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7400000016

第16章 历史经验与华语叙述(1)

喑哑之症:评“后无声时期”电影《一剪梅》

杜维佳,伊利诺伊大学博士研究生。

1927年,世界首部全片使用同步对白的电影《爵士歌手》问世。1931年,明星公司和法国百代公司合作摄制了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然而中国电影业并未由此全面进入有声时代,无声片的生产持续到1938年。从1931年到1938年这段有声片与无声片并存的时期被有些学者称为“后无声时期”(如滕国强)。在此期间,由于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中国电影业拍摄有声片的尝试步履维艰,而外国有声片也开始侵入中国市场。中国本土继续生产的无声片必须同时与本国和外国的有声片竞争,但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至此多已停止拍摄无声片,中国无声片也无须再承受来自老对手——西方无声片的竞争压力。

这一时期诞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许多经典之作,30年代也常被称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然而这些无声片不应当与20年代的无声片一视同仁,而应当充分考虑到它们产生于“后无声时期”的背景。同步对白影片对各国观众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对中国的观众也不例外。1927年同步对白的实现带来的冲击是全球性的,20世纪前半叶,中国电影业和市场也始终受到西方的影响和压力,中国的电影人不可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相对西方同行在拍摄设备上的劣势。30年代的中国无声电影导演必定意识到无声片这门艺术已经日薄西山,他们必定感觉到自己在有声时代无奈的喑哑。

这种面对有声时代到来的焦虑必然会在“后无声时期”的电影文本中体现出来。我将以卜万苍1931年导演的《一剪梅》为例说明这种尴尬的喑哑是如何将电影文本中的图像和文字元素推到了纯无声片时期前所未有的过度/极端。

一序幕:文字、图像和声音的斗争、转换与融合

影片开头的五分钟介绍了四位主人公中的三位,也拉开了潜伏在影片文本中的三个元素——文字、图像和声音相互斗争与融合的序幕。在本文中,“文字”指的是字幕卡片、书本和信件的镜头中表现的书面语言,“声音”指的是无声片中缺失的声音(如转化为字幕卡片的对白)和引起声音联想的视觉元素。当然,在无声片中,“文字”和“声音”实际都包含在图像中,因而在后文中“图像”仅指影片中与文字和声音无甚关联的纯视觉元素。此处“图像”的概念相当于“造型”(plastics),ElieFauré将其定义为“表现静止或运动的形态的艺术”ElieFauré,“TheArtofCineplastics,”FrenchFilmTheoryandCriticism:aHistory/anthology,19071939.Comp.RichardAbel.Princeton,N.J.:PrincetonUP,1993,Print,p.260.,包括布景设计、灯光、构图和表演,许多早期电影理论家将其视为电影艺术的灵魂。

影片开头,在陆军学校宿舍的定场镜头和两位男主人公的中特写镜头后,画面切到白乐德正在整理的行李箱的特写。白乐德把堆在表面的书本逐一取出后,藏在箱底的女人照片便显露出来。白乐德捡起两张,面带微笑地端详起来。站在他身后的三个同学看见了便打趣他:(字幕卡片)“你瞧我们的‘脂粉将军’,将来不晓得要讨多少位太太?”在一旁看书的伦廷听见了,面容微怒,他走到乐德面前,从他手里拿过照片,训斥他几句,还差点儿把照片一撕为二。在这里,两位主人公行为的对比象征性地重演了“文字”和“图像”之间由来已久的战争:两者不再是单纯的交流工具,而被赋予道德上的感情色彩——图像象征感官享受,而文字象征理性SarahKozloff,InvisibleStorytellers:VoiceoverNarrationinAmericanFictionFil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1988,Print,p.11.。自从声音(同步对白)进入电影,电影日益成为文字(语言)和图像的战场,《一剪梅》如此开场无疑具有象征意义。

乐德从伦廷手里抢过照片,镜头突然切换到一幅画报风格的少女画像的特写,让观众一时以为这也是乐德的收藏之一。但下一刻,画像被翻到左边,原来是一本乐谱集的封面。然后,摄像机拉回,只见一位妇女弹着钢琴在为一位唱歌的小姐(珠丽)伴奏。在这一片段中,前文提到的三元素:文字、图像和声音之间的关系同样发人深思,但此处它们由敌对变为和谐并存与相互转化。图像转化为文字(歌词和乐谱),文字转化为声音(视唱);图像成为文字的伪装,文字成为声音的蓝图。这个弹琴歌唱的场景也是“潜意识听觉”的经典范例,即当人声和音乐仅由视觉元素模拟的时候,产生了“双重话语”的效果,以致虽然影片实际没有发声,听觉的感受却比视觉更活跃DominiqueNasta,“SettingthePaceofaHeartbeat:TheUseofSoundElementsinEuropeanMelodramasbefore1915,”RichardAbelandRickAltman,ed.,TheSoundsofEarlyCinema,Bloomington,I.N.:IndianaUP,2001,Print,p.96.。在《一剪梅》中有三处歌唱的场景,歌词和曲调观众都不得而知,比起至少通过字幕卡片传达的对白这是双重的损失。无声片时期电影中的歌唱镜头并非罕见,但在有声时期的无声片中,导演选择如此暴露无声片的局限,是否暗示了他对声音的期待?

