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7400000007

第7章 电影市场与审查机制(7)

从性价比来看,戏剧演出的巨额人工费以及不断更换的剧场装潢让它和机械复制、广泛传播以及轻便可靠的电影拷贝相比,缺乏竞争力。在战后上海,一张电影票比话剧票要便宜平均20%。在成都出版的《时代电影》中有《影剧票价市政府重调》一文专门论述上海电影票价和戏剧票价的比较。见《时代电影》1946年第11期,页7。因为拍电影比演戏相对赚钱,很多原本的“戏剧人士”,不论是演京剧还是地方戏(比如越剧),都开始抢滩电影界,和自己的本行戏剧渐行渐远,故造成戏剧界在演出人员上的短缺和零落。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1946年被评为“平剧皇后”的言慧珠,她随后逐渐从戏曲圈转向电影圈,主演了多部电影,虽然褒贬不一。见《1946年上海艺术皇后竞选:平剧为言慧珠》,《上海滩》1946年第4期,页1;以及《言慧珠并非电影人才》,《上海滩》1947年第9期,页7。从社会机制看,上海市政府和负责娱乐业的社会局,因对左翼进步戏剧运动的担忧以及对商业电影利润的觊觎,强迫很多从日伪手中充公的剧院改为电影院,使得电影放映场所大增而戏剧无地可演。此外政府对电影只征收30%的娱乐税,对戏剧却要40%。在《市政府下令:增加影院捐税》一文中,有详细比较上海和成都娱乐税的情况。见《时代电影》1946年第8期,页1。第四个让电影超过戏剧的原因是观众因素。上海观众在经历了日占时期的强压和封闭之后,对新引进的所谓“五彩片”、好莱坞巨片以及从重庆回归的国产明星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期待,因为这些在日占时期,几乎都看不见。然而如前所述,繁荣了的电影产业并不是完全排斥和否定式微的戏剧,而是将很多戏剧人才、题材、资源和理念包容进来。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戏剧题材的电影或直接改编自戏剧的电影,在战后上海很受欢迎。尽管很多专论都认为战后上海电影整体呈现现实主义风格、批判的主题和生活化的人物形象(应该说这是左翼制片厂留下的印象),但例如1947年的《浮生六记》、《甦凤记》、《天桥》,1948年的《生死恨》、《粉墨筝琶》、《祥林嫂》,和1949年的《梨园英烈/二百五小传》、《越剧精华》都融入了特质化的戏剧表演,吸收了各种不同的地方戏样式,可以说将舞台搬上了银幕。再者,部分电影还是直接改编在战时广为流传的话剧,比如当时曾轰动一时的间谍片始祖《天字第一号》。例如国泰1946年的间谍和情节剧大片《天字第一号》就是改编自战时很有名的话剧《野玫瑰》。

