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3100000053

第53章 早期电影的历史记忆与外来影响(6)

1954年,我国曾公映一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点》、《警察与小偷》等。也许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写实性追求,对现实的批判性,不太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民心和民族群体精神。那是一个颂歌和抒情的百花齐放的时代。所以纪实风格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响应。正如论者分析指出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把电影作为观察、了解现实生活、再现现实原貌的记录手段,讲求电影的客观纪实性;而中国电影把电影当作戏剧的一个变种,认为电影的内核是‘戏’而不是‘影’,从而把电影与戏剧联在一起,把电影作为表现‘戏’的手段”张亚彬、姜永环:《记录与影戏:电影观念上的差异》,《当代电影》1990年第4期,页5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当时中国电影创作的实际影响并不明显,也许是因为新中国电影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浪漫激情,并未与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达成视野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谢晋对新现实主义电影堪称情有独钟。钟惦棐指出,“谢晋不只是踩着三四十年代的脚印走过来的最后一人,也是当时一批青年导演中第一个接受新的电影观念的人。他对柴伐梯尼和德·桑蒂斯导演的《罗马11点》作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他的《红色娘子军》比《鸡毛信》在电影表现力上有极大的丰富,这说明谢晋对战后新电影有探索,而不是个故步自封的人”。见《谢晋十思》,《文汇报》,1986年8月9日。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他20世纪60年代的《红色娘子军》还是新时期的电影创作均不乏新现实主义影响的痕迹。但他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却有误读的成分或者说是创造性转化的。比如他在仔细观摩《罗马11点》时特别关注“《罗》片是如何塑造众多的人物的”,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并未把塑造人物作为追求的重点。

3.法国新浪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法国新浪潮自然也未能对同时期的中国电影发生影响。但1960年代一批被称为影坛“洋务派”的电影理论工作者对法国新浪潮的译介却可能为新时期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在二十多年以后的崛起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当时的《电影艺术》杂志连续两期连载《外国电影中的新浪潮》,1962年3月复刊的《电影艺术译丛》全面介绍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美国新一代电影(按,大致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新好莱坞)、日本、波兰的新电影运动、法国真实电影等电影艺术潮流。当然这种译介很可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从理论到实践(还要通过学院教育的中介),自然还会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差。有论者曾指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隐抑的‘新浪潮’”现象:“作为内部参考的新浪潮影片却给电影人,尤其是青年电影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一冲击所带来的即时效应是使电影人有了‘新浪潮’的意识,并在对其电影语言的震惊体验中有了变革的冲动。长期的效应则是这种变革冲动受到长时期的历史潜抑之后,一方面作为更深入的语感,一方面作为参照系参与了1979年电影语言革新的自我构造与自我命名。”徐峰:《隐抑的新浪潮》,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页357。

三新时期电影影响源流之一:苏联的“解冻”文艺新时期之初,中国电影最大的影响源是苏联战争题材影片和“解冻”文艺。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苏联反思斯大林的错误,这一政治思潮影响到文艺领域,就是所谓的“解冻”

文艺。苏联“解冻”文艺思潮在战争电影中的一个表现是加入人性、人道主义的视角,开始关注个体人,往往有个人化的视角,表现人性人情,战争则被推为远景。而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锐意创新探索,如《雁南飞》、《伊万的童年》、《士兵之歌》、《一个人的遭遇》、《女政委》、《静静的顿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但在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解冻文艺被看做修正主义思潮而加以批判,故这种影响除个别特例外并没有明显表现出来有材料显示,崔嵬于1963年导演的《小兵张嘎》受到了塔尔科夫斯基《伊万的童年》的影响,尤其在所谓的“小真实”(技巧)上直接向《伊万的童年》学习。据王好为回忆,参见徐峰:《隐抑的新浪潮》,见于《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页358—359。。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相似的语境和期待视野中,这种影响才开始显现了出来。