二窗户:无声电影的象征

无处不在的巨大的玻璃窗是《一剪梅》布景设计的一大特色,而玻璃窗正是无声电影的一种象征,因为隔着玻璃窗可以看见对面却听不见声音。法国导演克莱尔在1930年的有声片《在巴黎的屋顶下》中安排主人公阿尔伯特和路易在关闭的玻璃门后面对话,观众只能看见人物嘴唇嚅动,仿佛回到了无声片时代。在《一剪梅》的开头,卜万苍也使用了类似的桥段,把摄像机放在玻璃窗外,让观众理所当然地听不见窗内的音乐和掌声。不同的是,克莱尔的桥段用在有声片中,体现了他对无声片艺术的眷恋和对同步对白的抵制;而《一剪梅》中的玻璃窗则是用来掩饰该片作为“有声时代的无声片”的技术缺陷。

玻璃窗第一次在《一剪梅》中出现是乐德拜访伦廷的公馆,等待时无意中透过两层网格密布的玻璃窗看见珠丽在对面的房间随乐起舞。在随后的两个镜头中,由于玻璃窗的阻隔,我们仍然听不见珠丽房间的钢琴声和乐德的掌声。玻璃窗密布的网格给人以压迫感,和影片浪漫抒情的气氛相去甚远,似乎在诉说导演被囚禁在“无声世界”中的压抑。然而影片中玻璃窗的感情色彩也不是绝对负面:伦廷和洛华第二次相见也是隔着一道玻璃窗,窗上设计精美的图案恰好如相框一般凸显出窗外洛华的面孔。这个镜头让我们感到了无声世界的魅力,而这无声既来自让恋人脉脉不得语的玻璃窗也来自无声电影,在这一刻玻璃窗仿佛告诉我们单是图像就已足够。

三布景设计与图符

除了玻璃窗,《一剪梅》的布景设计的过度还体现在女主角洛华的房间上。这个房间的门窗、地毯和墙壁装饰都围绕着“梅花”主题,观众仿佛走进了童话世界,这样夸张的布景在中国早期电影中恐怕是前所未有的。导演似乎很为这个房间的布景感到骄傲,用了五个镜头来分别介绍和展示其中的家具,影片中许多重要场景也发生在这个房间里,可以说它的布景设计影响和代表了整部影片的视觉风格。

问题是,卜万苍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夸张、不真实的布景呢?是为了吸引观众,还是为了营造无声片特有的梦幻境界,因为反正它无法达到同步对白的写实效果?我认为影片的这种“表现主义”并不是为了传达什么特别的意义,而是源于一种表达的欲望。而这种表达的欲望正来自于《一剪梅》作为一部有声时代的无声片凸显出来的尴尬的喑哑。正如不能说话的人常借助过度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一样,电影的身体——布景设计——自然成了渴望发声的无声片宣泄其表达的欲望的途径。

然而这种“表现主义”也并非毫无目的:梅花不仅是洛华房间的设计主题,也是贯穿全片、无处不在的图符——梅花图符在当时的政治含义显而易见,但这不足以解释这个图符在影片中的过度出现。图符介于文字和图像之间,表达的意义远比普通图像直接确切。而在众多图像至上的电影理论家看来,确切的表意正是无声电影纯视觉造型艺术的大敌。鉴于这种批评一般不是针对图符而是针对同步对白,我们可以推断影片中图符的过度出现实际隐藏着对表意的渴望——进一步说就是对对白的渴望。

四人物身体的过度

失去语言能力的人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的表达途径,而肢体语言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PeterBrooks,TheMelodramaticImagination:Balzac,HenryJames,Melodrama,andtheModeofExcess,NewHaven:YaleUP,1976,Print,p.79.。传统的无声电影依赖哑剧,《一剪梅》也不例外。影片的中心叙事,即两对恋人的悲欢离合,几乎完全是通过眼神、表情和动作来呈现的。用上肢扭动来表现人物心中喜怒的手段也多次使用,例如在珠丽在房间独自等待乐德的场景中。在画面背景中女仆踮着脚尖走进房间,把食指放在唇边示意噤声。无声片的观众当然是听不见她的脚步声的,可是这噤声的手势又是对着谁做的?

