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之劳之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②。”请益。曰:“无③倦。”
【注释】
①子路篇记叙了孔子对门下弟子及旁人问政、问人、问事、种田所作的解答。
②先之劳之:先,引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③无:同“毋”,不要。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地工作。”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又说:“不要懈怠。”
【故事链接】
孙策是东汉时的勇士,他勇猛过人,力大无比。他在短时期内削平了江东的割据势力。孙策善于用人,也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所以他的将士愿为其效命,谋士肯为其尽力。孙策在创立东吴政权的过程中,特别倚重士族中的杰出人物,如周瑜、鲁肃等人。孙策据有江东五郡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庐江郡。
那时,庐江太守刘勋屯兵皖城,收留了前来投靠的袁术的部下数千人马,可是又没有粮食来养活他们,只好率兵偷袭海昏县,企图夺取粮食。这个消息被孙策知道了,孙策就派孙贲、孙辅兄弟率八千人马在刘勋归途必经之地彭泽等候,自己与周瑜带两万步兵袭击刘勋的老窝皖城,俘虏了三万余人,包括刘勋、袁术的家眷。
再说刘勋偷袭海昏县,毫无所获,在返回皖城的路上,与孙辅一场恶战。孙辅年轻气盛,等刘勋的军队一到,就带领一队人马冲出拦住刘勋的残兵败将。他身先士卒,奋不顾身,短兵相接,士兵们受到激励,个个争先。这一场伏击战,直杀得刘勋丢盔弃甲,逃的逃,跑的跑,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他仅带领十几名亲随,从楚江逃到寻阳。听说皖城已被孙策攻下,家眷也被虏去,回去不得,只好投奔曹操。
孙策顺利得到了庐江郡,共占据了江东六郡,势力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名正言顺
子路曰:“卫君①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②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③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④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⑤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⑥而已矣。”
【注释】
①卫君:历来的注释家都说是卫出公辄。
②正名:即正名分。
③迂:迂腐之意。
④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⑤错:同“措”,安置。
⑥苟:苟且、马虎。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君等待着您去治理国政,您打算先干什么呢?”
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纠正它们干什么呢?”
孔子说:“你怎么这样鲁莽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所谓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得不到实施;礼乐得不到实施,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因此,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了就必定能施行,君子对于措辞说话是不能有一点马虎的。”
【故事链接】
孙武是春秋后期齐国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家。为了避齐国战乱,他来到吴国,写了一部著名的《孙子兵法》。
吴王看了这部兵书后,非常佩服,马上召见孙武,对他说:“你写的十三篇《兵法》,我全部看过了。你写得好极了,但不知你能不能训练一队士兵给我看看?”
孙武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可以了。”
吴王忽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又问他:“训练一队女兵行吗?”
孙武说:“也行。”
吴王就叫人把宫中的妃子、宫女集中起来,一共一百八十人,要孙武教她们操练。
孙武先给这些女兵讲解操练的方法要领,反复讲了几遍之后,孙武就让她们训练列队,把一百八十人分成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
训练开始后,孙武喊令,有一个人在旁边击鼓,宫女们听到鼓声,开始向前走。看着她们走得七扭八歪的样子,吴王在台上笑得直不起腰,宫女们自己也哈哈大笑。
孙武大叫一声:“停下!”还是有不少女子停不下来,在揉着笑出泪水的眼睛。孙武说:“治军要遵守军法,如果再有不听号令的,以斩首论处!”
孙武又传令开始,鼓又响了。这次,大家都能遵守孙武的号令,就是那两个队长嬉皮笑脸的,因为吴王实在太喜欢她们了,她们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孙武严肃地说:“听令!”
那两个队长不但不听令,而且哈哈大笑,这时其他宫女也跟着笑起来。
孙武非常生气,大声喊:“来人啊!”
从后面走出几个彪形大汉说:“将军有何吩咐?”
孙武说:“将这二人推出去给我斩了。”
吴王一看,大惊失色,慌忙走到孙武面前,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这两人是我宠爱的妃子,请你放过他们吧!”
孙武说:“我既然已经接受命令担任将领,将在军中,可以不接受君主的命令,自行决断。”
于是,孙武下令立刻把那两个妃子斩首。其他妃子和宫女看了,个个面如土色,更加不敢违号令。
就这样,孙武把这群宫女训练得非常好,吴王知道孙武能用兵,就任命他为大将军,让他掌管吴国的军事。
身正不令而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百姓也会行动起来;统治者自身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故事链接】
三国时,曹操为了使经济快速发展,实行屯田政策。看着成熟的麦子,为了使庄稼不遭破坏,于是下令:“严禁毁坏麦田,违者杀头。”
过了一些日子,曹操率兵去打仗。曹操骑在马上,走在田间路上。忽然,从麦田里飞出一群小鸟,惊得曹操的马四处乱跑,踏坏了一大片麦田。曹操请军法官治他的罪,军法官十分为难。曹操说:“我身为主帅,不能自杀,就把我的头发割下来代替砍头吧!”说完,用宝剑割下自己的头发,交给军法官示众。将士们看曹操如此严格要求自己,对曹操很佩服,自此以后,士兵们个个都格外遵守军纪。
富则教之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②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①仆:动词,驾驭马车。
②庶:众多。
【译文】
孔子到卫国,冉有替他驾驭马车。孔子说:“百姓真多啊!”
