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③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释】
①识:记住的意思。
②厌:满足。
③诲:教诲。
【译文】
孔子说:“把所见到、听到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地学习而不感到满足、厌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故事链接】
宋濂是我国明初的一代文宗,一生著作很多,曾担任朱元璋时太子的老师。
宋濂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家里有许多藏书,宋濂小时候很爱读书,他下定决心,要把家里的书全部读完。
他说到做到,坚持每三天看一本书,从不间断。就这样,宋濂花了六年的时间,终于看完了家里所有的书。
宋濂听说《史记》是部很好的史书,很想看看,可是家里却没有《史记》。后来他打听到浦江县城有位姓张的先生家里有《史记》,就急忙赶到十几里外的县城向张先生借。张先生说书已被借走了,让他三个月后再来。
三个月后,宋濂又来到张先生家,没想到张先生却说:“对不起,朋友还没有把书还给我,你再等三个月吧。”
终于又过了三个月,这时已是寒冬季节,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宋濂这天早早儿起来,没顾上吃饭就向张先生家赶去。张先生见到宋濂又来了,不解地问:“我听说你是个神童,小小年纪已经很有学问了,为什么还一定要看《史记》呢?”宋濂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学的那点东西算不了什么,《史记》是一部好书,我想我一定可以从里面学到更多的知识。”
张先生被宋濂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感动了,马上把《史记》借给了他,并且说:“以后你想看什么书就来借。”
后来,宋濂仍不懈地努力,最终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德之不修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进行讲习,听到合乎道义的事不去做,有过错的地方却不能改正,这些正是我所忧虑的啊!”
【故事链接】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他从小就聪明好学,每当祖父读书的时候,小炎武也在旁边捧起一本书看。
祖父见孙子这么爱看书,就认真地教他读书识字,没过多久,小炎武又跟随祖父读起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学得越多,顾炎武越觉得自己知识不够用,于是他立志要把天下的书都读完。有些书中记载的东西并不准确,使顾炎武产生了疑问。为了准确无误地核实书中的内容,顾炎武常常带着干粮四处游走,不辞辛苦地进行实地考察。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向当地的老人请教,把得到的内容和书上记载的一一对照,然后再进行研究,写成文章,说明自己的见解。就这样,他的学问越来越渊博,最终成为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③,则不复也。”
【注释】
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②隅:角,指一个方面。
③反:类推。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后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表达不了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知识,他却不会推理出其他方面的知识,那就不再教他了。
【故事链接】
大教育家孔子有很多出色的学生,是因为他独特的教学方法。他总是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思考,然后让大家各抒己见。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深入地思考。当学生们走入歧途或实在找不出答案时,孔子再给予巧妙的点拨和讲解,使学生们印象非常深刻。
孔子有个学生叫仲由,他很喜欢弹琴,能把每首曲子弹得很熟,可感到自己的琴声不够美妙。一天,他拿着琴来到老师这儿弹,目的是如果自己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希望老师能随时指出并进一步指导。可没想到他弹了半天,老师却毫无反应。他只好继续往下弹。
这时,孔子对他说:“仲由啊,你根本没有领悟乐曲中的意境,把曲子弹得再熟又有什么用呢?”说完,便转身走了。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①!”
子路曰:“子行三军②,则谁与③?”子曰:“暴虎冯河④,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⑤,好谋而成者也。”
【注释】
①有是夫:有这种处世态度吧。是,代词,这种,实指行藏。
②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有一万两千五百人。
③与:偕同,参加。
④暴虎冯河:空手打虎,赤脚过大河,指做事冒险蛮干,有勇无谋。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暴,徒手,赤手空拳。冯,同“凭”。
⑤临事而惧: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惧,谨慎,警惕。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吧,我就干起来;不用呢,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子路问孔子:“老师您如果统率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
孔子说:“赤手空拳就去打老虎,不用船赤脚就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一起共事的。我找的一定是面对任务谨慎,善于谋略而能成事的人呀!”
【故事链接】
孔子于公元前496年被任命为鲁国的代理国相。由于孔子的细心治理,鲁国的百姓越来越富足,国力慢慢强盛起来。
看到鲁国越来越强大,齐国很想跟鲁国结盟。于是齐景公写信,约鲁定公在齐鲁交界的峡谷会盟。鲁定公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并决定让孔子担任“相礼”(诸侯开会时的助手)。
孔子想到齐国以前是鲁国的敌国,总是对鲁国虎视眈眈,这次说是要和鲁结盟,其实可能只是想探探鲁国的虚实。所以他劝鲁定公一边准备会盟的事,一边让军队严阵以待。鲁定公认为孔子这是多此一举。
但孔子认为有备无患,坚持要做好防范的准备。由于孔子的精心谋划,齐国不但没敢轻举妄动,鲁国还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退还了从鲁国侵占的三处土地。
因为这次失败,齐国君臣认为孔子是一个善于谋划、智力超群的人,只要他留在鲁国做官就会对自己的国家非常不利,便策划了一条离间计,使鲁定公与孔子的关系破裂了。
孔子对所发生的一切很清楚,知道是齐国人的计谋,但鲁定公却缺乏谋略,中计上当,误解孔子,孔子对他很失望,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学生离开了鲁国。
富而可求也
子曰:“富①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①富:指升官发财。
②执鞭之士:指天子、诸侯出巡时,扬着竹鞭、喝令群众让道的差事,意指地位低下的职事。士,通“事”,差事。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干我所喜好的吧。”
【故事链接】
战国初年,乐羊子一家住在洛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唉!什么时候日子才能过得好一点儿呢?到时妻子就不用受那么多苦了。”乐羊子一想到妻子从嫁给自己以来,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心里感到很内疚。
农闲时,乐羊子决心进城挣点钱,好贴补家用。这个主意也得到了妻子的赞同,她高兴地对丈夫说:“这个想法不错,你放心地去吧,家里有我呢!”
于是乐羊子告别妻子,背着行囊,朝洛阳城赶去。刚走到半路,乐羊子发现前面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捡起来一看,嘿!是个金元宝。“哈哈,这下不愁吃穿了,我还去做什么工呀?快回去让妻子也高兴高兴吧!”
他忙转身向家里跑去。可当妻子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却并不高兴,她耐心地对丈夫说:“谁都想过上富足的生活,可是应该靠自己的劳动去争取。靠运气捡到别人的财物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这不但不是长久之计,还败坏了自己的品德呀!”
妻子这一番话说得乐羊子心服口服。他立即返回原路,将金元宝放回原处,然后径直向洛阳城走去。
后来,乐羊子经过努力,做了魏国魏文侯的将军。
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