肢体表达的欲望蔓延到周围的物件中,赋予物件涵义——这也是无声片中常见的。洛华和伦廷的一见钟情始于伦廷拾起洛华的皮鞭,事后在洛华的回忆中这条皮鞭便成了他们感情的象征;后来洛华又摘下自己的梅花胸针送给伦廷做信物。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恋物情结(fetishism)的起源是为了让目光避开“缺失”(thelack)ChristianMetz,“TheImaginarySignifier,”PhilipRosen,ed.,Narrative,Apparatus,Ideology:aFilmTheoryReader,N.Y.:ColumbiaUP,1986Print,p.268.,同样,无声片叙事中对物件的依赖也源于声音的缺失。

人物肢体和物件的夸张表达都是无声片时期常用的手法。可是这些似乎还不够,因为作为有声时代的无声片,《一剪梅》双倍地感到了自己的喑哑,需要双倍的过度和宣泄,可是哑剧的动作能提供的夸张是有限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借助另一个维度:时间。为了起到“过度”的效果,一个面部特写可以被拉伸到正常镜头长度的两倍。洛华安慰换上军装的珠丽的镜头持续了40多秒,中途没有字幕卡片的打断,观众只看见洛华抚摩着珠丽的肩膀,念念有词。在影片开头,两位男主角分别由一张字幕卡片和一个中特写镜头介绍给观众,而这两个镜头分别持续20多秒,其间演员几乎是不动声色地站在静止的摄像机前——这20秒的镜头结束的时候,男主角之一白乐德捧腹大笑起来,由于看不出影片中的人物在笑什么,我们几乎可以觉得这是演员在为这20秒特写的尴尬、夸张和滑稽而笑。这些冗长的镜头有什么含义呢?难道只要长久地注视着演员的面部和身体,观众就能读出图像中更多的含义,就能听到图像背后的声音吗?导演卜万苍似乎在期待着这些奇迹发生。

影片中另一例值得一提的肢体语言是乐德的手影把戏。这把戏在观众看来简单幼稚,近乎是对肢体语言的嘲讽,可是乐德用了三次,而且每次都大得珠丽和洛华的欢心。乐德号称“脂粉将军”,在我们想象中应当是巧舌如簧的,在这喑哑的影片里却只懂得用这手影把戏和情书示爱。而当乐德好言关心珠丽的健康,叫她多加衣服或者不要哭坏了眼睛时,只换来一句“用不着你来多管”。他难得一次像有声片人物一样用言语(字幕卡片)示爱(“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也最终被证明是谎言。在《一剪梅》中,肢体语言似乎总是比字幕卡片——同步对白的替代品——更加有效和真实。

五字幕卡片、读与写

《一剪梅》中的字幕卡片不仅是同步对白的替代,更多的是用诗意的书面语对情节的评论或者预告,背景还配有应景的图画。评论式字幕卡片在中国无声片中并非罕见,或许来源于中国画中字画交融互补的传统。随着有声片时代的到来,这种字幕卡片也即将销声匿迹,《一剪梅》中近乎泛滥的评论式字幕卡片也可看作对诗意的无声片的挽歌。

然而不论字幕卡片如何诗意,它们终究是文字,很难不将它们解读为对无声片中图像的统治地位的挑战。在《一剪梅》中,文字不仅出现在字幕卡片中,更入侵了图像本身。直接表现文字的镜头:书信、报纸、通告等等频繁出现在画面上,还有主人公在石头上题的诗句,象征着文字甚至可以凌驾于自然风物之上。过多的文字,加上文字对画面象征性的侵入,都体现了导演对画面本身叙事功能的怀疑,而这种怀疑正是源于伴随有声片而来的画面地位的下降。

与过度的文字相对应的是影片中充斥的阅读和书写的场景:在白乐德写信的场景中,写信者被安排在前景而交谈者被安排在远景,这一构图象征性地说明了在影片中读与写的地位高于对话,这一策略也是为了掩饰影片没有同步对白的尴尬。文字、读写的镜头在有声片中会逐渐变得低调和自然,但在后无声时期的影片中,它们无疑象征着影片自知自觉的喑哑:喑哑的人不仅可以使用肢体语言,也可以写字。只有喑哑的电影才会产生如此大量的充斥字幕卡片和图像的文字。

