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②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③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④。”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⑤斯语矣。”
【注释】
①颜渊篇记叙了孔子对门下弟子诸多提问的解答。孔子对人的含义、人和礼的关系、君子与小人之辩等都有所提及。
②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③归仁:“称仁”的意思。
④目:条目。
⑤事:从事,实行。
【译文】
颜渊询问仁德。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为都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人都会称你为仁人。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故事链接】
刘汉中宫仆射郭猗与中护军靳准都和太弟刘义不和。
一天,郭猗对相国刘粲说:“殿下您是光文帝刘渊的长孙,皇上的嫡子,四海之内莫不把国家的重任寄托于您,您为何偏把天下传给太弟呢?”
“况且我听说太弟刘义与大将军刘骥密谋,准备发动叛乱,殿下如果不相信我,可以召来大将军从事中郎王皮、卫军司马刘淳,向他们示以恩德,允许他们自首,再向他们询问,就一定会了解了。”
刘粲同意了。
郭猗私下里对王皮、刘淳说:“谋反的情况,皇上与相国刘粲都知道了,你们参与了吗?”
二人惊骇地说:“没有。”
郭猗说:“这件事已决定了处置办法,我只是可怜你们亲戚朋友都要被灭族罢了!”
说完郭猗就抽泣流泪不止。二人十分恐惧,连忙磕头哀求。
郭猗说:“我替你们考虑,你们能听从吗?相国如果问你们,你们只说‘有此事’,如果相国斥责你们不事先奏报,你们就说:‘我们的确身负死罪。但我们以前只是害怕说了也不会被相信,还会因为诬陷挑拨的罪名被处死,所以不敢说。’”王皮、刘淳答应了。
刘粲召他们来询问,两人来的时间不同,但所说的话相同,刘粲就认为刘义是真的要谋反。
四月,刘义被废黜太弟身份,改封北部王。不久刘粲又让靳准谋杀了他。刘义清秀爽朗,为人宽厚仁爱又有气度,他的死真让人惋惜。
仲弓问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如同会见贵宾,役使百姓好像承当重大祭祀(要严肃认真,恭敬谨慎),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在诸侯国做官的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事的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你的话。”
【故事链接】
陆晓慧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地位显赫,重权在握。
陆晓慧为人和气,做了大官后,也从来不对穷人摆大人物的架子。
有一次,他家乡的一个农夫来看望他,守门人见这个农夫穿得土里土气,说话笨拙,就不想让他进门。可农夫执意要见陆晓慧,守门人就进去向陆晓慧报告说:“门外有个呆头呆脑的庄稼人要见您,我看把他打发走算了。”
陆晓慧听了,说:“从乡下到这里的路很远,他一路走来也不容易啊!我应该好好接待他才对,怎么能赶他走呢!”说完,他把农夫请进屋,热情地接待了他。
有人劝陆晓慧,不要因为太谦虛而失去自己身份,使别人不尊敬自己。
陆晓慧却说:“我平生最讨厌别人无礼对待我,我怎么能用自己所厌恶的行为去对待别人呢?”
四海之内皆兄弟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取之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做事严肃认真,而且不出差错,对待别人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故事链接】
三国末东晋初期,有个叫顾荣的人,他曾在孙吴和东晋做官。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有一次应朋友邀请去做客,发现上菜的仆役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的那一份让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顾荣说:“天天端着烤肉,却不知肉味如何,天下哪有这种道理呢!”
顾荣后遭永嘉之乱过江避难,每次他遇到危险时,就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帮助他,顾荣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原来他就是过去得到烤肉的那个仆人。
子贡问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询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足够的粮食,足够的军备,百姓信任政府。”
子贡说:“迫不得已要放弃一项,先放弃三者中哪一项?”孔子说:“放弃军务。”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粮食和人民的信任中放弃哪一项?”孔子说:“放弃粮食。自古以来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对政府没有信心,国家就不能保存了。”
【故事链接】
战国初年,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国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都想统一天下。
地处西陲的秦国,因经济、文化落后,百姓蒙昧,国力衰微,常遭魏国等中原大国的歧视和欺负。这种形势逼得秦国不得不进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决心改变秦国的形象。当时有卫国人公孙鞅,欲展才学,他见到孝公的求贤令后,就投秦一试。公孙鞅见到秦孝公,阐述自己的治国理论,认为秦国要想强盛,唯有变法图新。孝公闻言大悦,与公孙鞅秉烛达旦三日。秦孝公变法决心既定,封公孙鞅为左庶长,统令变法事宜。
公孙鞅的变法措施很快获得秦孝公的肯定,就要正式出台了。公孙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把新法当回事,就想出了一个主意,叫人在南门立了一根木桩,并贴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两金子。”此告示一贴出,围观的人很多,因为扛这根木头到北门去实在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大家议论纷纷,但就是没人上前,都怕其中有诈。
看看围观者越来越多,公孙鞅又下令将赏金加到五十两。话音刚落,一个红脸汉子推开人群走到木头跟前说:“我来试试,最多不过是白扛一趟呗。”说着,他一哈腰,一用劲,一下子将木头扛到肩上,大步流星直向北门走去。左庶长公孙鞅连声夸赞这汉子是个好百姓,并当众兑现了赏金。
这件事一下子就在全城轰动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言而有信,对他下的命令一定要认真执行才是。
君子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坏事。小人却与此相反。”
【故事链接】
郑玄是东汉时著名的学者,他想要为《春秋传》(春秋时的史书)作注,还没有完成。
有一次他有事外出,偶然与服子慎相遇,住在同一个旅店里。事先他们两个人并不认识。服子慎在旅店外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释《春秋传》的一些想法,郑玄听了很久,发现他的见解很多与自己有相同之处。郑玄走近车子对服子慎说:“我早就想给《春秋传》作注,还没有完成。听您刚才的谈话,多数看法和我相同,现在应该把我已经完成的注释全部送给您。希望你能把它完成。”
这样,服子慎写的《春秋左氏传解谊》也就是《服氏注》一书问世了。
季康子问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①以正,孰敢不正?”
【注释】
①帅:通“率”,率领,带头。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政,就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走正路,谁敢不走正道呢?”
【故事链接】
春秋时期,邹国与鲁国发生了冲突。交战结束后,邹穆公不解,找来孟子说:“我的官员在这次冲突中死了三十三人,民众却没死一个。他们看着官员被杀却不去营救,真想都杀了他们。可那么多人,你看该怎么办呢?”孟子说:“闹灾荒时,老百姓四散逃亡,而您的粮仓堆满了粮食,有关部门不向您报告这种情况,这是残害百姓啊!曾子曾说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百姓们这次终于有机会报复你们了,您不要责怪他们。君王如果实行仁政,并起带头作用,百姓一定会亲近你们,也情愿为您去死了,也就不会出现看着官员被杀而不去营救的情况。”邹穆公听后,不住地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