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超密度的拥挤给了影像表达的“异化”空间,只有不同于常态的动作才能生存于这样的胶片之上:所以,无厘头的动作表达是仄隘空间的时间表达——一种以时间换取空间的表达,用变异的动作来换取视觉上的空间持久感。
就如影片《功夫》所呈现出的无厘头打斗,强化了在狭小空间中的动作冲击力,虽然讲的是老上海,隐喻的却是香港的城市空间状态。
最后,我们说,香港电影的这种超密度的拥挤影像表达,呈现的虽然是公共空间,但同时却也深深地“挤入”了个人的私密空间中,从而非常香港式地“放映”出个人的心理和感情的空间状态。
我姐的
自我复制与多重变奏
——香港喜剧电影中母题重复现象阐释
康宁康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喜剧电影是香港电影的所有类型中最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也是香港最重要的影片类型之一。1909年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偷烧鸭》和1933年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傻仔洞房》都是喜剧电影。这两部出现于香港电影源头的雏形作品,或多或少暗示了在以后的香港电影史中,这种影片样式的比重。据考证,从1909年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香港生产的8000多部电影中,大约有四分之一属于喜剧《电影双周刊》第446期。。
纵观香港喜剧电影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在香港喜剧电影的历史中,出现了大量的母题相同的作品,有的是故事情节的简单重复,有的是故事框架的大体相同。在不同的年代也会出现基本相同的故事情节,如果抽离掉影片中社会的大背景和演员语言服饰的变化,就会发现,这些电影基本上大同小异,却都受到了观众的追捧,并获得了较高的票房。
喜剧电影中出现的母题重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类,傻仔和呆佬的故事,这种故事是香港早期喜剧中惯用的故事情节,主人公设定为有某些智力缺陷的人,由他们的种种经历制造笑料。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1933年卢根在香港创立的振业公司在同年出品一部由侯曜导演,子喉七和黄曼梨主演的根据广东民间故事改编的喜剧《呆佬拜寿》。表现的是一个嫌贫爱富的富翁欺负穷女婿反被奚落的故事,影片以此教人不可欺贫重富,赵卫防:《香港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页37。充满讽刺和诙谐意味。1996年同样题材的同名影片又被谷德昭导演重新搬上银幕,由乔宏、刘青云出演,获得较高票房。
香港史上第一部全部粤语对白的有声片《傻仔洞房》,1933年9月20日在香港公映。讲述一个傻仔在洞房之夜很想讨好新娘,但是傻头傻脑地闹出不少笑话;回门那一天,傻仔拜见岳父,又弄出不少笑话,甚至他和新娘走在街上,也会掀起一连串笑料。中国电影资料馆编:《1913—1997香港电影图志》,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年,页18。由于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有声片,而且是一部谐趣喜剧,因而在公映时非常卖座,引起较大的轰动。随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傻仔闹笑话系列喜剧电影。
1935年由凤凰公司出品的《傻佬祝寿》,讲述的是一个傻佬到岳父家中祝寿,途中错入办丧事和办喜事的人家,闹出了诸多笑话。傻佬后来赶到岳父家却碰上岳父遭劫,他竟凭着傻气救出岳父获得赞赏。赵卫防:《香港电影史》,页62。这部电影的内容基本是振业公司所拍《呆佬拜寿》的扩展,添加一些笑料而已。而《标准老婆》实际上是《傻佬拜寿》的续集,描写傻佬在老婆的耐心教导下,终于成材且事业有成。导演是李应源,于1936年1月10日上映。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页116。
岭光等公司推出的“两傻”系列片较为突出,如《两傻游地狱》、《两傻游天堂》、《两个大佬衬》、《两傻捉鬼记》等,该系列片为歌唱形式的社会写实喜剧,一般由较受观众欢迎的新马师曾与笑星邓寄尘或梁醒波组合演出,“两傻”处处搞笑,其形象也为“难兄难弟”组合中的一种。影片在搞笑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该系列片还和国语喜剧片互相影响,同期还有国语主创推出的“两傻”系列国语片喜剧,如《两傻大闹太空》等。
