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中,经济学家们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已经精深入微,这些研究为分析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比较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最终指导实践,这是学者们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所以,在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系统归纳之后,我们还必须对其实践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为指导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由于观察角度和强调因素等各方面的差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存在诸多学派,各学派围绕货币、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和金融中介职能等要素的争论,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在这些观点中,有的相互交叉,有的相互补充,并且随着各学派理论间的相互吸收和融合,经济学家们已经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原理达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即根据银行贷款与其他非货币金融资产之间的不同替代性,可以把所有货币传导机制概括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货币渠道,主要包括利率渠道、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主要指托宾q效应和居民财富效应)以及汇率渠道等;第二大类是信贷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本节将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对各种传导渠道进行逐一说明。
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最早被经济学家们发现并加以深入分析的是货币渠道。经济学家们主要针对利率、汇率等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分析。货币渠道论研究者认为,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的供给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总需求。也就是说,货币政策的作用是通过影响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来进行传导的。
通过以下对利率渠道、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作用机理存在着相似之处,即都是考察货币供给变化如何引起利率变化,再通过资金需求者的投资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实体经济,因此这三种传导渠道被统称为货币渠道。
2.1.1利率渠道及其传导过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是利率(i)传导渠道,这是其他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挥作用的基础。利率传导渠道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凯恩斯认为,利率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人们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其高低由货币供给(货币数量)和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两大因素共同决定,而货币供给量(M)是完全可以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
凯恩斯关于利率传导渠道论的假设前提是:(1)利率市场化,即利率完全由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决定。(2)贷款与其他非货币金融资产具有完全替代性。从而,所有的金融资产可以简化为两类:货币和债券。其中,货币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却无收益;债券流动性较差但是有利息收益。(3)不存在其他金融机构,只有货币系统一种金融机构。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的调整首先必须造成利率的升降,然后才会影响投资,进而使总支出和总收入发生变化。由于其传导过程间接和迂回,而且货币供应量变化以后,利率是否随之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如何都将决定着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及其作用程度的大小。
传统的凯恩斯利率渠道可用希克斯提出的IS-LM模型来说明。在希克斯的IS-LM模型中,其传导原理为: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M)影响利率(i),利率通过资本成本效应影响投资支出(I),投资支出引起就业和产量的变化,最终导致收入(Y)的变化。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例,其传导途径为:
M↓→i↑→资本边际生产率或投资利润率↓→I↓→Y↓
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LM曲线由LM0左移至LM1,这时,利率由i0上升为i1,而产出则由Y0下降到Y1,这中间的转换不存在任何障碍。此时,货币政策的效应表现为Y0Y1.模型中的货币政策效应凯恩斯在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又采用一般均衡分析的方法,不仅揭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影响,而且显示出它们之间循环往复的反馈作用。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其传导原理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其直接影响是既定收入下利率下降,或既定利率下收入增加;而货币市场的利率下降则意味着商品市场的资本边际效率提高,投资和商品需求增加,于是收入相应增加;实物经济领域的收入增加,又将反馈到货币领域,从而引起交易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此时如果没有新的货币供给投入,货币供求关系就会使利率回升。实物经济领域与货币领域持续按上述机制相互作用,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最终达到统一均衡,在新的均衡点上,利率较原来均衡水平下的利率低,而产出却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凯恩斯认为利率传导渠道并不总是畅通的,往往可能存在两个因素使利率传导渠道受阻:一是“流动性陷阱”,即当利率降低到无法再低的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变得无限大,此时任何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都会被经济单位以“闲置资本”的方式吸入,而对总需求、物价水平和收入不产生影响,此时的IS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二是投资的利率弹性可能非常低,这种情况下,利率的下降未必会对投资规模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如果投资的增加量不大,则乘数的数值也不会太大,从而对总体经济活动影响甚微,此时的IS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2.1.2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及其传导过程
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发挥作用,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1)健全的股票市场。(2)股权融资企业占有一定的比重。(3)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中含有股票,而不仅仅是存款和债券。托宾的q效应和居民财富效应机制以非金融中介机构、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的存在为前提。只有具备较为完善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货币政策才能通过调节利率影响企业价值、个人财富以及资产变现能力,从而进一步影响投资和消费。
1.托宾的q理论
q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于1969年提出。托宾的q理论丰富了利率传导途径,该理论体现出货币主义学派所强调的股票价格是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之一。托宾认为,货币政策通过利率(i)影响股票价格(Pe),然后再通过股票价格来影响q,最终决定企业的投资决策和总产出。
托宾定义的q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情况下指该企业的股票市值)除以其资本的重置成本所得到的比率,反映的是一个企业两种不同价值估计的比值。分子代表该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价值,包括其股票和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分母代表该企业的“基本价值”,指重新创建该公司所需要的费用。
如果q大于1,表明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新建厂房设备的资本要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企业更有可能购买厂房设备进行生产,其投资支出便会增加。如果q小于1,表明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企业将不会购买新的厂房设备。如果该企业想获得资本,它将购买其他较便宜的企业而获得旧的资本品,投资支出就会降低。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托宾q效应的传导原理反映在货币政策上的影响就是:当货币供应量(M)上升时,扩张的货币政策引起的利率(i)下降使得债券和银行存款不如股票具有吸引力,从而导致公众对股票的需求上升,这就使得股票价格(Pe)上升。更高的股价导致更高的q,这样就会导致更高的投资支出(I)以及更高的经济产出(Y)。其传导途径为:
M↑→i↓→Pe↑→q↑→I↑→Y↑
2.居民财富效应
居民财富效应理论的基础是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莫迪里安尼(Franco 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收入理论。在生命周期收入理论中,莫迪里安尼区分了消费和消费支出,他指出消费支出包括耐用消费品支出和住宅支出。莫迪里安尼认为,消费者毕生的收入决定其支出,毕生收入包括人力资本、实物资本和金融财富,而股票是金融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例,居民财富效应反应在货币政策上的影响就是:当货币供应量(M)下降时,紧缩的货币政策引起的利率(i)上升使得股票不如其他非货币资产具有吸引力,从而导致公众对股票的需求减少,这就使得股票价格(Pe)下降。此时消费者所持有的金融财富的价值也随之下降,从而使消费者的消费支出(C)减少,导致总产出(Y)的下降。其传导途径为:
M↓→i↑→Pe↓→居民财富↓→C↓→Y↓
2.1.3汇率渠道及其传导过程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浮动汇率制度的出现,各国经济学家们开始注意到货币政策通过汇率对净出口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货币流通的影响。因此,凯恩斯主义的后继者们提出了汇率渠道,以此作为对利率渠道的补充和延伸。汇率渠道的传导原理是:如果货币供应量(M)增加,本国的短期名义利率(i)将下降,在存在价格黏性的情况下,这意味着短期真实利率(i)将下降,这时本币存款不如外币存款具有吸引力,从而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也将下降,本国货币(E)就会贬值。本国货币贬值使得本国产品比外国产品便宜,因而使净出口(NX)上升,最终导致总产出(Y)的上升。其传导途径为:
M↑→i↓→E↓→NX↑→Y↑