这一“解冻文艺”的影响在《归心似箭》、《小花》等电影中都有明显的表现。

《归心似箭》以散文诗的结构去刻画普通战士心灵,表现了爱情与革命的矛盾。《小花》不是按故事情节发展的线性时间顺序来结构影片,而是依照电影表现的需要,以人物情绪和心理线索重新结构,是以人物意识流动去表现战争中的人的感情,表现主体是战争中的人而不是战争本身,所以原本血淋淋的战争的残酷被虚化、诗意化、背景化,甚至“唯美化”了。《小花》还以电影艺术语言的探索而引人注目,黄健中说该片“充分运用电影在时空上的极大自由,打破我国影片中传统的忆苦思甜(回忆)的手段,采用在彩色片中不断插入黑白片的倒叙、回忆、幻觉等”。由于黑白片和彩色片的交替使用而互相烘托,也使得彩色和黑白的对位、分立各臻其妙而相得益彰。《小花》中黑白片与彩色片的交替使用,通过黑白色调表现回忆与幻觉的技法明显是向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学习的。

另外,若就苏联电影所形成的两大蒙太奇实践与理论的传统来看,似乎普多夫金的诗意蒙太奇更为符合中国观众的接受心态。这也许是因为普多夫金的诗意、抒情蒙太奇与中国艺术含蓄蕴藉的意境追求传统有相通之处。但两者也有一种融合的趋向,抒情当中加入了不少的理性思想的内容。到后来,这种抒情加理性的蒙太奇在中国电影中成为一种刻板的模式。如表达烈士牺牲或心情激动时常用的那些空镜头和蒙太奇手法。也许,这就是普多夫金的中国化,或曰诗意蒙太奇与理性蒙太奇在中国本土的交汇。

在新时期电影的影响接受史上,有一个现象颇为令人困惑。当时日本影视剧很受欢迎,如《追捕》、《望乡》、《沙器》、《人证》、《生死恋》、《幸福的黄手帕》,甚至是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血疑》,但似乎没有明显的影响的果实。在这里,大众的接受与中国电影的生产者的接受似乎呈现出脱节的态势。也许,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并没有把他们的注意力投注到这些颇具有大众文化品格的影视剧中。

四第四代:从巴赞纪实美学、新现实主义到法国新浪潮在此之后,引发中国影坛持续的影响骚动的是法国巴赞的理论,并主要表现在第四代导演群体的创作中。

(一)纪实追求与巴赞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在新时期,戏剧化以及由此引发的虚假是众矢之的。对之的否弃与解构是从多种角度进行的,其中第四代导演的探索最有代表性。

从某种角度讲,新时期电影初出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过于戏剧化、矫饰和虚假。“文革”时到达极致的高大全和假大空——假定性、虚拟性、抽象性到了极点的样板戏电影,就是这一发展的合理逻辑和必然结果。正如李陀、张暖忻在《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中写道:“广大观众对我们影片的批评,最常见的就是‘假’。

这除了反映内容的虚假之外,在表现形式上那种强烈的戏剧化色彩,不也是造成影片虚假的一个重要原因吗?”于是,不仅在电影理论界兴起了巴赞纪实美学的阐扬热潮,在创作上,纪实也成为当时反虚假和戏剧化的一面旗帜。

张暖忻在《我们怎样拍〈沙鸥〉》中自述“追求自然、质朴、真实”,希望影片表现的内容“都应该像生活本身一样以极为自然逼真的面貌出现”,“我们努力尝试用长镜头和移动摄影来处理每一场戏”。郑洞天拍《邻居》时的导演阐述中写道:“影片中的一切都应该是观众曾经经历和可能经历的生活。”“要缩短银幕和生活的距离”,“要下决心打破现实题材影片和观众的隔阂”。

