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瓦当,以其精美的纹饰和文字组合构成及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具有独特的文物、学术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自北宋年间瓦当出土以来,一直倍受学者、专家和藏家的关注。尤其是清朝初年,一些文人雅士、宦官名流竞相搜寻,著书立说,使得瓦当的价值和意义被广泛认识。随之,瓦当亦就有了买卖交易的空间,价格不断升腾。乾隆时期,一面珍稀秦汉文字瓦当值白银八至十两。
至光绪初年,西安、咸阳一带,一面稀有秦汉文字瓦当值白银二三十两,光绪末年高达五十两。民国初年,北京、西安瓦当交易颇有市场,也有辗转流失海外者。
瓦当一旦身价腾贵,自然就有人造伪。申兆定便是清朝乾隆时期有名的作伪者,他专门仿造汉瓦,但因质地太坚实而与真品有异。以后作伪者益多,且多以珍稀文字瓦当为主,或以旧瓦改刻文字或用油灰屈蟠成字,或伪刻瓦范,压制当面焙烧。
现代瓦当作伪,不仅有秦汉文字瓦当,而且亦多见战国纹饰瓦当。燕下都瓦当作伪,则是近十年的事情。在目前古代瓦当收藏的热潮中,燕下都瓦当占了较大比重。
因为其出土时间较近、品种多、数量大且尚在陆续出土,对其研究,没有任何一种考古资料可以涵盖它的种类和数量,收藏者缺乏对其特征的初步认识和把握。作伪者正是利用这一点以及收藏者集大成或系列化的心态,制售伪品。
燕下都瓦当作伪作坊就在燕下都遗址一带,作伪者即为其附近的农民。作伪大体有改刻和烧制两种手段。
改刻作伪者一般选择泥质灰陶的素面瓦当或纹饰浅显模糊的瓦当,先将当面打磨平整,然后构图雕刻,以独兽纹、双兽纹、四兽纹和双鸟纹、棱形几何纹等稀有且易刻纹饰为多见。还有的把同时期青铜器、玉器、陶器上的纹饰直接或拼凑成新纹饰转移到瓦当上,有双鸟双鱼、双鸟一鱼、双鸟双兽纹等。
烧制作伪有两种方法,其一是用木质或陶质材料刻范,压制瓦当纹饰。其二是用瓦当作模,翻范压制同样纹饰瓦当。做模者多为纹饰精美、浮雕效果突出、品相较好的瓦当,有“双龙饕餮纹”、“双龙抵角饕餮纹”和“山形饕餮纹”等。
改刻是最初的作伪手段,而后是刻范压制,最后是翻范作伪。要想把伪品拒之藏品之外,必须多看实物,加深直接感受。一是多到博物馆和文物研究部门看陈列和展览品,那些瓦当多是考古发掘直接获取的;二是多到藏友处观摩把玩,直接品味真品本原状貌和风神;再者多研读一些专业刊物刊载的发掘报告中的标本介绍。多分析,多总结,把握其纹饰、质地、形制、制作痕迹、色泽、包浆、断残等特征,逐步做到准确无误。
(1)纹饰特征
燕下都瓦当纹饰有着强烈的地域特征,皆为范具压制浮雕图案。其构图饱满、繁缛细腻、奇谲神秘且种类繁多,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双龙饕餮纹”和“卷云饕餮纹”及其演变而成的纹饰。首先必须对这些纹饰的基本特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能够把握不同种类纹饰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燕下都瓦当纹饰尽管繁缛复杂,但任何一个细部纹饰环节都不可割裂和或多或缺或被更替。每一个时期纹饰演变沿革特征明显,变化自然协调,有其规律可寻。愈是新鲜奇特的纹饰愈应加小心。改刻的纹饰无论如何难以达到内在气韵和神采上与真品的相似。在规制严谨、对称和气息凝练、厚重、朴拙、浑茫等艺术效果上,总有细微差异,这需要仔细审视和品味。有关用精美瓦当做模翻范压制作伪瓦当,应当在质地、色泽、气味以及制作痕迹特征上多加考究。
(2)质地特征
燕下都瓦当是在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制作而成的,诸如陶土的选择、用料处理、和泥练泥和瓦窑结构、烧制方法以及所用燃料,均与现代有很大不同,这些因素便形成特定的质地特征。如夹砂灰陶者,质地坚硬,密度较大,手感较重;泥质灰陶者,质地细腻,绵润柔和,手感较轻。作伪瓦当掺入灰粉呈夹砂状,要么质地松软,手感浮散;要么质地凝结,手感生硬,都不自然爽手。