二战后上海电影的共生性和跨媒体性

其实以上电影和戏剧的共生共荣以及相互竞争的关系已经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电影,尤其是在战后上海这个特殊时期、特殊地域的共生性和跨媒体性。这一部分笔者将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即电影和其他相关媒介/产业的关系来进一步说明。纵观这个时期的上海,流行乐、广播、歌舞以及电影出版物(另辟专文论述电影出版物和电影的有机联系)都给电影带来了巨大的植入商机(tieinallure),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拓展电影市场,加速其成熟。而上海电影业的异常繁荣也带来了唱片销售的提升,给广播明星提供了视觉展示,让最流行的歌舞在银幕上活灵活现,同时也为电影杂志和画刊小报提供了无数话题。典型的例子就是好莱坞歌曲,这些流行曲目不仅在银幕上放,电台中播,还通过画报和杂志宣传歌词和曲谱。从1945年下半年到1946年末,当国产电影还在酝酿期时,很多好莱坞电影被引进上海,有很大一部分是歌舞片,当时电影报导也多以好莱坞的歌曲、歌手和歌舞片为主题,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很长时间。比如翻译NormanMcLeod导演谈论歌舞片拍摄技术和困难以及讨论他1946年新片《玉堂富贵》(TheKidfromBrooklyn)的文章,见《西点》1946年第12期,页18;在1946—1949连续出版的《电影》杂志中,几乎每一期都有好莱坞歌手、歌舞片以及最流行歌词的广告,比如第1期介绍“‘唱歌大王’平克·劳斯贝”(BingCrosby),第2期介绍“美国空运抵沪的流行歌谱”,第3期介绍“歌舞场面如何拍摄”;在1946年出版的《星期影讯》中,好莱坞歌曲的介绍俨然是一个独立而连续的版块。这就难怪好莱坞音乐剧以及那种炫目、恣肆的歌舞风格是上海小市民最热衷的节目,也是中国导演刻意模仿和改编的来源,那舞曲也频频出现在上海夜总会和跳舞厅里。上海战后最早的国产片之一《莺飞人间》刻意模仿好莱坞歌舞片风格,导演方沛霖更是坦露欲与好莱坞一争高下的野心,见《方沛霖不服美国片》,《快活林》1946年第36期,页5。很多期刊和小报都有报导电影人士经常光顾舞厅和夜总会,展露好莱坞电影中的舞曲的新闻,见《应云卫狂舞百乐门》,《星光》1946年第16期,页11;《狂欢通宵,影人圣诞舞会记盛》,《每周电影》1949年第1期,页24。

电影/歌唱明星周璇也许是一个更能说明电影共生性和跨媒体性的例子。关于周璇的书已经很多,大都在渲染她传奇性的经历、甜美的嗓音和经久的明星魅力。本文更关注的是战后她鲜为人知的一段经历。在“孤岛”和日占时期,周璇选择了留在上海,所以她和来自满映的日本籍明星李香兰(山口淑子)的合作以及她参演的一系列“附逆”(即依附敌伪,做汉奸卖国)电影的所谓“劣迹”成为她饱受诟病的原因。战后,某些电影老板和制片人(比如上海的柳氏兄弟、香港的李祖永等)对说明周璇日占时期的困难处境和身不由己兴趣不大,却急切想“包装”她,来兜售周璇唱片、周璇广告、周璇无线电声、周璇电影。为了将周璇利益最大化,香港和上海的电影大亨们利用所有机会让周璇的一切变成头条新闻,却根本不顾及很多市民会因此反感她劣迹未除,过多曝光:他们请五位作曲家专为周璇写歌,为她量身打造歌唱片凸显她的歌影双栖气质,将周璇的每首歌都上电台,并出版歌词歌谱,也默许小报四处传播周璇秘密情人的消息。以周璇为主打明星的电影无一不包含动听的主题曲,从时代曲到民歌风,再到异域风情歌。见《周璇红遍南洋》,《电影》1948年第15期,页11;《苦闷,彷徨中的周璇》,《电影》1948年第18期,页10;以及《五位作曲家专为周璇写歌》,《青青电影》1948年第4期,页5。尽管周璇在1946年被沪上某杂志选为电影界“艺术皇后”《1946年上海艺术皇后竞选:电影为周璇》,《上海滩》1946年第4期,页1。,而且她的多才多艺和跨媒体能力也确实保证了电影票房(尤其是在南洋一带),但她所谓的“失节”和“通敌”始终没有澄清,也很少有人真正关心过这个表面风光的多栖明星背后的心酸和迫不得已,这影响到了她在新中国的命运,直接导致了她在50年代初期的精神崩溃。