第二类,是乡下佬进城的故事。带着明显乡土气息的乡下人进入灯红酒绿的城市,面对崭新的环境,显得特别格格不入。这个是香港喜剧延续了几十年的传统模式,用人物性格与所处的环境之间产生的不协调来引发喜剧效果。
在20世纪30年代的香港电影第一次恢复期,就出现了几部这样的电影。1935年由天一港厂出品的三集《乡下佬游埠》,由于受欢迎,一年之内连拍了三集。影片的第一集描写一个乡下佬在出售祖宗山地后获得巨款,便携爱女出外到大城市探亲观光,在游埠中由于对都市生活特别是一些洋化生活的不熟悉,闹出了种种笑话,如不懂英语引起误会、用刀叉吃西餐出洋相、被交际花所迷惑等。后两集主要表现乡下仔和乡下女进城之后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而引发的笑料。在《乡下佬游埠》中,邵醉翁请了对戏剧表演颇有造诣的林坤山和著名谐星黄寿年出演,林本出生于英文书院,但由于表演的执著而获得了“冷面笑匠”称号,他在本片中将一个土里土气的乡巴佬演绎得活灵活现。演员的出色表演加上幽默的对白以及七首滑稽的歌曲使影片获得了极佳的喜剧效果,每分钟都有新鲜大笑料。该片当时在香港连续放映15天并创下了当年的电影票房纪录。赵卫防:《香港电影史》,页62。
此片的广受欢迎,引发了之后的三年出现了大量的以“乡下人”进城为题材的电影,如1936年年底上映,由光荣影片公司出品的《乡下佬寻仔》和邵逸夫唯一编导的电影、1937年元旦上映的《乡下佬探亲家》等一系列的乡下佬影片形成了片集,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这一喜剧模式。
在这个基础上,香港影人还开发出了一批“乡下婆”喜剧片,比如电影《乡下婆从军》,讲述一个乡下女人替子参军混入军旅,而另一妙龄女子出于爱国心也假扮男儿参军,她们在军营中闹出不少笑话,最后还是被人识破。此外,这种模式的影片还有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阿兰卖猪》,影片表现菜贩阿兰进城后所做的一连串蠢事,比如他卖猪一千元不卖非卖八百元,因为他认为八比一多。影片还讲述了他穿西装、吃西餐、被交际花戏弄等喜剧情节,是较为典型的乡下佬进城的喜剧模式。同上。
还有70年代的“阿牛”系列,《阿牛入城记》、《阿牛出狱记》等,集中表现乡下佬阿牛来到都市谋生,却无法适应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最终以闯祸收场,影片大都是“社会内幕、疯狂笑料、滑稽打斗和人情味”相加的路子。
第三类,是对历史或者戏曲故事的改编。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其中有让一毛不拔的富人散财并出丑的《扭计祖宗》;有以滑稽幽默的手法描写乡村生活的漏弊,同时揭露城市社会纸醉金迷背后黑暗面的《大傻出城》;还有根据广东民间喜剧故事改编的《荒唐镜三戏陈梦吉》,影片中的荒唐镜和陈梦吉是岭南地区民间传说中的两个著名人物,他们之间的故事生动幽默、脍炙人口,本片讲述二人如何斗智、戏谑对方的故事。此后,陈梦吉和荒唐镜之间的喜剧故事多次被搬上香港银幕。此外这一时期香港喜剧电影中较有影响的还有《广东王先生》,本片改编自叶浅予的漫画,为粤语版的《王先生》。影片表现了王先生和他的好友小陈两家人的生活遭遇,是一部滑稽喜剧片。
之后涌现出一大批由戏曲故事,特别是早已流行于民间的人物、习俗和掌故改编的粤语喜剧片,比如《戏迷姑爷》、《刁蛮公主》、《审死官》等影片。很多题材又在90年代周星驰的喜剧电影中进行了重新改编,再次进入观众的视野,并且均具有较高的票房。
第四类,“兄弟”系列。这种类型是延续时间较长,且较受观众欢迎的题材类型。
40年代的《难兄难弟》可以说是这类题材的雏形。其他喜剧片如《欢喜冤家》、《春到人间》等也都遵循这一模式。这类影片中,两主角难兄难弟并非真正的兄弟,而且两人性格南辕北辙,但年纪相当,关系密切,通常是住在一起或者一同工作,俗称“沙煲兄弟”。由于性格的差异,两个人常常会大吵大闹,成为斗气的冤家,但是危机出现时,他们便会同仇敌忾,成为打死不离的难兄难弟。因此比起之前的粤语喜剧片,难兄难弟模式喜剧的首要一点便是注重人物性格的描绘,并且刻画出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来,这样就突破了情节堆砌的形式,利用人物性格冲突、关系矛盾来制造笑料。如《欢喜冤家》里,一个是富有但是不通世事的少爷,为了追得工厂子弟学校的女教师而在父亲留下的工厂里假扮小职员;一个是世故的穷作家,他寄宿在富少爷家,为了赢得南洋归来的富家女的芳心,不得已冒充阔少。而在《难兄难弟》中,两人都是穷光蛋,但一个憨直木讷,不善言辞;另一个却是深谙求生之道又足智多谋。两人为求生并为讨好同一女孩而大施手段,因性格差异而闹出诸多笑料。