第四代导演选择巴赞作为矫正的武器,但却有误读与变异。这也说明了在外来影响发生的过程中接受者期待视野的重要性。实际上,第四代的纪实性探索是非常不彻底的。

首先,他们对巴赞纪实美学的理解本身就有“误读”。这种“误读”,实际上就是期待视野作用的结果。

正如戴锦华在《斜塔:重读第四代》中指出,第四代导演“在巴赞纪实美学的话语下,掩藏着对风格、造型意识意象美的追求与渴望——强烈的风格——个人风格、造型风格的追求,决定了他们的银幕观念不是对现实的无遮挡式的显现,而是对现实重构式的阻断;决定了他们所关注的不是物质世界的复原而是精神现实的延续,是灵魂与自我的拯救”。郑国恩也指出,“他们追求真实,又追求美,既要纪实性,又要典型化,并且力图在真实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这就具有了中国纪实美学的特点”郑国恩:《八十年代初期电影摄影探索描述》,《当代电影》1997年第5期,页15。。就此而言,第四代导演大多是一定程度上的唯美主义者。当然是中国式的唯美主义,美在他们那儿是真和善的凝结。他们决不像西方唯美主义者那样为美而美,绝没有淡化其呼唤真善美的责任感和义务心。

所以中国电影鉴于戏剧化传统的巨大而应该进行的纪实性的补课和纠偏在第四代导演这儿还远未完成。最终他们的电影成为一种“半戏剧半电影”(也可以称之为“诗电影”或“诗化电影”)。连文光:《中国第五代与法国新浪潮电影比较论》,《电影艺术》1994年第3期,页79。

(二)内向化的电影语言探索与法国新浪潮

第四代导演的电影语言探索具有心理化和内向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受到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在此之前,中国电影的主流是一种外向型的美学即注重对外部动作与人物语言的呈现,以生动曲折的情节表现现实生活外观或事件的流程。而从第四代的创作开始,导演的内心体验、自我意识和个人情绪似乎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甚至常常取代原先故事电影之内核的“事件”或“理念”,林洪洞也认为,以第四代导演为主体的电影,“不是追求外在的戏剧冲突,而是追求内在的心理刻画,着力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感受”林洪洞:《结构、手段和风格的多样化》,《电影创作》1983年第11期,页30。。很明显,心理化并非新现实主义的专长(后期新现实主义表现出此一趋向并向现代主义转向,如费里尼、安东尼奥尼这些现代主义大师都是从新现实主义起步的),所以第四代导演电影语言内向化的特点仅仅以接受巴赞理论和新现实主义是解释不通的。这表明,第四代导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源,这就是新浪潮电影。

不难发现,第四代导演的许多影片,都不那么自然地设置一个通过画外音表达出来的叙述者视角,而不肯像他们所“推崇”的巴赞和克拉考尔理论所主张的那样,绝对的客观化,让生活自己显现。所以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漏洞或缝隙——一个可以揭示第四代导演的隐秘心理情结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很大的程度上,这个叙事视角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自我意识,是第四代导演觉醒的自我意识的流露。

总之,新浪潮的影响切合了第四代导演较为独特的心灵情感世界。第四代导演有着非常明显的诗化追求倾向,他们总是用优美的、色彩流丽的影像语言,来表达对往昔年岁、已逝青春和美好理想的喟叹,记忆的诗化,美化过去的怀旧情结,温馨浪漫的抒情写意,心理时空的表现,非线性的故事结构——从而也有效地回避或逃离了中国电影历史悠久的戏剧化传统,逐步走向他们所悬拟的“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远大目标。

(三)人性理想的温情与苏联电影的余韵

第四代导演对人性的温情的执著与苏联“解冻”文艺的主题颇有关系,因为他们有着极为相似的社会语境和期待视野。

第四代导演普遍致力于揭示人的个体尊严、价值、人性、人情的失落与吁求,他们影片中的人的形象,一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心地善良、默默无闻、关心他人,虽常常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无悔无愧于自己的良心、道德、情操。这使得“人的觉醒”成为他们影片的一个普遍主题。他们如吴贻弓之言“呼唤友爱、温馨、美好、健康、积极向上和安定的秩序”。就像谢飞在《湘女萧萧》的片头字幕中引用的原作者沈从文的话:“我只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第四代导演大多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们接受的是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教育。但这些美好的理想在“文革”中却招致残酷亵渎和无情破灭。于是,带着心灵的创痛、昨日的梦魇和不堪回首的记忆,他们的自我意识苏醒了。他们由于承载了过多的历史感伤的记忆而表现出浓厚的知识分子特有的感伤、忧郁、内向细腻的情感特征和风格化特点。