冉有说:“百姓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富了以后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故事链接】
吕蒙是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大将,他十五六岁的时候偷偷跑到军队中,混在士兵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出去打仗。当时敌人很强大,东吴的军队不敢前进,吕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走到队伍最前面,用手指着前面的敌人说:“这几个敌人算什么,我去把他们捉来。”吕蒙边跑边喊,就像指挥着大队人马一样。敌人一看吕蒙呼喊着跑来,还以为吴军士兵发动大规模的袭击,吓得丢盔弃甲,放弃了阵地,慌慌张张地四处逃跑。东吴军队大获全胜,吕蒙也因此受到赏识,后来就当上了将军。
吕蒙自从当兵以来,四处征战,没有时间学习。有一天,孙权对吕蒙说:“你从十五六岁起,一年到头打仗,没有时间读书,现在做了将军了,不能再不学习啦!”吕蒙说:“我实在是因为军务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呀。”孙权摆摆手说:“我不是要你做个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只要你粗略地看看各种书,多知道一些事情,能够拿历史作为借鉴就行了。你虽然很忙,但能有我忙吗?我每天还抽出点时间读书,觉得大有好处。”
吕蒙听了大受启发,开始发奋读书。每天一有时间,他就拿起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起来,从前人的书里吸取知识。后来他读了好多的书,就连一些读书人也没他读的书多。
后来,鲁肃做都督的时候,还用老眼光来看吕蒙,以为他只是个文化水平不高的武将。有一回,鲁肃路过吕蒙驻防的地方,同吕蒙聊天。吕蒙问鲁肃:“蜀国的关羽对我们威胁很大,您采取了哪些防御措施,防止他的突然袭击?”鲁肃心想吕蒙这个大老粗,能知道什么,我跟他说也是白说,于是懒洋洋地说:“到时候再说吧!”
吕蒙十分诚恳地向鲁肃介绍吴、蜀两国的形势,提出了五点建议。鲁肃听了,非常佩服,不禁走到吕蒙身边,拍着他的肩膀赞扬道:“我一直以为老弟只会带兵打仗,今天同你谈话,才知道你还是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真是文武全才呀,已经不是当年的阿蒙了。”吕蒙也笑着说:“人们离别三天,便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咱们两个人隔了这么久的日子没见面,老兄怎么能再用老眼光来看我呢?”
正身正人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治理国政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那又如何端正别人呢?”
【故事链接】
赵国东北与东胡、燕国接壤;东与中山国、齐国接壤;北、西北与林胡、楼烦、匈奴接壤;西南、南与秦和中原国家接壤。战国以来,赵国经常遭受强国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特别是赵武灵王即位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大,并且不断蚕食邻近各国的土地,把矛头也指向了赵国。面对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赵武灵王决心实行军事改革,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国家的安全,扩大赵国的势力。
一天,赵武灵王又与大臣肥义共同谋划推行胡服骑射,以教化百姓。他对肥义说:“凡为人臣,有孝悌长幼顺明之节者,得贵宠;有补民益主之功业者,为达理。如今,我欲继承先王赵简子、赵襄子的事业,拓疆辟地,但世间并没有见到有补民益主的忠臣。如果我们推行胡服骑射,敌人必困弱,这样耗力少而功大,也可以少让百姓受累。有独到见解的人,必然会遭到傲慢之民的责备怨恨。我现在准备实行胡服骑射,以教化百姓,天下人必然会议论我,怎么办?”肥义回答说:“大王既然决心不顾衣冠礼义的习俗,就不要担心天下人的议论。常言道,有高尚道德的人是不会随波逐流的,成就大业者绝不会人云亦云。愚顽之辈是预见不到成功的大事,而智者则可以预见,大王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于是,在肥义等忠臣的鼓励下,赵武灵王带头穿上了胡服。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为赵国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还扩大了疆域。
近者说,远者来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译文】
叶公询问孔子怎么管理政事。孔子说:“使国内的人安居乐业而欢悦,使远方的人来投奔。”
【故事链接】
商朝从盘庚开始传了十二个王,最后一个王叫做纣。
纣和夏桀一样,只顾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在朝歌(今河南淇县)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把搜刮来的金银财宝都藏在里面;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堆积起来,还把酒倒在池子里,把肉挂得像树林一样,号称“酒池肉林”,供他和宠姬妲己享用。他还采用各种残酷的刑罚。凡有诸侯背叛或老百姓反对他,他就把人捉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这种刑罚叫做“炮烙”。
纣的种种暴行,加速了商朝的灭亡。这时候,西部的一个部落正一天天兴盛起来,这就是周。
周原本是个古老的部落。到了姬昌(后来称为周文王)即位时候,周部落已经很强大了。周文王是一个很能干的政治家,他不准贵族打猎,糟蹋庄稼。他鼓励人民多养牛羊,多种粮食。他减轻刑罚,周部落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其他部落的人见周部落的首领如此开明、爱民,有不少投奔到周来。另外,他还诚恳对待有才能的人,因此大批有识之士都来投奔他。
周的部落很快强大起来,逐渐对商朝构成了威胁。最终,商被周所灭。
欲速则不达
子夏为莒父①宰②,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②宰:主管,总管。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处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求小利。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故事链接】
《孟子》这部书中有个有名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