而到了《春到人间》里,难兄难弟又变成了好高骛远的穷经纪人与脚踏实地的中产阶级之间的性格对立。前者是爱充阔的吹牛皮大王,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常弄得家里一片脏乱。后者则是木讷、正直、整洁处事、井井有条的君子。难兄难弟模式喜剧第二方面表现为营造喜剧效果的创新,如《难兄难弟》巧妙运用内心独白和流畅的剪接来突出喜剧效果。内心独白在电影中更多地用于表述心理的抒情性段落,较少用在喜剧片中。而本片却设置男主角吴聚财一人大段的内心独白,他木讷胆小,对自己没有信心,实际的行动和内心的想法表里不一,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能较好地衬托出他的这种总反差,进而产生喜剧效果。此外,本片还将吴聚财的内心独白和旁人的对白交叉剪接,本来其内心话别人是听不见的,但影片却有趣地把它呈现给观众,一明一暗形成了有意识的对话,也交织出幽默惹笑的语言场景。
1974年的《鬼马双星》讲述了两个走江湖的流浪汉,从小骗子起家变成了大老千。这个也为许氏喜剧的路线定下了基调——表现地地道道的香港小人物的喜剧,遵循以往粤语喜剧的草根路线,深深唤起港人的认同。《鬼马双星》中的大哥以及后来的影片《半斤八两》中的探长等便是这类小人物的典型形象。而且许冠文可以自编自导自演,因此能固守自我塑造的形象,使得他一以贯之的形象比传统粤语喜剧中的人物更加深入人心。《鬼马双星》中,许氏的人物模式亦有雏形:许冠文、许冠杰饰演一堆难兄难弟式的“沙煲兄弟”,“许冠文是老大,工于心计,洋洋自得,往往自作聪明而撞板;许冠杰是老二,较为开放、浪漫、自觉英俊,常被老大利用、剥削”罗卡:《十年磨剑许冠文》,《香港电影点与线》,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2006年,页91。。但在本片中人物性格还尚待完善,到《半斤八两》,这种人物关系被雕琢得更为成熟。
“拍档”系列是“兄弟”系列的一个变种。1982年之后,新艺城推出了大制作的《最佳拍档》四集系列剧,确立了由杂技表演、武打格斗、枪战车战、武器展示等各种元素大聚合的打闹风格,表现香港飞贼、女警察以及来自美国的国际刑警联手对抗国际犯罪组织的喜剧桥段,动作元素依然成为喜剧元素之外的主导元素。“福星”也同属于这种类型,以《奇谋妙计五福星》、《福星高照》、《夏日福星》等影片著称。
一市场的选择
电影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带有特别明显的铜臭味,这种铜臭味伴随电影的发展延续至今。市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的题材。一部赚钱的电影之后,便会出现大量的相同题材的影片,这是市场调控下的主动选择。
电影票房,不仅是本地电影产业竞争态势的成绩单,更是绝大多数观众品味需求的最直接体现,是类型发展演化的原动力。香港电影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票房引导。如果一种类型的喜剧电影在票房上大获成功,很快就会出现一批相似的电影。
以新艺城为例,新艺城影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80年8月,主要创作人员除了麦嘉、石天、黄百鸣之外,还有曾志伟、徐克、吴宇森、泰迪罗宾等。从1981年起至1988年,拍摄故事片近六十部,除了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和《英雄本色续集》、徐克导演的《刀马旦》、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林岭东导演的《龙虎风云》和《监狱风云》等影片之外,大多为喜剧影片。其中,《滑稽世界》、《欢乐神仙窝》、《鬼马智多星》、《追女仔》、《最佳拍档》、《难兄难弟》、《小生怕怕》、《最佳拍档大显神通》、《最佳拍档女皇密令》、《打工皇帝》、《最佳拍档千里救差婆》、《开心鬼撞鬼》等影片,都有令人惊叹的市场回报。尤其《最佳拍档》、《最佳拍档之大显神通》、《最佳拍档之女皇密令》分别以2700万、2727万、2928万港元的惊人票房,连续三年排为香港最卖座影片的第一名;数据主要参见香港电影史学家余慕云、列孚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统计数据以及《中国电影年鉴》上所载的相关信息。市场对于喜剧电影的题材的选择由此可见一斑。
喜剧片的导演各自有钟爱的题材,他们的各自的票房收入可以看出,观众对于他们的喜爱和期待到底有多深。以1990—1996年导演作品年表及其作品票房收入排行可以看出,喜剧片导演占有绝对的优势。第一名:王晶,票房数为625542757;第二名:徐克,票房总数为168679969;第三名:陈嘉上,票房总数为255143877;第四名:李力持,票房总数为246835589;第五名是高志森,票房总数为244215923。陈清伟:《香港电影工业结构及市场分析》,香港电影双周刊2000年版,页35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