(3)制作痕迹特征
燕下都瓦当制作过程中,有几道重要程序不容忽视,即制模翻范、压制当面、切割为二。我们在“燕下都瓦当制作”和“错切现象”等章节中,详尽地介绍了其制作方法。这里强调的是,现在作伪者忽视了半圆规制瓦当由整圆形带当筒瓦切割为二的过程所留下的“三刀法”痕迹,错误地用“一刀法”切成,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是没有当面与筒瓦身连接过程中用手指按压与旋抹的痕迹。再者,制作出的断筒瓦身,没有泥条盘筑的痕迹。改刻作伪瓦当除没有范压痕迹外,当面平板且较薄。刻范压制作伪瓦当多在形制上不够规范。
(4)色泽特征
燕下都瓦当,无论色泽偏青、偏灰、偏褐、偏白还是偏红,当面总体感觉深暗、柔和、自然,而作伪瓦当则生艳飘浮且不均匀。
(5)包浆特征
燕下都瓦当埋藏地下二千多年,表面形成了一层包浆,或叫土锈。这种长期形成的包浆较坚硬且附着结实,不易脱落。如果脱落,亦呈片状。作伪瓦当,则是用土粉和胶制浆,涂抹或喷刷,极不自然。在燕下都瓦当中,有的还在当面返出一种银灰色,也叫“返铅”,这种现象作伪瓦当中是无论如何不会出现的。作伪者还往往忽略在制作过程中的“控浆”过程,致使作伪瓦当缺乏“浆养”而显得粗糙。
(6)断残特征
如果瓦当在入地时发生断残,那么断茬处呈自然状态,整体的包浆及色泽是一致的,自然和谐。如果在出土时碰残,则裸露新茬,没有必要去作伪。作伪瓦当,其断残处必露人为断茬痕迹及人为的包浆,没有上述特征。
(7)吸水性及气味特征
作伪的瓦当吸水性强,用水泡时,往往出现一些水泡,缺乏应有的浓重的土呛味道。
(8)声音特征
燕下都瓦当在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脆且浑厚绵长,有内涵,悦耳。作伪瓦当声音劈散、单薄。
另外,修补瓦当的鉴别,虽不完全属辨伪的范畴,也应提起注意。
如果遇到的瓦当整体涂抹了一层新的包浆,必然不是一面完整的本真面目的瓦当,不然的话,是不会多加一道涂抹“工序”的。此种现象往往是因为:其一可能是断开瓦当的对接,接茬对缝不愿暴露,即不愿让人感觉是一断伤瓦当,其二可能残缺瓦当补充部分不愿让人发现,其三可能是两块同类纹饰的残瓦对接,由于色泽不同,涂抹加以掩饰。在鉴别这些现象的瓦当时,一种方法是敲击辨音,一手掂起瓦当,一手碰击,听瓦当发出的声音,便知是否一完整无损的瓦当;一种方法是用水浸,涂抹物遇水很快脱去,真相毕现。
燕下都瓦当附着于表面的“包浆”、“返铅”亦是一种历史的沉积,尤为可贵,可以等观于青铜器之锈色和玉器之血、土浸。透过朴拙浑茫的朦胧美,可以引发对历史的深思。一旦失去了这层“外衣”,便索然无味,故此,对其保管应十分当心。其一,做到轻挪动、避碰撞、少摩挲、不浸泡、防潮湿。如果出土时间不长的瓦当,当面或瓦筒上还粘有一些泥土或异物,纹饰不清晰或影响存放,不妨用清水轻轻冲洗一下,冲去泥土或异物即可,不能用刷子或布巾之类刷擦,冲洗后放在阴凉处自然凉干。瓦当陈列或存放时不宜叠压。时间较长,瓦当上有了尘土时,用嘴吹掉,勿擦刷。当观赏把玩时,或用手托起,或用手拿住瓦身后端,不可摩挲当面。瓦当身上的“返铅”抹掉一点,“包浆”磕碰一点,都是一种遗憾。其二,尤其注意不要泛拓。一些文博部门和个人博物馆,受经济利益驱动,泛拓瓦当,销售拓片而获得利润,致使瓦当受损,令人遗憾。
古人施以传拓法,保藏实物,展现拓片,还可以装订成册,集中观赏。拓片相传,流传后世,在当时亦是不得已而为之,摄其总体风韵,简洁概括,或呈墨黑,或呈朱红,亦别有一番境界,更夺人眼目。然而,无论是拍拓,还是擦拓,或朱或乌,都不能太泛。瓦当为泥制陶器,不比金石玉器质地坚硬细腻不易受损,且能拓后清洗。瓦当易吸水,多拓会使瓦当呈“包公脸”或“关公脸”,面貌大受其损。如果强调拓片之效果非拓不可,也还是少拓为佳,拓工亦当为高手。尤其是那些珍品和孤品,更应慎重对待。在摄影照相技术普及与高超的今天,照相应该代替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