和周璇一样,很多电影女明星们在战后短暂而疯狂的繁荣中经常展露歌喉;一些精心设计的歌唱片笔者刻意用“歌唱片”来区分好莱坞常见的歌舞片,因为国产电影中很少有像好莱坞那种大规模的华丽的舞蹈场面。(例如《柳浪闻莺》、《十步芳草》、《关不住的春光》)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当时的流行歌,它们的存世却反衬了很多老片子的失传。在中国银幕上很少有男演员被包装为歌唱明星,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现象。白虹、白光、姚莉、王人美、欧阳飞莺、沙莉、龚秋霞就是被报道最多、歌唱最有特色、演出也最频繁的女明星们(可惜她们很多歌也随老电影一起消失)。除了电影明星大展歌喉之外,还有很多成功的歌手“跃上银幕”的例子。比如《跃上银幕的歌星们》,《影迷俱乐部》1948年第2期,页3。此外喜剧明星韩兰根却是从播音重回电影圈的例子。因为他也曾在日占时期拍过争议电影,战后在舆论的一片谴责声中选择了“曲线就业”的道路,先在“不露脸”的电台谋职,然后在公众逐渐接受既成事实之后,才重回电影圈,由此可见电影和广播的双向流动关系。《韩兰根告别银幕》,《大观园》1946年第23期,页3;《韩兰根滑稽播音》,《快活林》1946年第4期,页8。而1948年电影《新闺怨》则是电影和歌舞嫁接的佳作。影片就是以歌舞女为中心,为了逼真再现上海歌舞女和“大班”的生活,再现她们生活中模仿时髦电影舞蹈和渴望成为电影明星的劲头,导演史东山招聘了多达30位歌舞女加入拍摄,由此模糊了影像和实质、影迷和影星、虚拟和逼真以及银幕内外的界限。《舞女30人拍新闺怨》,《昆仑影讯》1948年第13期,页12。电影的魅力和话语权更让上海市政府做出查禁某些“不合时宜”的电影歌曲的决定。更有甚者,香港的永华公司在著名的《青青电影》杂志上打出“1亿元求歌谱”的广告。《被禁的流行歌曲》,《快活林》1947年第53期,页3;《永华1亿元求歌谱》,《青青电影》1948年第6期,页8。这些生动且并不孤立的例子充分说明战后上海电影共生性和跨媒体性的切实存在。

三作为社会事件的电影

电影成为上海第一位的娱乐选择让其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引起无数是非。故而电影,作为一种社会事件,在战后上海的日常生活中被热议不断。白露教授在开展其对中国妇女的研究工作时化用了法国哲学家AlainBadiou的概念“事件和经验”。在她看来,“就全球领域来讲,当妇女(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普遍事实的时候,当妇女(研究)成为一种社会事件或是‘真实的抽象’的时候,书写妇女史就意味着具体可微地体察女性常态地位是如何被强制,抹杀,叠加,错置,重置,或者消退”。白露(TaniBarlow):《中国女性主义中的妇女问题》(TheQuestionofWomeninChineseFeminism),页10—11。引文是笔者的翻译,括号内容是添加的。如此理论化“事件”这一概念,不仅将问题放在了全球视野和地方特色的建构中,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切入“不确定”历史的方法,这种历史“并不是连续的,而是(由各种重要事件)累积的”。同上,页1。尽管白露教授是在不同语境中提出“事件”的概念,但它的确有助于我们理解战后上海电影的那些事件如何“句读”看似连贯的电影史,如何撼动虚构影像和现实利益之间看似平衡的关系,如何和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图景对话的。

战后1945—1949年中有4个有代表性的事件脱颖而出。这4个事件都有巨大的社会影响,都对电影产业发展产生不可预期的作用。但何为“电影事件”确实有主观因素,取决于作者的角度和目的。比如战后揭露和审判“附逆影人”的运动(1945—1946)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场大事件,但因为笔者在其他部分已有论述,或者类似的事件还需要更多档案材料来丰富和揭露,所以本文只选取这4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按时间排序,却不分其社会影响力高低,这四个事件分别是1946年10月的上海小姐选美,1947年7月的《假凤虚凰》事件,同年7月的金都戏院血案,以及1948年11月的电影职工罢工事件。在中文语境中,被定义为事件,往往可以象征性比喻为风波,暗示了巨大潜在的影响。上述四次电影风波显示了“电影常态”如何被挑战以及如何发生变形的过程。

