回汉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原来,早在苏武出使匈奴之前,汉朝使者卫律投降了匈奴,并且死心塌地地为单于出谋划策。卫律的部下有个叫虞常的人,是个忠于汉朝的血性汉子。他本来认识苏武的副使张胜,就暗地和张胜商量除掉叛徒卫律。张胜很赞成虞常的打算,并资助了他一些财物。但计谋被泄露,虞常被单于逮捕,交给卫律处置。
卫律把虞常杀死,以此来威胁苏武。张胜害怕了,跪下投降,并承认了与虞常同谋。于是,卫律劝苏武投降,他举着宝剑对苏武说:“你不投降,我就杀了你!”苏武面不改色地迎上去说:“你胆敢杀了我,汉朝定会发兵踏平匈奴,你会死无葬身之地。”卫律看苏武那样镇定,知道用武吓不倒他,只好向单于报告。单于听说苏武这样坚定,就更希望他投降,便让卫律去劝苏武投降。
苏武听卫律让他投降匈奴,怒气冲冲地说:“卫律你这个无耻之徒,你做了汉奸,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面来同我说话。”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向单于报告。单于便把苏武下了地窖,不给他饮食,逼他屈服。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就扯一些皮带、羊皮片什么的啃着充饥。
过了几天,单于见折磨他也没用,只好把他放出来,说要封他为王,苏武说什么也不答应。单于只好又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边去放羊,还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这么说无非是想把苏武长期监禁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边,身旁什么人都没有,和他做伴的只有那一群公羊和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苏武拿着那根旌节从不离手,连晚上睡觉也搂在怀里,他总想着有一天,拿着旌节回到自己的国家。冻饿练就了他铮铮硬骨,苏武在北海一待就是十九个年头。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跟汉朝进行议和。汉朝提出要求说要放回苏武等被匈奴扣押的汉朝使者。苏武出使的时候,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壮年汉子,他在匈奴度过了十九年异常艰苦的岁月,回来已经是个须发全白的老年人了。他坚强不屈,不怕磨难,永不失节的非凡事迹,轰动了朝野上下,不论是做官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一提起苏武的名字,没有一个不钦佩的。
君子和,小人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①和而不同:朱熹《集注》云:“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此处的“和”应释为和谐、协调,“同”应释为盲从附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讲求协调。”
【故事链接】
春秋时,齐景公有一次打猎回来,梁丘据出来迎接。齐景公看到后高兴地说:“还是梁丘据跟我‘和’啊!”
晏子说:“大王,梁丘据跟你不过是‘同’,根本算不上是‘和’啊!”
齐景公不解地问:“‘和’与‘同’不一样吗?”
晏子说:“不一样。‘和’好像做羹汤,味道太淡就加调料,味道太浓就加水冲淡。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国君认为可行,臣子要指出其中不可行的因素。而如今梁丘据却不这样,国君认为对,他就说对;国君认为不对,他就说不对。这就如同用清水去调剂清水,所以,你和梁丘据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同’,而不应该是‘和’。”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解释后,不住点头认可。
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道:“乡村里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说:“不能肯定。”
子贡又问道:“乡村里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样啊?”孔子说:“不能肯定。最好的人是乡村里的好人都喜欢他,乡村里的坏人都厌恶他。”
【故事链接】
晏婴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在齐国任国相。先前齐景公派他做东阿地方的长官,做了三年,景公听到了不少反对晏婴的意见,决定免掉他的官职。晏婴一听要罢他的官,镇静地说:“我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恳请大王让我回东阿再干三年,保证让您听到对我的赞赏。”景公听罢,稍加思索,也就答应了。
在后来的三年里,景公果然听到了一些赞赏晏婴政绩的话,非常高兴。于是又召见晏婴,高兴地对他说:“这三年你干得很好,不少人都夸奖你呢。我要重重赏赐你。”晏婴却坚决不肯接受。景公感到奇怪,问道:“你为什么不接受我的赏赐?”
晏婴说:“前三年我治理东阿,惩罚盗贼,那些犯法的坏人就仇恨我;我提倡勤劳节约,那些奸懒放荡的游民就厌恶我;我断案公正,那些土豪权贵就咒骂我;大王身边的亲信的合法要求,我就办,不合法的我就拒绝,这些人就埋怨我;为大王宗族和贵戚办事,我对他们不特殊优惠,这些人就攻击我。所以,前三种人在外边讲我的坏话,后两种人则在大王耳边说我的不是,因此前三年大王听到了不少反对我的意见。后三年,我一反过去的做法,因此,大王听到了不少赞赏我的话。以前大王要罢我官时,我倒应当受到奖励;现在大王要奖赏我,我倒应当受到惩罚,所以我才不敢接受大王的赏赐。”
齐景公听了晏婴的这一席话,才恍然大悟,发现晏婴原来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决定予以重用,让他做了齐国的国相。
泰而不骄
子曰:“君子泰①而不骄②,小人骄而不泰。”
【注释】
①泰:平安,坦然。
②骄:傲慢。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傲慢;小人傲慢,却不安详舒泰。”
【故事链接】
西周时期,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民怨四起,各地暴动不断,政权很不稳定。到周幽王当政时,情况更是糟糕。他统治期间,对百姓加重剥削,再加上地震与旱灾,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周幽王又骄奢淫逸,根本不把人民死活放在心上。他重用太师尹氏,让他掌管朝廷大权,致使政治日趋混乱,国势日趋衰败,人心离散。
当时,有个名叫家父的大臣对这种状况非常忧虑,希望周幽王能看到政治上的危机,维持周王朝的天下。于是他写了一首诗,一方面揭露太师尹氏的罪恶,一方面表达老百姓的忧愤。这首诗共十节,第一节写道:
“巍峨的终南山啊,层峦叠嶂岩石垒垒。
太师尹氏威名显赫,人民的眼睛都盯着你看。
心里忧愁得像火在煎熬,但也不敢将你笑谈。
眼看王业已衰国运将断,为何你却看不见!”