六文字、图像和声音的最终较量

同类推荐
  •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鉴赏方法的介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取了名家名篇作为经典鉴赏实例。选文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学,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相结合,对外国文学也有涉及。在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作品示例”“讨论探究”和“拓展阅读”,部分作品增加了“辑评”。“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探究”部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辑评”“拓展”部分让学生课堂得法,举一反三,相关篇目、不同观点举证链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 懂戏的不只有我:中国人都必须知道的中国戏曲史

    懂戏的不只有我:中国人都必须知道的中国戏曲史

    中国戏曲的唱腔动人,身段曼妙;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类型多样……这一切,都使中国戏曲成为回味无穷的艺术瑰宝,它纵横古今,让世界为之倾倒。本书就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剧种,各个流派的代表剧作、人物,以及它们的时代特征和戏曲特点。同时,还概述了中国各民族各地域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让大家看到,中国戏曲一直都没有远离中国人的生活。
  • 音乐的历史

    音乐的历史

    《音乐的历史》评述了世界音乐史上各个时期伟大的音乐家的心路历程。在众多人物面前,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平易近人的语气、独特的犀利目光,对西方音乐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静心读来,高雅的音乐,经典的旋律,名垂乐史的大师,仿佛就在你的身边。该书逻辑和条理清晰,读者可以读一本故事书的状态来品读房龙的音乐思想,并由此大体把握欧洲音乐史的发展脉络,知晓那些光鲜的音乐家的别样人生。
  • 品·西方最著名的50幅画

    品·西方最著名的50幅画

    本书从名画的宏伟殿堂中,精选出50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力求将复杂的绘画术语,转化成可以和读者沟通的语言,将经过提炼的思想融于叙事之中,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热门推荐
  • 十月生辰石

    十月生辰石

    生辰石,秦年初现,始皇得之。据传始皇将之铸成钥匙八具,命名十月。然大成之日,八把钥匙诡异消失,下落不明。嬴政遂派方士徐福出海找寻,其后徐福亦不知所踪,而后不了了之。沧海桑田,逾两千余年,钥匙重现人间。消息出,天下人趋之若鹜……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三国神魔祭

    三国神魔祭

    相传神农曾有秘方长生丹,能助人超脱生四轮回却弃之不用。徐福盗取丹方,东渡以逃难。东汉末年却再现于扬州。三国时代,许多身负神魔血脉的英雄纷呈登场,盘古之遗术、刑天之战魂、酆都地府之诡谲、九黎魔界之艰险、瑶池仙阁之梦幻……历史为骨,想象为翼,将山海经的玄幻融入到三国的热血沸腾之中!
  • 大占卜师

    大占卜师

    在占卜的世界、占卜,本逆天而行。需忍受非比常人之苦,每一劫,需忍受天雷轰顶之难,如能渡过占卜机能更进,反之渡劫失败,魂飞魄散死无葬身之地!占卜师在修真者中极为罕见,属偷天机、窃阴阳、知天命。但万事没有完美,占卜师寿命短暂,属无人破。
  • 至生飘渺

    至生飘渺

    岁月无情的过去,而我沉睡了一百年之久,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冥冥之间有一盘棋操控着这一切,而我要做的,是挣脱!总有一天我会站在巅峰,即使已经白发苍苍,但我,是绝对不会屈服与命运的枷锁!
  • 江游记

    江游记

    混沌的开辟,洪荒的灭世,无数的文明,种族的战火,混沌的至宝,开启轮回的无上神,神与魔,远古的文明和修真文明的碰撞,摩擦的火花,尽在江游记
  • 次元武侠

    次元武侠

    穿越到武侠世界的苏羽,原本只想安安静静的当个侠客,可是突然出现的次元系统瞬间让他从武侠世界变成了无限流,对此苏羽只想仰天咆哮:“我去,导演,这画风不对啊!!!”新人新书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魔鬼特种兵

    魔鬼特种兵

    中国陆军顶级侦察兵高手只身潜入虎穴狼巢,成功刺杀敌军高级军事主官,全歼白眼狼特工部队,凯旋返回,反遭内部奸细诬陷,他百口莫辨,只得以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方法手段去挖出内鬼,查出事情真相,洗清自己的冤屈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悟空当年

    悟空当年

    一直在寻找那只猴子,却没想到那只猴子居然就是我自己。爱人、兄弟和朋友,为了唤回我失去的记忆,却都被我当成生死大敌,让他们纷纷踏上一条不归路。既然如此,那就让诸般劫难降临我身,哪怕我将这天捅破,哪怕我将这地戳穿,哪怕我将这天地毁灭,我也要改变命运,寻找自我,寻找我曾爱过的人。感谢起点论坛封面组提供封面!感谢竹子的精心制作,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