战后上海首届选美大赛是由当时沪上大亨杜月笙主办,其对外宣称的目的是救济1946年夏秋因洪灾而逃难到上海的苏北难民,依靠“美色”来换取支持者购买门票和选票,以此收入来赈灾。苏北一般是指江苏北部或者长江以北地区,临近上海也不断与都市上海有劳力、资本、资源、文化上的交流。因为大部分苏北人在上海从事相对低级和苦累的体力活,比如黄包车夫,低级妓女,理发师,厨师等(相对于苏州、宁波、绍兴移民的“高等地位”),上海所谓本地人往往都看不起他们,而“苏北人”也成为一个贬义和嘲笑字眼。可参考EmilyHonig(洪妮格)的《创造中国的民族性:上海苏北人,1850—1980》(CreatingChineseEthnicity:SubeiPeopleinShanghai,18501980);以及孟悦(MengYue)的《上海和帝国的边缘》(ShanghaiandTheEdgesofEmpires)。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一个电影事件。然而任何一场选美是少不了电影女明星的,但让人惊讶不解的是对比于众多电影明星起初的热情参选、频频出镜,她们中途却集体退出。在笔者看来,这并不是电影的公众魅力在消失,恰恰相反,这说明此时很多电影人(包括女明星和导演制片)往往一厢情愿地将商业大环境中独领风骚的电影看作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所以刻意避免选美这种庸俗和伪善的活动。比如《郑君里不选白杨做上海小姐》,《东南风》1946年第8期,页7。更有趣的是,与明星集体缺席相比,选出的“上海小姐”们的“生后事”(afterlives)却几乎都与电影有关,或出于自愿,或来自电影人的邀请。平剧坤伶组小姐言慧珠、舞星组第一名管敏莉、歌星组第一名韩菁清都不同程度参与电影活动中。“上海小姐”分为闺阁名媛、平剧坤伶、舞星、歌星四组,各自的冠军都涉足电影圈。闺阁名媛组的第二名谢家骅的遭遇就是典型。相比于第一名的幕后操作,谢的加冕是名至实归。赛后,她的社交能力和外向性格很快融入上海文化娱乐界,导演纷至沓来延请拍戏。她的第一部电影是1947年的《满城风雨》(香港出品),合作者竟是1946年的“香港小姐”李兰。《谢家骅拍电影内幕》,《电影》1947年第13期,页14;以及《上海二小姐谢家骅上银幕告吹》,《青青电影》1947年第8期,页5。可惜,电影女明星所担心的过度曝光和所忧虑的被污染的电影界都应验在谢家骅随后的生活中。因为谢是“上海小姐”又是电影明星,追求者无数,但是后来下嫁的有钱丈夫反感她太暴露于公众,又担忧女明星的生活太招摇,竟将其反锁家中。因郁结过度,谢吞食大量安眠药自杀,就如同1935年影星阮玲玉自绝人世一样,只能在天国继续她的明星生活。

同类推荐
  •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其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出于一种朴素的愿望,为了让大家对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和理解,王志艳精心编撰了《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 流失的国宝:世界著名博物馆的中国珍品

    流失的国宝:世界著名博物馆的中国珍品

    本书用四十篇文章,分析了收藏在美、欧、日等国主要博物馆中的四十余件(组)文物。并将国外与国内、国外与国外、相关文物之间与单件文物自身被收藏的辗转过程,从而探索出前人未能解决的疑问。
  •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

    香港影坛曾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一方面是它以狭小的弹丸之地,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上半期这十余年间创造了商业上的票房奇迹,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类型化电影的制作模式,同好莱坞相比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本书试图从武侠功夫片、黑帮警匪片、恐怖鬼怪片和喜剧片四个香港电影最为常见的类型片种人手,为读者展现香港类型电影的兴衰,其中既有正史,也有戏说。另外还加入了“类型人物”和“类型之惑”两个单元,前者归纳总结了香港电影中一些特定类型的人物形象,而后者则更为深入地剖析了香港类型电影的特点,并对香港类型电影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鉴赏方法的介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取了名家名篇作为经典鉴赏实例。选文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学,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相结合,对外国文学也有涉及。在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作品示例”“讨论探究”和“拓展阅读”,部分作品增加了“辑评”。“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探究”部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辑评”“拓展”部分让学生课堂得法,举一反三,相关篇目、不同观点举证链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
热门推荐
  • 大明金刀捕快