周幽王很傲慢,根本听不进家父等人的劝阻,一味寻欢作乐,致使国力衰竭。后来申侯联合犬戎等国共同进攻西周王朝,周幽王兵败身亡,西周也到此结束了。
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断、质朴、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故事链接】
春秋时期,诸侯争当霸主。齐景公时代,楚国威镇诸侯,各国都很怕它,纷纷派使者同楚修好。当时楚国是一个大国,齐景公也想跟楚国建立友好关系,就派晏子出使楚国。同时想了解楚国的实力,齐景公也梦想着恢复齐桓公时代的霸主地位。
楚国当时正在鼎盛时期,根本不把齐国放在眼里。楚灵王听说齐国使臣晏子求见,按说,晏子当时任相国,访楚表示友好,按诸侯公卿互访礼节,楚国也该派相应官员出城迎接。但楚灵王又得知他身材矮小,决定戏耍他一番,就下令紧闭城门,只在旁边开一个5尺高的小洞,让晏婴进来,晏婴说:“到狗国去才钻狗洞,请问你们大王,这是什么国?”楚灵王无话可说,讨了个没趣,只得打开城门迎接晏子入城。
晏子来到楚王宫廷门前,遇见楚国许多官员,一个个衣冠楚楚,等候朝见楚王。晏子下车,不卑不亢,与他们施礼相见。有人见晏子穿着朴素,便耻笑他是一毛不拔的“鄙吝之徒”。他说:“大丈夫贵为相国,你出使外邦,穿着破旧的皮裘,拉车的马很瘦,难道你的俸禄很少?”
晏子讥笑他说:“你的见解太肤浅了。我自从当相国以来,父族皆穿皮裘,母族都能吃肉,妻族也无冻饿之虑。民间之士,靠我晏婴维持生活的有七十多家。我家生活俭朴,但三族人的生活比较富裕;我穿着简朴,看起来鄙吝,但我周围的亲友都丰衣足食。这正好显示了君主的恩宠,难道不好吗?”
楚王见了晏婴后,存心要再奚落他,第一句话就问:“齐国难道缺人吗?”
晏子说:“齐国人多得很,哈气成云,挥汗如雨,行人摩肩,怎么能说缺人?”
楚灵王说:“既然有人,为什么派一个小矮子来访问我国呢?”晏子便反唇相讥:“敝国派出使者有个规定,贤士出使贤国,非贤士出使非贤国。大高个儿出使大国,小矮个儿出使小国。我个儿矮小,又不是贤士,故派来楚国。”
楚灵王见晏子唇枪舌剑,能言善辩,无法难倒他,心中暗自吃惊,但也对他无可奈何。
临到设宴相待时,楚国还安排了一幕丑剧来侮辱齐国人。宴会进行不久,忽然有三四个武士,捆着一个囚徒从殿下走过。楚灵王故意发问:“囚犯是哪里人?”武士答道:“齐国人。”灵王问:“犯什么罪?”武士答道:“当强盗,抢劫。”灵王便转过身来问晏子:“齐国人当强盗,是不是习以为常,成了习惯?”
晏子明知楚王故意侮辱他和齐国,便说:“大王听说过没有?淮南的橘柑种到淮北,就会变成枳,味道也由甜变苦。为什么会变呢?因为南北水土气候都不相同。同样的道理可以用来解释大王提出的问题。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安居乐业,奉公守法,是很好的臣民,但是,到了楚国就变了,不是当窃贼,就是当强盗,这也许是由于水土不同而造成的结果。”
楚灵王听了晏子的回答,沉默了很久未说话,心中感到很不是味儿。但他最后由怒变喜,称赞晏子说:“早听说你博学多才,善于应对,今日寡人目睹,果然名不虚传,令人敬佩。”
楚王给晏子送了一份厚礼,热烈送他回国。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①,怡怡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①偲偲: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
②怡怡:和顺的样子。
【译文】
子路问孔子道:“怎么样才可以称做士呢?”孔子说:“互相切磋,和睦共处,可以称做士了。朋友之间相互切磋,兄弟之间和睦共处。”
【故事链接】
商朝时,有个叫孤竹国的小国。国君非常喜欢小儿子叔齐,经常对别人说:“叔齐很聪明,而且有才能,假如我死了,就让他来做国君吧!”后来,他立下遗嘱,立叔齐为孤竹国国君。
但是,叔齐不愿意违背长子继位的规矩,他找到兄长伯夷,请求伯夷来做国君。不管他怎么恳求,伯夷就是不答应,并推辞说:“你做国君是父王的旨意,我们怎么能不遵从父命呢?这是不孝啊!”伯夷执意不继承王位,叔齐没办法,只好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叔齐又去找伯夷,没想到伯夷竟然不见了。原来伯夷见说服不了叔齐,为了让他安心地做国君,自己收拾好行装趁夜色偷偷地走了。叔齐很伤心,他知道大哥是不愿意看到自己为难而离开王宫的。
伯夷逃走了,叔齐死活也不肯做国君,他心想:我如果违背继位的规矩,天下人都会耻笑我的!他决定出去寻找大哥,和大哥一起生活,就收拾好随身的衣物,悄悄地走了。
叔齐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伯夷,兄弟相见,感慨万千,他们相聚后,决定不再回孤竹国,打算找一个和平安稳的地方长期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