第四代导演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还与他们对电影语言、形式、美学风格的探求相一致。张暖忻说过,《沙鸥》试图使影片“成为一种创作者个人气质的流露和感情的抒发”。《如意》、《青春祭》、《逆光》等影片还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由此表达“我”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感觉和理性思考。《青春祭》也是以画外音的方式开始一种回忆性的叙述。在这种由现在的立场所进行的回忆性叙述形成的一种类似于心灵对话的情境中,叙述者“我”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出入,其清醒的主体反思意识和对话精神,把凝固的历史激活为鲜活的视听影像世界。

《苦恼人的笑》、《小街》等采用部分限制叙事的视角,通过人物的若隐若现、断断续续的意识流动表现被剧中人所感知过的世界,并对个体人在时代社会波动中的孤立无助,无法把握自己的有限性有了清醒的认知和了悟。

应该说,第四代导演叙事视角诸方面的变化体现了第四代影人自我意识的苏醒,他们从蒙昧的迷雾中走出,坚持用自己的眼睛看这个在去除了过多的意识形态障蔽之后,愈益清新朗润的世界,换句话说就是——重新叙述为他们个体所感知过、思考过的历史。

第四代电影普遍的感伤情调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重要表征。这种感伤情调源于个体从集体中分离出来,自我意识觉醒的必然。这些特点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奠定了第四代导演诗化追求的倾向,如内向型的心理独白,对大自然的心仪和移情。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伪币研究

    中国古代伪币研究

    货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出现,从最初的天然海贝、布帛等实物货币逐渐发展到金属铸币,成为完整意义上的货币。货币既然是商品交换的自然产物,那么最初的货币便应是私人制造的。可是它一旦产生后,制造权就逐渐收归于中央政府,政府控制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权。这种由政府直接控制发行的货币就是“法币”,即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形制、成色、重量的标准本位货币。在金属货币时代早期,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它所代表的价值基本一致,铸币者得不到额外的差价收入。
  • 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真正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总是一方面保持着它与自身历史和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保持着它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本质。只要在这一脉络中继续努力,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期待一个“文化艺术哲学”王国的出现。为了帮助广大青年朋友提高艺术修养,特别是为了帮助广大文艺爱好者报考各类艺术院校,或者参与各类电视选秀活动(包括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主持人大奖赛等),我们组织全国部分艺术院校、媒体及文艺团体的相关专家、学者和教授共同编写了这本《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其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出于一种朴素的愿望,为了让大家对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和理解,王志艳精心编撰了《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 元代艺术观念研究

    元代艺术观念研究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元曲尤为著名,本书带你走进元朝的生活艺术。
  • 瓷之源:上虞越窑

    瓷之源:上虞越窑

    本书介绍瓷器最早的发祥地上虞越窑的起源,发展,窑址的分布,瓷器器物种类,器形特征,花纹装饰,瓷器业兴衰原因,专业运输销售等。还附有各种陶瓷小知识以及大量精美的图片。
热门推荐
  • 科技创造生活

    科技创造生活

    伟大的发明改变人类生活,惊人的发现震撼整个世界,共同分享发明发现的智慧之光! 计算机、电话、电影、电视、汽车、飞机、轮船……我们在享受这些科技成果的同时,是否想过它们是被什么样的人发明或发现的呢?发明家们又是如何想到并做到的?这些问题让人感到万分好奇。
  • 护世魔君