    大明金刀捕快

    横刀捅破不平事,铁锁锁尽众屑小,明成化年间,顺天府小捕快丁四以“不放过一个坏人,不错抓一个好人”为念,凭一腔热血,误打误撞,最终帮助太子平叛了处心积虑的宫变,使朱祐樘顺利登基,丁四也被朱祐樘封为金刀捕快。从此,他斗倭寇,玩朝堂,缉盗追凶,打抱不平,最终帮助朱祐樘励精图治,名扬天下。另,起点改版后,第一卷与第二卷弄反了,编辑一直没改过来,大家见谅。第一卷长河落日第二卷猛龙过江第三卷小楼听雨
  • 异之主宰

    异之主宰

    在这里没有可以通天彻地的修真者,但不要以为这片天地没了精彩。因为这里有可以辟地的武者,开天的异能者,凡人亦可以拥有力量一自由者。只要这片天地还在,精彩亦永在。
  • 腹黑嫡女之杠上病皇子

    腹黑嫡女之杠上病皇子

    她,宁侯府的嫡长女,清冷孤傲。他,病入膏肓的七皇子,腹黑冷逗。当她遇上他时,她的淡漠还能维持吗?当他遇上她时,他的计谋还能得逞吗?命运的牵引,又将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呢?本文一对一,男女主绝对身心干净,欢迎大家跳坑......
  • 盛婚掠爱:偷吻国民男神

    盛婚掠爱:偷吻国民男神

    “喂,你不是喜欢我吗?那就帮我离婚怎么样?”她叫夏以薰,自从认识他,她就发誓要睡到这个单看外貌就能让人犯罪的男人;男人眯起眼眸,“帮你离婚可以,我有什么好处?”看着女孩迷茫的俏脸,男人脸一沉,“没好处我干嘛帮你?”“你要什么好处?”“追求我,如何?”夏以薰……他,凤家才貌双绝、手段过人的太子爷,一跺脚,举国震动;一次相遇,从此,他被莫名纠缠上,失了初吻,失了心,最后却惨遭抛弃。两年后再遇,他依旧是炙手可热的钻石单身汉,而她,却成了不得丈夫宠爱、整天都想尽办法离婚的豪门怨妇,完全把他挤出世界;凤公子冷笑,“女人,这次,我赖上你了。”——————
  • 隐密杀手

    隐密杀手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现实的生活因为情感轨道的偏移留下了无尽的悔
  • 英雄联盟之王者重回

    英雄联盟之王者重回

    他,S4赛季的王者。他,胜利之心永不破灭。S7赛季,他又回来了,跌倒了,就再爬起来。拍拍腿上的土,无畏王者,必将重回!!
  • 说好了不再联系

    说好了不再联系

    她们是很好的闺蜜,但是却遇到了同样性格的男人,正所谓同病相怜。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她们相约逃脱,互相为对方打掩护,可是她们却小看了他们的实力...........一个霸道同桌,一个霸道兄长!且看她们如何离开他们的魔掌,他们如何计划将各自的小丫头吃干抹净!让她们心甘情愿留在他们的身边!两个小丫头真的会心甘情愿吗?还是说她们早已喜欢上了他们?
  • 魔域使徒

    魔域使徒

    一个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的故事。
  • 界燃

    界燃

    一处神秘之地的异动,拉开了帝仙大陆万古禁密的序幕。一名少年从一座三流城府中走出,历千辛,经万苦,一路斩荆折棘。胜各路天才,败大世强者,成就无上帝位。
  • 辰战

    辰战

    阴阳交错,五行生克,万物浮动,谁主沉浮?一个少年,兼具光明与黑暗之力,蓬勃灿烂的背后,是否有暗潮汹涌?会如何选择,该何去何从?另一个少年,天生背负种族复兴,他又该如何逆天改命?两个少年,两种道路,一切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