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迁怒,不贰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③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①迁怒:把怒气移到别的事情上去。
②贰过:重犯同样的错误。
③短命: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岁。
【译文】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把学习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不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好学的人了。”
【故事链接】
车胤,晋代南平人,他的曾祖父车浚曾是三国时吴县的太守。
有一年,吴县一带闹灾荒,百姓们无粮度日。车浚上书吴王孙皓,请求发放救济粮。不料孙皓以为他想借机谋反,故意美化自己,下令将他斩首。从此,车胤家里就变得一贫如洗了。
车胤年少时读书很勤奋。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此后,车胤在父亲的教导下每天发愤苦读。家里穷得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一到天黑就没法读书,车胤感到很无奈。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发出点点亮光。他非常高兴地想到:要是把这些萤火虫收集起来,不就是一束明亮的光源吗?于是,他捉了几十只萤火虫,装在用白纱布做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晚上就借着萤火虫的光,发愤苦读起来,后来成为了一名大学问家。
一箪食,一瓢饮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③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①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②陋巷:这里指颜回的住处。
③不堪:不可以忍受。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食,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中,别人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而他却不改变他自己乐观的态度。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故事链接】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二十四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监察御史。他为官清廉,为人耿直,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先后破格提拔他为河南、山西巡抚。于谦虽然身居高官,却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祈即位,就是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专权。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翁父”。于谦看不惯他独揽朝政,从不逢迎他。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忌恨。
当时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都要贿赂朝中权贵,否则寸步难行。于谦在担任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蘑菇、绢帕、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孝敬权贵。于谦从来不这样做,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管,说:“我就带两袖清风!”
回到家里,他就写了一首题为《入京》的七绝诗。他在诗中写道: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文质彬彬
子曰:“质①胜文则野②,文胜质则史③,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朴实。
②野:粗野,鄙陋。
③史:言辞华丽,这里指虚浮、华而不实。
④彬彬:指文和质两方面配合得很恰当,既文雅,又朴实。
【译文】
孔子说:“朴实胜于文采,就未免流于粗俗;文采胜于朴实,又未免虚伪浮夸。文采和朴实应配合恰当,既文雅又朴实,这才是君子。”
【故事链接】
服虔,字子慎,东汉河南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曾任九江太守,是著名学者。他在《春秋左氏传》的研究方面很有专长,要给这部书作注释,就想参考各家学说的异同。
有一天,他听说崔烈召集学生讲授《左传》,便隐匿姓名,去给崔烈的学生当佣人做饭。每当崔烈讲课的时候,他就躲在门外偷听。在他了解到崔烈的学术观点超不过自己以后,便渐渐地和那些学生谈论他的得失。崔烈听说此事,猜不出他是什么人,但素来闻知服虔的名声,便怀疑是他。
第二天清晨,他便前往服虔的宿舍,趁他还没醒来的时候,便突然唤道:“子慎!子慎!”服虔不觉惊醒应答,于是两人就结交成为好友。
好之不如乐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故事链接】
从前有个叫于仲文的小孩,他聪明好学,每当看到父亲读书时,他就在一旁咿咿呀呀地跟着学。
有一天,于仲文要求父亲给他盖一间书房,那样的话自己就可以在书房里好好读书。父亲见他言辞恳切,又那么认真,就很快给他盖了间小草房。
草房盖好后,小仲文每天都拿着书躲到草房里。这天,父母悄悄地来到草房,从窗口向里望去。只见小仲文正津津有味地看书,每当看到精彩的地方就咯咯直笑。
于仲文一直以学习为乐,勤奋好学,长大后终于干出了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