    护世魔君

    黎风在唐朝生,被神龙附体经几千年修行,成就一代散魔.21世纪某天,亡妻祭日,黎风遇上两个外星人,一场大战,他被打入异界.异界,是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世界,面对功力全失,面对无法取舍的情感纠葛,面对未知的危险,宫廷政变,种族战变-他被迫陷入,他准备意外地大干一场!一次情感纠葛中,他不料法术失控,被邪恶法师吸去数千年元神记忆.自此,他被人救后,记忆回到唐朝儿时……
  • 超甲学院

    超甲学院

    2098年,四名少年进入地球防卫联盟中国战区的超甲学院,经过大脑晶片植入式程序训练和机体改造,逐渐成长为新一代超甲战士,对抗与人类为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外星侵略者,探索未知星球与文明。为了应对未来的星际战争,同时基于对人工智能反叛的教训,地球防卫联盟在全球各地成立了超甲学院,筛选十岁以下的少年进入学院,在大脑中植入记忆晶片,连接各种训练程序完成快速学习;同时选择更优秀学员进行人类机体改造,使人体超装甲化,以适应外太空作战恶劣复杂的环境和高强度作战要求。超甲学院训练出的一批超甲战队在未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对未来的星际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 医品萌妻

    医品萌妻

    埠唐江家二房庶女江仇妤,与太子订婚后又遭退婚,未来的太子侧妃一下沦为人们饭后闲聊的笑柄。嫡母陷害,亲娘维护,却被嫡母以大不敬为由活活打死。女主痛不欲生万念俱灰之下选择上吊自杀。好在丫鬟及时发现救下。一朝穿越醒来她已非原来的她。她是Z国国药局教授,一手银针用的是出神入化尽得祖师真传,却因为日日埋头于发明研究而忽略自身,六十岁高龄了还未结婚,一次外出参加药材拍卖,以五千万高价购得一支灵芝草,只因为她闻一口灵芝香,没想到居然穿越了,六十岁变十四岁!看伪萝莉如何在这风起云涌的埠唐盛京站稳脚跟,成为盛京首富,顺便再捞个帅锅暖床。本文不虐,女主大开金手指,前方高能,请注意!
  • 停留过我的世界

    停留过我的世界

    青春总是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来到,经历过很多事情后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男生都不会放过一个对他有意的女生”其实,也算是把故事记下来
  • 盛世宠妃:嫡妃要逆天

    盛世宠妃:嫡妃要逆天

    苏寒,世界排行榜第一杀手,在执行任务时犯了大忌,动情。那一日惨死在所爱之人手中。上天眷恋,给了她一次重生的机会
  • 通天古路

    通天古路

    一位被抽去一魂一魄的平凡少年,从师傅那里得到了一本无上宝典。经过自己坚强的攀爬,终于登上了武道的巅峰。然而,如今的武道真的有尽头吗?还是说,通往武道更高的路被人斩断了?他人成仙,需灭七情斩六欲,我若得道,当历红尘蜕凡胎。
  • 美女的贴身修仙者

    美女的贴身修仙者

    叶初是一个名震世界的特种兵,居然穿越到了另外一个平行世界与一个与自己名字相同的人相融合了,更可恶的是,这个叶初居然是一个豪门肾虚小子,不过还好,自己神仙师尊教自己的功法还没有忘记,且看他如何在花都如鱼得水,一次又一次为自己心爱的美女拼命,最后修成正果的。新人新书,求支持!
  • 幸福的那些男人

    幸福的那些男人

    许幸福的身边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男人,欧阳哲耀、欧阳辙慕、柯懿……有钱的,有才的,有貌的……这些人在许幸福的人生中打酱油也好,常驻也罢,最终的选择是让许幸福真正的“幸福”和“性福”下去。
  • 泪星无垠

    泪星无垠

    恍如隔世的梦,刺痛了寒风一成不变的爱,朦胧了夜空可不可以,你也会想起我在昨夜,睡梦中,在被重力干扰的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